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纸牌屋的影片争议
2015年1月,美国Netflix公司在网络上公开了将于2月27日上映的电视剧《纸牌屋》第三季的预告片。其中一个重要角色酷似俄罗斯总统普京。该预告片一出,俄罗斯反应强烈。有俄罗斯专家认为,美国这是在故意影射普京。
2015年1月15日,俄罗斯纽带新闻网报道称,该剧的一个情节是:“美国总统”弗兰克·安德伍德坐在桌子旁与一名长相酷似普京、名叫彼得洛夫的人交谈,但此人拒绝与美国总统握手。虽然剧中人叫彼得洛夫而非普京,但两人背后可以看到俄罗斯国旗和双头鹰国徽。另外还有一个彼得洛夫充满激情亲吻美国总统妻子的情节。
这些情节在网上公开后,在俄罗斯社会引起热议。其中名为“季娜”的俄罗斯网民认为,电视剧中这些情节是在为美国外交政策服务,目的是影射和丑化俄罗斯总统普京,以此表达对普京对美国实施强硬立场的不满。俄罗斯《文学》杂志主编苏里科夫表示,这一角色可能是以普京总统为原型,不知他们出于何种考虑要演绎到普京身上?虽然电视台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让情节更吸引人,但这种行为只会让俄罗斯人对美国感到厌恶。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科克特什也认为,这些情节是在影射普京,“这是一个政治丑闻,因此这就是一部标准的政治剧”。但也有俄罗斯网民不同意这一观点。
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这一电视剧是在乌克兰危机发生前拍摄的,所以很多情节早已经是设定好的,因此很可能并没有政治目的。莫名其妙的联想和过度的猜测是没有必要的。毕竟政治是政治,电视剧是电视剧,一个是现实,另一个则是虚构的。
② 俄罗斯著名画家有哪些
俄罗斯著名的画家有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苏里科夫,克拉姆斯柯依等等。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英文名:Ilya Yafimovich Repin),俄国画家,巡回展览画派重要代表人物。出生于丘古耶夫,在彼得堡美术学院学习。1873-76年先后旅行意大利及法国,研究欧洲古典及近代美术。回国后勤奋作画,创作了大量的历史画、风俗画和肖像画,表现了人民的贫穷苦难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1878年,他参加巡回展览美术协会。代表作品有《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宣传者被捕》、《意外归来》、《查波罗什人复信土耳其苏丹》及《托尔斯泰》等。
苏里科夫(1848~1916)Surikov,Vasili Ivanovich俄国画家。1848年1月12日生于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1916年3月6日卒于莫斯科。巡迥展览画派的代表之一。
克拉姆斯柯依(1837-1887),出生在俄国沃龙涅什省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的市民家庭,16岁做照相制版学徒,1857年20岁时考入彼得堡美术学院。年轻画家是一位关心社会和大众命运的人,常为不平等的社会而苦恼。因此,曾画过《荒野中的基督》,借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
③ 《禁卫军行刑的早晨》的作者是: A.克拉姆斯柯依 B.列宾 C.列维坦 D.苏里科夫
D.苏里科夫
其实你网络一下答案就出来了,用不着这么麻烦的……
你网络苏里科夫的资料,配图就有《禁卫军行刑的早晨》,下面是有关于苏里科夫的资料,你再去找就比较麻烦了:
苏里科夫
苏里科夫(1848~1916) Surikov,Vasili Ivanovich 俄国画家。1848年1月12日生于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1916年3月6日卒于莫斯科。巡迥展览画派的代表之一。早年就学于彼得堡美术学院,曾游学意大利、法国、德国。他的创作生涯主要善于取材于俄罗斯历史事件。1876年毕业于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同年获一级艺术家称号。成名作都取材于历史事件,表现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代表作《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和《缅希科夫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
在别廖佐夫》以宏大的场面,生动地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借历史事件影射沙皇对人民群众镇压的现实,获得艺术界的高度评价。巡回展览画派因此吸收他为正式会员。其后的作品如《攻陷雪城》、《叶尔马征服西伯利亚》、《苏沃洛夫越过阿尔卑斯山》等,都表现了人民和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和历史人物的悲剧命运。为了创作《斯捷潘·拉辛》这位1667年农民起义领袖,他多次深入顿河、伏尔加河哥萨克聚居区体验生活,表明了他对创作的严肃态度。晚年因观点分歧离开巡回展览画派。重要作品还有《女贵族莫洛卓娃》、《公主访问女修道院》、《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暴动》等。
④ 哪里能找到《瓦西里•苏里科夫》这部电影电影
是瓦西里·扎伊采夫吧,推荐影片《兵临城下》。
导演:让-雅克·阿诺
编剧:让-雅克·阿诺/Alain Godard
主演:裘德·洛/艾德·哈里斯/蕾切尔·薇兹/约瑟夫·费因斯/鲍勃·霍斯金斯
类型:剧情/惊悚/历史/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 德国 / 英国 / 爱尔兰
语言:英语 / 德语 / 俄语
上映日期:2001-03-16
⑤ 巡回画派时期的详细历史
19世纪60年代民主运动的高涨,对俄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1863年,一批有才华的美术学院学生同只准画神话和圣经题材的学院传统相绝裂,退出美术学院,单独组织起来,研究现实主义绘画艺术,成立了彼得堡的“自由画家协会”,后来在1870年改组为“巡回展览派画家协会”。六十至八十年代俄国最著名的画家大多属于这一派。“巡回画派”画家提倡面对现实,主张艺术要有思想性,绘画艺术参加改造:现实生活的斗争。他们的绘画不但讽刺俄国统治阶级,表现城乡贫民的苦难生活,而且创造了一批为争取新生活而斗争的革命者形象。
产生背景
19世纪上半叶古典主义开始让位于浪漫主义,而浪漫主义又遇到现实主义学派日益强劲的冲击。 19世纪早期,俄罗斯国内的各种矛盾日趋严重,外有拿破仑的进攻,内有统治阶级的腐化教会的专横、十二月党人的起义。贫富差距的拉大和社会的不平已成为难以掩盖的事实,因而俄罗斯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虽较其他各国晚,却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19世纪60年代民主运动的高涨,对俄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编辑本段
历程回顾
1863年,一批有才华的美术学院高年级学生不满只准画神话和圣经题材的学院传统,退出美术学院,单独组织起来,研究现实主义绘画艺术,成立了彼得堡“自由画家协会”, 18
伏尔加河拉纤夫70年由莫斯科画家米亚索耶道夫、彼罗夫发
起成立,并得到圣彼得堡画家克拉姆斯科依等人的响应,成立全俄巡回艺术展览协会。
该组织在创建之初有15位画家在协会章程上签名,其中包括彼罗夫、克拉姆斯柯依、米索耶道夫、希什金、盖依等人。这个协会打破了当时美术展览只在彼得堡和莫斯科展览的格局,不断到外省展出,因而被称为“巡回展览画派”。1871年10月在圣彼得堡他们举办了首次画展,以后在其存在的53年中,几乎每年在不同地区举办巡回展览。
“巡回画派”画家提倡面对现实,主张艺术要有思想性,绘画艺术应该参加改造:现实生活的斗争。他们的绘画不但揭露和讽刺俄国统治阶级,表现城乡贫民的苦难生活,而且创造了一批为争取新生活而斗争的革命者形象。
70~80年代,巡回展览画派经历了最繁荣的时期。有作为的画家都参加了这个组织,俄国绘画史上的代表人物如列宾、苏里科夫、瓦斯涅佐夫、亚罗申科等都是它的成员。巡回艺术展览协会成为俄国绘画界举足轻重的机构,而学院艺术完全退居到十分次要的地位。
编辑本段
艺术主张
巡回画派的基本主张是:坚持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就是生活”的艺术思想,反对俄罗斯艺术上的西欧化,强调民族特点,以反映本国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苦难为自己的责任,坚持民主主义的现实主义精神。巡回画派画家凭借其坚实的学院美术的专业背景,在民主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美学观的影响下,实践着他们的创作理念。
编辑本段
创作特点
从题材上看,巡回画派致力于多种题材的绘画创作,具体有:
历史体裁绘画:巡回画派在历史题材中进行了改革,在借助历史题
巡回画派作品
材反映民主思想和倡导新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对发展民族美术有重要意义。
现实(风俗)体裁绘画:巡回画派在接受过去画家揭露性传统的同时,使主题更加深化和开阔。他们从表现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个别人之间的社会冲突,转向表现整个阶层之间的冲突,吸引着人们去探求被描绘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引起对资本主义新的剥削形式的反抗。
肖像体裁绘画:巡回画派肖像画家在擅长刻画人物面貌特征的同时更注重对现实生活中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生动再现,对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状况与诸多现象都有所触及,取得了肖像画的较高成就。
风景体裁绘画:巡回画派画家描写简朴、雄伟的大自然,着意表现自然内在的诗意和美。与印象主义不同,巡回画派风景画家不仅仅局限在对光和色的追逐上,而是更强调对形象的概括。
编辑本段
代表作品
巡回艺术展览协会到1923年结束,存在了53年,其间开过48次展览,展出地点遍及俄罗斯各地,受到了广大人民的热烈支持。巡回展览画派画家们的创作,为俄罗斯美术史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代表画家有克拉姆斯柯依、列宾、苏里科夫、彼罗夫、萨维茨基、雅罗申科、萨甫拉索夫、希施金、瓦斯涅佐夫、列维坦等人。
编辑本段
创始人
盖依
(1831-1894)巡回画派创始人之一,他的创作成为该画派在历史题材上的奠基之作,他的《彼得大帝审询阿力克赛王子》一画(1871)是在俄国历史画中首次将两种社会力量对抗的冲突场面表现出来的杰作。
彼罗夫
作为一位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美术家,在反对农奴制度的运动中,他坚决站在民主主义者的一边,对周边的现实作了毫不留情的批判,揭露着俄罗斯黑暗统治下人民的苦难,尖锐地控诉了沙皇的统治,成为俄罗斯第一位反映农民苦难的画家。70年代开始积极参加巡回展览画派的活动,;80年代进入了肖像画时期。《三套车》和《送葬》反映了他杰出的艺术成就。
前者表现的是穷人家的孩子们在父亲病重时,不得不拖着沉重的水车卖水为生。两幅画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生活在俄罗斯沙皇统治下底层的穷人没有丝毫希望,只有绝望的命运。
克拉姆斯柯依
巡回画派的组织者和思想领导
克拉姆斯柯(Kramskoyhan,1837—1887)依在彼得堡美
《无名女郎》术学院中受
过严格的基本功训练,有着触类旁通的智慧。认为艺术应为人民服务,作为一位有见解的人物他很快就成为要求进步的青年美术家的领袖。巡回展览协会第二次展,他展出了反映俄罗斯知识分子悲剧性追求的《荒漠中的耶稣》。
《无名女郎》展示的是一位典型的俄罗斯上层具有思想的知识女性形象。她坐在马车上,似笑非笑的面容里隐藏着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高傲。她穿着名贵而典雅的时髦外套,头戴做工精致装饰着羽毛的帽子,这是她身份的象征,也是她心理和性格的反映。远方隐约可见的彼得堡亚历山大歌剧院的巨大建筑的轮廓,似在告诉人们,她,就是这个著名歌剧院的明星。然而,她的高贵和自尊的神态,却也会使人联想到托尔斯泰巨著《安娜·卡列尼娜》中悲剧的主人。
克拉姆斯柯依的肖像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他的《托尔斯泰像》,使人看到的是沙皇统治下,知识分子的忧虑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雅罗申柯
“现实生活杰出的解剖者”:(1846-1898)
巡回画派的领导者之一。1876年被吸收为巡回展览画派成员,并被选为协会的理事会理事。接着在1878年,展出了《锅炉工》,第1次出现了俄国的新兴阶级──工人阶级的形象;后一张描绘的是一位被囚禁的革命者。这张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亚罗申科对刻画当代先进人物形象的关心和他明确的艺术语言。虽然是一件肖像式的作品,但它吸引着人们去探求被描绘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引起对资本主义新的剥削形式的反抗。
亚罗申科作于1888年的《生活无处不在》一画,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和人道主义精神,艺术感染力也很强,是俄国绘画史上有影响的作品。亚罗申科的作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也比较新颖。列宁在读过他的画幅以后,称他为 “现实生活杰出的解剖者”。
代表人物
列宾(RepinllyaYefimovich,1844—1930)善于揭露专制制度,表现社会各阶层人民生活和人物心理刻画等绘画内容的发掘上,被公认为批判现实主义的泰斗。
苏里科夫(SurikowVasily,1848—1926) 苏里科夫的创作充满了对俄罗斯人民始终不渝的信心。他相信自己幸福的基础是祖国的强大和兴盛。
瓦连京·谢洛夫: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现实主义画派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大师,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现实主义画派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大师,“巡回画派”的成员,但后期创作上已逐渐脱离巡回画派的传统,以画肖像著名[1]。
编辑本段
主要影响
对于油画作品而言,没有哲理的作品是苍白的作品;没有哲理,就如同一个人没有思想和灵魂。巡回画派的现实主, , 义艺术家并没有将艺术形象局限和停留在感性形式上,而是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如线条、色彩、明暗等直接的、具体的、表层的图像),再现深刻的理性内容——也就是画中间接的、深层的、本质的哲理,, 从以上看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在创作上,巡回画派的画家遵循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以纯属的油画技巧和具有鲜明个性的绘画语言,力求真实地反映俄国的社会生活,其作品具有强烈的民主思想, 倾向。由于其作品中表现出的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异和剧烈的碰撞,巡回画展也就成为19世纪后期俄国文艺中批判现实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人民群众的热爱与支持。巡回画派借助其作品丰富而发人深省的思想内涵,传播了革命的种子,也深远地影响了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艺术发展。
在当下,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片面张扬主观性而排斥客观性,必然会走进死胡同。而对于我们,中国现当代艺术的接收者和参与者来说,从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主义传统的国度出发,通过对19世纪下半期巡回画派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艺术作品的重新认识,构建自己的审美价值观是极为紧迫和必要的。
⑥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的影片评价
据说《西伯利亚理发师》是前苏联解体以后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在克里姆林宫举行过首映礼的电影。
电影中用无国界的音乐——莫扎特——来隐约的说明这个初衷,工业文明只会带来对文化传统的摧残,电影中是机器——伐木工具“西伯利亚理发师”。 爱情也没有国界,尤其是悲剧色彩,留下遗憾和不那么完美的爱情更是动人心魄。一场爱情焕发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的思考,似乎这样的主题太过隐讳,甚至看着电影一时半会儿都不能明白这故事究竟可以被概括成什么?
《西伯利亚理发师》——这个电影的名字都简单中带着晦涩,另一个翻译的名字才能够让观众明白《情留西伯利亚》,虽然有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这样的标志,但是它用这个爱情说出的,或者要说的东西又远远不只是爱情。很多时候,有一些模糊不清的东西,才更能体现艺术——这一神奇的特质。
时光在1885、1895和1905年之间不断交错,莫扎特既是交流又是沟通俄罗斯和美国人的象征,也是这个故事穿针引线的媒介。即使影片中那个沙俄军官很滑稽和霸道,但是他装得爱音乐和诗歌,在平时的为人上也不乏喜剧味道。但是在美国军营的教官不知道莫扎特,发明“西伯利亚理发师”的美国人也对文化不感兴趣,这就是文化传统的差别。电影中表现的美国人,只有珍是从文化上被俄罗斯所吸引,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20年前的俄罗斯之行改变了珍的一生,珍的叙述也就是从对俄罗斯的印象出发。影片前面的喜剧色彩非常突出,安德列和珍在火车车厢的会面就表现出来强烈的喜剧成分,可能都明白那是导演故意想要表现的俄罗斯人性格,所以,不知不觉就发现,这部电影随时都可以走出爱情故事的圈子。
如果看了《烈日灼人》(1994年)知道米哈尔科夫有一定历史感的话,《西伯利亚理发师》里面理想化了的、只属于俄罗斯的博大,精致,悲悯,智慧,足以让人与导演一样,慨叹这个强盛民族曾有的辉煌。
以爱情线索贯穿始终的史诗巨片,耗资4600万美元,首映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议会厅,规模之大,在俄罗斯尚属首次。影片得了俄罗斯1999年国家奖金,却不受国内评论界待见,两个月,报刊杂志评论居然有400余篇文章跟着骂他。理由不外是他的影片是拍给外国人看的,影片里的俄罗斯过于理想化……很有意思的是,这些质诟和当年张艺谋那个“后殖民”的大帽子有一拼。
电影的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具有强烈的俄罗斯的抒情传统,他也经常被视为新俄罗斯电影的代表。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全名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米哈尔科夫,1945年10月21日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名声显赫的艺术世家。米哈尔科夫的外曾祖父瓦西里·苏里科夫和祖父彼得·冈察洛夫斯基都是沙俄时期著名的画家;父亲谢尔盖·弗拉基米罗维奇·米哈尔科夫是苏联著名的诗人、作家、社会活动者,苏联国歌的词作者,三次斯大林奖金的获得者;母亲娜塔丽亚·彼得罗芙娜·冈察洛夫斯卡亚也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和诗人。
所以他的抒情气质显然有家庭的影响,从讲故事的角度说,他的技巧在于回避一些敏感的东西,让更多的观众可以接受。早期的《爱情的奴隶》《亲戚》等影片就在故事的外衣下突出一些看点,淡化一些想要表达的思考。后期的《套马杆》中的中国国情,蒙古族的传统和俄罗斯人某些微妙关系,导演可以用生活中的小事来化解,甚至动用某些幻想,而更多的还是展现自然的和谐。《烈日灼人》面对苏联时期国内的元气大伤,也用家庭关系和尘世生活来避重就轻,当然电影的感伤情绪是无处不在的。导演的特色是延续多年的。
这部《西伯利亚理发师》也是一样,甚至电影用一个令人惆怅的爱情故事远离可能涉及的俄罗斯革命年代的历史背景。比如一开始安德列跟随皇家军校刚刚来到莫斯科就遇见一场暴力恐怖事件,电影没有往深层里反映,他们是什么身份。电影更多的是通过这个不得已和固执的爱情男女,表现出爱的伟大和无奈,俄罗斯人的个性传统文化铸造的魅力,吸引着世人,哪怕一些美好东西会流逝,但也有不变的东西永远存在。
有些人可能喜欢举重若轻的大本事,但有的人可以举轻若重,那也是一大本事,米哈尔科夫显然是后面一种,他几乎不去触碰历史本身,但又不想很多人割断历史的血脉。所谓我们能够清晰觉察的俄罗斯味道,俄罗斯民俗,俄罗斯民族的未来在历史的巨轮下走向了何方?虽然变迁无可避免,但就像西伯利亚苍翠的森林一样,永远都有生机盎然的时候。尽管工业机器、现代文明可以很强大,但自然和生命的力量永远无穷无尽。
⑦ 导演米哈尔科夫简介
米哈尔科夫1945年10月21日出生于莫斯科,他是名门之后,曾祖父是19世纪俄罗斯的画坛巨匠瓦西里·苏里科夫,外祖父是20世纪初俄罗斯的著名画家尤特·冈察洛夫斯基,父亲是一个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母亲是作家兼翻译家。他的哥哥安德烈·冈察洛夫斯基也是一位电影导演,所以,出身于这样一个对俄罗斯文化深具影响力的家族,米哈尔科夫的文化理想自然是试图恢复旧俄罗斯时代高贵和理想主义浓厚的气氛。
米哈尔科夫是学表演的,18岁考上了莫斯科一家戏剧学校学习表演。毕业以后又进入了莫斯科国立电影大学导演系学习,在1972年临近毕业的时候拍摄了影片《战后平静的一天》。而这个时候,作为演员,他那张让苏联人喜欢的面孔已经在银幕上出现10年之久了。他在哥哥冈察洛夫斯基的电影《贵族之家》、《西伯利亚》,梁赞诺夫导演的影片《两个人的车站》中扮演了主要角色,获得了成功。
1974年,29岁的米哈尔科夫第一次执导了影片《家里有个陌生人》,这部影片以1920年俄国内战为背景,是一部节奏强烈的具有娱乐元素的电影。
1977年,32岁的他根据契科夫的作品改编了电影《没有完成的机械钢琴曲》,这部影片使他获得广泛注意的影片,它获得了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的最佳影片金贝壳奖,显现了他的卓越的导演才能。
后来他在苏联影坛上的发展十分的顺利,到目前为止,他参加制作和主演的影片已经有20多部。在影片《没有完成的机械钢琴曲》中,他描绘了俄罗斯沙皇帝国时代的上流社会的面貌,在俄国革命爆发前夕,这些旧制度的得益者和守护者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状态,米哈尔科夫用讽刺与幽默的镜头,把契科夫的讽刺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描绘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他的电影《黑眼睛》讽刺了旧俄国时代十分保守的官场文化,《奥勃洛莫夫》是改编自文学名著的影片,同样是对俄国旧文化的批判。而在电影《走近伊甸园》中,他用诗一般的镜头,描绘了俄罗斯少数民族在高加索地区牧民的生活,大自然在他的镜头中完全是活的,而淳朴的民风令人向往。
他的最有名的作品是《烈日灼身》,这部影片获得了1994年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后来又获得了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得知,米哈尔科夫是反对斯大林专制主义的。影片主演也是米哈尔科夫。这部影片讲述了斯大林时代苏联沉痛的历史在个人生活中造成的悲剧。一个苏联军官在战争结束以后回到风景如画的家乡农庄休息,但是妻子过去的追求者、现在的克格勃特务也来到了农庄,直到把军官作为肃反的对象抓走并且枪杀。影片中美丽的俄罗斯大地和俄罗斯民族的悲剧性历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米哈尔科夫的如诗如画的电影镜头和影片人物的悲剧性结局同样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此外,他还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安娜:6-18岁》,这部纪录片他一共拍摄了12年,纪录了自己的女儿安娜的成长历程,同时又以这12年苏联社会政治变化和解体为背景,把一个人的成长和环境联系了起来,是一部特别的作品。
他的最新的作品是电影《西伯利亚的理发匠》,这是一部长达三个小时的史诗性的影片,讲述了旧俄时代一个波澜壮阔的跨国爱情故事。1885年,一个前往莫斯科的美国寡妇认识了俄罗斯军校学生安德烈·托尔斯泰,于是他们相恋了,但是他们最终没有结合,安德烈·托尔斯泰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当这个美国女人已经养大了一个他们的儿子,并且费劲周折前去西伯利亚找寻托尔斯泰想告诉他这个消息的时候,她最终和他擦肩而过。在这部电影中,米哈尔科夫用镜头再次深情地描绘了如诗如画的俄罗斯大地,影片的幽默和活力是少见的,显示了作为俄罗斯当代大导演的米哈尔科夫的全部的美学理想和追求。
米哈尔科夫是一个大俄罗斯民族主义者,他认为俄罗斯应该恢复旧俄罗斯的高贵的历史文化传统,近年他在俄罗斯政坛上也很活跃,他的理想是用温和的改革和制宪的方式找回俄罗斯昔日的光荣。
⑧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人物生平
米哈尔科夫1945年10月21日出生于一个声名显赫的文学艺术世家,家庭浓厚的艺术氛围为米哈尔科夫以后走上艺术之路创造了一个良好环境。米哈尔科夫的父亲——谢尔盖·弗拉吉米罗维奇·米哈尔科夫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苏、俄国歌的词作者,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功勋艺术家。他出身于贵族,是俄罗斯文化的代表人物。米哈尔科夫的外曾祖父苏里科夫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画家,巡回画派最著名的两大代表之一,外祖父尤特·冈恰洛夫斯基是杰出的后印象派画家。米哈尔科夫的母亲——娜塔丽亚·彼得罗芙娜·冈察洛夫斯卡娅也是作家、诗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在哥哥安德烈·米哈尔科夫·冈察洛夫斯基的启蒙带路下,米哈尔科夫从小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和艺术氛围的影响,对文学和艺术有着特殊的偏好。
米哈尔科夫的小学生活是在莫斯科第二十专门学校度过的。八年级时转入一所普通中学,同时考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话剧院演员班学习。 14岁初涉电影,米哈尔科夫在哥哥安德烈的年级作业中拍了一个女人离去的镜头。当时安德烈刚入前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学习,拍年级作业时,因女演员临时不在现场,便急中生智,让跟他前来看怎样拍摄电影的弟弟米哈尔科夫穿上女人的大衣和高跟鞋在大街上行走,拍摄离去的背影。从那以后,米哈尔科夫开始进入哥哥的成人圈子,经常参加安德烈的同学聚会,聆听刚刚迈进艺术殿堂的年轻人:塔可夫斯基、什巴里科夫、乌尔班斯基、古拉亚等对艺术的高谈阔论,为他们跑腿买烟。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前苏联电影界的著名人物。与电影界人士的交往使米哈尔科夫中学毕业时便下定决心要当一名演员。
米哈尔科夫先后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话剧演员班和瓦赫塔戈夫剧院的史楚金戏剧学校表演专业学习。1963年米哈尔科夫背着家庭考入史楚金戏剧学校。入学前,他已经在格奥尔基·达涅里亚的影片《我漫步在莫斯科》中扮演了讨人喜欢的小伙子——地铁建设者柯里亚一角。
在史楚金戏校学习期间,米哈尔科夫因继续参加影片《呼应》和《不是最成功的一天》的拍摄,从而违反了学校不许学生拍片的规定,被迫退学,但很快便考入前苏联国立电影学院,直接插入著名导演米哈伊尔·罗姆的二年级班学习导演(米哈伊尔·罗姆也是米哈尔科夫哥哥的恩师)。学习期间,先后在《贵族之家》(安德烈·冈察洛夫斯基执导)、《红帐篷》、《曼舒克之歌》、《万尼亚舅舅》等多部影片中扮演角色。米哈尔科夫很快步入苏联戏剧和电影明星之路,1971年拍摄完成毕业作品《战争结束时平静的一天》后,米哈尔科夫顺利地从国立电影学院毕业。
随后,米哈尔科夫被分配到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工作,很快获得独立拍片的资格。然而,当他完成第一部长片的案头工作就要投拍时,却突然应征入伍。这一举动源于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一次党委会。会上讨论名人的孩子不去服役一事时,也提到了米哈尔科夫。听到这一消息,米哈尔科夫主动报名参军(前苏联是义务兵役制),一周后,便到了远离莫斯科的堪察加半岛的海军舰队,在核潜艇上当了一名水兵。 1976年,米哈尔科夫的第二部故事片《爱情的奴隶》为他确立了国际声誉。其中对浪漫理想与政治现实碰撞的描绘、精致的技巧和“契柯夫式的机智”获得了赞誉。米哈尔科夫凭借此片获得了德黑兰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杰克·尼克尔森在看完影片后,将自己的一张照片赠给米哈尔科夫,赠言是“送给影片《爱情的奴隶》的导演,我已成为该片的奴隶。”
接下来,1977年完成的《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强化了与契诃夫的联系。影片主要基于契诃夫的第一个剧本《普拉东诺夫》和其他几部小说改编而成。《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在苏联取得巨大成功后,又在圣塞巴斯蒂安、芝加哥、佛罗伦萨等国际电影节上频频获奖,进一步扩大了米哈尔科夫在西方的影响力。
1979年的《奥勃洛莫夫——生命的几天》改编自伊万·冈察洛夫被誉为“俄罗斯对世界文学的重要贡献之一”的名著《奥勃洛莫夫》。这部影片浓厚的俄罗斯韵味再次得到西方的青睐,获得了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此时米哈尔科夫开始暂时搁置起对历史的追述描摹,通过历史题材间接探讨“现代性”转而与现实直接“相聚”。1978年的《五个夜晚》,米哈尔科夫颇为有效地捕捉了苏共二十大召开时的时代气氛,基本采用室内剧的形式,以心理刻画见长。同年,他还是哥哥的史诗片《西伯利亚叙事曲》中扮演角色。
米哈尔科夫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标志,今天迫切需要的是关于善与恶的交谈,是对妨碍我们生活的人与事的直接揭露。为此,他连续拍摄了《亲戚》(1981年)和《没有证人》(1983年)。《亲戚》从城乡差异、冷漠的人际关系、爱与亲缘关系的失落等角度入手,以幽默的方式探讨“”亲情“主题。《没有证人》采用了与《五个证人》相近的戏剧风格,是一部纯粹的室内剧,通过离异夫妻一夜的对话,对人性进行了层层剖析。
2005年9月,米哈尔科夫暂时离开影协领导岗位,休假拍摄《烈日灼人》的续集《烈日灼人2》。 2005年米哈尔科夫受第58届戛纳电影节组委会邀请,担任该届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和电影基金会单元的评委会主席。
2007年米哈尔科夫新作《12怒汉》入选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它是一部翻拍经典的影片。
2008年10月26日下午,东京第2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米哈尔科夫获得黑泽明终身成就奖(与陈凯歌同获)。
2014年11月30日,米哈尔克夫将邦达尔丘克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的奖状与奖牌,在北京亲手颁给了演员王大治。
⑨ 为什么国内几乎看不到俄罗斯的电影电视剧歌曲动漫
时代在变迁,不比苏联时代了。因为经济不景气所以电影电视剧市场萎缩退步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