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部讲述外国的一支乐队在美国流浪追逐梦想的电影,好像是俄罗斯的乐队
《音乐会》
是由拉杜·米赫罗执导的音乐喜剧电影,
梅拉尼·罗兰、担任主演,
在法国、意大利等地拍摄,
2009年于法国上映。
该片获得第68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第35届法国恺撒奖最佳声效、最佳配乐,第23届欧洲电影奖最佳编剧提名。
㈡ 求一个摇滚乐队的电影名字~!!!!!
片 名: The Rocker
中文名: 摇滚鼓手/摇滚之王
剧情介绍
维苏威火山 (Vesuvius)是意大利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火山之一。它饱含力量,表现活跃,公元79年的大规模喷发曾毁灭了当时极为繁华的庞贝古城,而1944年的爆发奇景更使得正在山下激战的同盟国军队与纳粹士兵停止了战斗共同观看……上世纪80年代,美国有一支摇滚乐队就以Vesuvius为自己命名,而绰号“Fish”的乐队鼓手罗伯特·费拾曼也拥有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他梦想自己可以成为“摇滚之王”,他的疯狂敲击仿佛让人们可以看见滚烫的岩石正在迸裂四散!然而,才华横溢的罗伯特最终遭到了乐队其他成员的排挤和抛弃。他结结实实的跌了大跟头,梦想离他远去,“火山”开始沉寂了……
20年过去了,罗伯特的侄子马特组建了一支名叫A.D.D的乐队,可他们却缺少一位好的鼓手。这时,马特想起了自己的叔叔罗伯特。昔日嚣张的鼓手已成了如今萎靡的宅男,在马特的“色”诱和鼓励下,罗伯特终于重披战袍,踏上了个人摇滚事业的复兴之路。但是,罗伯特似乎已经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了:披散的卷发与标志性的发带,让他看上去像个奇怪的“老古董”;网络上的视频排练,成了“裸聊男”罗伯特的个人秀;还有与年轻人的聚会,大叔罗伯特更是笑料百出。摇滚,摇滚,摇滚!只有摇滚的魅力可以穿越时空,演出时,罗伯特的精彩表现征服了所有的人,人们再次见识了这座活火山爆发时的威力。罗伯特赢得了孩子们的尊重,并开始指导他们走上一条自己从未走过的、健康的、奔向“摇滚之王”的道路。
㈢ 求电影名,讲的是俄罗斯一个乐团,在解散好多年以后,最终实现梦想到维也纳(还是巴黎记不住了)演出的事
交响人生
安德烈(阿列克塞·古斯科夫 Aleksei Guskov 饰)被盛赞为音乐天才,曾经当过俄国最伟大的交响乐团“波修瓦”的著名的乐队指挥。但因拒绝驱逐乐团里的犹太乐手,包括他最好的朋友——沙查(迪米特里·纳扎罗夫 Dmitri Nazarov 饰)而被解雇,染上了酗酒的毛病。“波修瓦”现在的经理为了愚弄和羞辱安德烈,让他留在乐团当清洁工。安德烈在无意之中发现了一份传真,法国巴黎最大的普莱耶音乐厅邀请“波修瓦”去演出,要求在两周之内给予回复。安德烈突然想到了一个疯狂的计划,他要把以前的那些音乐伙伴重新聚拢起来。被乐团流放之后,他们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群混杂在莫斯科街头的最普通的人,从出租车司机、搬运工、跳蚤市场的地摊摊主到色情电影的配音演员,做的都是勉强维持生活的底层工作。他们决定顶替真正的“波修瓦”去巴黎,要向一切不公正的待遇展开复仇
㈣ 求一部外国喜剧电影,关于一个摇滚乐队的
喜剧是电影的一种类型,其中主要强调的是幽默。《
电影艺术词典
》对喜剧片的定义是:“以产生结果是笑的效果为特征的故事片。在总体上有完整的
喜剧性
构思,创造出喜剧性的人物和背景。主要艺术手段是发掘生活中的可笑现象,作夸张的处理,达到真实和夸张的统一。
㈤ 求 俄罗斯摇滚音乐教父——维克崔的简介
Виктор Цой(维克多-崔/Viktor Tsoi),Кино乐队(电影乐队)的灵魂人物,前苏联的摇滚英雄,在俄罗斯,象猫王、列农一样成为文化符号,音乐风格明显受到英美的早期摇滚影响,听起来有点象Lou Reed那种早期朋克的感觉,又有象Joy Division式的自省,兼有俄罗斯音乐的沉重忧郁,而其内容则针砭时政,呼唤自由,尖锐而具有感染力。仅这些描述是难以表达出他们的音乐,俄罗斯在1999推出一套八位已故歌唱艺术家的邮票,维克多.崔位列其中,可见其影响。
巧合的是中国的摇滚教父崔健居然和他是同族,同姓,同龄,在同一个时代,同样是从压抑向开放的过渡期中开始了摇滚之路,在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居然出现两位惊人相似的精神偶像,感叹!遗憾的是一位英年早逝,一位早已磨平棱角。
维克多-崔1962年6月21日出生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克基乌尔达,父亲是朝鲜裔崔东烈、母亲是乌克兰出生的瓦莲齐娜-巴锡尔耶夫娜。
在他5岁时,全家搬到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日后在他去世后,从旧苏联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之间,就他的国籍问题进行过争论。最后这场争论以国籍为俄罗斯,但标明出生地为哈萨克斯坦终结。不过至今哈萨克斯坦人很骄傲的认为维克多-崔就是哈萨克斯坦人,而且把他列为代表哈萨克斯坦的13名伟人之一。
对画画有着天赋的维克多-崔考上了谢洛夫美术学校,1974年在学校里和马克西姆巴徐科夫组织了名叫“第六病室”的摇滚乐队。但摇滚在当时的苏联体制下是被视为反国家歌曲,维克多-崔也因为演奏摇滚乐的理由被学校勒令退学。
除了画画,他在文学和音乐方面更显示出过人的天赋,15岁就开始自己作词作曲。
被美术学校勒令退学后,维克多-崔考上列宁格勒市立第61技术专门学校,学习木刻。在学校里遇到阿列塞-鲁宾、奥列格-巴利斯基等人,1981年组织了名叫“加林和双曲线”(Гарин и Гиперболоиды)的乐队。在这个时期,遇到初恋情人阿鲁卡基娜,尝到了爱情带来的酸甜苦辣滋味,《8年级女学生》就是为阿鲁卡基娜所做。
在偶然的机会,维克多-崔遇到俄罗斯当代最出色的摇滚乐队“阿科瓦里姆(Akvarium)”的主唱鲍里斯-格列本许科夫。在鲍里斯的影响下加盟摇滚乐队协会,通过与其他著名摇滚乐队的交流,更加丰富了自己的音乐元素。而对维克多-崔慧眼相识的鲍里斯不惜屈尊出任了维克多-崔第一张专辑的制作人。
当时因为奥列格-巴利斯基退出,维克多-崔组成了崭新的乐队,即成为旧苏联历史上最伟大摇滚乐队的KINO(意为电影)。在第一张专辑推出一个月之前,维克多-崔开始和马莲娜同居,马莲娜也出任了初期KINO的经纪人。和马莲娜的同居也有很多波折,最大的理由是马莲娜的父母一点也不喜欢这个没有正当收入,又是黑头发黄皮肤的朝鲜裔小伙子。
在艰苦的情况下终于完成录音,1982年KINO的第一张专辑《KINO45》出世。后面的45据说是因为演奏时间共45分钟,维克多-崔即兴打上去的。不过第一张专辑没有引起多大反响,维克多-崔的生活依旧拮据。因为搞摇滚,维克多-崔未能正式毕业第61技术专门学校,以结业的形式走出校门。
不过如今市立第61技术专门学校走廊正面,挂着最值得骄傲的毕业生维克多-崔的照片,整个学校里的装饰几乎都是维克多-崔的作品。
维克多-崔是个朝鲜裔俄罗斯人,上个世纪90年代,是他第一个把摇滚乐介绍到俄国,此时正值前苏联解体。那时的俄罗斯社会动荡不安,迷惘神态写在青年人的脸上,狂野不驯的摇滚乐迅速成为了青年人的时尚和寄托。维克多·崔被称为“俄罗斯猫王”,这位新的精神偶像死于一次车祸。莫斯科的青年人选择阿尔巴特大街作为纪念歌手的场所,在拥挤的阿尔巴特大街,他们找到这面墙,把这里当成永久的祭奠之地。
1990年,苏联天王级摇滚歌手维克多·崔(苏联朝鲜族)发起成立全苏无政府工团联合会(崔很快意外去世),部分无政府主义者进入苏联全国总工会,成为工会官员。
㈥ 有部电影,讲的是主角在美国照顾几个小孩子,还给他们组建了乐队,求电影名字
摇滚校园
美国 喜剧 108分钟 2003年
《摇滚校园》是由派拉蒙影业公司出品的喜剧影片,该片由理查德·林克莱特执导,杰克·布莱克、琼·库萨克、麦克·怀特等主演,于2003年9月9日在加拿大上映。
该片讲述了一事无成的摇滚乐主唱和吉他手杜威·费恩把一群有音乐天赋的孩子们组建成一支摇滚乐队的故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