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天狗吃月亮的故事是什么
天狗吃月亮的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名叫“目连”的公子。生性好佛,为人善良。十分孝顺母亲,但是,目连之母,身为娘娘,生性暴戾,为人好恶。
有一次,目连之母突然心血来潮,想出了一个恶主意:和尚念佛吃素。我要作弄他们一下,开晕吃狗肉。
这事被天上玉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将目连之母打下十八层地狱,变成一只恶狗,永世不得超生。 目连是个孝子,得知母亲打入地狱。他日夜修炼,终于成了地藏菩萨。为救母亲,他用锡杖打开地狱门。
目连之母变成的恶狗,逃出地狱后,因十分痛恨玉帝,就窜到天庭去找玉帝算帐。她在天上找不到玉帝,就去追赶太阳和月亮,想将它们吞吃了,让天上人间变成一片黑暗世界。
不过目连之母变成的恶狗,最怕锣鼓、燃放爆竹,吓得恶狗吞下的太阳、月亮,又只好吐了出来。
⑵ 一个动画片月亮发生了月食但动物们说月亮被天狗吃了有说被树枝遮住了是什么
森林里的金月亮
⑶ 大家觉得有没有一部电影作品被大家低估了的
我认为《最爱》这部电影作品被大家低估了。《最爱》——讲述两个艾滋病人的奇异爱情。每个人都期待遇到最爱,遇到了就结婚吧,趁活着。爱有多难,就有多灿烂。流下眼泪,为那些死去或者仍在挣扎的朋友,为单纯的爱情。
《最爱》这部电影中令我最深刻的情节是,刚刚结婚的男女主还没有来得及享受够她们的幸福,得意的病就发作的很厉害,发烧严重,琴琴一盆一盆的换冷水,在精疲力尽再也打不动水的情况下,她毅然走进水缸要用自己冰冷的身体去退去得意的滚烫的高烧,就这样反复着一次次走进冰水,她那本就虚弱的身体经历着冰火的侵袭,直到自己的生命走向了尽头。为了自己爱的人,没有一丝的犹豫,没有一丝的退缩。我认为女人是伟大的,女人的韧性令我折服,超乎想象。活着的人呐,珍爱生命吧,珍爱身边的一切吧。
⑷ 演完黑猫警长演天狗吃月的动画片还有吗
森林里的金月亮,优酷还能搜到
⑸ 月亮撞地球 电影
就是叫 毁灭又名月殒天劫 (impact)
令人诧异的流星雨裹挟一大块陨石不小心击中了月球。恰巧这是一颗能量巨大的恒星的残骸(应该不需要我扫盲吧,恒星就是能够燃烧自己的星星。)燃烧之后,剩下的残骸密度更大,而且还深深地嵌在月球里,相互间的引力导致月球离地球越来越近。科学家们想了很多办法,却发现情况越来越糟,月球和地球的在一个狭窄的轨道上相遇时,地球的磁场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先有人失重,然后是汽车,还有装满集装箱的大轮船。尤其是那艘大货轮,从海面上的正在航行的状态中飘起来,等电磁暴过去之后,轮船又重重地摔进海里去。还有更恐怖的,一列疾驰的火车脱离正常轨道,被强大的引力从地面扔到空中。当引力消失,地球重力恢复正常之后,火车重新掉回到地面上,现场一片混乱,仿佛是刚刚被冲击波掀翻。
我很少看灾难片能够如此感动的,上一次感动也是看这样的拯救地球的影片,与其说是和大自然斗争,其实是和人斗争。人类社会在面对仅剩三十天的阶段里,自然是濒临法治理想破灭的边缘。人们受到各种难以解释的现象的困扰,生存的信念遭遇很大的考验。危难时刻,总得有人站出来,勇敢的美国人再次站出来,准备牺牲自己,拯救地球。类似于我之前看到的,里面勇敢的不只有上天入地的英雄,还有普通的民众,还有这些英雄的孩子、妻子。英雄不仅有强大的一面,还有着不为人知的弱点,他们也有情感,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不像是我们以往看到的英雄,他们对现实世界有着深深地牵挂,不仅仅是生活在上层。
近年来,我发现美国人的片子越来越靠近普通人的感情了,不再是过去传奇式的英雄时代了,而中国的片子则越来越云里雾里,说点儿事情都不敢来点儿实际的。除却两国的语言环境不谈,这与创作者们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关系。从各种消息来看,似乎中国的艺人们都忙于在cocobanana之类的酒吧里吸食毒品,难道从海洛因中能够吸出灵感来?我不相信。当中国编剧正在为知名编剧做打手、胡编滥造各种垃圾剧的时候,美国的编剧正在罢工,争取自己的权利,对比强烈。
看着片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我也忍不住心情起伏不止。能够有电影让我忘记晚饭,以前也有过,不过不太容易。这部电影从头到尾,我除了喝水,吃点儿馒头片儿,几乎没有其他的进食项目。当然,这和我弟弟晚上在外面吃饭有很大的关系,嘿嘿。看完电影之后,很感动,很长时间里都沉浸在月亮被恒星残骸撞击的恐惧里,我想,除了“绿坝·花季护航”能给我这样的恐惧,没有其他了。
这个片子,不再是《第五元素》里美国人独自拯救地球的壮举了,和上一次的流星灾难片一样,全人类已经联合起来。这次的《毁灭》更彻底,美国人得依靠欧洲航天中心和俄罗斯人、德国人的团结奋斗、自我牺牲,才把深嵌入月球的恒星残骸利用同性相斥的原理弹向太阳,最终让月球回归正常轨道。
德国专家为了拯救地球,抛下已经怀孕的妻子。可怜的是,他被困在月球深沟里的悬崖上,他的搭档康妮,掉进谷底,死掉了。他甚至没机会向妻子说再见,就在炸弹的强烈作用下蒸发了。他的妻子哭了,所有人都沉默了。美国专家受益于俄国宇航员的手疾眼快,安全返回地球,和家人在一起了。不过,可怜的月球被削掉了小一半。不知道这会有什么副作用,反正在三十天内,地球不会被硕大的月球撞到,人类也不会被毁灭了,大家更有充足的时间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了。
下载
http://58.251.57.206/down?cid=1425130410&t=14&fmt=&usrinput=月殒天劫&dt=0&ps=720_416&rt=2088kbs&plt=5488
⑹ 好心人进!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旁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这一时期,鲁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阅读过《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来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彻底放弃了进化论思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1930 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学运动的主将。这期间,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逐步成为我国文化革命的旗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后十年的杂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这些作品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介绍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国的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艺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38年出过《鲁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迁移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并多次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向鲁迅学习。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⑺ 天狗的传说是什么
据说,天狗要食人间小儿,还能使妇女不孕。古时,人们在婚礼之前,要请算命先生选择吉日良辰。选定之后,算命先生必然在一张红纸上面写清婚礼避忌事宜。其中重要一项就是不要冲犯了“天狗”。冲犯了“天狗”,就不能生育。从前许多不育的妇女都供奉“张仙”来祈子,称为“送子张仙”,没有塑像。画上的“张仙”是一位角巾袍服的美男子,他手执弹弓,仰头对天作瞄准姿势。据说他是在用弹弓去射杀“天狗”。因此,北方习俗供奉“张仙”,除了香花酒肴,还有一盘用生面揉成的五个圆球,是送给他用来射“天狗”的。
江苏省丹徒县一带还有这么一段传说:
古时候,这里出现了成群成队的天狗。这些天狗不但偷吃农家的食物,而且还糟蹋田里的庄稼。有一年,小麦刚刚发黄,四月初八这天晌午,突然窜来几千条天狗,它们在麦地里打滚,啃麦穗,不多时间,几千亩麦子只剩下麦秸了。农夫们眼看到嘴的口粮被天狗吞噬,急得呼天哭地,乱成一团。这时走来一位白发老人,他看到这一情景,就想了一个办法,吩咐农夫第二天午时捏泥狗推下河塘,引诱天狗也跳下去。第二天午时,农夫们按照老人的指点,将捏好的泥狗推下河塘。一时间,“扑通、扑通”
………一大群天狗争着跳下河。不一会儿,天狗都被淹死了。
每年的四月初八,江苏省丹徒县宝埝一带都要过“赶狗节”。这天,家家户户都捏两种狗:一种是拌泥捏泥狗,一种是揉面捏面狗。待晚上月亮出来时,农妇们将泥狗推下河塘,放一阵鞭炮,然后回家将面狗蒸了吃。
民间还传说,“月食”、“日食”就是“天狗”吞食月、日造成的。这个天狗很孩子气,常常逗着月亮、太阳玩耍,总爱把月、日吞进肚里后又吐出来,不满16岁的孩子观看“天狗吃月”,容易被狗撕咬。人们为了挽救月亮,所以在月食时,要敲响器救月。据说敲响器的声音大作,就会吓得“天狗”把月亮吐出来。古时候敲响器救月亮,并不是少数“无知愚民”才这样做,就是宫廷中司天的官吏们也要敲铜器救月,直到月儿复原为止。
佤族、白族、傈僳族、鄂伦春族、蒙古族、达斡尔族等都流传着天狗吞吃月、日的传说,并一同参加了挽救月亮、太阳的行动。傈僳族每逢月食、日食时,家家户户起来舂臼、唤狗。蒙古旗观看日食、月食时,朝着天空大声喊叫,或敲打铁器以驱赶吞噬日、月的天狗。鄂伦春族则竞相敲盒、叩头。达斡尔族家家敲打铜铁器物,直到月亮复原为止。
郭沫若曾写《天狗》诗,其中有“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的诗句,借天狗抒发了要吞噬他所痛恨的封建旧事物的决心。
中国人喜欢从自然中吸收美感,以自然界的某些现象为原型,进行艺术加工和艺术想像,给生活带来美的享受和高雅的情趣。天狗的传说,往往使人们触景生情,周围的自然景观于是有了天狗的灵气。
⑻ 月亮上的足迹
富多采的月亮文化
---“探索月球的奥秘”综合性学习活动
一、活动目标和任务
1.初步了解月亮的各种文化意义。
2.学习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资料的方法。
3.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各科知识的综合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学生自由组合(四人一组),并确定负责人。
2.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资料,并通过合作讨论,对搜集的材料进行筛选、整理。
3.同学对找来的图片、影片等进行处理,转化为多媒体的形式。
4. 准备好表演哑剧要用的道具,配乐曲《春江花月夜》。
三、活动过程
四、教学课时 :三课时
1.猜谜:由主持人出示几个有关月亮的谜语,让同学们猜,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2.传说:多媒体出示《嫦娥奔月》图,请同学们来说说“嫦娥奔月”这个美丽的传说。
3.片断:播放《天狗吃月亮》的一段片子,请同学们说说“天狗吃月亮”的传说和科学的解释。
4. 说“月名”比赛:请同学们说说月亮的美称和雅号,看谁说得多,将赠给礼品。
5.探究中秋的起源:请同学们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说说“中秋的起源”。
6.探究“中秋的民间习俗”: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资料说说我国“中秋节的民间习俗”。
7.说说一些赏月胜地:
(1)出示多媒体《三潭印月》的美景,请去过的同学说说那里的景色特点。
(2)出示同学们找来的第二幅图片《平湖秋月》(多媒体播放)
①请同学说那里的景色。
②请一同学用古筝弹奏乐曲《平湖秋月》给解说者配音。
③主持人说“平湖秋月”像柱上的对联。
8展示“赏月佳对”。
9.哑剧表演,请同学猜成语:临时选二名同学上台表演。
(1)《水中捞月》 (2)《月下老人》
10.主持人作画题诗,同学们说成语比赛。
(1)男主持人为自己的美术作品(事先画好)当场题诗,女主持人组织同学进行说“月”成语比赛。
(2)用实物投影展示主持人的书画作品。
11.全班同学自由对诗(有关赏月的古诗词)或带月诗句接龙比赛。
12.学生对本次活动作小结。
13.齐唱歌曲《愿祖国花好月圆》
月亮上的足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报道人类登月的文章如自读课本中的《登陆月球》进行对比阅读,充实有关细节,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及胶片、月球地貌的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训练学生快速默读文章,用圈点勾画和记录摘要获取要点信息、概括课文内容。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如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等。利用课堂实践活动,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探索月球的奥秘。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多媒体显示月球地貌、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的资料)
(教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朱长超的《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二)(多媒体播放一段人类探访月球的短片)
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记录这一段真实历程的呢?今天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1969年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设计(三)(背景音乐:贝多芬的《月光曲》、阿炳的《二泉映月》)
同学们,“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伴着这熟悉的儿歌,我们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孩提时代,的确,如洗的碧空、如盘的圆月有着太多的光彩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丰富的内蕴尽在神话传说、文章词赋、民风民俗之中。长舒广袖的寂寞嫦娥、吴刚砍伐月桂的坎坎之声,无不诱惑人们去设想月球上的情形,奇妙的幻想终于在1969年的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伴着阿波罗11号”——太空雄鹰而展翅飞落月球,今天,让我们在朱长超的引领下去重温那一刻。(板书文题、作者)
二、快速阅读,概括要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回视。阅读中,勾画出下列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投影:
(1)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2)畅谈(chàng):尽情地谈。(3)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4)昂首挺立:仰着头笔直地立着。(5)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6)可望而不可即(jí):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思考:(1)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用示意图标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注明时间、距离、速度等)。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飞船升空前的准备、飞船飞向月球、登月舱登月成功、飞船返回地球四个阶段。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
3.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事件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细节,其余学生补充遗漏的情节。
4.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标记出来。
教师明确: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5.朗读课文的1~2语段对登月事件及意义的概说,根据文章语言环境的提示,筛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要素。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969年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6.精彩朗读并背诵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评价登月意义的话。
7.师生共同归结课文思路:
文章采用“概括——评说”的结构方式:(板书)
第一部分: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评说登月全过程。
第一阶段:起飞第二阶段:进军
第三阶段:登月第四阶段:返航
第三部分: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
8.想像训练:
根据情况提示,展开想像,口头描述一个片断。
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三、精读课文,研讨细节
1.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5、11语段,其他同学在课本上标记出含有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明确:
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如“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2.结合课文第4语段中的议论性语句和投影显示的内容讨论: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投影:
(1)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2)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阳系各行星和最终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这句话阐述的是事实,而“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则是对未来的希望。
(3)21~22世纪,人类将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将利用太阳能取暖,利用月球上发现的水生产蔬菜、粮食,建立各种生活设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务是开采氦3并运回地球,并利用这一热能源发电,供应全地球所需电能。人类还将开发地球人拜访月球村的旅游业。
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回答,教师稍作点拨:“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事实的阐述。但这一小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说明现代科技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迈进宇宙的步伐将更坚实更长远。
3.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举出片断说明。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赞叹。
如流露在登月纪念碑文中的胜利、豪迈之情。
四、课堂小结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转眼间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回眸历史,重温经典,在叹服人类用聪明才智谱写壮举的同时,月球的神秘仍然吸引着人类探索的脚步,精彩神话的创造就孕育在这坚实的探索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月球村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鲜活的现实,让我们共同祈祝人类未来更美好。
五、课堂练习
阅读文段,完成1~4题。
投影:
阿波罗11号太空船首次登陆月球的刹那,的确令人叹为观止。但太空船得先摆脱地球强大的引力,才能飞往月球。因此刚发射的几分钟,也就是整个航程一开始的若干公里之内,是最艰难的时刻,所费的力量往往超过往后的几十万公里。
习惯也是一样,它具有极大的“引力”,只是许多人不加注意或不肯承认罢了。要革除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性,缺乏意志力,不能大刀阔斧地改革,便难以竟全功。“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就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1.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关于太空船的叙述,是为了说明什么?利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第二自然段中的“习惯”具体是指什么?
3.第二自然段中“起飞”的含义是什么?
4.这篇短文的中心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参考答案:
1.说明“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就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2.具体指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性。
3.人们改变不良习惯的起始阶段。
4.克服不良习惯(摆脱习惯的引力),就能到达理想的境界。
六、布置作业
1.有人说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一场大骗局。也有人说,登月的照片有些是假的,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查阅有关资料证实自己的观点。
2.阅读文段,完成题目。(分发讲义资料)
7月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________(喊、救、叫)。三个人急忙起身。这一天,他们应该按计划登上月球。飞船开始作________(均速、减速、加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个宇航员紧张地工作着,他们手握操纵杆,以防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用手工操纵。还好,计算机发着正常的指令,飞船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就自动发出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并与地面指挥中心通了话。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飞船继续在绕月轨道上飞行,登月舱则开始降落,在椭圆形轨道上缓缓下降。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________(安稳、平稳、很稳)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员兴奋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已经胜利着陆。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兴地祝贺他们的成功。
(1)按照原文在短线上选词填空。
(2)解释加线的词语。
①凌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神往已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主要写了登月前夕哪几个工作程序?
(4)这段文字分别交待了三个关键数字,分别标识三个关键的工作程序,请把两者用连线标出。
7月19日晚9点32分 登月舱平稳降落月面上
7月20日上午7点32分 从飞船换乘登月舱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 中心发来呼叫准备登月
(5)“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和“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是本文中两个精确到秒的时间数据,这是为什么?
(6)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何感受,请实话实说。
参考答案:
(1)呼 减速 平稳
(2)①天快亮的时候 ②内心向往已久
③时间 地面指挥中心发出登月指令、两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执行登月计划、登月舱平稳降落月面、登月成功。
(4)略
(5)因为这两个数字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6)略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课题叫做“月亮上的足迹”,好不好,能不能想出更鲜亮的?
2.把课文的第三部分移前至第一部分后,好不好,为什么?
3.我国古代诗歌作品中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篇佳作,请写出你最欣赏的佳句(不少于5句),并以一句为例说说喜欢的理由,推荐给同学、朋友。
4.搜集、整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完成一期介绍月球奥秘(如月球的起源、地质构造、月貌、月相、月食、潮汐等)或月亮文化为题的手抄报。
选题中以及搜求材料、办报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统筹,给予指导,以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太空中的日常生活
失重是太空中最显著也是最奇妙的环境因素。它会使人产生某些不适反应,也会使简单的操作变得非常困难。不过它也会使航天员单调艰苦的生活充满许多意想不到的乐趣,给航天员带来一种全新的、奇妙的感受和体验。
行走
人在地球上走,而航天员在太空里飘。人进入了太空,就脱离了地球的引力(可以忽略不计),进入了一个无所谓上和下、几乎没有重力作用的世界。你可以轻松地飘来飘去,但你必须学会如何用手指的轻轻动作来控制好你的身体。比如只须用手指在舱壁上轻轻一点,你就能飘起来。如果有人用手指轻轻点你一下,你就会飞过整个机舱。你可以睡在天花板上。你必须习惯身体姿态的任何变化。你还必须对自己手、脚的位置特别小心,以免出现问题。
服装
航天器入轨后,航天员便脱掉航天服,换上工作服。他们不用穿鞋,只穿袜子。航天员的工作服一般根据飞行时间长短来准备,有专门定做的,也有在商店买来的。工作服没有固定的款式,但最常见的是连身工作服,颜色可由航天员自选。航天员的服装一般都是纯棉制品。除工作服外,还有长袖和短袖运动上衣、运动短裤、短袜和半长筒袜。
空间站上的航天员一般都是要进行长期飞行的,所以工作服的种类和数量就较多。有长袖连身工作服、无袖连身工作服、防寒连身工作服、马甲式连身工作服。航天飞机的航天员,在飞机入轨后一般会换上衬衫和短裤。在他们的裤褪上有带钩的尼龙条带,以便放置餐盘和活动手袋。
吃饭
飞行中,每天进餐的次数、间隔时间、每餐食品量等都要根据航天员的生活、工作和锻炼情况来合理安排。早期的航天食品均制成糊状装入软管内,吃时像挤牙膏一样。如今,在航天飞机上就餐,基本上与在地面上一样。每人一个托盘当作餐桌,把托盘放在腿上,用钩刺式胶带粘住,将食品盒嵌在托盘的凹槽里,即食食品则用托盘一角的钢夹夹住。托盘上有一块磁条,使餐具不致飞走。
吃饭程序和餐具与地面上的大致相同。航天员也用叉子或勺子吃饭。这有赖于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
喝水
在容积小的飞船乘员舱里,饮用水常采用增压式水箱贮存和供给。航天飞机的电力系统备有液氢和液氧供发电用,发电的副产品是水,供航天员饮用和备餐。在飞行中,航天员不能喝啤酒、葡萄酒或含酒精的果汁。
在太空中喝水,不能采用我们在地面上常用的方式,而必须用吸管吸。此外,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喝水方式。因为在失重环境下,所有液体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自由飘浮在舱内时都呈球状。因此,航天员拿起一听罐状饮料,可以将饮料往外挤,挤出的饮料迅速变成一个滚圆的小球,航天员可以飘迎过去,把它一口咽下。
睡觉
航天器里没有床,因为你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姿势睡觉,但要用特制的睡袋。睡袋每人一个,内衬可以更换。航天员将它固定在舱壁上或天花板上,然后钻进去,拉上拉链。这样既保暖又不会飘走。在太空中睡觉最有趣、最奇怪的一个现象是:人睡着了,两臂却会自己摆动。
生理变化
在飞行的头几天,航天员出现食欲减退,嗅觉和味觉敏感度降低,以及腹胀、排气和打嗝等胃肠道不适反应。因此,航天飞机上备有各种香辣刺激的调味品供航天员选用。当然,这些调味品都是液体状,装在像眼药水瓶一样可挤压的瓶子里。
除此以外,航天员的外观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因为在失重环境中,人的各个脊椎之间会变得比较松弛,因而身高会有所增加,所以飞行时航天员穿的航天服都比平常训练时穿的要长一些。只要你在失重环境里待上两小时,血液就会平均分布到身体各个部位。你会发现,腿变细了,上半身却膨胀了,每块肌肉都鼓鼓胀胀的,面部也肿胀了,长脸变成了圆脸,皱纹也不见了。
(选自“载人航天科普”丛书之一《超凡生活》,大象出版社出版,有改动)
月亮上的足迹
二、活动课成果展示
咏月诗话
天高气爽,月朗星稀,良辰美景,吟赏咏月的名诗,一定别有情趣,其乐融融。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李白的一首《静夜思》,千古传诵,脍炙人口。全诗通俗流畅,琅琅上口。诗人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深邃的意境,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月下思乡图”。诗人以“静夜思”为题,但全诗不着一个“静”字,而是以白霜为喻,侧面写出清静幽寂的环境。“低头”两字,表现出诗人深沉缠绵的思乡之情。
李白还写了首《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通过描写、歌咏峨眉山月,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开蜀地的依恋心情。山巅秋月高悬,江中月影沉沉。诗人一会儿仰望秋月,一会儿俯视江中明月,一仰一俯,倾注了诗人浓浓的依恋之情。船进三峡,诗人思念明月,但山高蔽月,诗人那种惆怅无奈的心情跃然纸上。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这是唐朝李商隐的《霜月》诗。此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巧。首句写雁来蝉无,点明时令属秋。第二句描绘了霜和月争辉的景色:凭栏远望,月光朗朗,霜色如水,霜、月交辉给人一种“水接天”的感觉。三、四两句运用神话故事,青女是管霜雪的女神,素娥是月中嫦娥,她们在“月中霜里”比喻各自的美姿。这种“诗意”给人带来美妙的遐思。
明朝的边贡写了首《嫦娥》诗:“月宫秋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这首诗以神话故事中的嫦娥为题,描写清凉沉寂的月宫,实际上是秋夜望月的感兴之作。三、四两句,用语平易,但蕴藉深沉,是历来吟咏月中嫦娥的名句之一。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这是唐朝刘方平的《夜月》诗。首句是绝妙好句,写得宁静如画,月斜夜深,月光照到庭园的一半,一半明,一半暗。第二句写星斗,更增添一份静穆神秘的意蕴。但诗人真正的用意不是写月,而是写生机勃勃的春意;三、四两句写诗人惊喜地感受到春天来临了,入春以来的第一声虫声破窗而入。以虫声的“闹”反衬月夜的“静”。后人称这首诗写得“春意盎然”,是十分中肯的。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近来数夜飞霜重,只喂婆娑树叶凋。”这是唐朝戎昱的《戏题秋月》诗。秋夜赏月,天高气爽,月色如水,一片寂寥。诗人喜爱“秋宵月色胜春宵”,但诗人更喜爱那婆娑的绿树,而秋夜的飞霜会使绿叶凋零。这是诗人心中的矛盾,诗虽四句,却写得有波澜,不平淡。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是唐朝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中秋之夜,天清气爽,圆月高悬,寒露凝珠。诗人触景生情,写出了这首望月怀人之作。但诗人没有直接写对朋友的怀念,而是写月下的景物:树、鸦、露、桂花,以及洒满院中的似水的月色。通过对一系列凄清肃穆的景物的描写,写出了诗人此时孤寂的心情,又用“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作结,含蓄地写出了对友人深深的思念。这和李白的《静夜思》有异曲同工之妙。
(选自《语文报》总第1325期,作者:宋子伟,有删节)
三、阅读知识推介
关于比较阅读法
阅读一篇文章时,与另一篇相关的文章相比较,从中发现问题,进行辨析,从而获得深入的理解,新鲜的体会。这是常用的一种精读方法。比较,从方向来说,有类比分析和对比分析;从作用来说,有比较质疑和比较辨析;从内容来说,有单项比较和综合比较。类比分析是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对比分析是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异之处。比较质疑是通过对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较辨析是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探求规律性的东西。单项比较是就某一方面进行比较,可以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等较大方面比较,也可从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乃至开头或结尾等具体方面比较。综合比较是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全面的比较,看看哪些方面相同,哪些方面不同,然后就不同的方面,追问究竟,提出问题,进行辨析
⑼ 一部动画片,关于天狗食月的,有人用箭射月亮,把月亮射伤了,天庭要人间给月亮祭品,不然月亮就不出来
这个好像是动画片宝莲灯
⑽ 天狗食月的故事
神箭手后羿为民除害,射落了九个太阳,普天下的人都感谢他的恩德;王母娘娘为了奖赏他,取出两颗芳香异常的凡药,嘱咐后羿说:回去时将凡药煮熟吞服即可以成仙。
后羿十分疼爱他的妻子,於是决定与妻子嫦娥有福同享,一起升仙,但馋嘴的嫦娥闻到仙药煮熟的香味,便忍不住吃光仙药。
天黑了,嫦娥见丈夫还未回来,就出来看看.谁知刚出门,身体便随风飘动,门外的猎犬黑耳眼见嫦娥偷吃仙丹,独自升天,就吠叫着扑进屋内,它闻到香味,便一爪抓翻了锅,把剩下的人蔘汤舔尽,然后朝天上的嫦娥追去.嫦娥听见黑耳的吠声,又惊又怕,慌忙躲进月亮里.而黑耳毛发直竖,身体不断变大,一下子便扑了上去,一口把嫦娥连着月亮吞了下去.
当时玉帝及王母娘娘正在天宫赏月,忽见天色昏暗,连忙派夜游神一探究竟.夜游神回来报告说月亮被一条黑狗吞吃了,是以才会天昏地暗;玉帝一听,便生气的下令天兵天将去捉拿那只黑狗;当黑狗捉来的时刻后,王母娘娘认得它是后羿的猎犬黑耳,於是一问,得知了事情原由,就心生怜悯,封它为天狗,让它守护南天门.黑耳受到恩封,便吐出了月亮和嫦娥,而嫦娥则被罚永远的居於月亮的广寒宫上。
月食
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 (或几乎) 在同一条直线上。月食可以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