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战时期电影的看后感
(最后的桥)这是一部让人反思的战争电影.当德国父辈们从辉惶走到没落的时候,这七八个十几岁的孩子为了报护祖国而进行的战斗.影片中最让人感动的是装满受伤德国士兵的战车从孩子们身边路过,我们可以想到德国父辈们都不能打赢的战争,这群孩子又能干什摸了. (从海底出击)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德国海军.从一战潜艇到二战潜艇的发展,才知道德国潜艇真是一等货.尽管比不上美国和日本的韩空母舰,但德国人的军事素质却比美国日本英国要高的多.影片反应了德国人极傲慢,自负,外冷内热,勇敢,严肃,勤奋的精神品质. (帝国的毁灭)真实的希特勒是更可怕的,因为,希特勒是人!他并非地狱魔王派到人间来捣乱的使者,而是由一个活生生的人演化而来,任何人都有可能变成希特勒……现实中的恶魔往往并非面目狰狞、形象猥琐的,相反他们常常是外表漂亮,穿着得体,举止很有教养,周围认识他的人都认为他是个好人,但他们正是穷凶极恶的罪犯。亲切的希特勒用拉家常的口吻说“平民的性命无关紧要”、温柔的母亲把毒药塞进孩子们的口中、和蔼的父亲拉开手榴弹炸死自己的家人……扭曲的心理,会使一个人变成罪犯,而罪犯一旦掌握权力和武力,就会带来灭顶之灾,这种例子太多了。禽兽固然可怕,可衣冠禽兽更可怕。希特勒离我们真的很遥远吗?) (中途岛之战)虽然日本的地位和战绩,人员素质还远远比不上德国,但他门拥有强大的海军,影片中可一看到那些日本自杀飞机,那种被激起的武士道静神.那些从韩空母舰起飞的一排排日本战斗机.从影片中可以看到日本人的战术确实敌不过美军.美国的后勤保章强,10天就能修好一`艘韩母. (钢铁师团)影片中可以想到德国后期发动的阿登战役,德国后期缺乏石油,连许多战斗车和飞机无法发动.物资跟不上,许多德国军官虽然知道战役的艰难.但还是满怀信心的去接受战斗. 就这些了,上面是我一字一字的打上去的.手都麻了
② 二战电影,战争力量的观后感2200字
战争让人死亡,也让人重生;战争毁灭世界,也改造世界。
③ 急需一篇看二战电影的英文观后感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对这部磅礴伟大的电影,实在不敢妄加评论。可是,又觉得对于这样一直想看却一直不敢看的电影,如果不写点什么,也实在难以告慰自己粗鄙又真挚的感情。
哎,好生纠结。一如辛德勒先生的每一次抉择。又很庆幸自己是在这个时候才看的这部电影,小一些时,微薄的耐性一定无法让我对着黑白片花上3个多小时,一定会干出中途睡着、吃零食等挫事来分散注意力吧?
一直以来对犹太民族都有着难以言说的好感。他们的聪明勤奋以及在世界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为世人瞩目,甚至连他们的面容我都喜欢,尤其是女生,多半有着挺直的鼻梁,以及深邃的大眼睛,眼里总是闪烁温柔而智慧的光芒。
这样的一个民族,却一直经历着磨难。一直到现在,以色列不曾得到过真正的和平,战火蔓延,二战期间,更是经历了令人发指的疯狂屠杀,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政权,将这个充满智慧、善于创造财富的民族列为劣等民族,赶尽杀绝成为最通用的政策。一个个集中营林立,枪声不断,每一声枪响,都是一个无辜的犹太人的倒下,有强壮的男人,有清秀的女人,也有稚嫩的孩童。
即使对这段历史有不算太详实的记忆,看《辛德勒的名单》时,还是一阵阵的揪心。力求还原于真实的一帧帧影像,让我只觉影片持续时间过长,实际上对于那漫长屈辱的屠杀史而言,
三个多小时不过是沧海一粟的渺小吧?
即便如此,还是深深折服。辛德勒先生的拯救行为,犹太人的顽强、乐观、聪明等美好秉性,纳粹军官的残忍,历历在目,犹如乘坐时光机,回到那段令人不忍目睹的黑暗年代。
最喜欢斯皮尔伯格的地方正在于他并不刻意强调主人公的高大全的绝对美好,而是本着纪录片的真实,因此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真实的人,辛德勒先生的投机心理,做为一名商人的奸诈,最开始的对于犹太人的麻木,在影片开始便能轻易知晓,但这些并不影响他的伟大。不像国内许多人物传记电影总喜欢在讴歌赞美的同时,把伟人的瑕疵一并抹去,不百分百完美誓不罢休,殊不知一个总是考一百分的好学生必定是一个无趣的学生,一个从来不曾萌生过任何小邪恶念头的人也必定是一个乏味的人。
犹太女人的智慧与果敢实在让我深深震撼。在纳粹军官要进行体检,只留下健康的犹太人以作为工人时,那些瘦弱苍白的女人纷纷刺破自己的手指,硬是挤出鲜红的血液,姑且充当胭脂,而后抹在每个人的脸上,以便让每一位女人看起来脸色红润一些,制造身体健康的假象。对生的渴望那般强烈,实在让我唏嘘不已。活着的人,为什么要鄙薄自己的生命?不过又觉得自己甚爱说教,看了这样的镜头,就要上升到生命诚可贵的高度,也实在多余。在那样艰难的情势下,选择生还是死都不容易,而在最坏的年代里,每一位犹太人却爆发出无限的勇气以及能摧毁一切的团结,即使在有限的躲藏空间里,因为空间的逼仄,而拒绝更多的人的自私与决绝,看起来还是带着一丝丝的果敢。
突然发觉自己几乎就要把犹太群体当做本片主角了,事实上,每一位犹太人的鲜活、真实,才让这部有意表现辛德勒先生的电影这般深入人心。我热爱那个民族的抗争、重建的勇气、以及能屈能伸的柔韧。这部电影里看不到《南京!南京!》中以刘烨为代表的爱国硬汉角色,犹太人的群体坚韧却一览无余。顺便多言一句,在看完该片后,便觉得南京一片的拍摄手法有多么拙劣,妄图从不同角度表现南京大屠杀,却让人对那段历史更加模糊。我总觉得,真正尊重历史的电影,不需要过多的铺垫以及渲染,近乎于纪录片的忠实,会让电影更加好看。或许我始终热爱叙事文甚于抒情文吧?
在影片的结尾,当收到幸存的犹太人送给他的金戒指,上有希伯来文: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一个世界,辛德勒先生应该是情绪坍塌,一直以来以为自己已经做的很好的正义胜利感也败给了无力和沮丧,他指着自己的车,表示那能和歌德军官换10个人,又指向自己的胸针,表示那能换2个人,甚至更多。他泪流满面,抱怨自己的不够努力,没能赚更多的钱,以至于他能拯救的犹太人才区区1100多人。那一幕,着实让我动容。在倾家荡产并且就要踏上流亡之路前,辛德勒先生终于彻底展示他伟大的一面,我肯定,他对于所有无辜的人类都有着宏大的爱。那一刻,居然好想哭。真正伟大的人从来不以自己的功绩而自傲,却还在检讨自己的不足引为罪孽。事实上,正如戒指上的箴言,辛德勒先生正是那段最黑暗岁月里的那道最亮的光。他的爱与付出,让蒙受重创的犹太民族有了复兴的基础,看到片尾的文字描述,辛德勒犹太人已经有将近6000人时,深感安慰。其时是1994年,暌违15年过去,已经远远不是这个数字了吧?九泉之下,倘若有知,辛德勒先生一定会绽放舒心微笑吧?
在他简单的墓碑上,摆满了每一位扮演者及原型按照犹太仪式放下的石头,最后一位缅怀者放上了玫瑰花。在罪恶横行霸道妄图一手遮天时,正是辛德勒先生的人性绽放的光芒,让我们在漆黑里苦等也不至于彻底绝望。
写到这里,已经是五味杂陈。一张张犹太人的仓皇表情、辛德勒先生的优雅刚毅走马灯般晃过。辛德勒先生,我也想在你的墓碑上放上一块石头。
④ 关于二战的电影狂怒读后感2000字
首先不得不说,那是个黑德国的水电影,能用上虎式的车组都是精英,看电影里打的,真水。
这电影的观后感,麻蛋,又要昧着良心说话了。你就写对战争的厌恶,什么争议必定战胜邪恶,一切反人类的战争都是必败的。等等这些或者写你对狂怒车组所表达的感情。
总之 一直吹就行
⑤ 二战电影狂怒观后感1500字
电影《狂怒》观后感
今天是感恩节,难得天气晴好,上午工作完成后与老婆在万达广场碰头,随便吃点鸡肉汉堡喝点可乐便一头扎入影城。
二战片是我们共同的爱好,老婆最爱《兵临城下》里裘德洛饰演的狙击手瓦西里,经常要我推荐二战大片给她。这次看坦克大战也是预谋很久了。之前看过一些影评,吐槽这部所谓美帝主旋律作品里五个坦克兵大战德军一个营的场面,和我们的手撕鬼子片有一拼。但是也有一些介绍说这部电影采用了现今存世的唯一一辆能开动的德国虎式坦克,作为军迷也甚是期待在大屏幕上看到它的再世。
周四的中午影城里人影寥寥无几,选个中央的皇帝位,有一种包场的感觉。首先就排除了周围人山人海议论纷纷的干扰,得以静下心来慢慢体验。不得不说电影一开始的气氛就营造得很到位,巨大的炮弹轰炸声足以让午餐后昏昏欲睡的我毫无倦意。硝烟弥漫的战场,血肉模糊的尸体,支离破碎的房屋和死气沉沉的战车具有难得的代入感,脑子里飞快的在将这些布景和道具与之前的《拯救大兵雷恩》等大片做对比。
皮特扮演的车长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德语和鬼子叫阵,也能将圣经倒背如流,恩威并重博得下属尊重,也能随机应变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尤其是在和虎式坦克交手那一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个文武双全高大上的老帅哥英雄自然是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最后被德军狙击手的步枪打中三下也不会立刻挂掉,还有精力说一堆废话并秒杀一个鬼子简直是超人附身。二战后期德军的虎式坦克皮粗肉厚,88毫米炮确实无人能挡,但是片头导演的字幕其实忽略了盟军强大的后勤能力以及绝对的制空权,那个OUTGUNNED和OUTNUMBERED用得有些矫情,无非是为了后面的坦克大战做些铺垫罢了。而且为了凸显狂怒的厉害,另外三辆谢尔曼坦克居然都没有装备口径大点儿的坦克炮,打在老虎的身上就一个疤,纯粹打酱油来凸显主角的。
这样看来,我们的战争片里带上主角光环的英雄们也不寂寞。我突然理解了守着电视不停换频道在神剧间切换的老爸,我们对英雄的期待其实并无差别,只是美国人的电影里道具更真实(不会出现日本人开捷达,游击队用AK47的笑话)罢了,所有正面人物都能中枪不死,所有敌人都是一枪N个,所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都是好人才能体会的专利。没法,老百姓就是爱看,只要别手撕就行。
然后是罗根饰演的诺曼,从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打字员成长为杀敌不眨眼的勇士,电影的铺垫虽略嫌生硬,但是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战争中的变化。当然你要说被扭曲了我也同意。杀掉一个投降的俘虏似乎算不得好汉,但是考虑到那德国兵穿着美军大衣,排除是间谍的可能性(盟军吃了不少冒充美军的德军的苦头,在《圣战士》里有非常精确的描写,此文不赘述),也至少说明此人杀过不少美国大兵。这点和他们美国人打完仗都要搜刮一下德国兵尸体同理。战争中没有情面可讲,所以不能说对错。
其实不管是《拯救大兵》还是《狂怒》,美帝主旋律电影要想展现G.I.JOE大兵的最终胜利,背景都得设置在战争即将结束,敌人已经是强弩之末的时候。我想是没人愿意去拍摄敦刻尔克大撤退或者麦克阿瑟逃亡菲律宾的故事的,太丢人了是不?这样看来,全是娃娃兵的纳粹面对几个美国老爷们儿被秒杀得丢盔弃甲也是情理之中了。最后电影谢幕时,以狂怒为中心,周围成片的德军尸体实在是让导演和观众都大大的YY了一把,过瘾!
其实走出影城看到外面的好天气,总要为自己生活在和平的时代而松一口气。战争如此毁人不倦,是万万不要发生在我的时代才好的。今年已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百年纪念了,从这个意义上看,《狂怒》或许在军迷眼里有这样那样疏漏,仍然不失为一部好的反战电影。反战电影以战争形式体现,如同坦克是对付坦克的最好武器一般。
⑥ 二战电影观后感,300或400字左右
推荐:狙击手、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南斯拉夫)、《桥》(南斯拉夫)、《虎口脱险》(法国)、《六月六日登陆日》(美国)
《辛德勒名单》、《美丽人生》、《拯救大兵瑞恩》、《钢琴师》
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2008中
细细的红线/红色警戒/红色警戒线1998
风语者2002
珍珠港2001
很多好电影 初中生可以看 选一部看完写个感受 自己的感受就好
如果都什么不思考 会变得很没有思想
⑦ 冷峻的二战电影,希特勒最后的12天,不煽情也让人深刻铭记吗
这是一部冷峻的二战电影《帝国的毁灭》,真实,细腻,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二战。六百人的资料馆大厅几乎座无虚席,所有人安静的看完这部沉重、冷静、真实、严肃、压抑、沉闷、悲痛、漫长、痛苦的希特勒最后12天。历史重现,战争无情,电影还原的细节以及演员的表演都值得深刻铭记。如此客观冷峻的二战电影,非常少见了。我希望看到一部真实的历史的样子,不可以煽情不歪曲意义。这样角度的电影对我来说正正好。非常钦佩各位欧洲演员的精彩表演。
这部片子最精妙之处就是保持对希特勒人物形象的客观,没有恶魔化,没有渲染。自杀,这种违背人类本能的行为在一个群体中普遍发生,这样的群体成员是否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多发挥,脱离更多人类本能和本性?是一种异化还是一种进化?以贴身秘书的视角切入希特勒死前最后时刻,无疑是导演最高妙的安排所在,人处在罪恶之中往往不知其罪恶之深,深处人性的炼狱之中反而自以为自己就是救世主,荒诞而真实,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不煽情却让人深刻铭记!
⑧ 关于二战的电影的观后感400字的,赶快给我吧!!!今晚就要用的!!!!各位大哥大姐感谢了!!!(速回)
二战电影《钢琴家》观后感解读
主演:
阿德烈·布鲁迪 Adrien Brody
导演:
罗曼·波兰斯基 Roman Polanski
2006年3月1日中央6套晚22:30——2:00播出后,我整整看到下半夜2点,沉重的题材让我的心有如石沉大海.导演用很平淡的画面来表现残忍的杀戮和血腥的战场,可正是因为这种毫无修饰的,没有用渲染烘托的手法,没有感性的背景音乐和气氛,平淡中见真实,使我的灵魂游荡在当时犹太人的那种绝望/痛苦/悲怆和恐惧中.不得不佩服导演,打破了传统的电影模式,那才是高手中的高手。
在以前我听过该片的介绍,但是我总以为没什么可看的,但是这部片子是在2002年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影片,我想一定是那个历史时期的故事和片中的场景感动的评委。
那是在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在经历二站的洗礼中,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为了保护他的家人他做出了在当时的所有努力,但是大环境是无法改变的。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当废墟的画面出现后,真的是深深的打动了我,那个场面就如同昨天的喧嚣大城市在今天突然变成了一个千疮百孔、故无一人的一个凋零城堡,他一个人无助的半跌半撞的走向没落的城池。但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最后在和平的环境下他在阳光照射中弹起那曲钢琴曲结束了剧情。
思索一: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位德国军官和钢琴家之间的恩施.导演并没有刻意去表现德军的残酷和人格的摧毁,他是用人性化的角度去看待每一个人.人都是有血有肉的,并不是所有的纳粹党都丧失了人格,良心并没有被战争泯灭.当势头过去,战争即将结束时,人性的回归让我们看到了重新燃起的希望.就像所有的罪犯,法官给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一个救,一个赎.我始终相信:人之初,性本善.
思索二:钢琴家到底坚不坚强?其实答案很简单,他始终都是平常人的勇气和平常人的胆小,影片并没有将什么英雄主义搬进战争的叙述,甚至在众多关心他的人中,还有一些靠在战争中趁人之危地打劫而生存的小人,就是这样平常的人群和这样现实的生活。每个人都得想办法活下去。就是这样残酷的境地。 可是只能面对。影片真正告诉我的,是人性之中和人群之间不能洗净的一种东西,而它的不清洁和不能洗净,虽然无奈,却正是最真实的。也正是值得我们反思、让我们从中获得内容从而受益终生的东西。或许这就是主题最终的归结点吧。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
三十四万同胞惨遭日军屠杀
日军围南京城的几天,不断散发传单,宣称“日军将尽力保护良善的人民,使 他们能安居乐业”。同时日机大量散发优待证劝守军交枪投降∶待凭证(绝对不杀投诚者)凡华军士兵,无意抗战,竖起白旗,或高举两手,携带本凭证,前来投诚归顺 日军者,日军对此,必予以充分关照,且代谋适当职业,以示优待。聪明士兵,盍 兴乎来? 日本军司令部印
12月10日,日军总司令松井石根大将更散发传单劝守军总司令不战而退, 并保证“对于非武装的平民与不怀敌意的中国军队,则采取宽宏和善的态度”。1 2月12日唐鉴于大势已去,乃请南京青年会负责人国际安全区副主任费吴生博士 和日方接洽,商量停战,但为时已晚,无由实现。 日军于13日上午11时来到南京国际安全区,在费吴生和另外两位安全区委 员(其中一位应该是梅奇牧师)的面前,就杀死了因惊骇而奔跑的20名难民。日 军在入城后头几天的烧、杀、奸、掠有无数的资料可查证,但再没有比已在华传教 二十余年的梅奇牧师(他当时担任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的主席)于12月19日 给他已去上海的夫人所写的信更真实了; “上周的惨状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从来没有梦想日本兵会是这样的一群野 兽。一星期的屠杀和奸淫,我认为远比近代所发生过的任何屠杀为甚;除土耳其人 屠杀亚美尼亚人的惨案可与之相比。他们不仅杀掉能见到的每一个俘虏,也杀了极 大数目的老少平民,他们很多人像被猎兔子似的在街上被射杀。从南城到下关全城 堆积着死尸。”虽然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于日军入城三天后,即雇佣100到2 00工人开始清除死尸,世界红十字会南京分会自12月22日开始收埋尸体工作 ,收埋尸体最多的南京崇善堂自12月26日开始工作,但是,南京城内仍是到处 死尸,德国大使馆罗森秘书于1938年3月4日自南京给德国外交部的报告∶ “红十字会在为埋葬众多尸体而慢慢努力。部分尸体是刚刚从水塘和地下掩体 (以前防空袭的掩体)中成堆成堆地打捞和挖掘出来的。例如在大使馆邸附近主要 街道的地下掩体就挖出许多尸体。郊区小港口下关尚有三万具尸体,这都是大恐怖 时期集体处决的。红十字会每天埋葬尸体五百到六百具,漫步郊区在农田和水沟可 见零星尸体。 ” 郭岐营长于1938年3月11日同教导总队睢友兰团长夫妇等11人搭渔船 逃离南京,报导离南京不远登岸时所见∶ “我们登岸一看遍地都是死尸。此地离南京城已有二三十里,时间已经过三个 月,遍野死尸,无人过问处理。” “南京大屠杀”的初期,以人数而论,集体被屠杀包括放下武器的战俘和逃难 的难民比较多,零星被屠杀死亡的人数比较少。正如贝德士在东京审判作证时所说 ∶“南京失陷后在两礼拜半到三礼拜的时间恐怖达于极点。”梅奇牧师于1938 年1月5日同贝德士谈话时提到,直到那天各领事馆人员还不准回南京城。并说∶ “自从日军入城便屠杀解除武装的士兵和成千上万的平民,现在还在继续,机关枪 仍不停地响。很多的时候他们懒得用枪来射杀,而用刺刀一个一个把受害者捅死。
⑨ 谁能帮我找几篇关于二战电影的观后感
不用写,介绍你看几部片子,或许你更能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兵临城下》
。《拯救大兵瑞恩》
还有连续剧《战火兄弟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