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一部关于老师的电影 很感人的
叫我第一名 Hallmark Hall of Fame(2008)
这片子挺励志的。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叙述患有妥瑞症的男孩努力达到成为老师的梦想,并且克服病症的故事。
主角在小学时,因为没办法克制的发出怪声,而被学校认为是不受管教的坏小孩,不仅老师们不谅解,同学之间更是会取笑他这种行为。 到了国中,幸好碰到了一位好的校长,因缘际会下让他上台发表自己的这种症状,并且也让主角说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让大家了解他并不是故意作怪,之后,他对自己就比较有信心了。
大学毕业后,他秉持著每个学生都值得被教导而很想当老师的想法,去各个学校面试寻求教职,但是,校方人员总因为他的症状而对他抱持著怀疑的态度,甚至还要求他上课中不能发出声音才会聘请他,这些种种原因让他感到挫折,但幸好有母亲一直支持他鼓励他,让他勇敢的面对生活,克服困难,在这过程中他也收获了爱情。
最后,经过了大约25间学校的面试后,终於有一间小学愿意聘请他担任有一年合约的二年级导师!而他也印证了他非常适合当老师,与学生的关系都想处的很融洽,最后甚至获选为那年度的优秀新进教师。
他的一生很艰难,一直都在跟妥瑞症抗争,妈妈在旁边一直为他打气,鼓励他不要向妥瑞症妥协。痛苦之后依然是乐观的心态,依然勇敢的面对残酷的现实打击。他克服了很多困难和阻挠,顽强的战胜了妥瑞症。父亲永远无法理解他怪异的行为,他与父亲之间永远隔着一层无法跨越的沟,是无法弥补的伤痕。可是当学期末时,父亲帮助他到学校修书架,他也在尽力帮助他。通过他的努力,被评为年度最佳教师,全班的孩子和教师都为他 欢呼雀跃。正像所说的,他此刻的心情就像这些孩子一样,面对难题不是说,我不行,而是说我可以。在颁奖晚会上,他说的一番话深深打动了我:我也要感谢我这辈子最难搞也最执着的老师——妥瑞症。此时全场投来诧异的目光,大家都无法理解他为什么要感谢一种疾病。他说道:我从疾病中学到了什么?没等回答,几个孩子举手回答出他们理解的答案:坚持到底、不被困难打败,朴素的答案让人感动。他说:这种病让我学会世界上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千万不要别让任何事阻止你去追逐梦想,阻止你去工作或玩耍或恋爱,最后布莱德实现了他的梦想,快乐的教书,快乐的生活,并实现了在亚特兰大勇士队扮演吉祥物“荷马”。
B. 钢琴教师是哪国的电影说的什么意思
法国的。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Michael Haneke
剧情:年届四十姿色渐衰的未婚老女人的女钢琴教师艾丽卡在维也纳音乐学校任教,她与专横霸道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在这个封闭保守、几乎与世隔绝的残缺家庭中,没有男人的位置,甚至影子都没有。艾丽卡感到异常的压抑苦闷,这种畸形的环境导致了她不得不依靠偷窥和自我虐待来发泄性欲望。导致了她严重的变态性心理,有意无意的自虐、施虐、受虐已经成了她内心绷的最紧的一根弦,连变态都变的那么变态,人性的阴性的张力可见之大,令人不寒而栗。她的人生因为一个学生的引诱而改变了……
C. 有哪些不错的师生恋电影
1、钢琴教师法国/2001
40岁的Erika Kohut(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 饰)表面上是一个优雅的钢琴老师,外形独特、气质出众,但对学生却无比严厉。一切都是她面对自己的母亲无休止的折磨——专制又无理,令Erika的各种欲望都无法发泄。
讲述青春期的女孩们:跳水队的Di、Lily、Poppy、Laurel、Rosie和Fuzzy 是学校里最风光的孩子,她们迷恋着她们优雅而个性张扬的女老师G小姐,然而,西班牙女孩Fiamma的来到打破了这种平静,G被Fiamma的美丽高贵所诱惑。
影片前半段小清新,女孩子的长相和水中戏都美得惊人。后半段画风突变,人性的弱点一点点剥开,令人心惊。
D. 电影钢琴教师结局什么意思
她从层层格格的几扇门中冲出,好像过了好久才从里面走出来。扭曲的心理在挣扎,高潮与快感已经过去,最终她走出了这栋压抑的大楼,从画面的角落里仓皇离开。
这是她第一次遇到的人,第一次如此接近自己薄片玻璃样的内心,而崩溃过后还是要穿上冷硬的大衣走向未知的明天,最后一刀的欲望释放后她继续保持着冷峻的面孔,日后会发生什么谁都不知道,导演只是呈现了她这次的这一过程。
(4)法国电影钢琴老师扩展阅读
影片评价
《钢琴教师》狠狠地剖析一位女钢琴家的心与脑的阴暗面,冷静又不失悲悯的刻划女主角以及她周遭人物各自的心理变态(尤其是性方面的明疮暗疤),奇诡辛辣生动非凡。片中令人心悸的母女关系,因为编剧、导演掌握观众心理的技巧老练,而更显挑衅,使观者在伦理道德的天平上失衡摔跤,仿佛剧情害他们掉入人性龌龊的深渊;但正是人人心中都有龌龊的深渊,才会跟影片所剖开的龌龊人性连结。
而《钢琴教师》最令人惊慑的莫过于种种变态的性狂想。导演显然将爱莉卡极端的性格归咎于母亲高压的控制与过分的期望,也因此爱莉卡对于那位资质聪颖的女学生,心里赏识,但口头上仍以贬抑辱骂的方式教导,最后竟因妒火燃烧毁灭其钢琴生命;这种对下一代兼具认同与嫉妒的微妙情结,亦为角色深度的来源。
在场面调度上,更是导演与演员结合下的杰作。白色的布景基调充分象征女主角内心世界的荒芜与苍凉,也对比出在圣洁的形象下隐藏着狂乱荒唐的畸想。除了爱莉卡的家中,诸如琴室、演奏厅,皆以镜头创造出空旷的景深,布景也力求简约,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物身上。构图式的景框设计尤为一绝,中景或全景的平视镜头固定不动,在同一个镜头里面,无论距离镜头深浅每个人的表情反应都充满叙事张力。
“冷”是《钢琴教师》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导演对题材对拍摄手法的“冷”、爱莉卡对情人对母亲对学生对自己的“冷”、于佩尔演技的“冷”。冷透了人心,让人不知应该给予怜悯还是给予鄙夷。结尾教师想刺杀少年,却因为少年的回眸一笑而下不了手,只好刺自己一刀,这再次的自残向观众证明了她在受到打击和侮辱的同时仍有女性最温柔的一面 。(《南方都市报》评)
E. 一部佳片有约播过的电影,讲的是一个银行劫犯在小镇踩点,遇到一个钢琴教师师
你说的是《陌路人》吧,找了好久才找到啊,给分吧,谢谢!
影片内容:
一个偏僻的小镇,一个普通的火车站,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一天即将在火车的轰鸣声中结束时,一列火车缓缓驶入站台,一个叫米恩的男人下了火车。他虽然是第一次出现在这个小镇,却对这里没有丝毫的陌生感,因为对于一个已经对生活不抱任何希望的人来说,到哪里都是一样的。
在一个准备关门的药店里,米恩打算买些阿斯匹林来治疗自己的间歇性头痛,在这里他遇到了退休教师马内基斯。3天后,马内基斯要做一个生死攸关的手术,而米恩则要和他的同伙实施早已安排好的计划——抢劫小镇上的一家银行,两个男人都在等待着死亡的判决,而他们之间似乎也因此变得有些心有灵犀。当身后药店的霓虹灯熄灭之后,他们走在了同一条街道,并且朝着同一个方向。于是两人开始了小心谨慎的交谈,发现彼此竟然很谈得来,因为他们都很想了解对方的生活。马内基斯是一名退休教师,也是一个有梦想的实干家,一个喜欢追求刺激和冒险的人,但多年来,规律的教师生活几乎把他的冒险精神和梦想都消耗殆尽了;而米恩则是一个少言寡语的人,他的生活随时都充满了危险,他渴望的是有一天能够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
3天后,米恩按计划抢劫了当地的一家银行,对于一个像他这样生活在枪口上的人来说,这原本只是小菜一碟,但因为同伙的出卖,米恩被及时赶到的警察当场擒获。与此同时,躺在手术台的马内基斯却幸运地度过了危险期。
几年后,米恩走出了监狱的大门,迎接他的是马内基斯和他那栋古老住宅的钥匙,马内基斯决定摆脱平淡无味的生活,乘着火车远走他乡,去寻找刺激和冒险,而米恩则从此住进了马内基斯的老屋,开始了梦想已久的安定生活。
精彩视点:
影片由法国著名导演帕特里克·勒孔特执导,他的许多作品在世界各大影展上频频获奖,其中也有许多为中国观众所熟悉,比如《桥上的女孩》、《圣·皮埃尔的寡妇》等等。本片也曾在第59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最受观众欢迎影片和演员奖。影片以十分温婉、细腻又内敛的笔触,描写了两个男人之间的情感故事。
在本片中担任男主角的是法国家喻户晓的摇滚歌星若尼·哈理德(Johnny Hallyday),他是位曾因卓越贡献被法国总统授予骑士勋章的人物。
本片的另一位主演是法国老牌影星让·罗什福尔,他是帕特里克·勒孔特电影里的常客之一 ,在法国和欧洲都有相当的知名度。
F. 40岁女老师喜欢男学生 日久生情做出出格的事这是什么电影
钢琴教师
《钢琴教师》是由德国、波兰、法国、奥地利联合制片的131分钟剧情影片。该片由迈克尔·哈内克执导,伊莎贝尔·于佩尔、伯努瓦·马吉梅、安妮·吉拉尔多、苏珊娜·罗莎、乌多·塞米尔等主演,于2001年5月14日在法国上映。
该片改编自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所著同名小说,讲述了年近40长期禁欲的女钢琴教师,被年轻帅气男学生猛烈天真的追求下,两人展开了连串病态暴力性冒险的故事。
G. 钢琴教师的内容简介
《钢琴教师》是由德国、波兰、法国、奥地利联合制片的131分钟剧情影片。该片由迈克尔·哈内克执导,伊莎贝尔·于佩尔、伯努瓦·马吉梅、安妮·吉拉尔多、苏珊娜·罗莎、乌多·塞米尔等主演,于2001年5月14日在法国上映。
该片改编自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所著同名小说,讲述了年近40长期禁欲的女钢琴教师,被年轻帅气男学生猛烈天真的追求下,两人展开了连串病态暴力性冒险的故事。
《钢琴教师》剧情介绍:40岁的Erika Kohut表面上是一个优雅的钢琴老师,外形独特、气质出众,但对学生却无比严厉。一切都是她面对自己的母亲无休止的折磨——专制又无理,令Erika的各种欲望都无法发泄。
Erika每每躲在厕所用剃刀伤害自己以求快感,嗅着内裤上的味道以发泄欲望,还去租看色情录像带。于是当18岁英俊冲动的Walter闯进她的生活时,一切都改变了。他们互相需索互相慰藉,Erika以为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然而年少的Walter有一日厌倦了这种关系。
(7)法国电影钢琴老师扩展阅读
《钢琴教师》角色介绍:
1,爱莉卡
年届40的钢琴教师,在维也纳音乐学校任教。以对学生严格出名,与母亲同住。外表贤淑的她唯一的发泄管道是去录影带店看色情影片与到露天电影院看情人们做爱以宣泄情欲。
2,华特
维也纳音乐学校的学生,活力十足、人格奇异的金发男生。亟欲拜爱莉卡为师,同时也闯进了爱莉卡的生活。他对爱莉卡进行了一连串的性爱诱惑,互相以精神与肉体虐待对方。
3,妈妈
爱莉卡的母亲,年老但控制欲强烈。在她异常严厉的管教下长大,导致爱莉卡压抑矛盾、欲求不满的个性。她和女儿互相折磨,日日争吵。
H. 钢琴教师的影片评价
《钢琴教师》(ThePianoTeacher)是我2001年看的几部最好的电影之一。因为它是改编自奥地利女作家艾尔芙蕾兹·耶利内克(ElfriedeJelinek)1983年半自传式的原著小说,使这部着重细腻的心理、人性刻画的电影更具震撼力。
女教授的行为符合医学上的“强迫性精神官能症”(CompulsiveObsessiveDisorder)的临床解释:(病患)不断地为了重复的想法与行为所苦,他们知道这些想法或行为是过度的,是不合理的,但又无法有效地抗拒它们的出现…。常见的症状包括:…一再出现无法自主的意念…不由自主地偷窃、偷窥行为,强制性地秉持特殊规则及仪式、过度讲究对称及准确、强迫性的搜集等。…患者还有一些特殊的焦虑,其中包括担心自己重复的想法及行为被旁人察觉,…对于是否能做到“准确”的不确定性焦虑,…这个病症的患者在“完美主义者”(perfectionists)和受过最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以及贵族中有很大的比例。艾莉卡上色情商店观赏重口味(hard-core)色情片并嗅着别人用过的、充满精液的卫生纸、蹲在车旁偷窥车内人做爱、割裂自己的私处…都是重复自己认知的可以得到欲望满足(或者出口)的“仪式”。而她严苛要求学生弹钢琴时表现出她认为的、对舒伯特音乐表达的准确性和感觉,则可看成是“过度讲究准确”的明证。艾莉卡强迫咀嚼着这些日常生活中一成不变的秩序和理性。当男学生华特闯入她的世界,她更试图用同一套她膜拜的“规则”,企图控制他,在女生公厕里,命令热烈追求自己的他在被口交时看着自己、要求他照着她信中的规则内容对她施暴。直到这位势均力敌、操纵伎俩上甚至更胜一筹的男学生逐渐燃起艾莉卡更激烈的欲望和妒忌心,她一手建构的井然有序的世界才因此崩塌瓦解。跟随着摄影机,我们掉入了影片魔咒般的情境,被亲情的血缘暴力所驱骋,也被爱情的欲望暴力所激动,本是人与人的针锋相斗,过了理性的临界点便成了人性的残酷剧场,就是这个好看,影片唤醒了我们道貌岸然的面相下,也许浅睡也许沉睡的那只野兽。观者在伦理道德的天平上失衡摔跤,彷佛是电影害他们掉入人性龌龊的深渊,但正是人人心中都有龌龊的深渊,才会跟影片所剖开的龌龊人性连结。平时你不欲面对的黑暗面,在一间黑暗的映演厅里让你亲眼面对,你很难不被这股沉重的力量所压迫、吞噬。更深一层的是,导演并没有因为着墨在女主角身上,而忘了赋予男主角华特应有的深度和复杂性。在片中公厕的那场戏中,华特求爱受挫后,说出了他希望有公平的“游戏规则”。而在最后音乐厅里华特诡异的笑,和他走出公厕时则如出一辙。这样暧昧的面部表情揭示的是他痛苦的胜利?愉悦的挫败?还是寡情的不屑?艾莉卡怪异的性癖好和伤害女学生安娜的行为固然让人错愕,但是华特用”游戏”的态度处理这段关系似乎也违背了一个真诚爱慕者的形象,让人非常怀疑他当初的追求是否只是为了征服一个“不可征服”的女人。而这个女人早已经发出了紧急得求救呼声。受害者和加害者的身份不再明确了,甚至互换了位置。华特也不再单纯是误入”歧途”的羔羊。在《钢》片的结尾,导演让我们看到了男主角的微笑,看到自己曾经(也许依然)爱着的老师的整个理性世界分崩离析之后、眼神涣散、仓皇失措的模样,所漾出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微笑。伊莎贝Huppert不愧是杰出的演员。艾莉卡这样受争议的角色,一不小心,很容易被演成浮面的、肤浅的反派。在细节上,她禁欲的着装带着极强烈的自虐象征。其他细微的零碎动作,比如说,在与人群不经意的擦撞后,深怕被细菌传染般、赶紧不屑地拨拨肩头的肢体语言,或是在自己房间里被自己心爱学生拥抱时僵硬的手部动作,以及局促不安的脸部表情,精细地传达了艾莉卡割裂的内心世界,以及猥琐与高贵、冷漠与热情、失落与满足、骚动与安详并存的状态,让人叹为观止。也因为这样充满层次的演出,观众也加入了这个受虐和施虐的集团。更令人欣慰的是,此片并没有沦为Huppert的个人秀。如果导演在其他方面着墨不够,或者力有未逮,电影的整体成绩就会大打折扣。难得的是,《钢琴教师》不但是Huppert的电影,也是导演麦克汉内克的电影。因为导演一方面让观众见识到了Huppert的超水准演出,一方面却也兼顾了电影本身其他方面的精致肌理,比如说,角色方面的平行对照(母女间的操纵、男女间的操纵、师生间的操纵),男主角心理层面的复杂暧昧。最好检视《钢》片导演功力的方法之一是看他如何用影像“牢笼“来象征剧中人面临的困境。《钢》片从头至尾十分一致地以空间呈现和构图强调了因艾莉卡自己的意念、文明礼教、以及周遭环境局限所产生的无形牢笼。在第一次艾莉卡跟踪华特至球场的戏中,我们看到艾莉卡停在围杆前看着他远去;最后一幕,艾莉卡疾行走出音乐厅,一个远景,观众猛然察觉艾莉卡走在街道上的栏杆之内。她是否想挣脱这个封闭的牢笼?因为影片中没有主角的旁白,所以观众一眼似乎看不出来。但是仔细回想,影片前半部,每当艾莉卡教琴时,窗外阳光异常地刺眼,她却总是望向窗外;在口交呕吐后,艾莉卡更急着奔出门外,导演掌握了用影像说话的精髓,高明地暗示了她急欲挣脱的欲望。这些主题沉重得让人透不过来气,但影片在描述性冲突时,也有超然的幽默。对比所谓正常人与变态者之间的意外冲突常常令我捧腹大笑。在一个从未有过性生活的老处女的封闭的意识里,所有的性概念是从粗俗色情映像里获得的,她为男人进行口交,虽然是个“爱的表现”但用的却是命令的语言。她认为这才是正常的性行为。当然相对于她视为正常的行为,则刚好等于男主角的反常,因为男主角所谓的正常应该是先有接吻,爱抚,性交,而后才是更富变化的口交或是game,性虐待…等等,这就是一种冲突,认知冲突……冲突的剧烈程度不亚于当年的西班牙人见到了崇拜异教的印第安人。
I. 电影《钢琴教师》二十分钟时那段钢琴协奏曲的名字
法国影片《钢琴教师》原声唱片,古典音乐。
曲目:
01 Rachmaninov-- Prelude Opus 23 N° 5 -Lugansky
02 Schubert-- Sonate En La Majeur D.959 -- Andantino -Dalberto
03 Schubert-- Im Dorfe -Staier (Piano), Pregardien (Voix)
04 Schubert-- Trio En Mi Bemol Majeur Opus 100 D. 929 -- Andante Con Moto -Trio Fontenay
05 Chopin-- Fantaisie En Fa Mineur, Opus 49 -Lubimov
06 Schubert-- Der Wegweiser -Lubimov (Piano), Pregardien (Voix)
07 Schubert-- Sonate En La Majeur D. 959 -- Scherzo-Allegro-Vivace -Dalberto
08 Bach-- Concerto Brandebourgeois N° 4 En Sol Majeur -- Allegro -Il Giardino Armonico
09 Bach-- Le Clavier Bien Tempere. Livre 1- Prelude BWV 847 En Ut Mineur -Koopman
10 Bach-- Le Clavier Bien Tempere. Livre 1- Fugue BWV 847 En Ut Mineur -Koopman
11 Beethoven-- Sonata N° 3 En Ut Majeur, Opus 2 N° 3 -- Scherzo (Allegro) -Dalberto
12 Bach-- Concerto N° 2 Pour 2 Claviers BWV 1061. Fugue -Richter
13 Schubert-- Der Sturmische Morgen -Staier (Piano), Pregardien (Voix)
J. 求钢琴教师故事梗概
这个影片故事你可以在网络里找到,里面有详细的介绍和表述,也许能帮助解答你的提问。觉得那里面写的不错,相对来说是我看过众多的评语里较准确和客观的一篇文章。我的表达力有限,写的也不怎么样,重复的话在此就不多说赘言了。借此机会,补充一下个人观后感吧,见笑了。
其实静下来认真看会发觉这是一部好片,难怪当年得奖。
每个人的性格和言行、心态的形成变化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有很多细节可以验证。导演用他的方式把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得很到位,主题和隐意贯穿包含在剧情内容中,层层递进。。呈现在观众面前又如此真实清晰,让人直面自我引发思考。
观众对这类电影的感受和看法可能不尽相同,这也和各自的生活环境,经历和成长教育等有关,还有一种天生本能的感受力。
一个那样的母亲和女儿。。只有母女俩长期为伴,两个人有共同的问题,都精神失常,这也和母亲的性格有关。两个病人每天生活在一起,甚至睡在一个房间,同床而眠多年,那种状况和心情可想而知。不逼疯或发病才怪,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女主似乎已习以为常,选择被动接受和勉强忍受着。逐渐变得扭曲,异常和失控,还有点精神/人格分裂。病态的心理状态,内心冲突和矛盾的激烈,身心疲惫,压抑。。终有一天会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显而易见,那是一个单亲家庭,由于母亲对她从小就管教严厉,苛刻,甚至不近情理,无理取闹到不可理喻。有一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是有道理的,在这同样适用。所以她有一种逆反心理,但苦于始终没能真正有效的疏通和解决,问题无法根治。复杂矛盾的心理让她很苦闷,不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在其母亲的影响下,无形的反抗情绪也更强烈,又得不到及时的宣泄,反之,母亲的这种控制欲又“传染”到了她的身上,介于控制和反强迫之间,两者皆有。毕竟是她的母亲,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母亲,使得她的一切不合常理也有了合理的解释和理由,就变得不足为奇了,直到后面她对母亲做出了那样极端疯狂的事。找不到正确合适的出口和渠道,错误的思想认知又用了错误的行为方式来缓解和释放,也只能是暂时的痛快,事实问题还是存在,没有解决和改变。在她的内心实际上是孤寂的,又不能对外界或他人倾诉以寻求帮助,似乎也没人能帮的了她,很多外在和内在的因素都局限和束缚捆绑住她,越挣扎越徒劳越深陷其中。。无限循环沉沦。
她是个钢琴老师,这也是本片的片名,不是讽刺,是点题。在一份体面,外界尊重仰慕的职业下的那个人,就是本片的主角,社会角色,声望,舆论等让她更不敢和轻易吐露自己的秘密或者说难言之隐,同时也让她倍感压力。她只能想到通过自虐的方式来排解,这是种最直接的刺激,也是种很深的自残,从而来获得一时的安慰和平静,麻痹和逃避自我,自欺欺人。这也是最后一段女主看到男青年怪异的笑容,一直等待却错失良机后,把原本准备捅男孩的水果刀刺进了自己身上的原因之一,那时的她心理活动无从得知,但可以确信一定已濒临绝望和崩溃。
可能是她的天赋,对音乐的感悟力异于常人,也可能离不开她母亲对她的严格或者也是出于她自己的兴趣,她能选择的本就有限,不论是钢琴赋予她某种意义,寄托或依赖,还是命中注定,巧合的安排,她和钢琴结缘,从此成了她为数不多的可以交流的工具和宣泄方式,她可以在上面尽情抒发自己的情绪,感受乐曲和它本身的魅力。也是让她可以以此谋生的职业。她的圈子很小,没有朋友,生活工作两点一线,也少有别的正常爱好,变态需求和满足不算其中。让她有更多时机与之相处,是她的伙伴也让她在琴艺上的造诣更高,每次弹奏时,都可以沉浸在音乐和自己的世界里,适当的转移,分散她的注意力,让她感到轻松和愉悦,在她冷傲的外表下,才能得以解脱,哪怕只是片刻。很多人都想欣赏她的琴艺,成为她的学生,可是在这样的表象下内心的苦痛也只有她自己最清楚和体会。那个男孩也正是被她独特的气质和才华所吸引,可惜他并不了解她也不想了解她,他根本帮不了她,只是她以为而已,这也是她可悲之处。他害怕惊讶也不理解她的所作所为,甚至到最后变得极不耐烦和理智,达到他的目的后就开始厌倦和嫌弃了。本来他也只是想享受挑战和征服的快感,只是一个幼稚的,玩弄感情游戏的人。他们各取所需,互相利用,到后来只有互相伤害。其实他们都不是真的爱对方,女主也一样,更多地是寻求帮助和解脱,她也想改变,只是找错了对象和治疗方法,只会让她偏离轨迹越走越远,事与愿违,反而造成更大的伤害。
很多人看后可能都无法理解这些角色人物也很难想象这样一部影片到底在传达些什么。。我觉得答案在观众自己心里,因人而异。真正的意义恐怕只有导演和演员才能表明,演员已经很好的诠释了,而作为观众的我们是否能够很好地接收到和理解呢。
最后,看完影片,不难发现女主确实是有心理问题或者说心理疾病,她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她的病就是强迫性神经官能症-也就是简称强迫症。具体详情可参阅网络。简要说就是典型的重度强迫心理和行为反应的一种症状,这种反复发作的异常举动,是不断积累形成,也是导致她后来悲催的重要因素。在同情之余,也觉得女主真的既可怜又可悲。其实得这种病的人是很痛苦的,在片中细看可以感受到女主强烈、无比的痛苦,却又无法控制和停止这种反复的自我伤害,自我折磨以及伤害他人。这种痛苦一直难以摆脱。她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心态,包括处理感情、亲情、人际交往和爱的能力。。这种病症早已渗透到她生活的各方面,这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方式和危害。其实她也是非常无奈和无助的。事实上在她生活中唯一引以为豪和受人认可的就是她的琴艺,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最后结果/局导演没必要交代清楚,有想象空间,可以自己去判断和思考了。 有些感受无法用文字概括,也只能先到这里,拙见而已。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