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苏联有没有参加柏林战争
柏林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里最后其中一场战役。大量苏联陆军在东面进攻柏林。这场战役发生于1945年4月尾至5月初。在这场战役终结前,阿道夫·希特勒自杀。德国亦在这场战役结束后第5日投降。
日期: 1945年4月16日 - 1945年5月2日
地点: 德国柏林
结果: 苏联胜利
参战方
德国 苏联,波兰
指挥官
德国方面
希特勒
戈特哈特.海因里希
黑尔姆特·魏德林
海慕特 埃文
威廉·蒙克
苏联方面
朱可夫
伊旺·高尼夫
华斯里·翟可夫
兵力
德国方面
1,000,000士兵
1,500架装甲车
3,300架飞机
苏联方面
2,500,000士兵
6,250架装甲车
7,500架飞机
41,600门火炮
背景
在1945年开始,由于苏联于1944年8月发动巴格拉基昂行动,所以欧洲东线相对地平稳。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被迫投降并向德国宣战。另外德军损失了布达佩斯和剩余匈牙利的大部分。现在通往波兰平原的门已为苏联红军打开。
苏联指挥官们,在华沙起义中袖手旁观之后,终在1945年1月夺取华沙。三日之后, 四个红军方面军组成一道宽阔的前线,由华沙越过纳雷夫河展开攻势。四日后红军成功突破并以每天30至40公里的速度向西推进,先后夺取波罗的海三国、格但斯克、东普鲁士和波兹南,最后到达柏林以东60公里,并沿著奥得河集结。
2月24日海因里希·希姆莱带领新建的维斯杜拉集团军反攻失败,红军开进波美拉尼亚并清剿奥得河右岸。在南方,德军企图突破红军在布达佩斯的包围失败,布达佩斯于2月13日落入红军手中。希特勒坚持要夺回多瑙河,3月16日计划又再失败。红军在同日反攻,在3月30日进入奥地利境内并于4月13日夺取维也纳 。
此后,德军战败只是时间的问题,战争已变成东西方阵营的较量。油料不足, 战机和坦克的生产正显著减少,即使生产出来的质素也比以前差很多。然而,德军仍然维持其骁勇善战的特质。盟军坚持德国无条件投降,以换取时间让难民在红军到达前逃向西方,但德军仍继续顽强抵抗。
阿道夫·希特勒不理其顾问反对,继续留在柏林。
盟军初步计划空投伞兵到柏林,但最后取消计划。艾森豪威尔认为无需要为一个战后会落在苏联手中的城市而牺牲,而且执行计划需要大量兵员和补给,不切实际。
红军进攻
准备工作
斯大林不认为盟军会在战后把战前属于苏联的土地归还,因此他要求红军尽快向西方突进,但首要的任务是拿下柏林。因为柏林在战后有很大的战略价值,包括希特勒的核武计划。苏联占领的德国地区就成为了后来的东德。
1945年4月9日,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落入红军手中。令罗科索夫斯基将军指挥的第2白俄罗斯方面军得以向西推进至奥得河东岸。在4月首两周,红军作了一个开战以来最快速的前线调动,朱可夫将军把沿著奥得河部署的第1白俄罗斯方面军集结到希莱高地前,第2白俄罗斯方面军就代替第1白俄罗斯方面军沿著奥得河部署。调动进行的时候,防线一度出现一些缺口令一直被困在但泽附近的德军第2集团军得以越过奥得河返回德军控制区。 在南方,科涅夫将军把第一乌克兰方面军防御重点由上西里西亚移向西北方的尼斯河。
三个苏联方面军共有250万人(78,556人属于波兰第一集团军);6,250辆坦克;7,500架飞机;41,600辆大炮和迫击炮;3,255辆装有喀秋沙火箭发射器的货车(绰号斯大林风琴)和95,383辆机械化车辆,很多都是由美国制造。
3月20日戈特哈特.海因里希将军接替了海因里希·希姆莱出任维斯杜拉集团军的指挥官。他是德军其中一位最杰出的防守战术家,上任后立即展开防御工作。他认为红军进攻主力会由奥得河发动并沿著东西行的高速公路进发。他决定放弃以小规模战斗来防御奥得河河岸,反而要求工程兵强化希莱高地的防御工事,希莱高地在奥德河以西17公里,柏林以西90公里,可以俯瞰穿过奥得河的高速公路。他把防在线大部份兵力调到希莱高地防御。德军工程兵在河上游的水库放水把原本已经因为秋季融雪而泛滥的奥得河变成一个沼泽,并在奥得河后方建立三条防线一直到柏林外围。这些地带由反坦克壕沟、反坦克炮台和大量战壕碉堡所组成。
奥得河尼斯河的战斗
4月16日清晨,战斗以炮击揭幕,数以千计的大炮和喀秋莎火箭炮开始炮轰德军阵地,炮击持续了数天之久。日出前,第1白俄罗斯方面军越过奥得河展开攻击。同日清早,第一乌克兰方面军也越过尼斯河展开攻击。第1白俄罗斯方面军虽然军力强大,但它要面对大部份德军和完成比较困难的任务。
第1白俄罗斯方面军的进攻是个灾难。海因里希已预料到红军进攻,早于红军炮击前已经把第一道防线的兵力彻
㈡ 帮我找几首俄罗斯的民歌,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种风格的!
基本上分两大类:一、舒缓。《三套车》(忧伤)、《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深沉);《我亲爱的母亲》(思念)。二、欢快。《照镜子》(快乐)、《红莓花儿开》(活泼)。其音乐特点:1、在乐谱上多采用#(升)“4”和b(降)“7”的特点,使曲调蜿蜒起伏,富有优美、跳跃、含蓄、神秘的感觉。2、两段体和三段体的较多,并且副歌部分反复较多。
㈢ 苏联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究竟害死多少人
1943年12月,斯大林借苏共中央第二号人物基洛夫被杀为由,开始对前反
对派成员及其追随者进行迫害。先后杀害了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皮达可夫、布哈
林、李可夫、图哈切夫斯基等一大批党政军要员,清洗、枪毙了几十万干部,殃及15
00万无辜群众,成为人类史上空前的政治灾难。它使人们认识到对权力进行制约、监
督的重要性。
成千上万的人受到死亡威胁,然后在一段不长的时期内成批成批地死去——不是
死在战场上,也不是死于人所不能控制的自然灾害,而是按照一个可怕的计划死在刑
讯室和监牢里。这场完全人为的政治灾难发生在前苏联本世纪三十年代的“肃反”运
动中。就其规模来讲,它确实堪与一场大战、一次肆虐的自然灾害相比;考虑到它的
阴险性和隐伏在迫害后面狭隘可鄙的个人目的,它的危害性就更加令人震惊。这场灾
难现在已经广为人知,但首次将这一可怕的灾难的详情揭露出来,却要等到许多受害
者已死去近15年以后,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悲哀。人类的理性和良知在这一事件中备
受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