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杂志哪本好
中国最权威,最好的电影类的杂志就是《看电影》了~~我期期都买的。。。
希望你也会喜欢!!
❷ 美国最著名和权威的电影杂志
1、《综艺》
《综艺》源自创刊于1905年的美国领袖级娱乐商业媒体《Variety》,该刊物隶属于瑞得商讯集团(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有“好莱坞圣经”之美誉,是全球传媒娱乐业的风向标,也是全球业内人士的必读刊物!
2、《娱乐周刊》
《娱乐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属娱乐,1990年创刊。脱胎自《人物》,虽然同样集中于影视娱乐领域,但因为其侧重于对娱乐行业的决策的报道,把娱乐当作一门生意。
并把自己置身于其中,作为通往娱乐世界的指南,正是《娱乐周刊》的安身之道。作为美国市场增长最快的订阅型杂志,其运营成绩也惹人侧目。
3、《好莱坞报道》
《好莱坞报道》创刊于1930年9月1日,是美国娱乐界两大报刊之一,最初只报道好莱坞电影新闻,在1950年代电视普及后亦开始报道电视新闻,并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它的报道和评价在好莱坞通常代表着终极权威之声,作为好莱坞娱乐产业的风向标,其对欧美明星圈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4、《人物》
《人物》杂志创刊1974年,视角专注于美国的名人和流行文化,是 Time Warner 媒体集团旗下杂志。每个星期,《人物》都会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报导名人和普通人的故事。
《人物》杂志最初的创办宗旨就是讲述平凡人的不凡故事,但除了报导普通人,也报导明星,每期杂志的封面人物都是读者希望获得更多了解的人。
(2)法国电影杂志扩展阅读
创刊历史:自从1974年创刊以来,《人物》杂志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每个星期,《人物》都会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报导名人和普通人的故事。
《人物》杂志最初的创办宗旨就是讲述平凡人的不凡故事,但除了报导普通人,也报导明星,每期杂志的封面人物都是读者希望获得更多了解的人。
❸ 《电影手册》2021年十佳片单公布了,都有哪些影片上榜了
《电影手册》2021年十佳片单中包括了:《第一头牛》、《安妮特》、《记忆》、《驾驶我的车》、《法兰西》、《法兰西派》、《南法撩妹记》、《女孩和蜘蛛》、《算牌人》、《圣母》。这些影片负责执导的导演有来自日本、泰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的,作品的题材和类型都不尽相同,通过《电影手册》这本杂志,我们能挖掘很多国际上颇具水平的好作品。
每每临近年末之际,各大电影媒体都会就一年内上映的电影选择出自己的最佳榜单,《电影手册》是一本来自法国的电影杂志,国内知道这本杂志的人甚少,但是这本杂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你喜欢看国际大片,就可以看看这本杂志评选出来的优秀电影。
《电影手册》中能够上榜的作品每一部都很精彩,推荐给大家去观看。
❹ 法国<电影手册>的历史
《电影手册》年度十佳电影是每年从世界各地的影片中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入选的电影被认为是延续电影艺术发展,提供世界电影新的经验的年度最佳作品,基于《电影手册》在全球范围内独特持久的影响力,每年出炉的十佳电影实际上也为各个地区的电影文化在全球电影谱系中的地位进行了评估,因而每年的评选结果备受全球媒体关注。今年除了两部华语片外,还分别有韩国导演洪尚秀作品《电影童话》和新加坡导演邱金海作品《伴我心》上榜,四部亚洲片上榜,在入选数量上与美国电影持平,说明亚洲电影具有非常强大的活力。
电影手册》派 又称《电影手册》集团。是从1955年开始聚集在以安德烈一巴赞为首的《电影手册》杂志编辑部周围的一批青年影评人,他们后来从影评工作过渡到拍片,成为法国"新浪潮"电影c内主将。
《电影手册》杂志创办于1951年,由安德烈巴赞、罗·杜卡和雅克杜尼奥尔一瓦尔克洛兹任主编,其中巴赞的美学思想对杂志的面貌起着主导的影响。 1955年起,一批赞同巴赞的理论观点的青年开始以《电影手册》为理论阵地,运用"作者论"方法,树立起新的评价标准。他们中的主要人物是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夏布罗尔、杜马契和谢勒尔等。从1958年起,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和夏布罗尔相继拍出他们的第一部影片,对法国电影中的"新浪潮"起了形成作用,这批人从此被称为《电影手册》派。 "新浪潮"在[96t年趋于衰落后,这批人发生了分化,特吕弗和夏布罗尔成为受欢迎的商业电影导演,但他们的影片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里维特转向实验电影。戈达尔的道路则更为复杂多变,在1968年前,他的影片具有愈来愈浓重的现代派色彩i宣扬存在主义的反道德观和无政府主义的政治思想,在形式上则肆意破坏传统的电影语法。从1968年开始,他突然转向极左,拍摄了一系列有浓厚政治色彩的短片,反对资本主义,鼓吹暴力革命。1971年他因车祸受伤,停止拍片。七十年代末,他又开始拍摄故事片,宣称"不再过问政治"。
❺ 怎么看待电影手册编辑全体辞职
“合作双赢”不代表失去个性阵地,虽然拉锯的过程让双方都不好受,但不博弈、磨合与协商,就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毕竟,巴赞在创刊时的理想是电影普及化。同一部电影,巴赞可以给《电影手册》写评论给资深的影迷阅读,可以写给一般读者阅读的日报,也可以写给知识分子订阅的《精神》杂志。
只要走出自己的阴影,我对《电影手册》的前路是非常乐观的,我不认为它会向产业和主流跪拜,毕竟2020年年底土木在水瓶座的合相将开启一个开放、自由、推崇新思想的新周期,《电影手册》会如鱼得水。当然其中过程有某些阵痛(金冥四分相在2021年6月被行运天王星触发),但当它的觉知和自我转化完成时,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在这本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电影杂志身上发生。
❻ 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得力于什么杂志 该杂志的主编是
《电影手册》,安德烈巴赞。
❼ 关于推荐电影的杂志
我的个人排名:
1.《看电影 午夜场》(每月一期,内容比较丰富,会介绍新片,最重要的是会按照专题总结极为经典的旧片,比如XX最美的50部电影...之类,影评写得也很好;记得有一期介绍了法国新浪潮,还不错~)
2《看电影》(每月两期,比午夜场价格低些,主要介绍新片,广告比较多,内容一般,个人认为借来看看还成,买的话没多大意义,太多了都没有地方储存了)
3《电影世界》《环球银幕》(这两本整体感觉没有《看电影》好,主要都介绍新片,内容写的也平平,很少有令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出来;但是《环球银幕》时不时会有特刊面世,十分值得一买,比如我08年曾买过奥斯卡80年的特刊,上下两本一套,介绍了每届奥斯卡获奖影片以及影帝影后,当做手边个工具书也不错~)
4《中国银幕》(这本书是看电视上电影报道后买的,真的超级一般,买了两期后就不买了);
我个人经验,我从高三开始就买电影杂志,一直到大二,后来水平高了就不看那些有的没的了,记得大一的时候时间特别多,每个月把所有能见到的电影杂志都买齐了,连着买了不到一年,最后发现还是《看电影午夜场》技术含量最高,现在有时还会翻翻,其它基本上都卖废品了;所以建议LZ就只买《午夜场》,一般的新片可以去贴吧、豆瓣看看评论什么的更有帮助;
另外给LZ推荐本书,《1001 Movies You Must See,Before You Die》/《有生之年必看的一千零一部电影》,有英文版和中文版,卓越当当就有的卖;如果两本参考着还可以锻炼下英语;这部书介绍了影史里最有价值的1001部电影,有文艺的也有商业的,所以无论是对入门者还是专业者来说,都有参考价值~
❽ 创办了《电影手册》杂志,并担任了该刊主编的人是谁
安德烈-巴赞
1950年,电影理论家与影评家安德烈-巴赞(1918—1958)创办《电影手册》,并在创刊伊始,就定下了这份杂志的办刊基调。巴赞在战后法国电影理论界一直保持着强有力的战斗者姿态,他批评战后法国电影只重浮华、商业性,依赖大制作和明星获得利润的作法,倡导年轻的电影工作者拍摄直面生活、朴实无华的写实之作。在他的领导下,《电影手册》很快就团结了一批极具反叛锋芒的青年影评家。这些年轻人深爱二战中他们无缘看见的美国电影,而且他们把约翰-福特、霍华德-霍克斯和希区柯克等人的作品,视作自己日后电影实践所效仿的楷模。
❾ 安德烈·巴赞的艺术理念
用文字信仰电影
“即使一个读者不会像巴赞那样对电影有着哲学式的思考,也完全会被巴赞对一 部电影的个案解读而迷倒。”
新浪潮之父
无数热情中间,总有一些人深邃而坚持。安德烈·巴赞就是当时那群法国超级电影狂热者中的代表人物。巴赞出生于1918年4月18日,1945年战争结束的时候,他27岁。他不仅热情而且精力超群。他到处去看电影,看完了,不过瘾就到处和人侃电影,在各种电影院,电影俱乐部,甚至是工厂。侃电影不过瘾,他就给各种杂志写稿,直到他自己牵头办了一份电影杂志——《电影手册》。这份杂志在某种意义上不仅影响了法国电影的进程,而且对世界电影的发展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巴赞的“坚持在银幕前面讨论电影”的理念,以及杂志社以挖掘和扶持“电影作者”为己任,使得这份杂 志声名显赫。巴赞时代的《电影手册》聚集了特吕弗、戈达尔、侯麦、里维特等成为世界级电影导演的人,他本人毫无疑问的被冠以“新浪潮之父”。特吕弗将自己的处女作,新浪潮的开山之作之一的《四百下》献给了自己的精神之父巴赞。
安德烈·巴赞是一位迟钝的敏感者。1950年代对于整个西欧是一个剧变的时代,战后的经济迅速繁荣,社会结构的变动使得都市空间中后现代性大大增加,而整个人文领域中结构主义风潮作为后现代性的思想风暴开始袭击着欧洲思想界和艺术界。安德烈·巴赞对这场人的精神王国的地震却相当迟钝,他不像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一样从这种内心的焦躁生发出对电影的极端判断,而是一股脑将战后欧洲电影的诸多变 迁放置到电影语言演进的美学史中进行了透彻分析。巴赞在电影形式史领域是一位天才,他对电影语言发展轮廓的概括和梳理,几乎奠定了他之后所有的相关思考的基础,可以说他奠定了他之后的电影语言史和风格史的地图绘图方式,虽然他自己不曾做过任何大部头的史论著作,他只留给我们四卷本的文集。这些文字充满智慧、敏感和洞见,这是典型的蒙田式用散文表达的思想,这是一种法国的思想传统。这次再次印刷发行的《电影是什么》,是从这四卷本中精选而出的集子,这个选本是由巴赞夫人和特吕弗在1962年里维特所做的选本基础上重新修订的,这个版本也是全世界最为流行的一个选本。
对影像最佳形式的旁白
看见某个家庭悬挂着的遗像或者我自己的居民身份证上表情过度陌生的照片,总是感叹我们对制像的复杂的文化态度——纪念和确认建立在一种契约性的认定基础上,照片在这个意义上是和现实被拍物完全“同一”了,但是这个“同一”是精神性的,是一种心理“情结”和法律基础。巴赞的所有电影议论就是建筑在这个根本立论基础上的,“电影观”是先于电影机器发明之前存在的,这个“电影观”就是保存“像”,而后 认定“像”和“现实”的复制关系和同一关系。巴赞所谓的电影的“木乃伊情结”的心理学动机,以及建筑在“照相本体论”上对电影美学风格的褒贬态度构成了他所有电影思考和批评的灵魂,所以他在这种“精神性同一”的基础上认定了电影复制技术的不断发明构成了影像和现实间的渐变。
1979年张暖忻和李陀在 《电影艺术》上发表了“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这篇文章以及后来中国第四代电影人的创作实践,借助对巴赞的理论的片面理解完成的,也就是将巴赞的理论理解为简单的、狭隘的一种纪实美学的理论,理解为专注于技术的电影修辞手法。其实,巴赞感兴趣的也不是对“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对“现实-影像”这组关系的精神性的认定,影像是为了保留对现实的精神性的迷恋而制作的,电影制造机器是这组精神关系的物质基础而已,在这个意义上巴赞如同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对电影进行反思。
其实,即使一个读者不会像巴赞那样对电影有着哲学式的思考,也完全会被巴赞对一部电影的个案解读而迷倒。巴赞的影评不是堆砌理论术语的影评。他作为一位深谙影史又对影像有着天才审美敏锐度的人,对眼前的影像世界抒发出让你拍案叫绝的评价。如果说文字和影像在某种意义上冤家对头,而巴赞的文字对于影像是一种最佳形式的旁白,是深情的恋人絮语。很多评论文字是害怕读者见 到电影影像本身的,这是一种可悲的“见光死”的评论,而巴赞的评论文字却让文字和影像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法国电影导演德帕莱欣曾经说过:“好的电影让人信仰电影”。
❿ 有那些电影杂志比较权威
我个人认为是最权威应当是《大众电影》
最好应该是《看电影》,其次是《电影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