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看电影小男孩写影评
看过很多关于二战的电影,甚至做过一篇盘点文章,危难中也是鉴证了很多人性闪光点的时刻。在战争中,如果不论输赢和既定利益方,战争中不管从那一方来说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这部二战电影以美国为视角,片名little boy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的核武器同名,而被投到长崎的原子弹就被命名为“胖子”,《小男孩》中还真的有个小霸王“胖子”小朋友。撇开美式主旋律来讲,电影观赏性很强,用童话的方式来讲述关于战争的故事,真的挺赞的。 选择相信是需要勇气的,爱和信念最终可以创造奇迹。这是电影的主题,足够强大的信念也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从被魔术师的“魔法”帮助实现了第一次隔空移动物品,后来小男孩就坚信自己也是有魔法的。父亲是小男孩心目中最好的“伙伴”,片头用了几段来陈述父子关系,导演将孩子幻想中的情节展现出来,生动有趣。因为长子是扁平足不能参战,所以父亲上了战场,然而在菲律宾,父亲成了日军的战俘,生死未卜。后来,小男孩遇到善良的神父,他给了男孩一个圣经里的清单,并且告诉他,要按照清单里的任务一条一条完成,那么在战争中失联的父亲就会回来。 小男孩坚定不移的去相信如果完成了清单所有的任务,爸爸一定会回来。虽然连哥哥都嘲笑他,但他却不在乎,在异国朋友桥本的帮助下,最终完成了清单中的任务。移山的那段充满魔性,巧合让小男孩出了名,后来的原子弹也是神巧合。 个人认为日本大叔桥本这个角色设定的非常好,作为一个生活在美国的日本人,因为战争的关系要受到各种排斥,我们的主人公小男孩也从一开始排斥他到后来和他成为了好朋友,这中间除了互相理解和互相交流之外,也从侧面体现出了美国这个国家大包容的感觉,虽然有一些过度偏激的人会把仇恨发泄在平民百姓身上,但大部分还是理智的。 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上战场的战士,战争都是残酷的,需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核武器的威力巨大,对日本造成了重创,战争也接近尾声了。站在日本的角度,对他们的打击是惨重的,多少普通民众都被这场灾难牵连到,但侵略方在某种层面确实不值得同情。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希望人类可以痛定思痛,不再有这样大规模的战争,生活在和平的世界里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看完电影你会有满满充盈正能量的感觉。在战争的阴影下人们惶恐不安,小男孩选择了相信,而他赢了。这样的勇气是很多大人都不曾拥有的,因为人越长大顾虑越多,失去了单纯的念想,而孩子的眼里,是非黑白很分明,他用他小小的信念创造奇迹,最终一家人终于团聚。
㈡ 观后感300字哪一片都行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
1860年10月18日——我们应该铭记于心的日子,因为在历史的篇章上,这是帝国主义火烧圆明园的日子。圆明园的毁灭,即见证了帝国主义的伤天害理,令人发指的罪证,也证明了那时清朝的腐败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看了学校的《火烧圆明园》的记录片后,我感受颇受。
闭上眼睛,我好似看到了近160年前那火烧圆明园的场面,也看到了法国和英国这两个强盗在肆无忌惮的犯着罪恶。我可以听到他们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腐败。
其实,这段历史是我最不愿意面对的历史,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的屈辱,也是作为每个中国人心底最疼的地方。我想,是个中国人。就一定仇恨妄自尊大,毫无避讳的烧杀抢掠的帝国主义吧!这不是我在夸大其词,而是他们的做法真的不能不让中国人气愤,不能不让全世界所苟同.
对于圆明园,我是心存骄傲的。不管它曾经是否被帝国摧毁,也不管它现在是如何的面目!但是可以说,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抢劫圆明园的时候,随军的神职人员在圆明园被焚毁前居然大言不惭地说:“都拿走吧,再过半小时,所有的东西都将被烧掉。这是拯救,而不是抢劫。”这是令中国人所愤怒的,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么的自圆其说。
我想,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令中国所有人民所羞辱的,也是令全世界,令全人类所叹息的,也是历史上的一大遗憾。我想,现在的英国和法国应该抱有抱歉之心了吧!毕竟他们的做法实在太过分,太可恶了!可是,网上的一条消息,彻底把我震撼了:对于圆明园一事,帝国中有的没有记载,有的甚至是庆祝胜利之类言语。他们这般的自我吹嘘,我真的被震撼了。他们难道不该觉得在圆明园一事上,他们的做法可耻之极吗?没有记载,这不是小人的做法吗!敢做不敢当,这不是和当年日本对于二战时的残暴行为不以承认的可耻做法一样吗!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
是呀!那毕竟已是历史,是不可改变的。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要再让这篇历史在以后重演。我们要把这篇羞辱的历史铭记于心。成为我们加油的指引标。历史是不可改变的,它将永远记录在每一代的人心中。但是,它可以改变以后,改变将来我们的生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为了以后中国美好的将来奋斗。从现在努力,为了新中国,为了历史不再记录像火烧圆明园这样的屈辱史!我们应该有奋斗的决心。来!为了中国的以后,我们努力奋进吧!
㈢ 跪求军事电影的观后感。1500字以上
说起希特勒,让人联想到的是一个杀人如麻的战争狂人!
第一次看了讲述希物勒最后日子的《帝国陷落》,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希特勒的疯狂、不是那些党卫军官们对他的忠诚和临死时的视死如归,是炮弹呼啸在耳边时的震撼、是那些在战争中断胳膊少腿的伤惨军人们痛苦的呼叫、是那一片片的废墟、是那个母亲,那个无奈而勇敢的母亲的悲壮!她是希特勒帝国总理的妻子。
战争打到这时已经是不受他们的控制了,除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做为希特勒的近身官员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那个母亲啊!要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女们,这对她来说是怎么样的一种无奈和悲哀啊!
看到她亲手把一颗颗见血封喉的毒药塞进儿女们的嘴中,让儿女们在无知无觉的沉睡状态死去时,而她们的父亲却只能站在门外无奈的、悲伤的、木然的伫立。这时的帝国总理已经不是总理,而是一个父亲,一家之主的父亲!帝国的陷落让他别无选择,为了他们所谓的对希特勒的忠诚,他的孩子只能这样子结束幼小的生命。
母亲一个孩子一个孩子的喂下毒药,并让那些药丸在她们的嘴中溶化让她们顷刻间命丧,在她们死去之后为她们轻轻的拉过床单盖住全身。母亲在做这些时没有流泪,她做的那样的仔细、那样的有条不紊,仿佛她的孩子们不是死了,而是去了另一个快乐幸福的地方,她做完这些后出门,轻轻的关了灯,轻轻的把门关上,就象往常孩子们睡着了一样。
坚强的母亲在走出房间后就跌坐在地上!无声的眼泪终于流下来!不管她是不是希特勒帝国总理的夫人,作为一个母亲,她无力保护自己的孩子,并且还要亲手杀死她们,这对一个母亲来说是怎么样的一种锥心刺骨的痛啊!
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就这样无知无觉的成了希特勒战争的牺牲品!她们原本可以过的好好的,天真烂漫的过完她们快乐的童年,可是,是战争的残酷摧毁了一切,摧毁了她们可以生存下去的机会。
那一刻,我痛恨战争!痛恨希特勒!痛恨纳粹!
看完《帝国陷落》后,我要对天下好战的人们大声疾呼:请你们为了天下的孩子,为了天下的母亲,不要轻易说打仗!
二战时期死了五千多万人啊!这是个充满鲜血的数字啊!
好战的人们,请你们醒醒吧!
㈣ 二战观后感100字,谢谢啦~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作者李德·
哈特用极其严谨的笔墨描绘出二战的壮
观景象。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战争不仅仅是军事装备上的较量,
指挥官和部队的素
质,
作战双方的经济实力等等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轴心国家节节败退的关
键原因却是资源匮乏。换句话说,经济资源发达谁就掌握着战场上的主动权。
德国经一战磨砺已元气大伤,又受《凡尔赛条约》制约,尽管希特勒步入仕
途后高度重视重振军备,
军事及经济实力短时间内长足发展,
但想要赶超欧洲列
强,将地中海作为自己的内湖,拉锯战肯定吃不消,若是将战争打成了持久战,
必败无疑。
另一方面是德国本土并未发现油田,
只能依靠战前的储备亦或是从侵
略国获取石油(罗马尼亚)
;德军依靠装甲部队的突击每日需大量的石油,一旦
油量补给跟不上,坦克丧失其机动性,只能任人宰割。必须速战速决。希特勒拉
拢它在亚欧大陆上最强的敌人——苏联,也不无道理。
同盟国则恰恰相反,
它们拥有比德军更强大的装甲部队及兵力:
大名鼎鼎的
“日不落帝国”
英国,
从所属殖民地搜刮大量财产,
几百年的沉淀使其具有雄厚
的经济实力。英伦三岛虽同为岛国,但当时掌握着制海权。
英国和法国在德国入侵波兰后也应有所警觉。
但此时它们做的既没有奇袭德
国,
也没有对德国作钳形包围,
而只是呆坐在自己的阵地上无所事事。
这也为后
期英法联军重大伤亡埋下伏笔。
丧失了消灭德军主力的大好时机。
同盟国是依靠
长时间封锁轴心国资源使其兵粮寸断达到战胜的目的
二战结束轴心国战败的原因很简单,
原先武器装备的先进与出其不意的闪电
战已被战线过长所抵消。
取而代之的则是经济停滞、
资源日渐稀缺。
日本袭击美
国珍珠港导致美国宣战更使得同盟国加入了一个强大的盟友。
最终美国在日本投
下的原子弹宣告着二战即将结束。
战后苏联与美国相继崛起,但战胜国英国呢?或许在大家心中都已有了答
案,
英国为这两次战争付出了太多太多。
战争机器滚滚向前,
纵使英国打赢了两
次世界大战,
但前进的代价却是英国消耗数百年的积蓄换来的,
战争后的大不列
颠一片寂静。
㈤ 找一篇电影的观后感500字左右!!
贺岁,咏春,《叶问》
之前看过《叶问》的预告和花絮,对于甄子丹的武打戏我一直是比较喜欢,因为都是硬碰硬的对抗,“甄”功夫着实精彩。此外,因为叶问还有一个身份——功夫巨星李小龙的师傅,所以对《叶问》的故事十分好奇,上映第一天就迫不及待的去影城观看了。
据了解,《叶问》是甄子丹与叶伟信合作的第四部影片,而前三部《杀破狼》、《龙虎门》和《导火线》碰巧我都看过。在之前的几部作品里,甄子丹的打斗戏几乎是无可挑剔,但在剧情方面总是存在着较为薄弱的毛病。还好,这部《叶问》在剧本上下了不少功夫,电影开头先用一个个故事来丰富人们对叶问这个人物的理解:出身富贵,清瘦儒雅,老婆高挑秀美,儿子伶俐可爱,有一身好功夫,但为人谦和,行事低调,平易近人,不卑不亢。面对前来切磋的拳师,请吃饭,上好茶,伺候舒服了,再开打,点到为止,不伤和气。面对态度嚣张的警察头目,略施内力,就令其收敛气焰,且不伤面子。面对鲁莽的北方武师,切磋之,戏弄之,教育之,有收有放,手下留情,不仅表现出大师的风范,更显示了其不凡的功力。
以往的甄子丹,身手固然了得,但是电影里的角色好勇斗狠、固执木讷,似乎总是一个模式。而这次,甄子丹表现的叶问个性鲜明,张弛有度,不仅呈现了一个武师,而且呈现了一个普通的惧内的丈夫,一个没能好好陪伴自己儿子的父亲,真实亲切。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为民族国家大义挺身而出的英雄,同时也是一个对妻子尊重、爱护,对家庭绝对负责的男人。
在本片中,甄子丹的打戏依旧精彩,对咏春拳中贴身寸劲的表现也十分突出,拳拳到肉,给人一种痛快淋漓之感。片中多挑战、踢馆等桥段,所以武打场景着墨于单人对打,一招一式依稀可见南派招式的精髓。樊少皇和甄子丹在家中对打的一段穿插了砸花盆、怕老婆等诙谐的场面,增加了幽默的成份。看到花盆打烂的叶问,和定惊后说出“我赔”的樊少皇,让观众屡次笑翻不说,更可贵的是一个平凡而具有真实感的叶问跃然眼前。骑着小车穿越客厅的小叶准悠悠的一句“妈妈说再不出手家里的东西就要被打烂了”,更是让观众忍俊不禁。整部影片以一个个精彩的对打串联,武打的场面设计得相当不错,每场打日本人的戏都打得好过瘾,怎一个爽字了得。演员们打的辛苦,观众看的过瘾。只是,叶问太强了(佛山第一),对着许多人都是一击必杀,包括最后的那个日本将军,其实也是勉强抵抗了几下而已,所以看着不算太尽兴,呵呵。
另外,熊黛林确实太高了,搞不懂为什么要找她,也许是因为郭富城的关系,为了票房,炒作一下,不过她的表演真不算好,最后一场哭戏我宁愿她没有哭。片中唯一一场叶问和老婆站在一起的戏,身高差了至少5公分,有点惨不忍睹,难怪这么怕老婆。
总体而言,这是一部精心制作的电影,画面和色泽也都相当精致,几乎每一个镜头都是精心考究的,构图、景深都填充的很舒服,总体感觉很流畅,让你可以专心致志地欣赏剧情。不过电影时间也不算长,大概100分钟,比《梅兰芳》要短很多,所以不知不觉影片就结束了。我觉得,作为一部传记片,《叶问》比《梅兰芳》成功。梅兰芳是一代宗师,叶问也是一代宗师,陈凯歌口口声声要还原一个真实的平凡的梅兰芳,但在这一点上,叶伟信似乎是成功了。《叶问》应该是甄子丹出道以来最为成熟的一部作品,并且极有可能会在下一届的金像奖上有所斩获,值得一看!
㈥ 历史二战电影观后感,从历史角度考虑,不少于300字
日本二战电影《吾为君亡》观后感
1,首先我是名中国人,我承诺一生忠诚于我的祖国,也愿意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为国家献出生命。
我不是军人,也不是鼓吹历史充满仇恨的愤青,更不是崇尚战争敬拜战争的右翼倾向分子。
下面我将要打出的文字只是我看了这部电影后,自己的真实感受与想法。
2,毫不夸张的说,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曾数次流泪。我强制着试图不让我的泪水滑落,但是这些抑制不住的泪水却在顽强地为那些青春年少,刚毅勇猛的战士,为那些温柔善良,和美坚韧的女人毫不吝啬的涌流。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族精神与民族灵魂。日本民族的精神与民族灵魂通过这部电影完整的展现出来,看了之后让我肃然起敬,同时也心生惶恐。
我深深地理解为什么日本在战后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能够从战败国的阴影中脱影而出,并由一片废墟资源匮乏的弹丸岛国一跃发展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
也懂得为什么大多数日本人的工作态度与人格素质及其他们的产品会在世界上得到广泛的尊重与好评。
这些辉煌的成绩体现了一个成功民族的精神魂魄所在。也正是他们这种坚韧,忘我,百折不饶,视死如归,凝聚团结的民族精神与魂魄才托起了当今世界上一个繁荣强大的大和民族。
3,我们中国人在称呼日本的时候总是“小日本,小日本”的叫着。日本的确小,国土面积小,个头相对也小。但是他们的民族精神与国民信仰却齐天之大。
人的生命最宝贵!但影片中,近乎每个士兵却无畏自己年轻的生命,无惧自己胸膛里的热血,为了国家的荣誉与兴亡毫不犹豫的去战场赴死。
这种精神信仰比天还要大,这种民族气节比天还要高。伟大的信仰与气节是无边无尽的。那些神风战队的成员,那些赴死的人,那些生机勃勃充满朝气的生命,在他们每一颗鲜活跳动的心脏里谁又没有亲情,爱情,友情?
面对所有珍贵的情感,却没有人选择逃避。每个人都在义无返顾的接受死亡。即使知道了必将失败的结果,却仍然赴死,这不是愚昧,更不是无知。这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国家精神在激励他们要这样做,必须去做。
生命之大,亲情之大,爱情之大,友情之大,这些看起来最大的意识形态却在国家,民族面前显现的如此渺小,甚至无法比拟。
4,影片逐一为我们展现出亲情,爱情,友情的珍贵,但更多的是通过这些珍贵的情感来揭示战争的残酷与反思。
人类永不停息的竞争社会里,国家和平的前提与保障是民族的强大与繁荣。我们知道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兴盛,靠安逸封闭与努力创造是远远不够的。
历史告诉我们,真正和平的保证靠的是强大坚实的武力基础,甚至靠的是强悍的侵略与扩张。
这种和平保障的侵略与扩张体现在一个国家民族的信仰上与这个国家的精神本质原动力基础上。
美国是当今世界霸主。我们简单回顾下美国的历史就会不难发现,美国几乎所有发达成果都是建立在侵略与扩张的前提下繁荣起来的。
美国建国2百多年,却有1百多年在战争。现在的美国人都在说要和平要和平,实质上却在骨子里考虑着战争,考虑着如何在战争中繁荣。
5,1776年的美国,从那一年开始注定要与战争结盟。从墨西哥湾到菲律宾海沿线,从一战二战的肆虐到越战伊战的屠杀,从欧洲到亚洲,从美洲到非洲,从地中海到太平洋到南大西洋,美国式的侵略扩张几乎横跨了整个世界,就是这样无数次的“正义自由”的战争,使美利坚人确立并坚信了他们的民族信仰与民族精神,继而造就出一个在军事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有着丰厚硕果的战略美国与霸主美国。
一位美丽善良的未婚妻跪俯在即将开着残旧飞机去舍身赴死的飞行兵脚下,嘶声的求着:“请带我一起去吧,一起去吧。
㈦ 历史老师要求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关于美国南北战争的电影的观后感吧,急求!!字数500字左右,语言别太
瑟吉欧·莱昂内不愧为大师,3个钟头的片子,丝毫没有停滞的节点。悬念和张力层出不穷,像燃放烟花的夜空一般,一个爆发接着一个爆发。《黄金三镖客》堪称瑟吉欧·莱昂内电影的一座里程碑。他的叙事从此走向舒缓和深沉,在单纯的表现西部游侠故事之余,深沉的历史感在不知不觉中感染着观众。意大利人往往是外刚内柔的,瑟吉欧·莱昂内在本片中一次次表现美国南北战争的惨烈,绝不仅为了烘托影片的气氛。世界陷于战乱,三位主角却为了一笔黄金,穿梭于对峙的两个阵营之中,仿佛世外高人。这种逃避恰恰是种莫大的悲哀和反讽。当镜头缓慢的抚过废墟上成堆的尸骨时,影片的节奏一下子变得舒缓而肃穆。这种情绪被一点点酝酿,直到片末伊斯特伍德把雨衣盖在一个即将死去的伤兵身上,并给他抽最后一口雪茄时,达到了高潮……
虽然全片加长后长达三小时,且西部片无法像东方武术,可发展出精彩的打斗场面,枪战全在一瞬间解决,于是整体气氛的掌握、剧情及对人性的描写,就成为成功西部片必备的要素。本片三个小时中,透过好人、坏人与丑鬼反射出来的人性,以及几场重要经典戏,均不是后来那些『大打一场、主角永不受伤』的动作片,或者只重打斗毫无内容的电影可比拟。这是是近40年后,本片仍能名列影史前30名内的原因,值得推荐与收藏。
《善恶丑》——阳光下快乐决斗的游侠
很久很久以前,在遥远的西部,有三个等火车的快枪手。其中一位人称“善”的无名客,嘴里永远叼着半根雪茄,能在百码开外一枪射断绞死犯人用的绳子(当然,偶尔也得放两枪);还有一位绰号“天使眼”的恶徒,他的小胡子很酷,但他的枪法更酷,只要给钱,“杀一个人好简单”;最后一位名字很长,叫Tuco什么的,意思是“毛茸茸的野兔子”,不仅人长的丑,而且恶贯满盈,其身价一度被炒到3000美元,这个人在绞刑架上站过了好几趟,但竟然能活到今天,可见也非浪得虚名。
就是这三个人,在等车。
他们要去哪里,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一个绰号“the man”的人,把他们放倒了。
塞尔齐奥·莱翁想为“美元三部曲”做个了结,所以也打算让善恶丑这三位主角在第四部戏的第一幕中一同归去,但遗憾的是,《西部往事》的这段假想开场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那个扮演“善”的家伙拒绝了这么浪漫的死法。
何苦呢?何必呢?他不再是“无名客”了,他叫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其实我想说的是《善恶丑》(或者《独行侠决斗地狱门》),在看过《西部往事》之前,我还不敢妄称这是最棒的西部片。好在兄弟俩师出同门,于是我可以放心的宣称:塞尔齐奥·莱翁,是最伟大的(意大利)西部片导演。所谓意大利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s),就是由一位意大利导演,两三个美国影星,一打以上的外籍演员,为了迎合本土需求,在广袤的欧洲土地上(比如西班牙)拍摄的美国式西部片。其另类之处在于,片中人物决不会像约翰·韦恩的传统西部片那么善恶分明——好人头上的帽子永远是白的,坏人头上的帽子永远是黑的。这样的价值判断,小白兔也会做:母兔子好,大灰狼坏——而是沾染了“黑色电影”的脾性,反英雄,非主流,反乌托邦,颠覆传统。每个人都有一点点坏。按莱翁的说法就是:我非常钦佩这位伟大的乐天派,约翰·福特,他天真浪漫的足以拍“灰姑娘”了……由于他的欧洲血统,一位纯良的爱尔兰人,他总是从基督徒的角度看问题,主角们永远展望着光明丰饶的未来,而在我眼中的西方历史却是实实在在的暴力对暴力的征服。
当然,一部称职的意大利西部片还要加上莱翁的标志性手法:大特写,深焦,时间感,无比抢耳的主题音乐。
塞尔齐奥·莱翁是给意大利西部片定型的人。从1964到1966年之间,他拍摄了著名的“美元三部曲”,分别是:《为了几块钱》(A Fistful of Dollars)、《为了更多的钱》(For a Few Dollars More)和这部《善恶丑》(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从中不难看出,早期的莱翁是一个跟钱较劲的人,三部曲的中心故事都是围绕“夺宝奇兵”展开的。这之后的莱翁就不一样了,变得日趋成熟,沉稳,老辣,乡愁。比如《西部往事》,《革命往事》,《美国往事》。
提起钱,《为了几块钱》的预算是20万美元,正好是《善恶丑》中联邦政府秘藏的金币数目,而那时的伊斯特伍德还只拿一万五千美元的片酬;等到了《善恶丑》,预算已经骤增到120万美元,此时的伊斯特伍德也水涨船高,拿到了25万美元的片酬和不知道百分之几的分成。要知道,在60年代,把一百万美元扔给一个意大利人拍西部片,是多么的豪气干云。当然,莱翁也绝不是省油的灯,片中一段美国内战期间的两军对攻被他拍得气势恢宏,颇有我国革命电影《大决战》等主旋律的浩大声势。再比如,莱翁还雇了一支500多人的工程队,花了六周时间竖起一座大桥,外加一座300英尺高的水坝造了一条人工河,这一切仅仅是为了片中的两个牛仔把它炸掉,对付这种谈笑间大桥灰飞烟灭的场面,莱翁不得不架设八台摄影机捕捉那一瞬间。关于制片商对这位传奇导演的无比信任,有一个八卦是这样的,据他的儿子和西部片专家Frayling教授(著有《从卡尔梅到塞尔齐奥莱翁--意大利西部片》)说,莱翁计划的最后一部作品乃二战中的列宁格勒,当时他的脑海里只有粗略的故事大纲和一段六分钟的逐帧分镜头剧本,但是——罪过罪过——老家伙就是凭着这么一丁点东西,竟然筹到了个,十,百,千,万...一亿美元!!!而其中半数来自苏联政府!!!此八卦虽未必可信,但也足见外界甘为莱翁烧钱的信心。
如今,“善恶丑”这个片名已经像“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样被人用烂了,至于为什么拍这部片子,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莱翁是这么说的:“善恶丑同前两部片子差不多,这次是三个人物的一次寻宝。但使我感兴趣的,一是把善/恶/丑这几个形容词非神秘化,一是展现战争的荒谬。善,恶,丑的意思到底是什么?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点罪恶,一点丑陋,一点善良。有些人看上去很丑,但当我们更好的了解他们时,就会发现这些人更有价值……至于片中人物遭遇的美国内战,在我看来一无是处,愚蠢至极:绝没有什么‘进步动机’……我拍北方军队的战俘营时,部分想到的是纳粹的集中营和那些犹太乐队(用来掩饰犯人受虐时的惨叫——译者著)……美国佬总是把西部描绘的浪漫过头——主人一吹口哨骏马就飞驰而来.他们从不严肃的对待西部,就像我们意大利人从未严肃的面对古罗马……也许对此最认真的探讨出自库布里克的斯巴达克思:其他电影都是纸上谈兵的神话。正是这种表面上的肤浅击中了我,吸引着我……”
诙谐幽默,举重若轻,或许也正是这种表面上的肤浅击中了我,吸引着我。莱翁只不过偶尔露出一点讽刺,一点温情。政治是不重要的,蓝军的衣服粘满灰尘就成了白军,一座两军相争的大桥在统帅奄奄一息的梦想中被炸掉;而那个Tuco,刚刚与做神甫的哥哥打了一架,刚刚抹去眼泪上了马车,就开始无比骄傲的对Blondie说起哥哥是如何希望他留在那里。知晓一切的Blondie一言不发,只是递给他嘴里的半根雪茄。Tuco吸了一口,慢慢的,露出快乐的笑容。于是Ennio Morricone的主题音乐响起,我知道,他们又满怀希望,重新出发。
这种比大西部还豁达的快乐胸怀自始至终陪伴着我,即使是在那些凶险丛生的时刻。比如开头的十分钟,结尾的十分钟,以及中间的140分钟。
有些好事之徒历数了本片的不足,尤其是史实上的纰漏,比如故事发生在美国南部怎么会出现大沙漠呢?比如用来炸桥的炸药是诺贝尔在1867年发明的,那会美国内战已经结束两年了;比如左轮手枪的子弹筒也不是那会有的呀;再比如tuco用一把柯尔特式自动手枪,一把雷明顿,一把史密斯和一把维森组装的超级手枪,也是不可能的嘛!
是啊,这些小失误构成了全片唯一的瑕疵。
莱翁在25年的导演生涯中,只执导了10部影片,八部在IMDB上的评分超过7.0,其中更有五部荣登Top 250榜单,《善恶丑》又是其中排名最高的一部(第三十),超过万人投票,总分8.6。
现在我要说说这三位演员,是他们使这部影片不朽
善:
伊斯特伍德一生的成功几乎都建立在“无名客”这个角色上,他那套著名的“Dirty Harry”简直就是无名客的翻版,1992年的大作《不可饶恕》更是指名道姓献给莱翁。但命运就是这样充满戏剧性,莱翁最初意属的理想人选本不是他,而是亨利·方达。
那时的伊斯特伍德只不过是个在CBS的电视剧集《Rawhide》中磨了四年还没出头的小伙子,“他一言不发,但是很会上马,走起路来有点疲劳顺从的劲儿...但他又很老练,有点狡猾。我想让他看上去更有男子气,像个硬汉,还得有点老——通过胡须,短披,雪茄。我去找他的时候,他这辈子还从没抽过一根烟,这真是问题,让一个不会抽烟的人随时叼着雪茄……在开拍第二部电影之前,他对我说‘听着老塞,你让我干什么都行,除了抽烟!’——当然,那是不可能的,角色要求嘛!”“真实生活中的克林特很迟缓,平静,像只猫。拍戏的时候一完成分内的工作,就立刻坐到角落里睡着,直到下一场。”
拍完善恶丑的当年,伊斯特伍德就带着25万美元的片酬和CBS给他的11万9千美元的遣散费成立了自己的制片公司Malpaso,从此走上西部浪子的不归路。
恶:
扮演恶徒“天使眼”的Lee Van Cleef,他演过的电影有一百零一部。他的大半生都在打斗中度过,出演最多的是诸如《忍者宗师》,《李小龙和功夫狂》这样的功夫片。然而他的第一次亮相是在《正午》。他的右手天生畸形,中指少了最后一个关节,也许这才是他在《善恶丑》的决斗中丧命的原因。
他同莱翁一样死于1989年,也同莱翁一样死于心脏病,只不过他晚了8个月。
丑:
三个主角中,我要把最多的敬意献给扮演tuco的Eli Wallach,这个在《教父》第三集中背信弃义的黑手党徒,这个参加过二战的百老汇明星。为了拍火车轧断手铐的一场戏他险些送命,离火车最近时的只有六英寸,只是一点下意识的移动才救了他。而影片结尾他在墓地中的奔跑是我见过的最动人的场面,那种无与伦比的幸福晕眩和彻底自由的狂喜,甚至比《2001太空漫游》中抛到半空的蒙太奇还令我颤栗。这时我才有机会叙述一下Ennio Morricone的音乐,但我最好还是闭嘴,因为有一种力量是如此超越了语言的卑微。
我认为,在那个烈日灼人的圆形墓场,在那个埋藏着传说中的宝藏的众神花园,是三个快乐决斗的海盗,或者游侠。他们各怀鬼胎,眼神游移,汗珠滴落,枪人合一,仿佛谁都不知道,三把枪中的一把,竟是空的
导演瑟吉欧.莱昴内说:“在我心里,美国内战是愚蠢徒劳的,没缘由的。这部片子的关键在一句台词‘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蠢货死掉,而且是没有目的的’。”
㈧ 求一篇电影观后感 800字左右
《魂断蓝桥》在美国电影史上不算出众,却是美国电影在中国成功的典型范例。成功指的不仅仅是票房,更多的是文化上的深远影响。但凡喜欢看电影的中国人,一提到美国经典电影,很难忽略掉《魂断蓝桥》,而它也是我爱上好莱坞电影的原因。电影以二战作为序曲,由罗伊的回忆带我们回到一战的伦敦。同样的滑铁卢桥,伊人已逝,战争却还在继续,不禁令人唏嘘。
那是在空袭时,罗伊偶然帮助了美丽的芭蕾舞演员马拉,两人相谈甚欢。影片前半部分洋溢着爱情片惯有的浪漫主义传奇色彩。罗伊看马拉演出、之后甜蜜约会、次日即在雨中求婚……不知有多少女孩对这一幕印象深刻,即使许多年后,杰克和罗丝在泰坦尼克号上飞翔,也没有像罗伊的求婚那样打动我。费雯丽像小猫一样害羞迷人,好像一点拨就会融化,当她既惊喜又紧张地穿上衣服奔向雨中的罗伊时,又像一只不知所措的小鹿在乱撞;罗伊像小熊一样可爱阳光,好像拥着爱人就是拥着全世界,白马王子既纯真又成熟的心灵,既温柔又霸道的求婚,让观众和马拉都一起兴奋不已。当他们接吻时,那幸福的神情,让还在童年的我,就似乎明白了,情人的吻应该是很温暖、很美妙的吧。
可是,当部队提前开拔,两人还来不及结婚,甚至来不及告别后,整个故事就倒向了悲剧的一面。先是失业,后是马拉以为罗伊阵亡,接着是沦为应召女郎。看着一个清纯女孩成了妓女,观众的心都揪紧了。但最大的悲剧却在于,陷入肮脏的泥潭后,那个昔日的纯洁爱侣,那段纯真年代的最佳见证--罗伊回来了!
马拉和罗伊太相爱了,这是好事,但好事在某些情形下,也会造成悲剧。深爱一个人,会看不见对方的缺点,认为对方是完美的,而自己又恰恰是不足的,需要完善的。所以,许多人在爱人面前会紧张,这很正常。互相深爱,则意味着双方皆是如此情绪,紧张到箭在弦上,不该说的话会说,不该做的事会做,简直处处自摆乌龙,所以相爱至深的两人如果不想最后闹到互相伤害的地步,就一定需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见多识广、经历生死的罗伊做得很不错,但温柔敏感的马拉在这方面就有明显欠缺了。
我们设身处地为马拉想想:如果你深爱一个人,一定希望自己在对方心目中是完美的,但你自己清楚,其实你不完美,而且好像更糟;如果他也深爱你,你看出他也把你看作完美典范,但你自己明了,如果他有一天发现了你的过去,他会失望,甚至可能会轻视你。你能忍受吗?一个你深爱、曾经也深爱你的人,看到了你最坏的一面。然后,他赞赏的、爱慕的、渴求的目光演变为鄙薄的、后悔的、漠视的……任何人想到这儿,都会寒气阵阵袭来。
在爱情中,有一种情绪叫“先发制人”--“我知道这人一定看不上我,所以我要先装出一副也看不上他(她)的样子。”在马拉的这种情形中,我想有些自尊心强、好面子的人会采用差不多的方式--“我知道这人迟早看不上我,所以我要更早装出一副看不上他(她)的样子。”这是一种以伤害对方为结果,达到保护自己最终不受伤的方式,但马拉不是这种人,如果她会的话,她就不是她了。
假如马拉不那么爱罗伊,只是单纯地想自己的生活会由此发生好的转变,而不去想自己在罗伊心中会是怎样的形象,她根本不会离开。而离开罗伊的马拉又能到哪去呢?之前沦为妓女,一是由于生活所迫,二是以为爱人已死,心如死灰,贞洁也毫无意义。而现在,罗伊回来了,自己那颗纯洁的心灵也跟着回来了,可不纯洁的经历却刻在她身上,她自己认为怎样也抹不去。没有退路了,只有一死。战争造成了悲剧,性格也决定了命运,马拉是柔弱的,惹人怜爱的,令人同情的,所以她的不幸赚来了无数观众的眼泪。
看到这儿,我们是不是会幡然大悟,为什么《魂断蓝桥》在东方受到的追捧远比它的故乡美国来得热烈。因为故事中的贞洁观念、门第观念、一见钟情、一生痴恋,简直同中国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毫无二致。《魂断蓝桥》在中国的成功,不是因为它输出了美国人的价值观,恰恰相反,是因为它迎合了东方人的价值观
㈨ 二战史读后感300字,谁知道
《二战史》读后感
《二战史》作者李德·哈特用极其严谨的笔墨描绘出二战的壮观景象。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战争不仅仅是军事装备上的较量,指挥官和部队的素质,作战双方的经济实力等等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轴心国家节节败退的关键原因却是资源匮乏。换句话说,经济资源发达谁就掌握着战场上的主动权。 德国经一战磨砺已元气大伤,又受《凡尔赛条约》制约,尽管希特勒步入仕途后高度重视重振军备,军事及经济实力短时间内长足发展,但想要赶超欧洲列强,将地中海作为自己的内湖,拉锯战肯定吃不消,若是将战争打成了持久战,必败无疑。另一方面是德国本土并未发现油田,只能依靠战前的储备亦或是从侵略国获取石油(罗马尼亚);德军依靠装甲部队的突击每日需大量的石油,一旦油量补给跟不上,坦克丧失其机动性,只能任人宰割。必须速战速决。希特勒拉拢它在亚欧大陆上最强的敌人——苏联,也不无道理。 同盟国则恰恰相反,它们拥有比德军更强大的装甲部队及兵力:大名鼎鼎的“日不落帝国”英国,从所属殖民地搜刮大量财产,几百年的沉淀使其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英伦三岛虽同为岛国,但当时掌握着制海权。 英国和法国在德国入侵波兰后也应有所警觉。但此时它们做的既没有奇袭德国,也没有对德国作钳形包围,而只是呆坐在自己的阵地上无所事事。这也为后期英法联军重大伤亡埋下伏笔。丧失了消灭德军主力的大好时机。同盟国是依靠长时间封锁轴心国资源使其兵粮寸断达到战胜的目的 二战结束轴心国战败的原因很简单,原先武器装备的先进与出其不意的闪电战已被战线过长所抵消。取而代之的则是经济停滞、资源日渐稀缺。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导致美国宣战更使得同盟国加入了一个强大的盟友。最终美国在日本投下的原子弹宣告着二战即将结束。 战后苏联与美国相继崛起,但战胜国英国呢?或许在大家心中都已有了答案,英国为这两次战争付出了太多太多。战争机器滚滚向前,纵使英国打赢了两次世界大战,但前进的代价却是英国消耗数百年的积蓄换来的,战争后的大不列颠一片寂静。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们学到了很多,这些却能够对今天的生活有所警醒。
中国在解放后经济飞速发展,这是好事,与此同时也要记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想未来更加美好,现在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为将来做好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