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二战电影 > 俄罗斯战争电影喀秋莎行动

俄罗斯战争电影喀秋莎行动

发布时间:2022-05-21 10:30:21

Ⅰ 二战时有款武器叫“苏联绞肉机”那是什麽东西

前苏联的二战王牌武器——喀秋莎我想一般会是这个下面简单的说一下它的发展:艰难起步
不言而喻,火箭炮的名堂全在弹上。苏联火箭武器的研制里程可以追溯到沙俄时代。一战爆发后,苦于飞机装备的武器威力不足,俄国人便想在飞机上安装大威力的航空武器。大口径机枪和机炮的重量和后坐力太大,难以在简陋的战斗机上安装。聪明的俄国工程师想到了航空火箭。但是由于不信任自己的技术,俄国高层未能允许工厂开发航空火箭弹。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很早就在在航天火箭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1921年,专门研制火箭的第2中央特别设计局成立。不过他们的首要任务是研制合格的固体火箭燃料和发动机。原来苏联工程师试图在炮弹发射药的基础上研制火箭发动机。很快他们就发现这是一条死胡同,随即开始研制专门的固体燃料。经过不懈努力,苏联设计师先后研制出了可以稳定飞行400米的固体火箭,射程1300米的火箭弹,以及РС-82 82毫米和РС-132 132毫米航空火箭弹。苏联飞行员曾使用РС-82 火箭弹在哈拉哈河狠狠地教训了骄横的日本人。而炮兵用的火箭弹时间上就是根据以上这两种火箭弹发展而来的。1938年10月,火箭炮车载实验正式开始,以ЗИС(吉斯)--6 6X6载重卡车为平台。实验车的定向器非常有特色,为了尽可能的多搭载火箭弹,火箭炮共有24条工字型发射轨,上下两排交错排列,每排12条,看上去活像两排篱笆。更有意思的是,发射轨的指向竟与车头方向垂直,且只能做高低调整。也就是说,开火的时候,必须将车身与目标保持90度角,方向调整只能通过车辆转向来实现。不言而喻,这种调整方式所赋予的方向射角的精度是极差的,调整速度也是不可接受的。但是这次试验也证明了采用道轨式发射装置完全可靠,火箭弹的飞行也让人满意。关键性技术的解决是苏联在发展火箭炮的路途上以后一帆风顺。
走向成熟
1939年3月,沃罗涅日的“共产国际”工厂8导轨的БМ-13-16试制成功,它的发射架也是工字型的,在上下可分别挂1枚火箭弹。这样БМ-13总共可以携带16枚М-13 (РС-132的改进型)132毫米火箭弹,发射架拥有左90度-右90度的方向射界。苏联军方随即对其进行了各项严格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БМ-13特别适合打击暴露的密集敌有生力量集结地、野战工事及集群坦克火炮。由于БМ-13是自行的,因此也适合打击突然出现的敌军以及与对方进行炮战。不过由于火箭炮发射时,烟尘火光特别明显,且完全没有防护,因此它不适合在敌炮火威胁比较大的地域里作战。
1940年,БМ-13已经试生产了6门,1941年军方又订购了40门,到了6月份,又增加了17门的定货。1941年6月17日,БМ-13向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元帅、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以及军械人民委员乌斯季诺夫进行了成功地发射表演。6月21日,苏德战争爆发的前夜,在БМ-13的定性测试尚未全部完成时,苏联政府作出决定,全力生产БМ-13火箭炮及М-13 火箭弹。6月28日,苏军决定组建一个БМ-13特别独立火箭炮连。30日夜,头2门火箭炮开到了驻地。第2天,炮兵连正式成立。当时只有7辆试生产型的БМ-13,3000发火箭弹,连长是36岁的伊万·安德烈耶维奇·费列洛夫大尉。经过1个多星期的应急训练后,全连已经熟练的掌握了火箭炮的操作方法。由于极端保密,连炮兵连的人员都不知道火箭炮的正式名称。但是炮架上有一个К字(共产国际工厂的第一个字母),便爱称其为喀秋莎(Катюша)。这个名字后来不径而走,几乎成为红军战士对火箭炮的标准称呼。7月上旬,独立炮兵连被编入西方方面军,来到了危如累卵的斯摩棱斯克前线。7月14日,7门喀秋莎隔着奥尔沙河,发射了112枚火箭弹,打击了对岸德军占领的火车站。为了避免遭到德军炮火袭击,费列洛夫连没有再次装填,匆匆撤出了阵地,而对于德国人来说,这还只是个开始。在此之后,费列洛夫连躲过了德军的空中侦察和炮兵观测队,在斯摩棱斯克,在叶尔尼亚,用自己愤怒的齐射,毫不留情地教训了法西斯侵略者。德军上层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找到苏联火箭炮的发射阵地,最好俘虏他们,不行就全歼他们。但是德国佬的每次行动都是白费工夫。1941年10月初,德军发起了进攻莫斯科的“台风”战役。10月7日夜,正在行军的费列洛夫连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布嘎特伊村不幸与德军渗透的先头部队遭遇。炮兵连沉着应战,炮手们迅速架起火箭炮,其他人员则拼死挡住德军的冲锋,为火箭炮的发射争取时间。在打光了全部火箭弹后,为了不让秘密落到敌人手里,苏联炮手彻底销毁了7门火箭炮。由于发射火箭弹和销毁火箭炮耽误了时间,炮兵连被包围。在突围过程中,包括连长费列洛夫大尉在内的绝大部分苏军官兵壮烈牺牲。苏军的第一个火箭炮单位就这样悲壮的结束了战斗历程。后来费列洛夫被追授一级卫国战争勋章,家乡里配斯特和奥尔沙的几条大街被命名为费列洛夫街。1995年6月21日,根据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署的第619号总统令,费列洛夫被追授俄罗斯联邦英雄称号。
步入辉煌
1941年6月30日,沃罗涅日的“共产国际”工厂开始批量生产БМ-13火箭炮。7月23日,首批批量生产的火箭炮顺利地通过了测试。从此,喀秋莎开始大规模生产并迅速装备部队。“喀秋莎”底盘的后部,有2个手动的千斤顶。发射时,炮手要把它放下,以保证发射平台的稳定性。发射装置位于驾驶室中,由炮长操作,也可以通过电线连接,由连统一发射。初期的БМ-13一般编为独立迫击炮营或连(为了保密,不用火箭炮的名称),主要用于堵口子。堵住了就用火力支援步兵反击;堵不住则可以利用良好的机动性能撤退。后来,苏联人在实战中发现,БМ-13在泥泞路况下的越野机动性不够,便想开发一种履带式的火箭炮。但是,能够搭载132毫米火箭发射架的履带底盘只有Т-34和КВ。显而易见,在当时急需坦克的战况下,炮兵是不可能获得这些底盘的。无奈,他们只好选择了过时的Т-40水陆坦克底盘,安装了БМ-8-24 24联火箭炮发射器。БМ-8火箭弹则是由РС-82 82毫米航空火箭弹改进得来。不过Т-40在1941年秋已经停产,车况和数量都远不能满足要求。所以定型生产的БМ-8-24是以新的Т-60轻型坦克为底盘的。БМ-8-16的威力比БМ-13小,射程也近些,不过它的机动性更好,火力密集度更高,适合打击近距离的敌有生力量和轻型野战工事。此外还有一些安装在斯大林СТЗ - 5拖拉机上的 БМ-13和БМ-8-24火箭炮。不过,拖拉机的行驶速度实在太慢,这些笨家伙在机动作战中根本无法跟上部队,因此它们同样没有定型批量生产。这些乱糟糟的火箭炮反映出了苏联当时面临的近乎山穷水尽的境地,不惜一切代价寻找可以用的底盘。41年-42年间,苏联人还搞了一种的БМ-24火箭炮。但是М-24 240毫米火箭弹是新开发的,不象М-8和М-13是经过长期测试才研制成功的。因此М-24 存在相当多短时间内难以克服的技术问题,没有定型生产。М-13的威力足够,因此苏联就没有接着М-24 发展大口径火箭弹,而是把全部精力用在提高现有火箭炮的产量上。到了1942年,美国正式参战,大批美援物资源源不断运抵苏联。其中最珍贵的当属各种运输车辆了。美国的通用GMC 6X6 卡车的性能比苏联自己的ЗИС-6卡车好的多。因此,1943年以后生产的火箭炮几乎都是以通用GMC 卡车为底盘,这种型号的火箭炮改称БМ-13Н。不过由于绝大部分的БМ-13都是以通用GMC 为底盘,所以后来БМ-13Н就统称为БМ-13。苏军还在美国卡车底盘上生产了БМ-8-36 36联装 БМ-8-48 48联装和 БМ-8-72 72联装火箭炮。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伟大胜利。1531门喀秋莎在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了对付德军的坚固火力点,苏军投入了刚刚研制成功的М-31-4火箭炮。这是一种架在地上发射的火箭炮。发射М-30 300毫米火箭弹。为了减少研制难度,М-30是一种超口径火箭弹,战斗部的口径是300毫米,后部发动机的直径只有152毫米。这样就相当于减少了火箭弹发射药的药量,导致М-30的射程只有2800米。不过М-30火箭弹战斗部装药达28.9千克,比203毫米榴弹的威力还大,可以摧毁战争后期德军的坚固火力点。1944年,出现了采用М-31-4发射架的БМ-30-12 12联装自行火箭炮。БМ-30 火箭炮在布达配斯、布拉格、科尼斯堡和柏林等城市攻坚战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苏联总共生产了2400门БМ-8系列,6800门БМ-13系列和1800门БМ-30系列火箭炮。其中有3374门是装在卡车上的。到战争结束时,苏军已拥有7个火箭炮师,11个火箭炮旅以及38个独立火箭炮营,一大半的火箭炮都是БМ-13。苏联红军的火箭炮部队已经成为整个炮兵中最具威力的部分。
另类喀秋莎
1941年底,苏联曾经研制了线导的М-13СН火箭弹,具体技术数据不详。估计由于难度太大放弃了研制。
由于前线对装备火箭炮的呼声越来越高,苏联还在3轮摩托车和摩托雪橇上搞了一种奇特的БМ-8-12 12联火箭炮。不过在摩托车上的火箭炮发射稳定性实在太差,所以它并没有定型批量生产。开始组装的少量БМ-8-12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还有一种装在重机枪枪架上的М-8-6 6联火箭炮也曾经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
1942年秋,苏军和德军在高加索地区展开激战。由于高加索地域是山地,苏军的火箭炮开不上去。而前线部队又需要火力支援。苏联人又紧急开发了一种山地型喀秋莎——БМ-8-8 8联火箭炮。БМ-8-8由3个模块组成,总重68千克(不含弹),每个模块重22-23千克。因此,只要3个人就可以携带1门,非常适合山地作战。不过等到火箭炮正式装备部队时,已是1943年初。此时的德军为了避免被包围,正积极从高加索撤退。苏联的山地喀秋莎只装备了2个独立营,没有能够发挥大的作用。由于后来的战斗主要实在平原上进行的,山地型喀秋莎很快停产了。

Ⅱ 为什么斯大林格勒战役会成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

第一、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反法西斯国家第一次成建制地歼灭一个纳粹德国精锐集团军,纳粹德国损失了大量有经验和战斗力的基层军官和士兵,士气和战斗力方面都收到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二、德国当时在苏德战场的兵力已经接近枯竭,参加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兵力是少数可以用于进攻的部队 。

Ⅲ 俄罗斯电影喀秋莎插曲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主题曲《飘落》 插曲 《小路》、《喀秋莎》、《寻找》、《家乡的思念》

Ⅳ 你怎么看待电影《战斗民族养成记》

我觉得电影《战斗民族养成记》这部剧非常棒。

浪漫喜剧电影《战斗民族养成记》自昨日上映以来,一直受到各年龄段观众的高度评价,如“疯狂”、“欢乐”、“幽默”、“坚韧”、“温馨”等。观众不仅称赞这部电影的实用性:“我学会了一些参观岳父家的绝妙方法,今年我可以自信地走进岳父家。”。许多观众被影片中的各种“俄罗斯测试”深深吸引,如“冰穹”、“桑拿”、“雪地摩托”等元素,并评论道:“作战民族的运作太风骚了”,“开眼了,战争”打起来多好玩!

就更别提剧中各种刻意的“玩梗”,和不仅不好笑而且显得十分低俗,充斥着对女性物化的各类暗示。至于所谓的“想成为俄罗斯人必须经历的几种挑战”,无一不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对斯拉夫文化完全没有了解的人一定会看得一头雾水。


Ⅳ 二战双方伤亡最大,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伤亡最惨重的战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和纳粹德国。这场战役以参战双方伤亡惨重及对平民牺牲的漠视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

一般认为,该次战役包括下述几部分:德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现称“伏尔加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的巷战;苏联红军合围;最终全歼德军及轴心国盟军。战争中总伤亡人数估计超过200万人。由于苏联政府害怕过高的伤亡统计会影响民众,因此在当时拒绝提供详细的伤亡数据。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的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并最终迎来了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战役背景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及其轴心国盟军发动“巴巴罗萨作战”,悍然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德军闪电般地占领了苏联西部大片领土。在1941年夏秋季遭受了一连串打击的苏军在当年12月进行的莫斯科保卫战中取得了首次胜利。过度消耗的德军由于缺乏应付冬季的战争装备和稳定的供应线,在莫斯科城下遭受了严重打击,并在部分地区遭到反攻。

在1942年春天,德国的前沿阵地已经基本稳固。然而,由于中央集团军群受到了很大削弱,德军放弃了再次进攻莫斯科的计划。部分德军统帅希望攻击苏联意想不到的战略方向以求获得快速的成效。而部分人尤其是希特勒,认为攻击莫斯科这个目标过于明显。因此,德国开始筹划在北部或南部战线发动新一轮攻势。此外,由于美国在遭到珍珠港偷袭之后对日本宣战,德国认识到时间颇为紧迫。希特勒希望能够在美军有机会加入欧洲战场之前结束东线战争或尽可能削弱苏联。由于苏联南部地区有支撑苏联战争机器的高加索油田,联系中亚地区的伏尔加河以及大片农田,因此德国希望能够挺进这个区域,尽可能地削弱苏联的经济和战争潜力。

蓝色行动

德国计划调遣南方集团军群全速进攻,迅速穿越俄罗斯南部以控制高加索地区的油田。这场夏季攻势被命名为“蓝色行动”(德语:Fall Blau)。参加行动的部队包括第六集团军、第十七集团军以及第一、第四装甲集团军。在1941年,南部集团军已经占领了乌克兰地区,并被调往计划发动进攻的地区。
然而,在战略计划中,希特勒进行了介入,并命令该集团军分成两个集团军群。南部集团军A军群由曼施坦因和保罗•路德维希•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指挥,并按原计划向南推进至呒铀鳌D喜考�啪麭军群包括弗里德里希·保卢斯率领的第六集团军和赫曼·霍特指挥的第四装甲集团军,其目标是东渡伏尔加河并占领斯大林格勒。
希特勒如此重视占领斯大林格勒,主要有几个原因:这是伏尔加沿岸的主要工业城市,攻陷斯大林格勒将保障进攻高加索地区的德军的左翼;另外,该城市的名字正是希特勒的死敌斯大林,如能攻占这个城市,将对对手造成极大的压力。当然,斯大林也对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这座城市的防卫非常重视。

1942年4月5日希特勒发布的战争密令:第41号指令。企图一俟天气和地形条件具备,德军将再次赢得行动的主动权,最终歼灭苏军残存的有生力量,尽可能多地夺取它的最重要的战争经济资源。把所有可以动用的兵力集中到南段主要作战方向,旨在歼灭顿河前面的敌人,接着占领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和通往高加索山脉的通道。

战役初期

蓝色行动原定于1942年5月开始。但是参与该行动的部分德国和罗马尼亚部队正在克里米亚半岛进行包围塞瓦斯托波尔的战役。直到当年6月,这座城市仍未被占领,因此这也迫使德国不得不数次推迟蓝色行动。与此同时,苏联铁木辛哥元帅领导 南方面军主力发动了第二次卡尔可夫战役,却遭到了惨重的失败。

1942年6月28日,作为蓝色行动的序幕,南方集团军群在俄罗斯南部发起了攻击。德军两个集团军群分别从库尔斯克东北、哈尔科夫东北、斯拉维扬斯克、斯大林诺一带发动进攻,苏军被迫后撤100-300公里,德军侵入顿河大弯曲部。南面的A集团军群继续向高加索油田区推进,北面的B集团军群则以斯大林格勒为目标。
德军的进攻起初非常成功。苏联军队在空旷的大草原上几乎未进行有效的抵抗,便向东迅速撤退。虽然苏联曾试图巩固防线,但由于另一部分德军从侧翼进攻,导致了防线的崩溃。德军将苏军两次包围,并歼灭大部份苏军。第一次是7月2日在哈尔科夫的东北部,第二次是在一周后米里洛夫的罗斯托夫-奥比拉斯地区。同时,匈牙利第二军团和第四装甲军团也对 佛罗尼斯发动了突袭,并在7月5日攻陷该城。
德军最高统帅部指定由B集团军群的由保卢斯指挥的第6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第6集团军是当时德国较强的集团军,辖6个军(其中两个装甲军)共18个师,约25万人,坦克740辆,火炮或迫击炮7500门,由第4航空队1200架作战飞机进行支援。

由于第六集团军在战役初期就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战果,希特勒便直接参与指挥,命令第四装甲军团南下加入南方集团军A军群。由于当地公路狭窄并且数量不多,导致了第四装甲军团与第六集团军陷入了交通的阻塞。两个军团为了疏导路面数以千计的车辆,不得不陷入停滞。这次迟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使进攻至少推迟了1个星期,未能一举突入斯大林格勒。由于第四装甲军团没有达到配合A军群合围苏军的目的,希特勒再次改变了主意,命令第四装甲军团重新加入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

苏联指挥层开始逐渐明确德军的意图。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心在斯大林格勒组织坚守。为此,苏军于7月12日在西南方面军原有基础上组建了由铁木辛哥元帅为司令(7月23日起改由戈尔多夫中将接替)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其编成内有从苏军战略预备队调来的第62、第63、第64集团军和原西南方面军的第21、第28、第38、第57集团军及空军第8集团军、海军伏尔加河区舰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实际能投入的力量有12个师,约16万人、2200门火炮和迫击炮、近400辆坦克、飞机454架。其任务是固守巴甫洛夫斯克至库尔莫亚尔斯卡亚的长约530公里、纵深为120公里的防御地带。7月,苏联制定了保卫斯大林格勒的计划。斯大林格勒的东面是宽阔的伏尔加河,在河对面布置了刚刚组建的第62集团军,其指挥官是崔可夫,他的任务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死守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接近地的战斗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拉开序幕。德军第6集团军在炮兵、航空兵的支援下,分成南北两个突击集团,企图从行进间突破苏军防御,向卡拉奇总方向发展进攻,围歼顿河右岸的苏军。7月23日,德军突破苏军右翼防线,形势告急。斯大林任命戈尔多夫中将取代年迈的铁木辛哥元帅指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并派华西列夫斯基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协助指挥战事。

到7月底,德国军队已经将自己的阵地推进到顿河对岸。德国人利用意大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盟友的军队来巩固防线。第六集团军已经距离斯大林格勒仅数十公里,而位于其南面的第四装甲军团也开始北上协助对这座城市的攻击。在南面,A军群已经深入高加索地区。也无法再对北面的B军群提供支持。

7月25日,德军对由苏军第64集团军的右翼阵地发起攻击,企图在卡拉奇附近强渡顿河。次日,苏64集团军被迫退过顿河。8月1日,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加入进攻,德军突破了苏第51集团军的防线。为防守这一方向,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部分兵力于7日组建东南方面军(辖第64、第57、第51集团军,近卫第1集团军,空军第8集团军,30日起增加第62集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上将), 至17日,苏军退守斯大林格勒外层围廓。

为了增强斯大林格勒守军的斗志,斯大林在1942年7月27日发布的第227号令规定,凡是不服从命令而离开战斗岗位或者撤退的军人都将被枪毙。其口号就是“决不后退一步!”。

8月中下旬,德军统帅部调整部署,集结了21万人,2700门火炮和迫击炮,600辆坦克和1000多架飞机,以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和霍克的第4装甲集团军分别从西面和西南面两个方向对斯大林格勒发起“钳形攻势”。

8月23日,德军第6集团军第14装甲军在斯大林格勒以北突至伏尔加河,企图从北面沿伏尔加河实施突击并夺取该市。同日,德军先出动飞机几百架,入夜又出动2000架次的飞机对斯大林格勒进行狂轰滥炸,战后英国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一书对此评述道:“这是一次纯粹的恐怖袭击,其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屠杀和平居民,压垮苏军,瓦解士气,散布恐慌气氛”。苏军统帅部从预备队中抽调第24、第66集团军,会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从北面对德军实施反突击,阻敌于西北市郊。德军统帅部继续增加兵力,并将主力转移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力图在最短期限内攻占斯大林格勒。在南路进攻的德第4装甲集团军,突破了苏军防御,威胁到斯大林格勒正面防御的苏军后方。

苏军最高统帅部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赶赴斯大林格勒前线督战。8月下旬和中旬,苏军从南北两面发起了几次反击,减轻对斯大林格勒城区的压力,双方经过激列争斗,伤亡惨重。至9月12日,苏军撤至市区围廓,外围防御地带已全部丧失。

斯大林格勒城内的激烈巷战

崔可夫中将指挥的第62集团军和舒米洛夫少将指挥的第64集团军受领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任务。9月13日,德军攻入市区,双方展开巷战逐街逐楼逐屋反复争夺。斯大林格勒变成了一片瓦砾场,城中80%的居住区被摧毁。在满是瓦砾和废墟的城中,苏联第62集团军顽强抵抗,在城中的每条街道,每座楼房,每家工厂内都发生了激烈的枪战。攻入城中的德军死伤人数不断增加。尽管德军对伏尔加河东岸进行频繁的轰炸,但是苏军还是从那里得到了不断的补给和支持。刚刚赶赴城中的红军战士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德军的主要战术是各兵种联合作战,非常重视步兵、工程部队、炮兵和空军的地面轰炸的协调。为了对抗这种战术,苏军指挥官采取了贴身紧逼的策略,尽量将己方的前线与德军贴近。这样导致了德军的炮兵部队无法发挥远程攻击的优点。德军把这种看不到敌人的城市防御战称为“鼠战”(德语:Rattenkrieg),甚至开玩笑说“即使我们占领了厨房,仍然需要在客厅进行战斗。”

在城中的制高点,一座名为马马耶夫冈的小山丘上,发生了最为残酷的战斗。两方军队不断地交替占领这片高地。苏军在一次反攻中,竟然在一天之内牺牲了1万名士兵。对火车站反复争夺达13次之多。在一个大粮食仓库里,两军的士兵非常接近,甚至能够听到对方的呼吸声,经过数个星期的苦战,德军不得不从这个仓库撤走。在城中的另一个部分,由扬科夫·巴甫洛夫指挥的一个小分队占据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楼,并顽强地进行抵抗。士兵们在大楼附近埋设了大量地雷,并在窗口安设了机枪,还将地下室的隔墙打通以便通讯。这座顽强的堡垒后来被苏联人骄傲地称为“巴甫洛夫大楼”。

由于德军无法看到战斗结束的迹象,便开始调遣包括600毫米迫击炮等重装甲部队开入城内。然而在伏尔加格东岸的苏联火炮部队将德军置于其炮火笼罩之下。而城中的红军防御部队仍然利用废墟进行战斗。由于城内布满了高达数米的瓦砾堆和废弃建筑,德国的坦克部队毫无用武之地,而且即使坦克能够前进,也会遭遇在楼顶的苏军反坦克武器。

此外,苏联的狙击手非常成功地利用废墟作为掩体,给德军造成了极大伤亡。最为成功的一名狙击手Zikan到11月20日为止已经击毙了224个敌人。而日后成为好莱坞电影《兵临城下》中的主人翁瓦西里·扎伊采夫(Vasilly Grigoryevich Zaitsev)。另外一名狙击手也创造毙敌149人的纪录。

对于斯大林和希特勒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事关成败的关键一战。苏军指挥部将战略重点从莫斯科转移到了伏尔加河地区,并且调动了全国所有的空中力量支持斯大林格勒。两方部队的指挥官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德军的指挥官保卢斯得了眼部肌肉痉挛的疾病,而崔可夫也在不见日光的地下室司令部也忍受着湿疹的病痛,以至于不得不将自己双手完全包扎起来。

经过3个月血腥的战斗,德军终于在11月份缓慢地推进到了伏尔加河岸,并且占领了整座城市的80%地区,将留守的苏联军队分割成两个狭长的口袋状。此外,伏尔加河开始结冰,导致苏联不能再通过船运送补给品给城中守军。尽管如此,马马耶夫高地附近的战斗和北部城区的工厂地带的战斗依然非常激烈。其中, 红色十月工厂、 拖拉机厂和街垒工厂的战斗为全世界所知晓。当苏联士兵与德军进行枪战的同时,工厂内的工人就在侧旁修复损坏的坦克和其它武器,有的时候甚至就直接在战场上修理武器。坦克由工厂的工人志愿兵驾驶。这些坦克往往直接从兵工厂的生产线上开到了战斗前线,甚至来不及涂上油漆和安装射击瞄准镜。德第6集团军司令官保卢斯的副官在这一天的战地日记中写道:“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市民的支援下实施反攻击。市民们也拿起了武器,表现得非常英勇。在战场上可以看到被打死的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他们那已僵硬的手还握着步枪和手枪。在被击毁的战车驾驶舱里,坐着被打死的工人。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们从未见过”。11月11日,德军最后一次企图攻占该市,并在街垒工厂以南冲到伏尔加河岸,但其攻势已成强弩之末。

苏军红军反攻的“铁钳攻势”

在围城期间,协助防卫B军群侧翼的德国、匈牙利、罗马尼亚等部队都要求其指挥部增加援助。例如匈牙利第2军团(装备和训练都很落后)负责防护斯大林格勒北部200公里长的地带。这使得其战线拉得非常狭长,甚至在有些地段,只有一个野战排来防守整整1-2公里的防线。而苏军在伏尔加河南岸保留了几个攻击点,这对B军群构成了潜在的威胁。然而,希特勒过于关注攻城本身,拒绝了侧翼部队提出的增援要求。为此,德国陆军参谋总长弗朗兹·哈尔德表示了忧虑和异议,结果,希特勒便在9月底将其撤职,任命库尔特·蔡茨勒(Kurt Zeitzler)为新一任参谋总长。

9月2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司令为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到了秋天,负责斯大林格勒地区总体战略的红军统帅朱可夫开始在城外的南北两侧大规模集结兵力。德军的北侧是由装备落后并且斗志不强的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军队组成的。朱可夫的策略是将德军继续牵制在城内,然后通过打击德军虚弱的外侧来将德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市区。这次战略的暗号是“天王星行动”,这与针对德军中央军群的“火星行动”相呼应。

1942年11月19日,苏联红军开始实施天王星行动。由瓦图京大将(Nikolai Vatutin)指挥的主攻部队包括整整3个军团(第1近卫军团,第5坦克军团和第21军团),一共由18个步兵师,8个坦克旅,2个摩托旅,6个骑兵师和1个反坦克旅组成。在进攻的前夕,罗马尼亚部队似乎已有所察觉,不断向总部要求增援,但是遭到德军总部拒绝。负责防卫德军第6军团侧翼的罗马尼亚第3军团,由于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并且缺乏精良装备,仅仅在战斗发起一天之内便被苏军粉碎。

11月20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南部发动第二轮攻势。负责防卫该地区的罗马尼亚第4军便首当其冲遭到了攻击。主要由骑兵队组成的罗马尼亚人迅速被歼灭。此后苏军迅速向西推进,并于2日后在卡拉赫城区会合,完成了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约25万德国、罗马尼亚和意大利的部队以及部分克罗地亚军队陷入了这个包围圈中,同时也包括城中尚在战斗的数万苏军士兵。德军第六集团军只有约5万人的部队被分割在包围圈之外,苏军投入开发的新式武器:喀秋莎火箭炮(绰号[斯大林的管风琴],外观是集束多炮管彷佛管风琴),卡秋莎火箭炮可以在一部机动车辆上同时发射多达48枚的火箭弹,这种武器在摧毁敌军的坦克方面有着近乎完美的表现。

11月30日,希特勒在一次公开演说中表示决不会从斯大林格勒撤退。德军指挥部急于让德军在包围圈西部取得突破,然而德军空军司令戈林却声称空军有能力通过“空中桥梁”为第六集团军提供补给。一年前在迭扬斯克包围圈中的成功空运纪录使得德军将领依然幻想通过强大的空军运输力量来维持第六集团军的战斗力。然而两次空投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规模的不同。第六集团军几乎相当于普通德国集团军的两倍,另外,同时被包围的还有第四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事实证明德国空军根本没有提供如此大规模部队的供给的运输能力。在克里特岛战役后,德国空军的实力一直未能得到恢复,而且其每天300吨的运输上限也无法满足每天500吨的需求。但希特勒仍然支持戈林的计划,并且再次强调被围困的部队决不能投降。

空投计划很快就遭受失败。严酷的天气条件和苏军强大的防空炮火使得德军的空中桥梁无法得以维系。据统计,德军只得到10%左右的所需物资,而且这些运输飞机还要从包围圈中运送伤病员回到后方。第六集团军渐渐感受到饥饿的威胁。

而在另一面,苏军在不断加强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圈,而且开始缩小包围圈的行动。12月份,德军第57装甲军组织的企图从南部解救被围部队的“冬季风暴行动”遭到了苏军的成功阻击。赫尔曼•霍特指挥的援军,离斯大林格勒仅距廿五公里即无法再推近。苏军发动反击将其击退150~200公里。迫使德军统帅部最后放弃解救被围集团的企图。从而为歼灭被围于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创造了有利条件。俄罗斯严酷的冬季开始展现其恐怖的威力。伏尔加河面的冰层逐渐变厚,因此苏军可以更加便利地补给己方部队。而包围圈中的德国人却消耗了所有取暖的燃料和医疗用品,每天都有数千名士兵死于饥饿、严寒和营养失调。一些军官试图说服保卢斯不顾希特勒的命令而迅速突围。但是保卢斯害怕背上违抗军令的罪名,因此坚持按兵不动。

1943年1月,苏联红军发起了又一轮攻势,代号为“木星行动”,试图突破顿河地区的意大利军防线,并攻取罗斯托夫。如果这次行动成功,德军南部集团军的余部将被完全围困在高加索地区。苏军虽然始终未能接近罗斯托夫,但是这次行动迫使德军与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的德军相隔250公里以上的距离。事实上,第六集团军已经完全失去了增援。

德军第六集团军覆灭

深陷重围的德军开始从斯大林格勒郊区向城区收缩防守。Pitomni机场和古姆拉克机场(Gumrak)的陷落意味着德军的空中运输和伤员撤退行动的彻底结束。德军的食物和弹药都极度匮乏。尽管如此,德军仍然顽强抵抗,因为他们相信苏联人会处死投降的军人。在斯大林格勒城中再次爆发了激烈的巷战。相反,苏联人也被包围圈中的德军庞大的数量感到惊讶,因此继续巩固包围圈。

1943年1月30日,希特勒授予保卢斯德国陆军元帅的称号。鉴于以往从来没有如此级别的德国将领被生擒,希特勒也希望保卢斯能够战斗到底或自杀殉国。但是,当苏军攻入德军设在百货商场内的司令部时,保卢斯选择了投降。[第六集团军无线电台即将关闭!俄军已经攻占!打垮布尔什维克万岁,天佑德意志!]1943年2月1日,被包围的第六集团军,向柏林发出最后感动德国人的著名电报,从此断讯并投降。1943年2月2日,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城中的其余德军宣布投降。91000名极度饥饿劳累的德军士兵被俘获。让苏军大为惊喜并同时让德军极为失望的是,战俘中包括22名将军。希特勒对这位新陆军元帅极为失望,并公开说“保卢斯差一步就要跨入光荣的殿堂,但是他还是选择了退却。”

投降的91000名战俘中,只有6000名得以生还,并回到了故土。由于大多数士兵本身已经营养不良,缺乏医治,加上红军将他们发配到苏联各地的战俘营中进行强制劳动,使得大多数人死于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十几位高级军官被带往莫斯科,用作苏联的政治宣传工具。包括保卢斯在内的军官们发表了反希特勒宣言,并向德军部队大肆宣传。 瓦尔特•冯•塞德利茨•库尔茨巴赫将军甚至提出从德军战俘中组建一支反希特勒军队,但是苏联没有接受这个建议。直到1955年,这些高级战俘才被遣送回国。

尽管在战役结束前数星期,德国的官方媒体已经停止报导相关的有利消息,但德国民众还是直到1943年1月底,才了解到在斯大林格勒发生的悲剧。这并不是德军遭受的第一次打击,但是这次失败无论在规模还是在战略意义上,都是其它战役不可比拟的。2月18日,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在柏林发表了著名的Sportpalast 演说,鼓动德国国民接受总体战的理念,即利用全国的一切资源和力量来战斗到底。

会战结果

无论从什么角度评论,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二战中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整个战役持续199天。由于战役规模太大,伤亡者人数始终无法得到准确统计。在战役最后阶段,德军仍然对苏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同时,苏军也几乎消灭了德军的精锐之师第六军团的全部和第四装甲军团部分。许多学者估计轴心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共伤亡60万人,其中包括:30万德国军队,15万罗马尼亚军队,7万意大利军队,5万匈牙利军队和5万左右的苏联投降部队。德军伤亡人数中阵亡和俘获的比例非常之高(96000人左右被俘)。同时,苏联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伤亡总数达到约30万人。在德军攻入城区的短短1星期内,超过4万苏联市民被杀,而在整个战役中牺牲的平民人数没有准确的统计,但可以说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为了纪念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座城市在1945年被命名为“英雄城”。60年代,苏联在城外的山丘马马耶夫岗,树起了高达52的“俄罗斯母亲纪念碑”。塑像中就包括当时战斗时被炸毁的废墟。大谷物仓库和巴甫洛夫大楼等见证了非常激烈的战斗的场所,至今仍接待后人的参观。

Ⅵ 至少要看三遍的电影《莫斯科保卫战》,文戏、场面、装备怎样

如果假期的时候你不想出门的话,笔者推荐给你一个健康有益的休闲方式,看电影。

当然,该片也一定少不了当年刚刚亮相的喀秋莎火箭炮的身影,《莫斯科保卫战》中再现了喀秋莎火箭炮齐射打坦克的壮观景象。

综上,《莫斯科保卫战》以其宏大的历史画面和精彩的文戏表演,再加上还原度甚高的武器装备,使它成为二战经典电影之一。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如果你对二战历史感兴趣,那么一定不要忽略这部《莫斯科保卫战》,也一定不要泛泛的看一遍就抛到脑后,好的电影一定是值得你多看几遍的。

Ⅶ 二战中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与德军的战斗资料

斯大林格勒城内的激烈巷战

崔可夫中将指挥的第62集团军和舒米洛夫少将指挥的第64集团军受领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任务。9月13日,德军攻入市区,双方展开巷战逐街逐楼逐屋反复争夺。斯大林格勒变成了一片瓦砾场,城中80%的居住区被摧毁。在满是瓦砾和废墟的城中,苏联第62集团军顽强抵抗,在城中的每条街道,每座楼房,每家工厂内都发生了激烈的枪战。攻入城中的德军死伤人数不断增加。尽管德军对伏尔加河东岸进行频繁的轰炸,但是苏军还是从那里得到了不断的补给和支持。刚刚赶赴城中的红军战士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德军的主要战术是各兵种联合作战,非常重视步兵、工程部队、炮兵和空军的地面轰炸的协调。为了对抗这种战术,苏军指挥官采取了贴身紧逼的策略,尽量将己方的前线与德军贴近。这样导致了德军的炮兵部队无法发挥远程攻击的优点。德军把这种看不到敌人的城市防御战称为“鼠战”(德语:Rattenkrieg),甚至开玩笑说“即使我们占领了厨房,仍然需要在客厅进行战斗。”

在城中的制高点,一座名为马马耶夫冈的小山丘上,发生了最为残酷的战斗。两方军队不断地交替占领这片高地。苏军在一次反攻中,竟然在一天之内牺牲了1万名士兵。对火车站反复争夺达13次之多。在一个大粮食仓库里,两军的士兵非常接近,甚至能够听到对方的呼吸声,经过数个星期的苦战,德军不得不从这个仓库撤走。在城中的另一个部分,由扬科夫·巴甫洛夫指挥的一个小分队占据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楼,并顽强地进行抵抗。士兵们在大楼附近埋设了大量地雷,并在窗口安设了机枪,还将地下室的隔墙打通以便通讯。这座顽强的堡垒后来被苏联人骄傲地称为“巴甫洛夫大楼”。

由于德军无法看到战斗结束的迹象,便开始调遣包括600毫米迫击炮等重装甲部队开入城内。然而在伏尔加格东岸的苏联火炮部队将德军置于其炮火笼罩之下。而城中的红军防御部队仍然利用废墟进行战斗。由于城内布满了高达数米的瓦砾堆和废弃建筑,德国的坦克部队毫无用武之地,而且即使坦克能够前进,也会遭遇在楼顶的苏军反坦克武器。

此外,苏联的狙击手非常成功地利用废墟作为掩体,给德军造成了极大伤亡。最为成功的一名狙击手Zikan到11月20日为止已经击毙了224个敌人。而日后成为好莱坞电影《兵临城下》中的主人翁瓦西里·扎伊采夫(Vasilly Grigoryevich Zaitsev)。另外一名狙击手也创造毙敌149人的纪录。

对于斯大林和希特勒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事关成败的关键一战。苏军指挥部将战略重点从莫斯科转移到了伏尔加河地区,并且调动了全国所有的空中力量支持斯大林格勒。两方部队的指挥官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德军的指挥官保卢斯得了眼部肌肉痉挛的疾病,而崔可夫也在不见日光的地下室司令部也忍受着湿疹的病痛,以至于不得不将自己双手完全包扎起来。

经过3个月血腥的战斗,德军终于在11月份缓慢地推进到了伏尔加河岸,并且占领了整座城市的80%地区,将留守的苏联军队分割成两个狭长的口袋状。此外,伏尔加河开始结冰,导致苏联不能再通过船运送补给品给城中守军。尽管如此,马马耶夫高地附近的战斗和北部城区的工厂地带的战斗依然非常激烈。其中, 红色十月工厂、 拖拉机厂和街垒工厂的战斗为全世界所知晓。当苏联士兵与德军进行枪战的同时,工厂内的工人就在侧旁修复损坏的坦克和其它武器,有的时候甚至就直接在战场上修理武器。坦克由工厂的工人志愿兵驾驶。这些坦克往往直接从兵工厂的生产线上开到了战斗前线,甚至来不及涂上油漆和安装射击瞄准镜。德第6集团军司令官保卢斯的副官在这一天的战地日记中写道:“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市民的支援下实施反攻击。市民们也拿起了武器,表现得非常英勇。在战场上可以看到被打死的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他们那已僵硬的手还握着步枪和手枪。在被击毁的战车驾驶舱里,坐着被打死的工人。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们从未见过”。11月11日,德军最后一次企图攻占该市,并在街垒工厂以南冲到伏尔加河岸,但其攻势已成强弩之末。

苏军红军反攻的“铁钳攻势”

在围城期间,协助防卫B军群侧翼的德国、匈牙利、罗马尼亚等部队都要求其指挥部增加援助。例如匈牙利第2军团(装备和训练都很落后)负责防护斯大林格勒北部200公里长的地带。这使得其战线拉得非常狭长,甚至在有些地段,只有一个野战排来防守整整1-2公里的防线。而苏军在伏尔加河南岸保留了几个攻击点,这对B军群构成了潜在的威胁。然而,希特勒过于关注攻城本身,拒绝了侧翼部队提出的增援要求。为此,德国陆军参谋总长弗朗兹·哈尔德表示了忧虑和异议,结果,希特勒便在9月底将其撤职,任命库尔特·蔡茨勒(Kurt Zeitzler)为新一任参谋总长。

9月2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司令为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到了秋天,负责斯大林格勒地区总体战略的红军统帅朱可夫开始在城外的南北两侧大规模集结兵力。德军的北侧是由装备落后并且斗志不强的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军队组成的。朱可夫的策略是将德军继续牵制在城内,然后通过打击德军虚弱的外侧来将德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市区。这次战略的暗号是“天王星行动”,这与针对德军中央军群的“火星行动”相呼应。

1942年11月19日,苏联红军开始实施天王星行动。由瓦图京大将(Nikolai Vatutin)指挥的主攻部队包括整整3个军团(第1近卫军团,第5坦克军团和第21军团),一共由18个步兵师,8个坦克旅,2个摩托旅,6个骑兵师和1个反坦克旅组成。在进攻的前夕,罗马尼亚部队似乎已有所察觉,不断向总部要求增援,但是遭到德军总部拒绝。负责防卫德军第6军团侧翼的罗马尼亚第3军团,由于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并且缺乏精良装备,仅仅在战斗发起一天之内便被苏军粉碎。

11月20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南部发动第二轮攻势。负责防卫该地区的罗马尼亚第4军便首当其冲遭到了攻击。主要由骑兵队组成的罗马尼亚人迅速被歼灭。此后苏军迅速向西推进,并于2日后在卡拉赫城区会合,完成了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约25万德国、罗马尼亚和意大利的部队以及部分克罗地亚军队陷入了这个包围圈中,同时也包括城中尚在战斗的数万苏军士兵。德军第六集团军只有约5万人的部队被分割在包围圈之外,苏军投入开发的新式武器:喀秋莎火箭炮(绰号[斯大林的管风琴],外观是集束多炮管彷佛管风琴),卡秋莎火箭炮可以在一部机动车辆上同时发射多达48枚的火箭弹,这种武器在摧毁敌军的坦克方面有着近乎完美的表现。

11月30日,希特勒在一次公开演说中表示决不会从斯大林格勒撤退。德军指挥部急于让德军在包围圈西部取得突破,然而德军空军司令戈林却声称空军有能力通过“空中桥梁”为第六集团军提供补给。一年前在迭扬斯克包围圈中的成功空运纪录使得德军将领依然幻想通过强大的空军运输力量来维持第六集团军的战斗力。然而两次空投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规模的不同。第六集团军几乎相当于普通德国集团军的两倍,另外,同时被包围的还有第四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事实证明德国空军根本没有提供如此大规模部队的供给的运输能力。在克里特岛战役后,德国空军的实力一直未能得到恢复,而且其每天300吨的运输上限也无法满足每天500吨的需求。但希特勒仍然支持戈林的计划,并且再次强调被围困的部队决不能投降。

空投计划很快就遭受失败。严酷的天气条件和苏军强大的防空炮火使得德军的空中桥梁无法得以维系。据统计,德军只得到10%左右的所需物资,而且这些运输飞机还要从包围圈中运送伤病员回到后方。第六集团军渐渐感受到饥饿的威胁。

而在另一面,苏军在不断加强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圈,而且开始缩小包围圈的行动。12月份,德军第57装甲军组织的企图从南部解救被围部队的“冬季风暴行动”遭到了苏军的成功阻击。赫尔曼�6�1霍特指挥的援军,离斯大林格勒仅距廿五公里即无法再推近。苏军发动反击将其击退150~200公里。迫使德军统帅部最后放弃解救被围集团的企图。从而为歼灭被围于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创造了有利条件。俄罗斯严酷的冬季开始展现其恐怖的威力。伏尔加河面的冰层逐渐变厚,因此苏军可以更加便利地补给己方部队。而包围圈中的德国人却消耗了所有取暖的燃料和医疗用品,每天都有数千名士兵死于饥饿、严寒和营养失调。一些军官试图说服保卢斯不顾希特勒的命令而迅速突围。但是保卢斯害怕背上违抗军令的罪名,因此坚持按兵不动。

1943年1月,苏联红军发起了又一轮攻势,代号为“木星行动”,试图突破顿河地区的意大利军防线,并攻取罗斯托夫。如果这次行动成功,德军南部集团军的余部将被完全围困在高加索地区。苏军虽然始终未能接近罗斯托夫,但是这次行动迫使德军与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的德军相隔250公里以上的距离。事实上,第六集团军已经完全失去了增援。

Ⅷ 二战时法西斯与苏联的各种对峙

我来晚了,既然是苏联和法西斯的对峙,那么一定是德国了,从1941.6.22~1945.5.8,苏德对峙可以分为一下几点:
一,军备
1940 防止德国人的滑翔坦克
苏联为了装甲机动作战,曾经将T-60加装滑翔翼,试图在空中由运输机下放坦克在敌后机动作战,成功一次,后来因为技术瓶颈终止。
1941~1945坦克技术
苏联在站前研究出来T-34以及KV-1、2重型坦克,在当时没有德军坦克在任何距离击穿的,于是德国人在IV号坦克加装75mm长跑管,并且在1942年研制豹式坦克对付T-34,苏军在T-34上面加上85mm炮,并且加强装甲,在1944年全部换装完成。德国则制虎式坦克,苏联就为了对付他,接连完成KV-85、IS-1,IS-2终于可以与虎式坦克匹敌,为了保持优势,苏联以科京为首的设计局的同志们有推出IS-3,即使虎王坦克也无法赶超。
1940~1945反坦克技术
德国最初推出了Pak-38型50mm火炮是当时最好的炮,苏联则在开战初为了防止德国人的重型坦克(后来证明没有)研发了Zis-2 57mm火炮,实验型安装了几门在T-34上面,但是由于造价高没有采用,后来x采用Zis-4M(因为挺便宜的),步兵苏联为了对付坦克使用的是反坦克步枪,而德国人大部分使用坦克杀手火箭筒,后来研制铁拳30,60,100,150,250等等一次性反坦克武器,在坦克歼击车方面苏军的SU-100型坦克歼击车可以在2000米外垂直击穿虎式坦克炮盾最薄处,而ISU-152完全是苏军的反坦克利器,被称为动物杀手。德国人则研发了类似象,鼠等等坦克歼击车。(还有苏联的不狗道的一个用狗作为敢死队的战术,由于苏联坦克是柴油而德国坦克是汽油机作罢)
1941~1945火炮技术
这个不用说太多,德国人基本上就是大口径,比如卡尔臼炮400mm,苏联最大的炮也就是305mm
1930~1945飞机技术
苏联在刚开始有优势,强大的波利卡尔波夫设计局的I-16,但是苏军的观念过时,当巴巴罗萨行动时仍然是I-16,面对梅塞施密特-109的时候已经太过时,后来的La-7才能赶超一些,在伊柳辛的设计下出现了Y-2,被德国人称为黑色死神。
海军他们都不行
二,经济
1939~1945资源
自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给德国供应资源,但是在1941-6终止,德军进攻后英国等等同盟国也曾经供应苏联物资,他们从英国起航到摩尔曼斯克,经常一个个舰队前行,为了苏联输入一些物资,苏联在塞瓦斯托波尔的空军基地轮番轰炸罗马尼亚油田。德国在1942年处于鼎盛,而在东线的战败让他们失去了包括土耳其,罗马尼亚等等的支援,(盟军的空袭十分重要,但是现在讲苏联)
1924~1941生产力
苏联通过斯大林模式积累了强大的工业实力,称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重工业国家,德国由于战败和金融危机,经济不景气,但是通过兼并一些小国,也让他的实力不次于苏联。

还有德国人对同盟国的比如V-2导弹等等,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德国人的幽浮,但是没有什么对峙所以作罢
1941~1945各大战役上面的对峙,比如莫斯科,斯大勒战役,都是对峙拖时间的战略对峙。

Ⅸ 库尔斯克战役苏联损失多少

会战结果及影响
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30个精锐师包括7个坦克师被击溃,损失兵力50万人,损失坦克约1,500辆,损失火炮约3,000门,损失飞机2,300架。会战的失利使纳粹德国永久性地丧失了战场主动权,此后德军再也没有在东线发起有威胁的攻势。

苏军也为库尔斯克会战付出了惨重代价,损失兵力80多万,损失坦克6,064辆,损失火炮5,244门,损失飞机1,716架。但会战的胜利使苏军从此获得了战场的主动权。这次会战后苏军又向德军发动了连续攻势,收复大量失地,在11月解放了基辅,同时苏军的各级指挥员也在战火中迅速成长起来,指挥艺术也越来越成熟,最终使苏军不仅在数量上超过德军,在质量上也超越了德军。
库尔斯克会战(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
日期:1943年7月5日–1943年8月23日
地点: 库尔斯克

战前形势
1943年初,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后,乘胜进攻,收复大量失地,但德军在溃败的同时,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元帅也开始计划向苏军反扑。他主动放弃了一些重要据点,诱使苏军深入,苏军在不断进攻中,战线越拉越长,而德军却趁机完成了兵力的集结。2月19日,曼施坦因指挥刚组建的南方集团军群向顿涅茨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苏联西南方面军发起反击,至3月2日,西南方面军遭到了重创,其第5集团军遭到了毁灭,3月6日,德军开始向哈尔科夫进攻,3月14日,苏军被迫放弃一个月前刚刚攻占的哈尔科夫,后撤至库尔斯克南面的奥博扬地区,为防止战线的彻底崩溃,苏最高统帅部把第1坦克集团军从列宁格勒南调,此外第21和第64集团军也被从斯大林格勒调至这些方向,此后,战线趋于稳定。

曼施坦因的这次反击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以库尔斯克为中心的突出部的形成。在其北部,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控制了奥廖尔一带。在其南面,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控制了别尔哥罗德地区。在突出部内的是苏联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苏德双方在此形成僵持,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即将展开。

战前准备
德国:堡垒计划
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使得德军又充满了信心,曼斯坦因希望通过一次主动进攻来歼灭苏军。库尔斯克突出部很自然的成为他的首选目标。因为这个突出部犹如一个拳头从苏军的战线中延伸出来,其正面长约250英里,而底部却不到70英里,曼斯坦因计划通过一次南北两翼协调的钳形攻击,合围并歼灭整个突出部内的苏军重兵集团。并且这次战役的成功将缩短德军的战线,使德军部队的机动性大大增加。曼斯坦因的计划得到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鲁格元帅和陆军总部参谋长蔡茨勒上将的支持,但也遭到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上将和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上将的反对。反对是有理由的,1943年春,德国在东线坦克损失巨大。而且作为主力的3号、4号坦克已被证明不是苏联T34坦克的对手,而新一代5号豹式坦克和6号虎式坦克,月产量分别只有50辆和25辆,数量上与苏军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古德里安认为对库尔斯克的进攻将使坦克遭受很大损失,他的改编装甲兵的计划也将破产。希特勒对此也犹豫不决,他曾对古德里安说“自从我开始考虑这次进攻,我一直心情不好”。但最终希特勒还是决定采纳曼斯坦因的计划,他于4月15日发布第6号作战命令,决定德军以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联合发动一个钳形攻势以摧毁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联军队。作战代号为“堡垒”。

“堡垒”作战按计划应于5月4日发动,但由于这年雨季结束的较晚以及德军准备上的不足,作战计划不得不一再延期。在5月份的一次讨论“堡垒”计划的会议上,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上将带来了一叠航空照片,这些照片显示了苏军在德军计划的进攻路线上,已经构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莫德尔认为进攻的最佳时机已经失去了,苏军已经恢复了元气,“堡垒”计划应该放弃。希特勒再次显示出犹豫,但在克鲁格、蔡茨勒和曼斯坦因等的坚持下以及对于“闪电战”的自信,“堡垒”作战最终被确定在7月5日发动。

德军兵力及部署
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的莫德尔上将的第9集团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北部,该集团军共有21个德国师和3个匈牙利师,33.5万人,其中有6个坦克师,共有590辆坦克,424门火炮。

在突出部的中部是德中央集团军群的第2集团军,9.6万人,他们在这个攻势中,将起辅助作用,主要任务是保持突出部南北的德军间的联系。

在突出部南部是曼斯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包括霍特将军的第4装甲集团军和肯普夫集群。第4装甲集团军下辖第52步兵军、第48装甲军和第2党卫装甲军共22.4万人,925辆坦克,704门火炮;右翼的肯普夫集群,拥有10个师,12.6万人,344辆坦克和25门火炮。

此外,还有约20个师部署在上述各突击集团的翼侧。第4、第6航空队的航空兵负责支援陆军。这样德军的进攻总兵力达到90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1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2700辆,飞行2050架。德军为这次进攻还投入了大量新式兵器包括“虎”式、“豹”式坦克和“斐迪南”火炮,以及“福克沃尔夫190A”式战斗机和“汉克尔129”式攻击机。

苏联的计划
当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为“堡垒”计划争吵不休的时候,苏军也在计划下一步的行动。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瓦图京大将主张发动一场先发制人的进攻,以打乱德军的进攻准备并夺回在哈尔科夫战役中失去的战略主动权,斯大林本人也倾向于这一方案,而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则认为苏军应先保持防御状态,以坚强的防御消耗掉德军进攻能量,摧毁其装甲兵力,然后再发动反攻。此时,根据前线的侦查和间谍情报都预示德军将对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展开大规模进攻,在4月12日的一次会议上,斯大林最终被说服,采纳了朱可夫的计划。于是苏军开始在库尔斯克转入了积极的防御准备。

在前沿阵地,苏军精心地设计他们的防御,构筑了数道防线,防御纵深超过100英里,整个防御体系由大量互相紧密配合的战壕、铁丝网、反坦克火力点和反坦克沟壕以及雷区组成,在德军最可能的进攻方向上,聚集了大量的兵力和火力。

苏军兵力及部署
苏联T-34/85坦克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北部,正对着德中央集团军群方向的是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包括第70、第13、第48、第60、第65集团军以及第2坦克集团军,总兵力达71.1万人,1.1万门大炮和迫击炮,1,785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由于苏军认为强大的德中央集团军群会担当此次德军的主攻,苏军在这个方向的力量也是最强的,朱可夫元帅也亲自在此坐镇指挥。

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部,面对德南方集团军群的是瓦图京的沃罗涅日方面军,下辖第6、第7近卫集团军、第40、第38、第69集团军、第1坦克集团军以及步兵第35军,总兵力62.5万人,8,718门大炮和迫击炮,1,704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在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后方是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它的任务是当前方两个方面军形势吃紧时,向它们提供增援,而一旦库尔斯克防线被德军突破,它将成为最后一道防线,而当苏军转入反攻时,它将提供新鲜的兵力。该方面军辖第4、第5近卫集团军、第27、第47、第53集团军、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第3、第5、第7近卫骑兵军、第4近卫坦克军、第1、第3近卫机械化军。总兵力为57.3万人,8,510门大炮和迫击炮,1,63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这样苏方三个方面军对德国第9和第2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肯普夫集群在兵力上占2.4比1的优势,在坦克上占1.9比1的优势。此外,索科罗夫斯基的西方方面军、波波夫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以及西南方面军的第57集团军和第2坦克军也被部署到了库尔斯克地区,以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复杂局面。

在军工方面,到了1943年,搬迁到远东的苏联军火工业终于开始达到并超过战前水平,同时英美等西方的援助也开始大量抵达。

战役开始
一个个被认为德军可能发动进攻的日子都平安地渡过了,两个月来前线显得十分平静,时间到了7月4日夜,在突出部南部的苏近卫第6集团军捕获了德军第168步兵师的一个士兵,他供认德军即将在第二天开始进攻,7月5日凌晨,在突出部北部的苏第13集团军俘虏了一个德军德国第6步兵师的中士,他也供认德军将在几小时之后发动进攻。为了打乱德军进攻步骤,苏军于5日凌晨率先向德军阵地实施了炮击,库尔斯克会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德军的进攻
南线:
苏军的炮击完全出乎德军的意料,造成很大损失,虽然比原计划推迟了3个小时。但德南方集团军群的第4装甲集团军仍然按部就班地发起了进攻。在损失36辆坦克后,德军艰难的越过了苏军的反坦克雷区,猛攻苏第67近卫步兵师的防线,面对德军3个师的进攻,苏第67近卫步兵师难以低挡被迫后退,瓦图京于是把方面军预备队调了过来,以期能把德军挡在第二道防线外。但不幸的是德军还是于6日在苏军第二道防线上打开了一道缺口,并强渡了佩纳河。

由于德军的进攻比预计的要猛烈的多,瓦图京被迫取消了原定于7月6日的反攻,而将计划用于反攻的第1坦克集团军的部分坦克布置在防线后方以支援步兵进行防守,部分坦克布置在侧翼打击德军。这一天,德国空军出击了超过1000架次,完全压制住了苏联空军。经过一天激战,双方都受到了很大损失。

在6日傍晚,瓦图京向华西列夫斯基请求增援,后者在得到最高统帅部的同意后,立即把草原方面军第5近卫集团军的第2和第10坦克军353辆坦克调往沃罗涅日方面军。同时瓦图京接到斯大林亲自打来的电话,要求他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部的突破。在7日的战斗中,德军只向前推进了数公里,未能达成突破苏军防线的任务。第二天,德军仍然顽强地继续他们的攻势,而瓦图京也在计划反攻,为此他向最高统帅部请求把草原方面军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和第5近卫集团军调给他指挥,他的请求很快就被批准了,但这些部队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到达。在制空权的争夺上,通过7、8两日的空战,苏联空军也逐渐扭转了劣势,完全夺取制空权只是时间问题。

7月9日是库尔斯克会战关键的一天,瓦图京指挥部队继续在正面抵挡德军向奥博扬推进,同时在两翼连续发动反击,虽然这些反击一次又一次的遭到失败,但却使德军无法全力以赴的攻击他们的主要目标。德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霍斯将军见无法从正面突破奥博扬,便决定先从右翼突破,他命令第2党卫装甲军转向东北的普罗霍罗夫卡。接下来的两天,德军的进攻还比较顺利,他们攻到了普罗霍罗夫卡城下,库尔斯克会战的高潮-普罗霍罗夫卡坦克大战上演了。

战后很长时间,史学家们一直认为在1943年7月12日苏德双方共有15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在普罗霍罗夫卡激战,普罗霍罗夫卡坦克大战也因此被认为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并闻名于世,成为一个传奇。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资料的解密,尤其是冷战的结束,前苏联资料的公开,使得研究者们发现这次坦克大战的规模要比原先认为的小得多,双方直接参战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也只有约600辆。其中德军不到200辆,苏军约400辆。7月12日晨,战斗打响,苏德双方几乎是同时发动了进攻,开始时,德军“虎式”坦克的88毫米炮优势明显,而苏军T-34坦克的76毫米炮在同样距离下无法对德军造成威胁,因此苏军坦克开足马力以最高速度冲向德军。希望能接近德军的坦克,发挥T-34机动性的优势来战胜笨重的“虎式”坦克。在冲锋过程中,苏军坦克付出了惨重代价。当双方接近后,战斗变得更加惨烈,坦克一辆一辆地被摧毁,但在被毁的坦克旁,双方的坦克兵仍在互相射击,甚至互相肉搏。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最后因双方都精疲力竭才停了下来,而战场上到处都是坦克残骸和尸体。

在这天的坦克大战中德军虽然以相对较小的损失,摧毁了更多的苏军坦克,但他们却没能攻占普罗霍罗夫卡,而随后源源赶到的苏军援兵使他们的防线将更加坚固。

北线:
在北线,苏军的炮击也使德军的进攻比计划推迟了2个半小时,在几十分钟的炮火准备和空中轰炸之后,德第9集团按计划开始了进攻。

莫德尔为了把苏军的注意力从德军的主攻方向上引开,先在左翼以3个步兵师实施佯攻,但被苏军阻止住了。在主攻方向,德军集中了4个装甲师和3个步兵师的兵力,经过激烈的战斗,他们突破了苏第13集团军的第一道防线,艰难地向前推进了5公里。但在两翼,苏军顽强地守住了阵地。在地面激战的同时,双方的空军也在进行激战,这一天德军出动了1000架多次,苏联空军也出动了600余架次。双方战至5日终了时,德军只向前突破不足10公里,却至少损失了70辆坦克。

第二天,罗科索夫斯基开始发动反击,莫德尔也把预备队投入战场,于是一次大规模坦克战展开了。经过激战,苏军的两个坦克旅遭到重创,损失了约70辆坦克,德军一路乘胜前进,杀到苏军第二条防线前,但被苏第17近卫步兵军以及赶来增援的苏第17坦克军阻止住了。

7月7日凌晨,德军再一次发动了进攻,企图夺取交通枢纽波内里,战斗是异常激烈,德军数次攻入市区,但都被顽强的苏军赶了出来,而苏联空军经过激战,夺取了库尔斯克北部地区的制空权,从此给德国地面部队以很大威慑。

战斗到7月8日,德军虽给苏军造成很大损失,但苏军依靠数量上的优势,坚守住了阵地,在波内里城内,德军付出惨重的代价后,占领了大半个波内里,但苏军仍控制着市内一些重要据点,使用德军无法继续推进。7月9日莫德尔以300辆坦克向苏军阵地发动了最后一次进攻,结果仍然是一无所获,此时德第9集团军的攻击能量已耗尽,莫德尔被迫在10日转入防御。

根据1943年1月卡萨布兰卡会议精神,英美联军于1943年7月10日,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实施登陆作战。由于意大利的局势的变化,德国在该地区的兵力无法抵御西方盟军的进攻,同时,库尔斯克会战不仅看不到胜利的希望,而且在奥廖尔突出部的德第9集团军有被切断后路,重蹈斯大林格勒德军覆灭的危险。希特勒决意终止“堡垒”计划,抽调东线的兵力去意大利。7月13日他召集克鲁格、曼斯坦因等人到他的 “狼穴”总部开会,宣布这一决定,由于中央集团军群现在糟糕的局势,克鲁格赞同希特勒的决定,但曼斯坦因则强烈地反对,他认为苏军已是强弩之末,只要多坚持一下德军就能取得胜利。基于对曼斯坦因的信任,希特勒虽然终止了“堡垒”计划,但他同意曼斯坦因继续在南线进攻。

但曼斯坦因对苏军实力的判断是相当错误的,其多次进攻均未能达成目标,而此时库尔斯克北部以及意大利的局势却日益恶化,这促使希特勒最终取消了进攻,德军于7月17日开始后撤,到23日,双方基本恢复了交战前的态势。

苏军的进攻
奥廖尔战役
苏军的进攻率先在库尔斯克北部发起,当德军在的攻势在7月10日被阻止后,苏军决定于12日发动进攻,并以打败拿破仑入侵的俄国元帅“库图佐夫”的名字作为此次战役的代号。12日凌晨,苏军向奥廖尔突出部的德军阵地实施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炮击,随后索科罗夫斯基上将的西方方面军和波波夫上将布良斯克方面军的一线部队开始进攻。德军则进行着顽强的抵抗,给苏军造成重点伤亡。15日罗科索夫斯基大将指挥苏中央方面军的第70、第13和第48集团军也加入攻击。

此时苏联空军也完全控制了制空权,法国“诺曼底”航空大队也在库尔斯克上空与苏联空军并肩作战。面对坦克和兵力都占优势的苏军,莫德尔无力阻止其进攻,他意识到失去奥廖尔只是时间问题。7月16日,莫德尔向希特勒请求放弃奥廖尔将德军后撤至“哈根”防线,但被希特勒否决。到了7月25日,墨索里尼下台,意大利退出战争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希特勒需要从东线抽调兵力去意大利,而奥廖尔突出部的德军也面临被苏军合围的危险。在莫德尔和克鲁格再一次请求后撤后,希特勒最终同意弃守奥廖尔,并调第2党卫装甲军去稳定意大利的局势。

7月31日德军向布良斯克方向的“哈根”防线撤退,撤退途中,德军实行了残酷的焦土政策。8月5日苏军攻克了奥廖尔,并继续追击退却中的德军,10日解放了霍特涅茨,15日进入卡拉切夫,至16日苏军的进攻基本结束,战线逐步稳定了下来。

在奥廖尔战役中,苏军歼敌20万人,坦克1044辆,火炮2402门,并向西推进了150公里,拉平了库尔斯克防线,但却未能完成战前制定的合围并歼灭德中央集团军群的计划,同时苏军的损失也是巨大的,伤亡429,890人,损失坦克2,586辆,火炮892门,飞机1,104架。

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战役
在南线,当德军在7月23日和苏军脱离接触时,斯大林便要求苏军立刻发动反攻,但朱可夫认为经过连续的艰苦战斗后,在发动攻势前,苏军应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整,这样苏军把进攻的日期最终确定在8月3日,这次作战的代号以七年战争中俄国名将“鲁缅采夫”的名字命名。担当此次进攻任务的是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总兵力为90万人和2,8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而此时曼斯坦因还认为苏军已经濒临崩溃,取消“堡垒”作战是错误的决定。这使得德军对苏军的进攻完全没有准备。

8月3日凌晨5点,苏军近万门大炮齐鸣,大量炮弹倾卸到德军阵地上,炮击持续了两多小时,最后以一阵喀秋莎火箭炮的齐射作为结束,随后坦克和步兵开始发起攻击。在炮击中幸存的德兵无力阻挡苏军的前进,苏军很快就突破了德军第一道防线,经过一天的战斗苏军各突击集团平均向德军纵深推进了10~15公里。 在随后几天的战斗中,德军的防守异常地顽强,苏军的坦克虽然继续向前突破,但步兵却被德军缠住,进展缓慢。至8月5日苏第1坦克集团军攻占鲍里索夫卡切断了托马罗夫卡德第255、第332步兵师和第19装甲师的退路,等待他们的命运将是被歼灭。但被围德军仍拼死抵抗,正是由于他们的顽强抵抗为曼斯坦因将德军主力从别尔格罗德撤往哈尔科夫赢得了时间。5日苏军收复别尔格罗德,7日占领德军后方的后勤供应基地博戈杜霍夫,缴获大量德军物资和燃料。

在6、7两日,由于苏军坦克队前进很快,而步兵忙于清除被包围的德军,苏军的坦克部队和步兵已开始脱节了。曼斯坦因希望抓住苏军这个弱点,他开始有计划的撤退以赢得时间来集结兵力,等苏军进攻能量逐渐消耗后,实施反击。此时瓦图京对形势十分乐观,他认为德军已到了崩溃的边缘,他命令前线坦克部队继续进攻,切断哈尔科夫至波尔塔瓦的铁路线,阻止德军逃脱。

8月11日德军已经集结完毕,并补充了充足的弹药和燃料,曼斯坦因开始反攻,而此时苏军的坦克部队仍处于追击状态,各部队之间分散很广,而步兵和炮兵仍在后方,且经过多日激战,弹药和燃料都已严重不足,更重要的是苏军对德军的进攻未有察觉。苏军正在重犯5个月前在哈尔科夫战役的错误。11日晚苏第1坦克集团军的第49坦克旅和第17坦克团被德军围歼,由于苏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的及时赶到,避免了第1坦克集团军的全军覆灭。12日在德军的进攻下,苏军被迫后退,随后苏第六近卫集团军的第六坦克军在14日被德军包围遭到惨败。

战斗到8月17日,双方都遭受了巨大损失,德军的反击虽然给苏军以重创,但曼斯坦因却没有力量进一步扩大战果,而苏军数量上的优势再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很快又恢复了进攻。其后德军的反攻再也没能给苏军造成威胁。19日苏军攻抵哈尔科夫西面的乌德河北岸,并于20日强渡乌德河,在南岸建立了桥头堡。攻打哈尔科夫的战斗异常激烈,强大的苏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最后只剩下了50辆坦克。22日晚苏第53集团军率先攻入城内,德军开始全面撤出哈尔科夫,退向第聂伯河的防线,沿途他们破坏了所有公路、铁路和桥梁,污染了水源、焚烧一切农作物,毁坏了建筑物。苏军于23日收复哈尔科夫。

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战役中,苏军歼敌约20万人,自身损失也达255,566人,坦克1,864辆, 火炮423门,飞机153架。

阅读全文

与俄罗斯战争电影喀秋莎行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