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之门》是迷你剧,讲的是车臣战争,拍的不错;《九连》讲的是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但是强烈推荐;《炼狱》也不错。
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
但它又具有独自的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法语:Montage)这种艺术性突跃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影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⑵ 谁有经典的俄罗斯政治电影
俄罗斯当代伦理片《寻找幸福的起点》。俄语对白,中文字幕。
影片通过一对意大利夫妇到俄罗斯一所孤儿院收养孤儿的故事,以一个六岁儿童的视角展现出当今俄罗斯社会最底层大众的生活场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俄罗斯人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755383.html
《黑色宝马车》是反映当代俄罗斯黑社会内部恩怨情仇的好片。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171672.html
另外还有以普京总统夫妻为原型的政治片《接吻,不为媒体》也值得一看。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970290.html
⑶ 俄国电影《爆破》是那一年上映的
2006年上映的.
⑷ 好象是俄罗斯的冷战电影-----11个人坚守一作城堡---最后全部牺牲
是第九突击队吧,讲的是苏联入侵阿富汗时期发生的故事。另外,他们坚守的是3234高地,不是什么城堡。这个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真实事件发生在87年年底苏军在阿富汗发动的“干线”战役,苏军第345近卫空降团3营9连坚守3234高地,打退了由本拉登领导的圣战者武装的数十次进攻(本拉登就是在80年代中期到的阿富汗),全连80人阵亡6人,远没有电影里面这么残酷。并且这次战斗把本拉登都打成重伤,差点挂掉。
⑸ 俄罗斯电影<爆破>中的文化(现象)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展现其民族文化特征和内涵的主要内容之一。俄国是个多神教的国家,988年罗斯受洗,基督教取代多神教,而基督教三大教派之一的东正教在俄罗斯则是最大和最有影响的宗教,俄罗斯人主要信奉东正教。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东正教徒一亿五千万人,仅前苏联就有八千多万人,占前苏联人口的30%以上。因此,在多神教,东正教及古罗斯人的神话传说的共同影响下,在俄罗斯民间流传着各种征兆和俗信,这些都具体反映在俄罗斯人的言语、行为和习惯方面。
隔着门槛不握手
当我们去俄罗斯人家里做客时,主人一开房门,我们会很自然地伸出手去握手以示问好,而俄罗斯人站在门口从来不向客人伸手,而是要等客人进门后才握手。一些上了年纪的主人会解释说:"隔着门槛不握手,这是我们的规矩。"古时,斯拉夫人把夭折的孩子、亡故的长辈埋在自家门槛下,认为死者的灵魂会保佑全家平安无事。在俄罗斯人的心目中,门槛是极为重要的地方,所以不能站在门槛上,不能坐在门槛上,尤其是外人不能踩门槛。由此而产生了新郎在婚礼迎接新娘时必须把新娘抱进家门的习俗,假如新娘自己跨过婆家的门槛,会惹得祖宗的灵魂发怒的。迷信虽然已成过去,但这一习俗在许多地方保留了下来。
在俄罗斯,关于"门槛"有很多不祥的说法:在自己的家门口绊了一脚,家里准遭不幸、出门时绊了一脚,办事不会顺利、不能隔着门槛送东西否则会不幸临头、隔着门槛问好,是不祥之兆:要么会和人吵架,要么孩子将是哑巴、必须迈右脚跨门槛,假如迈左脚过门槛,则办事不顺等等。
呸,呸,呸,消灾驱邪求吉利
在与俄罗斯人交往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夸对方"气色不错"或者"诸事如意"等,对方会发出二三声 (呸,呸!)。假如我们不了解这其中缘由,会流露出疑惑的神情。在俄罗斯按旧时的说法,眼睛集中了一个人的力量,因此歹毒的人只要看人一眼,就能毁坏他的生活。换句话,用毒眼看人,就会使其遭遇不幸,在俄语中有 (毒眼)这个说法。古时的人担心被这种眼睛看过之后会遭不幸,就吐三次唾沫以达到驱邪的目的。后来,意思引伸到姻听到夸奖、赞美等好话而担心引起不吉利的后果,人们担心魔鬼听到这些好话以后,会伤害人。比如,古时候,俄罗斯人常常给孩子起一些难听的名字,如: (麻子), (斜眼)等,认为魔鬼是不会对有这些名字的孩子感兴趣的,从而可以使他们免遭不幸。
见人打喷嚏,要祝身体好
与俄罗斯人交往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突然有人打了一个喷嚏,这时俄罗斯朋友肯定会说一句祝你(您)身体好!,这已经成了一条人人遵循的惯例了。这是因为,古时的罗斯人认为喷嚏有特别的魔力,民间中有许多关于打喷嚏的预兆如: (星期一、空着肚子打喷嚏"有人送礼来;星期二打喷嚏"有外人来;星期三打喷嚏。有消息到;星期四打喷嚏,有人夸;星期五打喷嚏:有约会;星期六打喷嚏,心想事成;星期日打喷嚏"有客人上门。的传说有关:上帝造了人,往人的脸上吹了口气。于是人就有了生命。由此就有了一个说法:吸气时,气给人生命,出气时。气就会跑出去。人就有大病临头(俄语成语表示"死,咽气").而人在打喷嚏时,先吸气,后喷气,通常是张大嘴巴,魔鬼会乘虚而人。就是死期临近。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必须运用语言保护的方式,在熟悉的同龄人中间(通常是年轻人),当女人打喷嚏时。可能听到一种不带恶意的、开玩笑的问候:祝你身体好。就这样,俄罗斯人一代接着一代,遵循这个传统的惯例向打喷嚏的人问好,尽管许多人并不信教或者不知道上面提到的说法。
无端发笑是傻瓜
俄罗斯人在公共场合,如上班时或公交车中很少微笑。他们认为笑必须是真诚的。出自内心的,而莫名其妙、无缘无故的笑是不可取的。俄语谚语云; (无端发笑是傻瓜。)我们的学生有时在课堂上突然笑声一片,俄罗斯教师很不埋解,称之为 (傻笑),使我们的学生常常感到委屈。在俄罗斯的餐厅、公交。剧院等公共场合。我们的同胞常常会爆发出一阵朗朗的笑声。招来俄罗斯人的异样目光。
⑹ 俄罗斯影片《爆破》中的俄罗斯军队是以哪只部队为原型的
第二次车臣战争中,俄罗斯第76普斯科夫空降师104团第6连的官兵们,在叛军突围的必经之地——776高地上与敌展开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殊死搏斗……你说的影片就是根据这个事迹改编的
⑺ 谁看过俄罗斯的电影《爆破》
феликс
царикати
-
хлещет
огненный
град
菲里克斯·扎里卡吉
-
火雹飞溅
右键
目标另存为……
http://kodex.3dn.ru/load/0-0-0-15-20
mv
http://video.mail.ru/list/chandr63/446/2180.html
⑻ 苏俄电影发展史
简论苏俄电影
--用影像记录历史
电影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进行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世界电影史上,苏俄电影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前苏联电影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现象之一,也是世界电影两大学派之一。
世界电影创作的发展为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时代和任务要求创立一种新的电影语言。随着1908年俄罗斯第一部长故事片《伏尔加河下流的自由民》拍摄成功,俄罗斯电影诞生。
俄罗斯电影诞生初期的迅猛发展,为世界电影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俄罗斯电影人就创造了俄罗斯电影的多个第一。1903年,建成了第一个公司,销售电影器材和影棚;1908年,拍摄第一部长故事片;1912年,建成第一个摄影棚;1911年—1912年拍摄了世界上最早的立体动画片;1919年,前苏联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电影学院。
在这一时期,电影成为了一种宣传手段。20年代初,俄罗斯拍摄的宣传鼓动电影在战后建设及生产中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前苏联电影在内容上,以纪录片的形式表现前线战争,用故事片的方式再现革命斗争。如影片《战舰波将金号》、《母亲》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表达革命主题成为了这一时期苏俄电影的主要特点。
尽管创作题材比较狭隘,但是俄罗斯电影人对电影技术,尤其是蒙太奇电影学派的发展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著名的“库里肖夫理论”、“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等等都是这一时期提出来的。库里肖夫效应讲究不同的电影镜头组合可以得到不同的含义,单靠剪辑就能创造场景。爱森斯坦则强调节奏、音调蒙太奇。库里肖夫、维尔托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杜甫仁科等电影大师极具实验性的电影创作使得蒙太奇学派成为了电影理论的一个重要学派。
进入三四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前苏联也从一个农业国家转变成一个工业化国家。前苏联电影界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声音进入电影,纪录片《顿巴斯交响曲》、故事片《生路》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1935年,前苏联召开了全苏第一次电影创作会议,为电影发现提出了明显规划。一批表现生活现实的影片走上银幕。《一个女性》、《金山》、《大地在渴望》、《事业与人们》无一不“真实的描写生活的历史的开放的体系”。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确立,使得30年代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进入了高潮。影片《夏伯阳》在现今看来仍具有借鉴意义。电影创作题材不仅限于革命主题,革命斗争、领袖人物、普通人物、历史人物等等大大丰富了创作题材。《带枪的人》、《肖尔斯》、改编自高尔基“三部曲”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列宁在十月》、《女朋友》、《七勇士》这些影片都更具现实意义。这一期间的电影作品多采用现实题材,以叙事为主,手法比较朴素,注重突出人物形象,演员的作用大大提高。
法国电影新浪潮,日本电影新浪潮,香港电影新浪潮,电影新浪潮似乎成为了很多国家电影步入新高度的一个有力阶梯。前苏联50-60年代,前苏联电影在经历斯大林后期的低谷之后,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形成了新的创作高潮,掀起了前苏联电影的新浪潮。
宽松的政策和思想的一些松动为文艺创作发展提供了新的有力条件。首先在文学领域出现“解冻”文学,随即这股风潮便漫延的电影创作中,电影界出现了“粉饰现实”的电影。这场“解冻”运动从胡齐耶夫和米隆涅尔的《滨河街的春天》开始,电影创作革新运动愈演愈烈。一批从战争中归来的电影导演拍摄的战争题材电影获得了巨大成功。新的创作力量推动了电影艺术走向变革,形成电影创作新高潮。这一其中的代表作品《雁南飞》、《士兵之歌》、《一个人的遭遇》、《伊万的童年》、《给初生者以和平》、《我住过的房子》都体现出前苏联新浪潮电影导演都上过战场,参加过战争和表现战争中的普通人这些特点。
前苏联电影的发展,历经20年代的革命题材,30年代的现实题材,40年代遭遇战争,50-60年代的电影新浪潮,进入70-80年代后,社会生活稳定,创作平稳,各种流派,各种类型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题材探索也日渐多样化。
当代前苏联电影流派主要包括:思想电影、散文电影、作者电影。
思想电影又称为“思考电影”。以米哈伊尔、谢尔盖为代表人物的导演拍摄出《列宁在1918》、《列宁在巴黎》等电影。
散文电影主要表现当代社会,代表人物胡齐耶夫。散文电影既有散文的风格,又有诗的韵味。散文电影的发展,又从中衍生出“小说电影”和“诗电影”,长篇小说电影代表人物移拉西莫夫。中篇小说电影代表人物舒克申都创作出《有这样一个小伙子》、《你的父亲如兄弟》、《红莓》等优秀作品。诗电影则以帕拉让诺夫、阿布拉泽为代表人物,以《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祈求》为代表作品。
作者电影以塔尔科夫斯基尤为突出,他的代表作品《太阳系》、《镜子》、《潜行者》、《怀乡》、《牺牲》等都被打上了深深的个人色彩。
抛开电影流派,当代前苏联电影创作的题材主要分为“四大题材”,即战争题材、政治题材、生产题材、道德题材。
战争题材的影片表现战争进程的全景式史诗电影,《解放》、《围困》、《莫斯科保卫战》、《他们为祖国而战》等影片都突出了战争题材的影片规模大,事件多,人物多,战斗场面多的特点。
政治题材和生产题材的电影以影片《外来人》、《奖金》、《伊万的快艇》等为代表,其中一些作品不免有点应景之嫌。
道德题材的电影则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恋人曲》、《个人问题采访记》、《莫斯科不相信眼泪》,70年代以来,以“积极因素”为主。同时与之相对应的,又出现了以“批判因素”为主的影片,《辩护词》、《没有证人》、《出嫁》等。
“问题片”《秋天的马拉松》、《个人生活》、《两个人的车站》等也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
喜剧片在前苏联当代电影中得到了新的发展。涌现出《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办公室的故事》等优秀影片。
如今,电影已成为一种“纪实美学”。回顾苏俄电影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苏俄电影的影像记录不仅仅是一段段影像,更是一段段历史。历史深入到艺术创作中去,深深影响着艺术创作。中国近当代历史与前苏联密不可分,中国电影的意识形态也深受其影响。学习回顾苏俄历史,对于把握现今中国电影创作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世界电影的长廊艺苑奇葩数不胜数,苏俄电影始终以它独特的自身魅力为世界电影贡献出一个又一个精品佳作。
⑼ 俄罗斯十大战争电影
《第九突击队〉讲的是苏联入侵阿富战争时一个步兵连的战争故事, 〈爆破〉讲的是车臣战争时期,俄罗斯一支步兵连坚守阵地与一千多雇佣军战斗,直到最后全连牺牲, 〈风暴之门〉讲的也是车臣战争时期,俄罗斯一百多人坚守阵地,因为情报错误,使得一百多人对付一千多人的故事
《八月八日》《斯大林格勒》《兵临城下 决战要塞》《生死倒计时》《我们来自未来》《敢死连》这些都是我看过的,都不错。绝对不比好莱坞的差。
⑽ 车臣电影有哪些好看的
《风暴之门》的故事背景取材于车臣战争中的真实战役。车臣叛军与俄罗斯政府军的常年战争一直是神秘和遥远的,而这部电影就将这个局部战争的细节平铺直述的摆在了观众眼前,即使是用于历史参考都有眉有眼。片中车臣叛军的组织性、对战争的专业性和哈萨克军人的凶残本性确实让人佩服当时普京总统对待车臣叛军绝决的魄力。更令人兴奋的是,片中前苏联常规军备的集体亮相是军事爱好者难得一见的诱人场面。以前从美片中看到了苏联制式武器不仅单一而且缺乏认真的描写,这对军事迷来说是一种遗憾。但本片可谓是苏式常规武器的集体检阅,从制式步枪AK74到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这些闻名世界的经典武器被无限度全方位的予以展现。 影片的战争场面相当真实客观,并且具备很强的可看性。片中寻找狙击手的一幕战争戏扣人心弦又惊险刺激,而森林中的侦察分队的遭遇战短兵相接之处惊心动魄,凶险之极。而最终的大决战宏观壮伟且触目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