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关德国二战后(1945-1965年)的妇女的书
这个最好去看档案,或者你去找一下图书馆,有一个女的好像专门写过二战结束后德国妇女的惨景!
苏联人没什么好说的全是土匪比德国人强不到哪去!
Ⅱ 日本有哪些以二战为背景创作的经典电影
1.《萤火虫之墓》
一部1965年上映的老电影,讲述年轻女孩兼子为生计给老男人当情妇,回乡后受到村民唾弃。后与清作相识相恋,并不顾村民世俗的眼光,二人结为夫妻。但这是一个被战争包围的年代,国家、荣誉、爱情的矛盾一触即发,这三者该如何抉择?这部影片首先应吹爆若尾文子的演技,电影中传递出的极端爱情观也值得我们深思。一部经时光沉淀的佳作,推荐!
Ⅲ 求二战纪录片,关于攻克柏林,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闪击波兰都可以,黑白老片,真实记录的,可以下载的,
黑白的…我觉得伟大的卫国战争不错,很长很细致
Ⅳ 盘点德国二战时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百度网盘资源
德国二战时期电影,在线观看免费资源
剧名:神童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https://pan..com/s/16i_KrFKnzupMZ_SYidBmTg
Ⅳ 二战时期有部有名的电影叫什么
《莫斯科保卫战》
80年代的鸿篇巨制,冷战末期获得美国电影学院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苏联电影,真实、恢宏的战争场面在现代战争片中无出其右者。《莫斯科保卫战》长达300余分钟,分《侵略》、《台风战役》两部,拍摄过程历时两年,约有五千名士兵、近一万名群众、二百五十余名演员、二百零二名摄影师参与其中。本作从德至苏、从高层决策至基层部署、从后方帷幄至正面战场,全方位地展示了二战欧洲战场的首次胜利——莫斯科保卫战,讲述了德国法西斯不败的神话是如何被粉碎的。战争史上最可歌可泣的台词也来自该片——苏军连政治指导员克洛奇科夫-季耶夫率领28名战士同几十辆德军坦克进行了4小时的艰苦战斗,在牺牲前高呼:“俄罗斯虽大,但我们已无路可退,身后就是莫斯科!”
《卡萨布兰卡》
在无数影史最伟大的爱情电影排行榜中位居第一,令《乱世佳人》或《罗马假日》汗颜不已,作为二战影片的至尊地位,同样毋庸置疑,第16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本片的背景设在二战时期北非摩洛哥的重镇卡萨布兰卡,以反法西斯主义战争为导向,采用传统的正叙手法,通过男女主人公相遇、相爱、别离的回忆,及男主角对女主角诉说愁肠苦衷,讲述了一段动人、美丽、崇高、宛如童话的爱情故事。无论剧本的改编、导演的掌控、演员的表现均天衣无缝、无懈可击。
《巴顿将军》
人物传记片之集大成者。男主角乔治-斯科特戏里戏外均入木三分地诠释了角色——开篇6分钟的教科书级演说,其表现简直是“暴戾军神”巴顿的附体,而凭此片获奥斯卡影帝的他,根本未去领奖,不懈地斥责好莱坞的盛宴不过是“荒唐的声色犬马”。本片据说是尼克松他最喜欢的影片——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美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肯尼迪、马丁·路德·金以及其它政治行刺等,使美国人对美国政体的信念产生了动摇,而侵越战争的失败更使美国青年纷纷拒服兵役,当众烧毁兵役证。在此背景下,挖掘此弘扬牛仔精神的电影,隐藏的政治动机不言而喻。尽管如此,仍不能抹杀这部出色的历史巨片的精良品质,而“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悲剧式英雄”的准确定位,堪称本片成功的关键。
《钢琴家》
淫贼巨匠罗曼·波兰斯基根据维拉德斯劳·斯普尔曼的自传改编而成,同时,又在其中大量回顾了自身的童年经历——作为一名波兰的犹太人,在德占区内生不如死、暗无天日的生活。阴郁无望的氛围、深沉悲凉的心境,在波兰斯基凄厉决绝的镜头下,愈显狰狞。纳粹令人发指的屠戮,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逃亡生活,然而求生的本能和艺术的信仰依然支持男主角咬紧牙关。最震撼的镜头既不是意念的钢琴演奏、也不是德国军官的良心发现;主人公听到脚步声远处的脚步声,急中生智扑倒在地,一队路德国兵嚣张地跑过,根本没在意他——镜头俯瞰:尸横遍野。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与《攻克柏林》、《莫斯科保卫战》并称苏联的“解放三部曲”,80年代苏联电影史诗巨制的代表作。影片描述了苏德战争中,苏军为保卫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重兵集团,于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实施的一系列战略性攻防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苏联政府的协助下,以几近完美的水准将欧洲战场的伟大转折点真实地还原,为20世纪苏联战争电影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细细的红线》
一部备受争议的电影,也是绝无仅有的单纯白描太平洋战场残酷的瓜达尔康尔岛战役的作品。以调度大场面的控制力见长的导演特兰斯·马利克,牵手好莱坞叛逆分子西恩-潘,通过梦魇般恐怖血腥杀戮,探讨了“生”与“死”、“理性”与“疯狂”等战争状态下是非莫辨的艰深问题。导演反复利用俏丽的南太平洋风光来反衬战争的惨绝人寰,逃兵发人深省的内心独白、日军幽灵一般的突如其来……令战争的惊悚、无常登峰造极。
其它还有《烈血军魂》,还有人翻译为《最后一颗子弹》等等,最好说明大致情节、导演或反映哪个国家的。
Ⅵ 二战德国谍战经典电影100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2-18
Ⅶ 所有关于二战中苏联和德国战争的电影
楼主的“所有”要求的真可怕……
“所有”我不敢保证,但我可以保证楼主看了我下边推荐的这几部片,就基本可以把苏德战争的完整过程了解个大概了~
量不在“多”,而在于“精”,不是吗?
不妨尝试同时从苏联和德国两个视角去看待历史吧~
但愿你喜欢我的答案~
〔苏联视角〕
《莫斯科保卫战》:6小时电影,拍摄于1985年,本片动用了约5000名士兵、10000名群众、250名演员、202名摄影师参加拍摄,其场面之壮观可谓已成绝唱,唯一遗憾的是,影片有些场景过于娇柔造作,而且政治化色彩严重。
《斯大林格勒大血战》:《莫斯科保卫战》的续集,拍摄于1988年,场面虽然不如《莫》,但要比《莫》来得客观。
《解放》:《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的续集,8小时电影,拍摄于1969年,是全世界公映范围最广的一部作品,好莱坞亦望尘莫及。影片包括:库尔斯克战役(第1集)、基辅战役(第2集)、巴格拉齐昂战役和波兰战役(第3集)、攻克柏林(第4~5集)。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具有反思性的一部片子,曾获奥斯卡提名。本片追求对人性的刻画,因为表现了红军也有怯懦的一面,曾被60年代的我国进行猛烈的批判。
《烽火孤儿》:又名《战地童子》、《私生子》、《混小子》。这部影片也许不是俄国最出色的,但称得上是最特别的,以新的视角来反思斯大林时代的政策。
〔德国视角〕
《帝国的毁灭(加长版)》:真实、客观、冷静地看待希特勒,原来真实的希特勒比脸谱化的混世魔王更可怕!强烈推荐!(某C电台以前播放的版本只有1个半小时,删掉了足足半集!而且画面奇差,太过分了!)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名《决战斯大林格勒》。一部含金量很高的反思片,网上普遍认为本片要比苏联版好。作品呈现了一个地狱般的战场,那里没有荣誉,只有死人。
《铁十字勋章》:在战争的前线,没有所谓的光荣和伟大,只有生存与毁灭,只有失去战友的悲伤和人性的扭曲。铁十字勋章,在贵族军官心里是最高荣誉,在厌战老兵眼里却是破铜烂铁,两种情绪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映了当时德军中的两种心态。(影片的主演是李小龙的好友:詹姆斯·柯本。另外,推荐看中文上译配音的版本,很不错~)
《欧洲!欧洲!》:又名《欧罗巴,欧罗巴》、《希特勒青年队队员所罗门》。改编自真人真事(最后登场的那个老人是主人公的真实原型)。这个故事充满了辛辣的讽刺意味,反映了动乱时代一个小人物可悲又可笑的命运。
《大迁徙》:又名《百万大逃亡》。分上下两集播出。本片没有偏袒苏德两军任何一方,同时对德军犯下的罪行进行了反思。
楼主要是对德国电影人怎么看待二战史感兴趣的话,可以点击下边地址:
http://hi..com/sunquan/blog/item/9d053d6dc12655fe421694ab.html
〔同时以德国人和苏联人为主角的影片〕
《弗朗兹和波连娜》(俄罗斯):又名《青年近卫军》(译名有误,应为“青年党卫军”。这个译名与1948年的一部苏联电影重名),讲述一个党卫军青年与一个俄国女孩的悲剧爱情故事。
Ⅷ 柏林的女人的幕后花絮
电影因为题材敏感,上映后引起了多方的关注,于国际与德国本土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在圣巴巴拉国家电影街上,获得了最佳国际电影奖,并在有“德国奥斯卡”之称得德国电影奖中占据了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效的提名。原著小说的时间跨度是从1945年4月20日到6月22日,只有短短的两个月。而原著小说的出版也是一波三折,先是在作者的朋友之间传看,被其中一位作家朋友Kurt Marek负责推荐宣传,得以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先后在美国、英国出版,却没有受到德国文坛的关注,直到近年的再版,才又一次备受瞩目,并被搬上银幕。在小说最初出版后,经由作者的要求下,封面上的署名为无名氏,以保护她的安全。直到她死后,其真实姓名Marta Hillers才被披露出来,又引发了一阵争议。Marta Hillers被认为是“第三帝国(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小规模的宣传员”。
影片由在德国颇具影响力的马克思·法贝尔布克执导。他最早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意大利从事戏剧方面的工作,后来去德国慕尼黑学习并为康斯坦丁电影公司工作。在执导过一些舞台剧和电视剧后,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片《战火中的伊甸园》就让他受到了世界的瞩目,该片提名了当年的美国金球奖,并在柏林电影节拿下了最佳女演员的奖项,于其他国家的著名电影节上也都有所斩获。《战火中的伊甸园》的故事背景就设定在二战时的柏林,讲述了一个德国女人和一个犹太女人之间的感情故事,让炮火见证了一段比生命更加伟大的爱情,感动了无数观众。作为他的第三部电影作品,《柏林的女人》再次将镜头对准了硝烟笼罩的柏林,关注着身处在战争年代那些不幸女人们的命运。由于上次愉快的合作,《战火中的伊甸园》的主演之一朱莉安·科艾勒再次出演了《柏林的女人》,这位柏林影后的参演为电影增加了不少分量。而出演女主角的尼娜·霍斯更是在2007年凭借《耶拉》刚刚摘得柏林电影节的影后桂冠,两位柏林影后的同台彪戏自然成为了影片的一大看点。电影从各个方面都尽量贴合了原著,比如小说作者在写日记时是三十四岁,而尼娜·霍斯在拍摄电影时是三十三岁。更加保证了表达人物状态的精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