1. 俄罗斯电影同父异母的哥哥
2月14号晚上电影频道都放了 你没看啊
情感剧场《同父异母的哥哥》(俄罗斯)
MOЙCBOAHBIЙδPaT
2003年出品
编剧:金纳迪·奥斯托洛夫斯基
导演:瓦雷利·托多洛夫斯基
主演:罗尼德·亚莫尼克、戴尼尔·斯皮瓦考夫斯基
故事梗概:
物理学家尤利克与妻子和一双儿女生活优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然而一封来信打破了这个家庭的平静。多年前尤利克曾经爱上了一个姑娘,那个姑娘为尤利克生下了儿子巴伐利克,但尤利克对此却一无所知。如今巴伐利克服兵役回来,他的一个眼球在战争中被摘除。巴伐利克的母亲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临终前她将尤利克的地址告诉了巴伐利克,并希望他可以和父亲生活在一起。
尽管妻子丽达对于尤利克凭空出现了一个儿子而大发雷霆,但冷静后她还是同意将巴伐利克接到家中。面对这个带着眼罩像海盗一样的年轻人,尤利克一家有些不知所措。小儿子伊古将房间让出来给巴伐利克居住,孩子们都对他充满好奇,当然多少还有些恐惧。
经过医院检查,巴伐利克的眼球需要在来年春天才能动手术,这就意味着他将在这个家中至少再生活半年。由于在战场上受到刺激,巴伐利克总是感到不安全,他经常在深夜爬上屋顶为尤利克全家站岗,搞得邻居鸡犬不宁。丽达发现巴伐利克有严重的心理疾病,于是提出将他送到医院。然而看到医院里那些精神病患者,已经逐渐对巴伐利克产生感情的尤利克不忍心将他扔在那里。回到家中尤利克因巴伐利克而受到前来参加聚会的朋友们的嘲笑,一气之下他将巴伐利克送到郊区然后独自离开。
巴伐利克因和人打架被警察局扣留,尤利克不得不将他再次接回家中。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巴伐利克的心理疾病骤然间爆发出来。他带着伊古和妹妹离开了俄罗斯,他认为俄罗斯是不安全的地方。尤利克和丽达追到了孩子们奶奶家的别墅,一家人都被巴伐利克劫持。但在巴伐利克心中他并不认为这是劫持,他只是想保护家人的安全。此刻警察也追踪而来,并包围了别墅……
精彩视点:
本片是一部俄罗斯出品的感人的家庭伦理片,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对俄罗斯电影的接触并不像欧美影片那样频繁。但俄罗斯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拍摄手法在电影界独领风骚。本片节奏舒缓,对人性的剖析十分深刻。片中两位男主角将父子之间从陌生到了解再到产生深厚的情感演绎得感人至深,而悲剧的结局则为本片蒙上了一层遗憾和阴霾。
2月14日21:59电影频道播出成佳
2. 有一部外国电影叫 我的父亲 是巴西意大利匈牙利合拍的 求有关资料
(意大利、巴西、匈牙利)赫蒙(Herman)的父亲的尸骨在六年后被发现,可是舆论与民众都举行示威游行,因为这个曾经为希特勒服务的科学家并没有受到应得审判与惩罚。因此,他们开始攻击赫蒙。而明斯基(Minsky)律师则想听听赫蒙对整件事情的理解,于是一个故事渐渐呈现。
赫蒙小时侯因为他的姓氏的问题,在学校里经常被人欺负,他十五岁生日那天,他的母亲告诉他,原来那一直从南美给他寄信的叔叔原来是他的亲生父亲。赫蒙一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有这样一个父亲,因此他长大以后,不顾别人的反对,来到南美寻找自己的父亲。他展转终于找到了和一对奥地利夫妇住在一起的父亲。
父亲曾经是一个研究人类基因的科学家,他为纳粹服务,搞生物实验,可他自己却从不承认他犯下的罪行。他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听他父亲亲口告诉他事情的真相,可是因为他认定他的父亲是一个谋杀者,而父亲又不承认,因此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搞的很僵。但虽然如此,赫蒙也知道,他能改变很多东西,可是他始终改变不了父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因此,他在拿起手枪想杀他父亲之后又放下了;而他的父亲在儿子从房子上掉下的时候及时地拉住了儿子的手。他朋友从他酒醉后的口中得知父亲的地址以后,就前去拍照,可是赫蒙知道以后,就让他朋友回去,他不希望自己的朋友来出卖自己的父亲。可是,父子之间还是没有达成谅解,最终儿子无奈地离开了南美。
几年后,他被告知说他父亲死了,他前去参加葬礼。可是现在律师告诉他,事情并非如此,那对奥地利夫妇编造了一个理由说父亲死了,其实是逃避法律和舆论。死者实为一个50多岁的人,而他的父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但是影片最后,有人又告知律师,说经过对尸骨的检验,发现那些骨头是赫蒙的父亲的。因此,赫蒙让律师帮他的父亲澄清,而自己离开了。
3. 电影名字
这些是路易斯·德·菲奈斯导演、编剧、出演过的所有电影,不知道里面有没有你说的那部。。。。
这里有链接:http://allmov.mtime.com/name/210845/main.html
导演:
1.
吝啬鬼 Avare, L' ( 1980)
The Miser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关关雎鸠
编剧:
1.
天外来客 Soupe aux choux, La ( 1981)
2.
吝啬鬼 Avare, L' ( 1980)
The Miser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3.
警察智斗外星人 Gendarme et les extra-terrestres, Le ( 1979) adaptation
The Gendarme and the Creatures from Outer Space (UK) (video title)
4.
奥斯卡 Oscar ( 1967)
5.
大饭店 Grand restaurant, Le ( 1966) &
The Big Restaurant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What's Cooking in Paris (USA)
演员:
1.
老爸的烦恼 Gendarme et les gendarmettes, Le ( 1982) Maréchal des Logis-chef Ludovic Cruchot
Never Play Clever Again
男警察与女警察们 / 警察局里的女兵
2.
天外来客 Soupe aux choux, La ( 1981) Claude Ratinier (Le Glaude)
3.
吝啬鬼 Avare, L' ( 1980) Harpagon
The Miser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4.
警察智斗外星人 Gendarme et les extra-terrestres, Le ( 1979) Maréchal des Logis-chef Ludovic Cruchot
The Gendarme and the Creatures from Outer Space (UK) (video title)
5.
夫妻市长 Zizanie, La ( 1978) Guillaume Daubray-Lacaze
The Spat (USA)
6.
美食家 Aile ou la cuisse, L' ( 1976) Charles Duchemin
The Wing and the Thigh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好汉与孬种
7.
真假大法师 Aventures de Rabbi Jacob, Les ( 1973) Victor Pivert/Rabbi Jacob
The Mad Adventures of 'Rabbi' Jacob (USA)
8.
疯狂的贵族 Folie des grandeurs, La ( 1971) Don Salluste de Bazan
Delirios de grandeza (Spain)
Delusions of Grandeur
Don Louis der Größenwahnsinnige (West Germany)
Dummen Streiche der Reichen, Die (West Germany)
Mania di grandezza (Italy)
Sombres héros, Les (France)
9.
落在树梢 Sur un arbre perché ( 1971) Henri Roubier
Perched on a Tree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10.
退休警察 Gendarme en balade, Le ( 1970) Maréchal des logis-chef Ludovic Cruchot
6 gendarmi in fuga (Italy)
The Gendarme Takes Off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11.
一个人的乐队 Homme orchestre, L' ( 1970) Evan Evans
Beato fra le donne (Italy)
Beato tra le donne (Italy)
The One Man Band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12.
宪兵情缘 Gendarme se marie, Le ( 1968) Marechal des Logis-chef Ludovic Cruchot
Calma ragazze oggi mi sposo (Italy)
Oggi mi sposo (Italy)
The Gendarme Gets Married (USA)
警察结婚记
13.
名画追踪 Tatoué, Le ( 1968) Félicien Mézeray
Nemici... per la pelle (Italy)
The Tattooed One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14.
Fantômas contre Scotland Yard ( 1967) Le commissaire Juve
Fantomas Against Scotland Yard
Fantomas contro Scotland Yard (Italy)
15.
奥斯卡 Oscar ( 1967) Bertrand Barnier
16.
小泳者 Petit gneur, Le ( 1967) Louis-Philippe Fourchaume
Si salvi chi può (Italy)
The Little Bather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The Mad Adventures of the Bouncing Beauty
17.
大饭店 Grand restaurant, Le ( 1966) Monsieur Septime
The Big Restaurant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What's Cooking in Paris (USA)
18.
虎口脱险 Grande vadrouille, La ( 1966) Stanislas LeFort
Don't Look Now - We're Being Shot at (USA)
Don't Look Now, We've Been Shot at
19.
暗渡陈仓 Corniaud, Le ( 1965) Leopold Saroyan
Colpo grosso ma non troppo (Italy)
The Sucker
20.
Fantômas se déchaîne ( 1965) Commissaire Juve
Fantômas contre Interpol (France) (working title)
Fantômas revient (France) (working title)
Fantomas Strikes Back
Fantomas minaccia il mondo (Italy)
The Vengeance of Fantomas
21.
警察在纽约 Gendarme à New York, Le ( 1965) Maréchal des logis-chef Ludovic Cruchot
The Gendarme in New York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Tre gendarmi a New York (Italy)
22.
芳托马斯 Fantômas ( 1964) Commissaire Juve
Fantomas 70 (Italy)
23.
圣特鲁佩斯的警察 Gendarme de St. Tropez, Le ( 1964) Maréchal des logis-chef Ludovic Cruchot
Ragazza a Saint Tropez, Una (Italy)
The Gendarme of St. Tropez
24.
Carambolages ( 1963) Norbert Charolais
Carom Shots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25.
直捣黄龙府 Faites sauter la banque! ( 1963) Victor Garnier
Rob the Bank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26.
关关雎鸠 Pouic-Pouic ( 1963) Léonard Monestier
27.
恶魔的十个指挥 Diable et les dix commandements, Le ( 1962) Vaillant (episode "Bien d'autrui ne prendras")
Devil and the Ten Commandments (UK)
Diable et les 10 commandements, Le (France) (poster title)
Tentazioni quotidiane, Le (Italy)
The Devil and the Ten Commandments (USA)
28.
Capitaine Fracasse, Le ( 1961) Scapin
Capitán Fracassa, El (Spain)
Capitan Fracassa (Italy)
Captain Fracasse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29.
穿越巴黎 Traversée de Paris, La ( 1956) Jambier, l'épicier
Four Bags Full (USA)
Pigs Across Paris (UK)
Traversata di Parigi, La (Italy)
30.
Napoléon ( 1955) Laurent Passementier (uncredited)
Napoleone (Italy)
Napoleone Bonaparte (Italy)
31.
羊有五条腿 Mouton à cinq pattes, Le ( 1954) Pilate
The Sheep Has Five Legs (USA)
32.
玛尔戈王后 Reine Margot, La ( 1954) René (uncredited)
A Woman of Evil (UK)
Queen Margot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Regina Margot, La (Italy)
33.
罗威莱将军 Sept péchés capitaux, Les ( 1952) Martin Gaston, le Français (segment "Paresse, La/Sloth")
The Seven Deadly Sins (UK) (USA)
Sette peccati capitali, I (Italy)
Sette peccati, I (Italy)
34.
Boniface somnambule ( 1951) Anatole, le mari soupçonneux
The Sleepwalker (UK)
35.
没有留下地址 Sans laisser d'adresse ( 1951) Un futur papa (as De Funès)
...e mi lasciò senza indirizzo... (Italy)
36.
幸福的设计 Antoine et Antoinette ( 1947) Un garçon épicier/Un invité à la noce (uncredited)
Antoine and Antoinette
安东与安东妮 / 安东尼夫妇
4. 有谁看过一部俄罗斯电影,剧情是这样的……
英文名: Vozvrashcheniye
中文名: 回归
导 演: ( Andrei Zvyagintsev )
主 演: ( Vladimir Garin) ( Ivan Dobronravov) ( Konstantin Lavronenko) ( Natalya Vdovina) (Yelizaveta Aleksandrova) (Lazar Dubovik)
上 映: 2004年02月06日 美国
地 区: 俄罗斯
对 白: 俄语
IMDb评分8.1/10 ( 7924票 )
时 长: 105
类 型: 剧情
·回归剧情介绍
伊万和安德烈与母亲在俄罗斯北部一个小镇过着平静的生活。一天,离家十多年的父亲突然归来,打破了两兄弟的和谐生活。他们既对这个陌生的父亲充满怀疑和好奇,又对当年他突然抛开母亲而耿耿于怀。第二天,父亲带着他们去到一个地方找寻一些东西。在路上,小伊万开始表现出对父亲的不满,认为他们没有父亲的生活也过得很愉快。他们来到一个大湖,父亲带领两个孩子做了一艘小船,驾船来到一座神秘的小岛上。父亲和两个孩子分开,两个孩子出去捉鱼,父亲去找些东西,孩子们回到与父亲约会的地方时已经非常晚了,父亲大发雷霆,愤怒地责备哥哥安德烈,伊万哭着爬上一座高高的废弃的铁架上。父亲怕他发生危险也追了上去,结果父亲失足坠亡。两个孩子把父亲的尸体运回湖岸,就在他们启动汽车,打算把父亲的尸体装进去时,父亲的尸体连同那条小船慢慢地沉下湖心……
5. 谁知道俄罗斯电影获雨果奖的电影-我的父亲
我猜你说的是《回归》
片名:Vozvrashcheniye/The Return
译名:回归/归乡
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Andrey Zvyagintsev
主演:弗拉迪米尔·加林Vladimir Garin
伊万·杜布朗拉沃夫Ivan Dobronravov
康斯坦丁·拉朗尼柯Konstantin Lavronenko
娜塔莉亚·维杜维娜Natalia Vdovina
类型:剧情
片长:105分钟
官方网站:www.kino.com/thereturn
俄罗斯 2003年
本片荣获第60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俄罗斯影片《回归》是威尼斯金狮奖影片,棒极了!
片子一开始,小儿子伊凡站在高高的跳水台上,不敢往下跳,镜头缓缓移动,音乐低缓、飘忽,象是《神秘园》的风格,带有一种宿命的色彩,我的心里有一些些难受,感觉到影片可能是一个悲剧。看完果然如此,在类似的一个高台上,父亲为保护伊凡不小心摔了下来,无声无息地死去了,而伊凡却不知何时悄然独自下了高台,看着父亲渐渐苍白的脸,好象一下子长大了不少,男人应有的气质瞬间自然地从父亲身上转移到了儿子们的心中.
《回归》得奖情况:
威尼斯影展最高荣誉金狮奖、戛纳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俄罗斯影评人公会最佳电影、最佳摄影、最佳新晋导演、
欧洲电影大奖、法国凯撒大奖最佳外语片
西班牙芝昂电影节特别评判团大奖
挪威电影节最受观众欢迎大奖等逾廿个奖项
同时获提名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瑞士劳伽诺电影节金豹奖
更被俄国政府推荐竞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6. 一部俄罗斯老经典电影
两个人的车站,相当老的老电影了。前苏联的
中文名: 两个人的车站
导 演: ( 伊达·梁赞诺夫 Eldar Ryazanov )
主 演: ( Lyudmila Gurchenko) ( Oleg Basilashvili)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Nikita Mikhalkov) ( Nonna Mordyukova) ( Mikhail Kononov) ( Anastasiya Voznesenskaya)
上 映: 1982年03月12日
钢琴家普拉东为妻子承担了车祸的责任。在法庭审判之前,他动身到戈里巴耶道夫去与父亲话别。途中,在一小车站上,他与车站餐厅女服务员薇拉从争吵到相互同情、关心,最后产生爱情。这两个不幸的人虽然社会地位、文化教养差距很大,但两颗善良的心使他们的距离缩短了……
7. 《石榴的颜色》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石榴的颜色》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iXH7GCTPFIlmrO2EluLRBQ
8. 有谁看懂了俄罗斯电影<<回归>>
父爱与人性的回归 ——赏析俄罗斯影片《回归》
近几年表现父爱题材的影片好象比较多,最近的有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稍远的有在今年五月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摘得“金棕榈”奖的比利时导演让·皮埃尔·达尔代纳和吕克·达尔代纳兄弟执导的影片《孩子》。俄罗斯电影《小偷》、日本电影《乡村写真馆》和意大利电影《现在和永远》,也是同类题材的影片。这些影片都获得了较大的成功,观众也常常跟着影片中的父亲或者孩子一同流下感动或者感悟的泪水。但是有一部也是表现父亲与儿子题材的影片,直到影片结束,观众可能并不会跟着流泪,但是心灵却遭到撞击,特别是故事情节让笔者感到人生中有相似的经历,就更加为影片的真实与力度而感到震撼。
这就是摄制于2003年的一部俄罗斯“老”电影《回归》,本片获2003年第六十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大奖,系俄罗斯导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的处女作。整部影片好象就是在灰暗色彩中完成的,个人猜想不知导演是否有着这样灰暗而无奈的童年经历。
兄弟俩一直与母亲、外婆相依为命,有一天,他们发现失踪十二年的爸爸--一个只在一张褪色照片中出现过的男人突然回到家中。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但影片开始埋下一个伏笔,弟弟伊万比较胆小或者是有恐高症。哥哥安德烈对突然来到的爸爸充满期待甚至有着讨好父亲的意图,只让弟弟非常看不惯。也许哥哥作为十二年来家中唯一的长男,非常渴求一双更为强大的肩膀来支撑一个虚幻却必须存在的角色,而十四五岁的他还不能胜任这样的角色。
这个时候,我们已经看到导演的一点意图,是说父爱但也有关于男孩到男人心智成长的叙述。果然在随后一周的旅行中,父亲充当了引导者的角色。但是由于十二年的缺失,父亲非常渴望孩子能够一日成人,而且以这么多年来自己的神秘经历(片中没有清晰介绍,父亲这么多年干什么去了)告诉孩子,世界是需要学会自己保护自己的,任何时候。而弟弟一直在抵制父亲,几乎所有的事情跟父亲对着干,甚至产生父亲会杀了他们的想法,而哥哥虽然没有这样的想法,也与父亲的关系恶化,因为心急的父亲对言听计从的哥哥采取了殴打的方式,当流着鼻血的哥哥在雨中发动那唯一红色调的汽车,冲刚打了他的父亲天真地笑的模样,观众不会流泪但会心碎。
从接受服务时张驰有度的人生态度到钱包被抢、汽车陷坑、雨中划船,最后到引起悲剧结局的守时之争,这位父亲想把十二年的缺失一夜间给他的孩子补回来:就是男人走进社会就必须能够独当一面,要想成长为真正的男人是需要心灵与身体同步甚至早熟的。
而喜欢用肢体语言甚至暴力的父亲没有想到他们的孩子是怎么想的。他的小儿子即弟弟伊万在他殴打哥哥安德烈时已经有想杀了爸爸的想法,弟弟伊万不仅对父爱产生动摇,而且对人性产生了怀疑:这个人是否会在森林夜地里悄悄杀了他们,只对已经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讲是不太美好的想法。
影片最后即旅行即将结束的时候,矛盾爆发。有着母亲班细腻情感的哥哥架不住弟弟的蛮横要求,违心忘记对父亲的承诺,让弟弟玩得尽信回来遭到父亲更为猛烈的殴打,这时兄弟俩的情感都快崩溃了,准备杀父亲的弟弟最后放下刀,哭着跑向森林深处,准备从那个了望塔上跳下以生命证明自己不是懦弱的,他无法理解这一切,因为久久不来的父亲,怎么这样残酷,就如同他的大喊:如果你像一位父亲(其实是他印象中母亲)那样爱我们,我也会很爱你的。
就在他因为绝望而勇敢地准备跳下时,父亲爬上来了。攀爬中父亲失手跌落下去,哥哥平静而忧伤地告诉不知何时下来已经沉默的弟弟,爸爸死了。哥哥坚持要把父亲带回家,兄弟俩冒着大雨用父亲当初蛮横的方式教会的手段,离开了那个无人的岛屿。等到兄弟俩走过艰难路程可以顺路回家时,父亲沉没到湖中,永远离他们而去了,弟弟伊万第一次动情的喊出了:“爸爸”。
影片的最高点就在这里:父亲用生命捍卫了人性中对爱的不容置疑,尤其是血缘之情。不管怎样,人类不失去真爱,就永远有希望的未来。这是父爱与人性真谛的双重心灵回归,献给他还没有完全成长、成熟的孩子面前。如果父亲真的是弟弟想的那种人,世界就彻底没有希望了。这正是导演的高明意图所在,有评论认为这是俄罗斯社会转型时期的影片,有借喻俄罗斯失去昔日的追忆痕迹。笔者不能苟同这样的评论,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也是如此告诉观众的:请不要把这部影片当成简单的父子之情的描叙,更不要当成一部政治性的社会题材影片来观看。那么《回归》是否对人性深处一次拷问最后不容质疑真爱回归?
本片没有揭开的神秘处还有父亲似乎对这个无人岛屿比较熟悉,他在这个岛屿挖了一包沉重的东西,影片结束也没有告诉观众,那里有什么东西。他为什么这样熟悉这个荒岛?父亲经常吃鱼甚至已经厌烦是否在这个岛屿生活了较长时间?更为神秘的是本片拍完不久,扮演哥哥的演员十五岁的英俊童星弗拉迪米尔·加林在影片开始的跳水湖中溺水而亡,更为本片加深几分悲剧色彩。
本人能够深切体会影片中的情节,是因为也遭遇这样的情节,当自己实在无能为力时,他会帮助你,绝对不会不管你。但是他会教训你要自强独立,一切靠自己。给了钱后就是一段殴打,所以今天的我非常独立,在越来越游刃有余时,感谢这样的教诲:男人当自强,没有退路。即使他什么也没有给我,在小的时候喊我宝贝,大了看我成长进步而高兴的眼神,我认为也是真挚情感的付出。让我跟随《回归》,学会去发现爱的足迹吧。
“电影中的经典……走进一个更深远、更激昂的层次,远远超乎它表面所预示的。”(《洛杉矶时报》)
9. 俄国现实主义又要重新崛起了吗
俄国是一个文学的国度,更是一个长篇小说的国度,从普希金的《大尉的女儿》、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和果戈理的《死魂灵》起,到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和《父与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兄弟》、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长篇小说始终是十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构成和最高成就;在二十世纪,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格罗斯曼的《生活与命运》和索尔仁尼琴的《红轮》等长篇小说名作又相继面世,延续着俄国史诗性文学叙事的辉煌传统。
本套丛书共收入5部长篇,即佩列文的《“百事”一代》(Generation“П”,1999)、乌利茨卡娅的《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Казус Кукоцкого,2001)、维克多·叶罗菲耶夫的《我的父亲》(2004)、索罗金的《碲钉国》(Теллурия,2013)和瓦尔拉莫夫的《臆想之狼》(Мысленный волк,2014)。从5部作品的发表年代看,最早的《“百事”一代》面世于1999年,
《臆想之狼》作者 瓦尔拉莫夫
而最后一部小说《臆想之狼》为2014年的新作,时间跨度为16年,将这5部小说串联起来读,能在一定程度上揣摩出当代俄国长篇小说的发展轨迹和创作现状。
这五部长篇的作者都是俄国当今文坛最有影响的作家。从5位作者的出生年代看,最年长的乌利茨卡娅生于1943年,最年轻的瓦尔拉莫夫生于1963年,5位作家虽分别为“40后”、“50后”、“60后”,但相距不超过20岁,是广义上的同一代作家,他们的一个共同之处,即均在苏联解体前后登上文坛并在近20年间最终确立了“健在的经典作家”之身份。
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Людмила Улицкая,1943年生)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生物系,曾在苏联科学院遗传学研究所工作,后去剧院做编剧,1992年以中篇小说《索涅奇卡》成名。《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被视为乌利茨卡娅最成功的长篇之一,小说以一位医生的家庭生活来折射20世纪上半期的苏联社会,作者让时代的变迁和家庭的变故相互交织,把女性的叙事角度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从而给出一份苏联时期知识分子家庭生活的文学记事。乌利茨卡娅因为这部小说获2001年“俄语布克奖”,是该奖创建十年后的首位女性获奖者。2005年,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受到广泛欢迎。据统计,这部小说已被译成近30种外语。
维克多·叶罗菲耶夫(Виктор Ерофеев,1947年生)的父亲当过苏联驻法国的外交官,作家少时生活在巴黎,后在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和苏联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学习,1979年因参与编辑地下文学辑刊《大都会》被苏联作协开除。苏联解体前后,他的文章《追悼苏联文学》引起激烈争论,他的长篇《俄罗斯美女》(1990)也曾蜚声文坛。《我的父亲》以斯大林身边一位高官与斯大林的关系和他对斯大林的看法为主线,以独特的角度和方式揭示了以作者为代表的一代人的心灵历史。小说中的“高官”就是作者的父亲,但这又是一部地道的虚构小说,作者说其中只有“心理的真实”。
弗拉基米尔·索罗金(Владимир Сорокин,1955年生)早年毕业于莫斯科石油天然气学院,成为化学工程师,但后在《接班人》杂志社工作,凭爱好成为画家,为出版社做过图书装帧,20世纪70年代开始写诗,80年代加入地下文学运动,1985年在法国句法出版社出版第一部长篇《队列》,在苏联解体后的1992年,《队列》在俄国境内的《电影艺术》杂志发表,引起广泛关注,作家从此被视为俄国后现代文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后来陆续推出的重要作品还有《玛丽娜的第十三次爱情》(1995)、《蓝色油脂》(1999)、《冰三部曲》(2009)、《暴风雪》(2010)等。2013年面世的《碲钉国》是一部具有后现代色彩的反乌托邦小说或曰新乌托邦小说,小说以21世纪中期的欧洲为描写对象,描写人们为获得用特殊金属碲制成的钉子而展开的激烈争夺。在欧洲“新的中世纪”,在阿尔泰山区形成的新的“碲钉共和国”,人人趋之若鹜的“碲钉”成为一个核心意象,它既象征着人类文明的结晶,人们幸福和智慧的源泉,同时也指称黄金和财富,是人们内心深处的崇拜和欲望的客体,它有可能还暗指专制的权力、强加的异质文化和入侵的他人思想。正是这一形象的多重内涵和不确定所指,赋予了这部小说以广阔的阐释空间。2014年,这部小说获得俄国当下最重要的图书奖“大书奖”。
维克多·佩列文(Виктор Пелевин,1962年生)与索罗金一同被视为俄国当代后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两位代表作家,他及其作品自20世纪90年代起备受追捧,据说连平常只读电话簿的人也纷纷捧读他的小说。他1985年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1989年进入高尔基文学院,后在《科学与宗教》杂志社工作,在该杂志发表第一个短篇,1991年出版第一个短篇集《蓝灯》,此后的长篇《奥蒙·拉》(1992)、《昆虫生活》(1993)、《恰巴耶夫与虚空》(1996)等均引起广泛反响,1999年出版的长篇《“百事”一代》更是一时洛阳纸贵,据统计至今已在全球累计售出350万册。2011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这部小说以准作家塔塔尔斯基在苏联解体前后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再现了20世纪70年代喝着百事可乐长大的一代苏联人在社会剧烈转型时期的心路历程。在这部小说后佩列文“封笔”数年,后又发表《转折时期的辩证法》(2003)、《V帝国》(2006)、《t》(2009)、《蝙蝠侠阿波罗》(2013)和《玛士撒拉之灯》(2016)等长篇。佩列文的创作被称为“佩列文现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写作者乃至阅读者甚至被称为“佩列文一代”,但佩列文为人低调,从不抛头露面,以至于有俄国读者怀疑是否真的存在这位作家,他们猜测这可能是某个热衷电脑创作实验的写作班子所采用的笔名。
阿列克谢·瓦尔拉莫夫(Алексей Варламов,1963年生)198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在以普里什文的创作为题完成博士论文后不久,他成为莫斯科大学语文系教授,讲授20世纪初的俄国文学。他1987年起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95年以中篇《生》成名,近些年来,他勤奋写作,一口气为青年近卫军出版社著名的“杰出人物传记丛书”写作了7部传记,即《普里什文传》《格林传》《阿·托尔斯泰传》《格里高利·拉斯普京传》《布尔加科夫传》《普拉东诺夫传》和《舒克申传》。瓦尔拉莫夫自称,他的近作《臆想之狼》是他关于1914至1918年间俄国文化生活的文学想象,是“讲述白银时代的个人尝试”。在作家看来,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人们从社会历史、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思考已经太多,却很少有人从思想文化、个人心理等方面进行描述。斯拉夫人有这样一句古老的祷告词:“愿我躲开臆想之狼。”作家用“臆想之狼”这一意象来概括当时俄国人的精神状态和集体无意识,即一种强烈的焦虑、莫名的冲动和破坏的激情,但在作家笔下,被这一情绪所浸润、所笼罩的那个时代,却又是一个“混乱的时期,丰富的时期,饱满的时期,饶有兴味的时期”。
《臆想之狼》译者 于明清
将这五部长篇作为一个整体来阅读,我们大致能够归纳出新世纪俄国长篇小说体现出的几个新特征:
首先,从创作方法的角度看,当代俄国长篇小说似乎出现了现实主义传统与后现代主义时尚相互交织的局面。在上述五位作家中,维克多·叶罗菲耶夫、索罗金和佩列文均被视为俄国后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标志性人物,而乌利茨卡娅、瓦尔拉莫夫的创作却被认为是相对“传统”的。俄国后现代文学发端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苏联解体前后达到其鼎盛期,但近些年来,它作为一个整体的影响似在逐渐缩小;与之形成对照的便是,俄国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却似在强势回归。这两种文学倾向和潮流相向而行,其结果便是二者的相互渗透,具体而言,后现代作家似乎越来越注重情节叙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索罗金的创作,《碲钉国》虽然并不好读,但与他之前的小说相比已然十分“传统”了;而在乌利茨卡娅和瓦尔拉莫夫的小说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现代派文学、后现代文学影响的痕迹。于是,在当代俄国的长篇小说创作领域,一方面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在巨浪拍岸后留下的余波,即它对传统长篇小说叙事模式的冲击和解构,另一方面则是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泰然自若的同时对包括后现代文学在内的新潮文学因素的积极吸收和借鉴。
其次,从体裁属性的角度看,当代俄国长篇小说似乎呈现出了某种交叉性和合成性。在这五部长篇中,《我的父亲》和《臆想之狼》似乎都在有意模糊虚构和非虚构两种文体之间的界限,《碲钉国》把乌托邦小说、社会讽刺小说、科学幻想小说的特征融为一体,《“百事”一代》的体裁属性更为模糊,其研究者给它戴上了众多帽子,如“广告话语小说”“宗教神话小说”“商场暗战小说”“社会寓言小说”等,这些定义是小说题材意义上的,也是体裁意义上的。与长篇小说自身的体裁属性的多元化形成有趣呼应的是,这几位作家的社会角色也是多重的,除佩列文外的四位作家都是当下俄国十分活跃的文化活动家:身为高尔基文学院院长的瓦尔拉莫夫主办文学杂志,经常举办国际性的文学论坛;乌利茨卡娅创办基金会,积极介入俄国的政治生活;维克多·叶罗菲耶夫是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索罗金不时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而编写影视和话剧剧本,撰写评论和杂文,接受媒体的采访,在国内外高校讲课等,都是他们热衷并擅长的活动。这些长篇小说作者似乎也和他们的作品一样,在尝试最大限度地拓展其存在的空间和影响的范围。
最后,从作品内容的角度看,当代俄国长篇小说似乎表现出了某种非情节化、非英雄化的趋向。这五部长篇,无论是地道的后现代小说还是相对传统的小说,都不再具有饶有兴味、贯穿始终的清晰线索,情节也并非始终围绕主人公展开,即便有主人公,他们也与俄国传统长篇中的主角不同,似乎不再是作者倾注情感着力塑造的对象,而遭遇到某种扁平化处理。长篇小说主人公的“非英雄化”,既是现代派文学和后现代文学潮流对于传统长篇小说创作范式的冲击和解构之结果,但在一定程度上恐怕也是生活自身的多元化、碎片化和非逻辑化等现实现象在文学中的显现和反映。但悖论的是,即便在这些情节淡化、人物扁平化的当代俄国长篇小说中,我们仍能感觉到俄国文学的某些传统特质之渗透,比如对民族历史充满反思的追溯,对社会现实不无悲悯的关注,对人及其生活既温情又超然的观照,对文学及其力量既坚定又疑虑的信仰。
值得一提的是,这五部小说的作者均与中国有着各种各样的关联。除这五部长篇外,他们还有其他作品被译成汉语,如佩列文的《恰巴耶夫与虚空》和《黄色箭头》、维克多·叶罗菲耶夫的《俄罗斯美女》、乌利茨卡娅的《索涅奇卡》《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和《你忠实的舒里克》、瓦尔拉莫夫的《生》、索罗金的《暴风雪》等;乌利茨卡娅、瓦尔拉莫夫多次访华,佩列文据说也曾悄悄旅行西藏等地。更为重要的是,在佩列文和索罗金这两位最重要的后现代作家的小说中,所谓“中国题材”均占有一定分量,索罗金在《暴风雪》中写到作为“向导”的“中国医生”,在《碲钉国》中也写到“莫斯科的中国人”,而对东方宗教极感兴趣的佩列文,其长篇《恰巴耶夫和虚空》更被称为俄国文学中的第一部“禅宗佛教小说”。
在一片“作者已死”“小说已死”的哀叹声中,当代俄国的长篇小说作家们仍在积极写作,当代俄国的长篇小说仍在不断面世并产生影响;21世纪俄国长篇小说的样式和风格与普希金和托尔斯泰相比已显出越来越大的差异,但它们无疑仍是19世纪中后期形成的俄国长篇小说创作传统的延续和发展。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