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俄罗斯近年恐怖事件
2009年
8月17日 俄印古什共和国 20人遇难
130多人受伤 在俄罗斯印古什共和国首府纳兹兰市一警察局院内发生的恐怖爆炸袭击,一名自杀式袭击者驾驶装有炸药的汽车,冲入纳兹兰市一警察局院内并引爆炸药,造成至少20人死亡,130多人受伤。
2005年
6月12日 莫斯科 15人受伤
从俄罗斯车臣共和国首府格罗兹尼开往莫斯科的一列旅客快速列车在莫斯科近郊遭遇爆炸装置袭击,导致部分车厢脱轨,至少15人受伤。
2004年
2月6日 莫斯科 41人遇难
130多人受伤 莫斯科一辆地铁列车发生恐怖爆炸,40人死亡,130多人受伤。这是莫斯科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地铁列车爆炸案。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称,一名潜伏在车臣共和国的沙特伊斯兰武装分子可能是该爆炸案的幕后策划者。
5月9日 格罗兹尼 7人遇难
53人受伤 俄车臣首府格罗兹尼的狄纳莫体育场发生爆炸。这是一起精心策划的恐怖爆炸事件。爆炸造成53人受伤,7人死亡。其中包括车臣总统卡德罗夫、车臣国务委员会主席伊萨耶夫。
8月24日 图拉州和
罗斯托夫州 90人遇难 俄罗斯一架图-134和一架图-154客机从莫斯科多莫杰多沃机场起飞后,分别在图拉州和罗斯托夫州坠毁,两架飞机上的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调查结果表明,两架客机坠毁是恐怖分子所为。
9月1日 别斯兰市 333人遇难
俄罗斯全国统一的秋季学期开学日。30多名全副武装的恐怖分子在俄罗斯南部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劫持了正在参加开学典礼的1100多名学生、教师和家长,要求俄政府立刻结束车臣战争。持续近三天的人质危机造成333人死亡,其中包括186名儿童。
2003年
5月12日 车臣纳曼斯克亚地区 59人遇难
两名自杀性袭击者驾驶一辆装满炸药的汽车冲向车臣纳曼斯克亚地区一个政府管理机构和安全部门的大楼,导致59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5月14日 埃利斯汗尤特镇 16人遇难
145人受伤 位于格罗兹尼东部埃利斯汗尤特镇的一个宗教庆典发生了自杀式炸弹袭击,至少16人被炸死,145人受伤。
6月5日 车臣 19人遇难
一名女“人弹”在车臣附近突袭一辆运送俄罗斯空军飞行员的车辆,这辆车被炸毁,包括女“人弹”在内共19人死亡。
7月5日 莫斯科图什诺机场 17人遇难
60人受伤 两名女“人弹”在莫斯科图什诺机场举行的露天摇滚音乐会上发动自杀式爆炸,导致17人死亡,60人受伤。
8月1日 北奥塞梯莫兹托克 50人遇难
一名自杀式袭击者驾驶一辆满载炸药的卡车冲入与车臣接壤的北奥塞梯莫兹托克的一间军队医院,至少造成50人死亡。
9月3日 米罗拉耶沃迪 6人遇难
一辆火车在北高加索温泉疗养地米罗拉耶沃迪附近发生爆炸,至少6人死亡,但警方说此事是车臣叛军所为。
12月5日 叶先图基车站 36人遇难
150多人受伤 俄罗斯南部的一列火车在行驶到车臣北部斯塔夫罗波里地区的叶先图基车站外发生爆炸,至少36人死亡,150多人受伤。
2002年
5月9日 卡斯皮斯克市 42人遇难
100余人受伤 俄罗斯南部达吉斯坦共和国的卡斯皮斯克市在举行纪念二战胜利游行活动时发生爆炸事件,造成42人死亡,100余人受伤。
10月10日 格罗兹尼市 23人遇难
俄罗斯联邦车臣共和国首府格罗兹尼市一警察分局大楼内发生严重爆炸事件,造成至少23人丧生。
10月23日 莫斯科 130人遇难
40多名蒙面持枪的车臣武装分子闯入莫斯科轴承厂的文化宫大楼,劫持了正在那里演出的演员、欣赏音乐会的观众以及文化宫的工作人员近千人。3天后,俄特种部队向剧院内施放催眠气体后,成功地解救了大多数人质,但仍有130名人质不幸丧生。
2. 俄罗斯歌剧院人质事件是什么
2002年发生。10月27日,俄罗斯特种部队昨天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解救人质行动取得成功。据联合早报报道,以下是莫斯科发生人质危机事件的始末。
发生劫持人质事件的莫斯科的轴承厂文化宫剧院。
10月23日,星期三
晚9时左右,四五十名车臣绑匪闯入莫斯科东南区一家剧院,将在那里看音乐剧的700多名观众、100多名演员和文化宫的工作人员扣为人质。
非法武装劫持人质的头目巴拉耶夫要求俄罗斯在一周内撤出车臣,否则,他将引爆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大楼。
--他们警告:警方每打死他们一人,他们就杀死10名人质。
--大约30人被释放,包括儿童和外国人。
10月24日,星期四
--俄罗斯总统普京取消了出访计划。
--俄罗斯解救人质工作小组同绑匪取得联系并开始谈判。
--包括一名英国人的九名人质被释放。
--下午2时,普京首次声明说,这次人质危机是“外国恐怖组织中心策划的”。他命令特种部队“准备解救人质,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人质的安全”。
--全国电视台公布了人质向普京的吁求,他们呼吁总统结束车臣战争:“我们要求您作出明智决定,结束战争。我们厌倦了战争,希望和平。”
--下午6时30分,两名女人质设法从一个窗户逃出。绑匪向她们开枪和投掷手榴弹,其中一人受伤。
--晚上,26岁的售货员罗曼诺娃在试图进入剧院时,被绑匪射杀。绑匪说,他们认为罗曼诺娃是特工。
--半岛电视台播放了一个录象,一名妇女自称是绑匪成员,她发誓要“杀死数百名异教徒”。
--联合国安理会一致谴责劫持人质的恐怖行为,并呼吁无条件释放人质。
10月25日,星期五
--早晨6时30分,七名男女人质被释放。
--中午12时30分,包括一名瑞士女孩的八名8到12岁的儿童被释放。但绑匪从原先答应释放75名所有外国人质的立场退却。
--莫斯科发生几起反对战争的小型示威活动。
--下午4时45分,俄罗斯联邦安全局长帕特鲁舍夫向媒体宣布,若绑匪释放人质将保证其生命安全。
--晚上7时,普京总统说这次危机的当务之急是“确保人质的生命安全”。
--晚上8时,普京在电视上再次讲话,说谈判的大门仍然敞开,但他对车臣战争的立场不变。
--晚上10时35分,俄罗斯官员说,又有三名妇女和一名男性人质被释放,他们都是阿塞拜疆人。
--午夜,俄罗斯著名的车臣战地女记者波利特科夫卡娅充当了绑匪和当局的调停人,并与绑匪会谈。她说,如果当局不给出计划从车臣撤军的证据,叛军将采取“最极端的措施”。她说,普京必须表态结束车臣战争,从车臣撤出一切军队。
10月26日,星期六
--2时30分,救护人员从救出剧院救出一男一女,他们都有枪伤。
--3时30分,剧院内传出枪声和爆炸声。据俄罗斯官员说,绑匪打死两名人质。一些人质然后试图逃跑,绑匪向他们开枪。八名人质逃脱。
--凌晨5时30分,特种部队开始发动袭击。他们向剧院发射了迷魂气,并在大楼墙壁上炸开一个洞。双方爆发激烈枪战。
--6时30分,特种部队冲进剧院,可以听到一系列爆炸声和枪声。五名女人质逃出。
30多名绑匪在战斗中被击毙,其中包括绑匪头目巴拉耶夫。所有女性绑匪都系着爆炸腰带。至少有八名人质被打死。特种部队士兵无严重伤亡。
--7时,爆炸声和枪声沉静下来。
--7时10分,特种部队士兵将活着的绑匪押出剧院,许多被救人质也陆续离开。还有一些尸体被抬出。
--7时15分,一名官员宣布绑匪头目巴拉耶夫被击毙。
--7时25分,国际文传通讯社报道,安全部队已经彻底控制该剧院,所有人质已经被解救。官方后来宣布:750名人质被救,67名人质死亡。有34名绑匪被击毙。
--7时45分,联邦安全局官员说,在绑匪开始屠杀人质时,特种部队才发起攻击行动。
--8时15分,内政部副部长瓦西里耶夫说,大多数绑匪被击毙,“一小撮绑匪”可能混在人质逃跑了,已经发布通缉他们的命令。
俄罗斯卫生部门透露,10月23日至26日在莫斯科发生的恐怖分子劫持人质事件中,共有118名人质死亡。(这个是因为特种部队使用了特殊的化学药品,结果很多人质吸入气体后导致死亡)
3. 求“俄罗斯剧院人质劫持事件”相关的视频!
我想,你说的这部电影的名字应该叫《生死倒计时》,这部电影就是以别斯兰人质事件改编过来的!另外,还有别斯兰人质事件的纪录片,你也可以去看看!
4. 2002年俄罗斯一间剧院遭车臣分子袭击领头的车臣分子叫什么
非法武装劫持人质的头目叫巴拉耶夫。
2002年10月23日,40多名车臣绑匪闯入一座位于莫斯科东南区的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大楼剧院,胁持文化宫内的850多名人,要求俄罗斯军队撤出车臣。10月27日,俄国军警及阿尔法小组以秘密化学气体麻醉表演厅内所有人,将车臣绑匪歼灭,事件导致39名恐怖分子被击毙,至少129名人质因为俄罗斯军队的麻醉气体而死亡。
10月23日,星期三
晚9时左右,四五十名车臣绑匪闯入莫斯科东南区一家剧院,将在那里看音乐剧的700多名观众、100多名演员和文化宫的工作人员扣为人质。
非法武装劫持人质的头目巴拉耶夫要求俄罗斯在一周内撤出车臣,否则,他将引爆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大楼。
他们警告:警方每打死他们一人,他们就杀死10名人质。
大约30人被释放,包括儿童和外国人。
10月24日,星期四
俄罗斯总统普京取消了出访计划。
俄罗斯解救人质工作小组同绑匪取得联系并开始谈判。
包括一名英国人的九名人质被释放。
下午2时,普京首次声明说,这次人质危机是“外国恐怖组织中心策划的”。他命令特种部队“准备解救人质,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人质的安全”。
全国电视台公布了人质向普京的吁求,他们呼吁总统结束车臣战争:“我们要求您作出明智决定,结束战争。我们厌倦了战争,希望和平。”
下午6时30分,两名女人质设法从一个窗户逃出。绑匪向她们开枪和投掷手榴弹,其中一人受伤。
晚上,26岁的售货员罗曼诺娃在试图进入剧院时,被绑匪射杀。绑匪说,他们认为罗曼诺娃是特工。
半岛电视台播放了一个录象,一名妇女自称是绑匪成员,她发誓要“杀死数百名异教徒”。
联合国安理会一致谴责劫持人质的恐怖行为,并呼吁无条件释放人质。
10月25日,星期五
早晨6时30分,七名男女人质被释放。
中午12时30分,包括一名瑞士女孩的八名8到12岁的儿童被释放。但绑匪从原先答应释放75名所有外国人质的立场退却。
莫斯科发生几起反对战争的小型示威活动。
下午4时45分,俄罗斯联邦安全局长帕特鲁舍夫向媒体宣布,若绑匪释放人质将保证其生命安全。
晚上7时,普京总统说这次危机的当务之急是“确保人质的生命安全”。
晚上8时,普京在电视上再次讲话,说谈判的大门仍然敞开,但他对车臣战争的立场不变。
晚上10时35分,俄罗斯官员说,又有三名妇女和一名男性人质被释放,他们都是阿塞拜疆人。
午夜,俄罗斯著名的车臣战地女记者波利特科夫卡娅充当了绑匪和当局的调停人,并与绑匪会谈。她说,如果当局不给出计划从车臣撤军的证据,叛军将采取“最极端的措施”。她说,普京必须表态结束车臣战争,从车臣撤出一切军队。
10月26日,星期六
2时30分,救护人员从救出剧院救出一男一女,他们都有枪伤。
3时30分,剧院内传出枪声和爆炸声。据俄罗斯官员说,绑匪打死两名人质。一些人质然后试图逃跑,绑匪向他们开枪。八名人质逃脱。
凌晨5时30分,特种部队开始发动袭击。他们向剧院发射了迷魂气,并在大楼墙壁上炸开一个洞。双方爆发激烈枪战。
6时30分,特种部队冲进剧院,可以听到一系列爆炸声和枪声。五名女人质逃出。
30多名绑匪在战斗中被击毙,其中包括绑匪头目巴拉耶夫。所有女性绑匪都系着爆炸腰带。至少有八名人质被打死。特种部队士兵无严重伤亡。
7时,爆炸声和枪声沉静下来。
7时10分,特种部队士兵将活着的绑匪押出剧院,许多被救人质也陆续离开。还有一些尸体被抬出。
7时15分,一名官员宣布绑匪头目巴拉耶夫被击毙。
7时25分,国际文传通讯社报道,安全部队已经彻底控制该剧院,所有人质已经被解救。官方后来宣布:750名人质被救,67名人质死亡。有34名绑匪被击毙。
7时45分,联邦安全局官员说,在绑匪开始屠杀人质时,特种部队才发起攻击行动。
8时15分,内政部副部长瓦西里耶夫说,大多数绑匪被击毙,“一小撮绑匪”可能混在人质逃跑了,已经发布通缉他们的命令。
5. 俄罗斯歌剧院人质事件始末,特种部队使用了特殊的化学药品
事件结束后,普京神情凝重地发表全国电视讲话,严厉谴责国际恐怖主义,同时为救援行动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向罹难人质家属及全体国民致歉。图为普京看望医院里的受伤人质。
羟甲基芬太尼是中国科学院首次发现的一个新的强效麻醉性镇痛剂,镇痛活性是芬太尼的58倍、吗啡的6300倍。目前,羟甲基芬太尼作为一种强效镇痛性失能剂主要用于反恐武器和军事科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后,恐怖主义活动日益频繁,恐怖主义活动严重威胁着国际社会的安全和秩序,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对策。在2002年俄罗斯大剧院的人质事件中,俄罗斯特种部队行动小组在解救人质时就使用了芬太尼类强效镇痛性失能剂。俄罗斯特种部队之所以使用芬太尼类化合物,主要是因为芬太尼有特殊的药理作用。
6. 2002莫斯科人质事件 的全过程 以及政治背景,以及与其有关的全部资料。谢谢。想了解一下。
2002年10月23日晚,50多名恐怖分子持枪潜入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劫持了正在听音乐会的700多名观众以及100多名演职人员。绑匪要求俄罗斯从车臣撤军,否则将枪杀所有的人质,炸毁文化宫大楼。俄罗斯特种部队26日发动解救人质的行动,750多名人质获救,118名人质死亡,50名恐怖分子被击毙,另有3人被抓获
7. 莫斯科轴承厂剧院劫持人质事件
据新华社哥本哈根11月6日电 丹麦政府6日说,俄罗斯要求引渡的车臣流亡分子扎卡耶夫,与上月在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发生的车臣恐怖分子劫持人质案件没有关系。 丹麦司法大臣莱娜·埃斯珀森对丹麦议会说:“丹麦司法部上周收到的(来自俄罗斯的)引渡文件,仅提及(扎卡耶夫)1996年至1999年间在车臣所犯的罪行。”她说,因此,丹麦当局必须考虑是否能够据此引渡扎卡耶夫。 丹麦政府已要求俄罗斯在11月30日前提供引渡扎卡耶夫的充分证据,否则丹麦将释放扎卡耶夫。 5日,俄罗斯向丹麦提供了新证据。但丹麦司法部办公室主任雅各布·沙夫对媒体说,从俄方得到的信息,并未把扎卡耶夫与莫斯科人质事件联系起来。 扎卡耶夫曾谴责莫斯科人质事件,并称劫持人质的50名车臣武装分子不受车臣叛乱头目马斯哈多夫的控制。 据悉,扎卡耶夫是俄罗斯车臣叛匪头目马斯哈多夫的高级助手,曾在前车臣政府中担任过副总理,现任所谓的车臣流亡政府“副总统”。他为参加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车臣人大会”来到丹麦。应俄罗斯的要求,丹麦警方于10月30日将其逮捕。
8. 谁能告诉我 9 11 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2001-9-11当天大事记
·9月11日20:55 一架飞机撞上纽约世界贸易中心
·9月11日21:08 第二架飞机撞上世界贸易中心并引发爆炸
·9月11日21:47 美国五角大楼发生火灾可能也遭飞机撞击
·9月11日22:03 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一栋摩天大楼倒塌
·9月11日22:29 纽约世贸中心另一摩天大楼倒塌
·9月11日22:54 美国宾夕法尼亚一架波音747飞机坠毁
·9月11日23:25 美国总统布什就全国恐怖事件发表公开讲话
9.11悲惨时刻:美国时间2001年9月11日上午,美国航空公司的两架客机遭劫持,这两架飞机共有156名乘客和机组人员。8时48分,其中一架波音767飞机在超低空飞行后一头撞向世贸中心南侧大楼,把大楼撞了个大洞,在大约距地面20层的地方冒出滚滚浓烟。
就在楼内人员惊惶失措之际,18分钟后,另一架被劫持的波音757飞机再次以极快的速度撞穿了世贸中心姊妹楼的北侧大楼,并引起巨大爆炸。
此后不久,南侧的大楼终于在另一次爆炸后轰然倒塌,当地时间11日10:30(北京时间22:30),随着又一声巨响,北楼也在爆炸中成为另一片废墟,闻名世界的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姐妹双塔从此告别了这个世界。
9·11三周年祭:反恐真的能带来和平吗?
三年前的9月11日,19名恐怖分子劫持四架民航客机对美国的两个城市发动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袭击。短短的几个小时不仅改变了成千上万人的命运、改变了美国,也彻底搅乱了冷战结束10年以来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中的“僵局”,这恐怕是“恐怖大亨”本·拉登当初所没有想到的。此后,美国对恐怖主义的打击以及在“反恐”旗号下进行的战争,进一步改变了原先就很脆弱的世界格局。目前,形形色色的恐怖组织正开始将阵地转移到防范相对薄弱的地区,国际社会与恐怖主义的斗争已经到了关键时刻,然而号称“带头”反恐的美国却在这个领域也搞起了双重标准,给全人类结成打击恐怖主义联盟的努力制造了新障碍。
美国:以“反恐斗争”为纲
三年前的9·11灾难发生在美国,这个长期以来本土没有受到过外敌袭击的国家第一次体会到了切肤之痛,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那以后的日子里,“袭击警告”、“恐怖主义”、“恐怖分子”等词汇前所未有地频繁出现在美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安全问题取代发展经济、医疗福利和就业等国内问题,一跃成为布什政府的头等大事。三年来,美国政府数次发出了恐怖袭击警告,虽然每次都被证明是在重复“狼来了”的故事,但曾经受伤的民众对于恐怖主义的持续敏感程度达到了其他国家无法想象的地步。
在美国国内,对遭受恐怖袭击原因的反思没有占据主导地位,相反,保守主义思潮趁机巩固了阵地。在“反恐”的旗帜下,政府、警察和情报机构的力量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加强;布什政府制定了《爱国者法案》,情报机构被赋予了更大权力,对民众的窃听和调查不再需要像以往那样经过严格的审批,美国宪法所保障的言论、隐私和游行示威等自由受到了威胁。为了保证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的顺利召开,纽约警方对民众的游行示威活动大加限制,并一度逮捕了数百名抗议人士。
美国当局将在反恐斗争中抓获的大量俘虏以“敌方作战人员”为名无限期扣押,不仅其中的外国籍囚犯被剥夺了《日内瓦公约》所赋予的各项权利,就连美国籍囚犯也无法享受美国法律所规定的犯罪嫌疑人应有的权利,他们不能见律师,也不能给家人打电话,甚至不能让陪审团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与此相适应,美国政府对外采取强硬路线,以是否支持它“反恐”为标准划分敌友,趁机在全球范围内加强了军事部署,不仅恢复了冷战结束后曾一度关闭的一些基地,而且在原属于前苏联的势力范围甚至领土内开辟了新的据点。只用了短短的三年时间,美国在全世界的军事存在和影响力就超过了它在冷战中用几十年所建立起来的规模。
对于“反恐领袖”布什来说,9·11事件的发生在客观上为他提供了一个“英雄用武之地”:连续两次对国外用兵,一举消灭了阿富汗的塔利班和伊拉克的萨达姆两个政权,在极具战略意义的中亚和中东成功地建立了美国的新势力范围。
在国内,“反恐”成了布什三年以来以不变应万变的“万能武器”,现在又成了争取竞选连任的头号招牌。布什着力将美国三年没有发生过新的恐怖袭击渲染成自己的政绩,借此攻击在安全问题上缺乏优势的民主党对手。布什的竞选搭档、副总统切尼甚至在最近亲自出面,对选民发出了新的威胁警告:选择克里就是选择恐怖袭击。
·恐怖主义:化整为零,转移阵地
近三年来,美国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反恐战争。不过,正如一些人所说的,这些年的反恐几乎是“越反越恐”,虽然成规模的恐怖组织少了,但零散的恐怖分子多了;美国受到的威胁小了,世界其他地区遭受的袭击多了;拉登不露面了,可他大大小小的“徒弟们”冒出来了。据不完全统计,9·11事件后发生在全球的严重恐怖袭击就多达17起。
在美国的严厉打击下,基地组织发动大规模袭击的能力在日益消退,但是“基地”的学员将他们学到的恐怖知识和技巧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更多不知名的恐怖组织应运而生,而且这些恐怖新生代具有更高的文化知识、懂电脑、会上网,手段也更加残忍,他们在欧洲、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相继发动了不少血腥的袭击,造成了大量无辜平民的伤亡。以下是9·11后世界上发生的主要袭击事件:
2002年10月12日,印度尼西亚旅游胜地巴厘岛发生针对外国人的系列爆炸事件,造成202人死亡,至少330人受伤。
2002年10月23日,俄罗斯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发生一起车臣恐怖分子劫持人质事件,造成120多人死亡。
2003年5月12日和14日,俄罗斯车臣纳德捷列奇诺耶区政府大院和车臣古杰尔梅斯区分别发生爆炸事件,共造成70多人死亡,200余人受伤。
2003年5月16日,摩洛哥经济首都卡萨布兰卡连续发生五起恐怖爆炸事件,造成41人死亡。
2003年8月1日,俄罗斯北奥塞梯共和国莫兹多克市一家军队医院遭到汽车炸弹袭击,造成50多人死亡,80多人受伤。
2003年11月15日,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两座犹太教堂遭到汽车炸弹袭击,造成25人死亡,300多人受伤。
2003年11月20日,英国汇丰银行伊斯坦布尔分行和英国驻伊斯坦布尔总领事馆门前相继发生两起汽车爆炸事件,至少造成30人死亡和450多人受伤。
2003年12月5日,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一旅客列车发生爆炸,造成至少44人死亡,200多人受伤。
2004年2月6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一列地铁列车在运行中发生爆炸,造成近50人死亡,130多人受伤。
2004年3月11日,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发生旅客列车连环爆炸事件,造成至少198人死亡,约1800人受伤。
2004年5月9日,俄罗斯车臣首府格罗兹尼的狄纳莫体育场发生爆炸,造成七人死亡,53人受伤,车臣总统卡德罗夫也在这次恐怖袭击中遇难。
2004年6月21日至22日,武装恐怖分子向俄罗斯印古什共和国的纳兹兰等多个城镇的护法机关发动袭击,造成90人死亡。
仅今年8月底到9月上旬以来短短的十几天时间里,恐怖袭击浪潮就再一次席卷了俄罗斯和印度尼西亚等国,数百条无辜的生命又一次牺牲在了邪恶向正义的挑战中。8月24日,俄罗斯两架民航客机从莫斯科的多莫杰多沃机场起飞后,几乎同时在图拉州和罗斯托夫州坠毁,两机上共8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俄罗斯当局的初步调查显示,这是车臣“黑寡妇”发动的自杀式恐怖袭击。
8月31日,莫斯科和平大街沿线的里加地铁站附近发生恐怖爆炸事件,造成10人死亡,51人受伤,据查,此次袭击仍然是车臣“黑寡妇”所为。
9月1日,32名丧心病狂的恐怖分子占领俄罗斯南部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的第一中学,将1300余名参加开学典礼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劫持为人质。在长达三天的对峙中,恐怖分子肆意杀害妇女和儿童,最后迫使俄罗斯特种部队不得不以武力解救人质,混战中共造成338人死亡,其中近一半遇难者是儿童,此外还有数百人负伤。
就在9·11三周年纪念日到来的前夕,活跃于东南亚一带的“伊斯兰团”又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恐怖袭击,他们在澳大利亚驻印尼使馆门前引爆了汽车,造成至少九人死亡,182人受伤。
恐怖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使人们在呼唤全球合作的同时不禁对美国的打击政策产生了疑虑,如果仅仅加以军事打击,而无视恐怖主义产生和蔓延的原因,不铲除滋生它的土壤,那么恐怖活动只会有增无减、愈演愈烈。
·穆斯林:无辜的受牵连者
除了恐怖袭击的受害者和他们的家属外,世界上有一个人数众多的团体正经受着其他人无法想象和理解的痛苦,他们就是遍及全球的穆斯林。9·11事件发生以来,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呈现在他们的面前:全球几乎所有的恐怖袭击活动都是他们的同胞所为,其中许多都是打着“圣战”或伊斯兰教的旗号进行的。恐怖分子这种违背伊斯兰教义的卑劣行径激起了无数虔诚穆斯林的愤慨,在埃及、巴基斯坦以及其他地区,成千上万的伊斯兰教信徒加入了反对恐怖主义的行列。
但是,恐怖分子的恶行客观上给生活在欧洲和美洲的穆斯林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麻烦,他们长期以来融入主流社会的努力受到了阻碍。尽管绝大多数穆斯林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工作,但现在他们却不可避免地承受着其他群体戒备甚至敌视的目光。在一些地方,针对普通穆斯林的敌对行为呈现上升的趋势。
·国际关系:旧的格局打破,重组仍在继续
回顾过去的三年,人们也许会发现,9·11袭击虽然发生在美国,但它的影响早已遍及全球每个角落,几乎每个国家都不得不作出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支持美国,成为它的“反恐盟友”,否则就是与它为敌。一时间,整个世界的格局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对抗退居到了次要矛盾的地位,全球形成了各国联手打击恐怖组织这样一种非对称性的斗争态势。
“雅尔塔体制”(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晤,除了商讨彻底击溃法西斯的问题外,会议对战后国际事务作出了安排,奠定了二战结束以后几十年中美、苏两级主导世界的战略格局)结束后10年,美国以唯一超级大国的身份与多个强国“模糊对峙”的局面被彻底打破。但是,由于美国在“反恐”的旗号下继续为谋求自己的经济和战略利益而不顾其他国家的利益,这就注定了这种“反恐联盟”是无法长久的,在恐怖主义的威胁逐渐减小之时,美国与日本、俄罗斯和欧盟等的利益冲突将凸现出来。
·人类的威胁:只有恐怖主义?
三年后的今天人们发现,在当今的世界,恐怖主义其实并不是危及人类生存的唯一因素。美国政府利用民众的悲情诉求、其他国家的同情以及自己超级大国的实力,已经在反恐的旗号下“收拾”了两个主权国家,有迹象表明,它正在为自己寻觅下一个“猎物”;另一方面,即使是在反恐斗争中,美国仍然采取双重标准,一方面要求其他国家站在自己一边打击“基地”等组织,另一方面却出于自身的政治考虑,对其他国家的一些恐怖势力采取放任、甚至接触的态度,损害了全球联合反恐的统一阵线。
最为明显的是在今年9月俄罗斯北奥塞梯别斯兰中学人质悲剧发生以后,美国政府一方面宣布站在俄罗斯一边,谴责恐怖分子的残暴行径,支持俄罗斯对恐怖分子的打击。但一转脸,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鲍彻却扬言美国政府将继续与所谓的车臣“异议人士”接触,并对俄罗斯处理车臣问题的方式提出“建议”。
分析人士普遍担心,随着阿富汗和伊拉克局势的逐渐稳定,美国政府又将开始寻找新的敌人,“反对恐怖主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已经成为了美国政府实现自己目的的借口和托词,而新的战争不仅造成人员和财产的伤亡,又会产生新的恐怖主义根源,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指望实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这一点,恐怕也是有违9·11遇难者和他们亲属意愿的吧?(子夜)
9. 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劫持事件改变成电影了吗
片名: Lichniy nomer
译名: 生死倒计时
更多中文片名:
倒计时
死神倒计时
更多外文片名:
кХВМШИ МНЛЕП.....(Russia)
Countdown....(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出品国家:俄罗斯
片长:105分钟
这部电影有部份情节是引自此事件的真实情节,但其他情节是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