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木乃伊情结 是由哪一国的著名电影学家提出的
法国影评家巴赞说过电影创作中的一种“木乃伊情结”:即人类“用逼真的临摹物替代外部世界的心理愿望”,也是“人类保存生命的本能”。
B. Marcel MARTIN(马塞尔.马尔丹)简介,谢谢!
马塞尔·马尔丹(1889~1973)
Marcel,Gabriel
法国哲学家,剧作家。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巴黎大学 ,1910 年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著述和研究。其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渲染孤独的人的存在及其痛苦,因此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宗教伦理问题是其理论的中心问题。他强调,人在本质上是一种过渡性的存在,人永远在“旅途”中,永远达不到终点,也根本没有终点,人只有与上帝“交往”才能体验到自己真实的存在。著有《旅人》、《存在的奥秘》等。
C. 把长镜头理论提升到美学高度的电影理论家是谁
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根据自己的“摄影影像本体论”提出来的和蒙太奇理论相对立的电影理论。巴赞及其拥护者们,宣称,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传统的电影理论已过时,只有长镜头理论才是现代电影观念。巴赞认为,长镜头表现的时空连续,是保证电影逼真的重要手段。蒙太奇把完整的时空、事件分解,是极大的不真实。导演通过蒙太奇分解,加进自己的主观意识,不让观众加以选择,因此他主张取消蒙太奇。这种理论对强调影视作品的真实性,有积极意义,但完全取消蒙太奇,就过于偏激了。电影、电视创作的实践证明,蒙太奇和长镜头都是需要的,应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D.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精神之父是谁
安德烈·巴赞,1918—1958,《电影手册》创办人之一,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影评人,被誉为新浪潮电影之父。
E. 上世纪50年代法国电影理论家提出什么理论
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孟德斯鸠
主要主张:①三权分立、彼此制衡
②法律应当体现理性(代表著作如《论法的精神》、《波斯人的信札》等)
孟德斯鸠,(1689—1755),出生于法国波尔多附近的拉伯烈德庄园的贵族世家。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不仅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虽然不多,但其影响却相当广泛,尤其是《论法的精神》这部集大成的著作。三权分立学说是古代希腊、罗马政治理论的发展,它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看法。他所提出的三权分立学说直到现在仍为一些国家所使用。
而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他在《论法的精神》中论述的自然历史环境对于人性的影响,对于国家品格的塑造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忽略了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然而,正因为如此,他的这一段论述才具有真实的客观意义。自然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的作用是长期的根本的,是不会因为某人的立场或是利益分割而变化的,显然这样一种巨大作用将继续延续下去。在现代经济或是历史研究中,他的这个论证视角仍然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2.伏尔泰
主要主张:①倡导建立依靠资产阶级力量的开明君主制 ②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抨击天主教会,主张信仰自由
(Voltaire,1694-1778):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François-Marie Arouet),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天赋的,不能被剥夺。他主张人一生下来就应当是自由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曾经说过:“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还尖刻地抨击了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他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恶棍”,说天主教是“一切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号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骇人听闻的宗教热狂作斗争”。但他不反对财产上的不平等。在反对君主专政的同时,他又赞成实行“开明专制”,这反映了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主要著作有《哲学通讯》、《路易十四时代》等。
3.狄德罗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教育理论家,网络全书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国《网络全书》主编。
狄德罗在坚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同时,又具有同时代唯物主义者缺乏的辩证法思想,有些学者认为他的唯物主义应该称为过渡性的唯物主义。
狄德罗站在法国第三等级的立场上,坚持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君主的权力来自人民协议的观点。他指出,能够实现人民自由平等的是政体,任何政体都是要改变的,它的生命同动物的生命一样,必然趋于死亡。封建专制政体终会消逝,由适合人性的政体取而代之。
4.卢梭
主要思想:①天赋人权、人民主权
②社会契约说(著作有《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等)
③革命合法性
④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
⑤理性是不可靠的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让·雅各·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人民主权的捍卫者。在法国启蒙思想家中,卢梭对法国封建社会进行的批判最为严厉,最为激烈。卢梭是一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的思想精华和基本原则是人民主权思想。提出“主权在民”的主张,他认为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权利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政府和官吏是人民委任的,人民有权委任他们,也有权撤换他们,甚至有权举行起义,消灭奴役压迫人民的统治者。这就是人民主权思想。卢梭还强调“公共意志”,认为它非常重要,公民应接受它的统治。“公共意志”的具体形式就是法律,遵守法律的行为就是自由的行为。卢梭的思想主张在法国大革命中成为罗伯斯比尔领导的雅各宾派的理论旗帜,对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昌盛了深刻影响。
5.康德
主要思想:人是目的。他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伊曼努尔·康德生于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贝格大学。从1746年起任家庭教师4年。1755年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在此期间康德作为教师和著作家,声望日隆。从1781年开始,9年内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广阔领域的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短期内带来了一场哲学思想上的革命。如《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
6.霍布斯
(1588-1679)早期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生于英国维尔特郡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自幼聪颖好学,15岁进入牛津大学学习。曾在欧洲大陆旅游过多年,结识许多科学家,并做过培根的秘书,思想深受培根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曾一度移居法国,克伦威尔执政时,返回英国,此后他的思想得到传播(因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没有收到霍布斯等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影响的)。霍布斯代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他既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启蒙思想,又带有明显的封建落后意识。他认为,国家不是根据神的意志而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创造的;君权也不是神授的,而是人民授予的。他坚持统治者一旦获得授权,人民就要绝对服从,不可反悔;因此,他并不反对君主专制,甚至认为专制政权有权干涉臣民财产的权力。他认为世界上本没有神,宗教不过是人类无知和恐惧的产物,但又提出宗教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代表作《利维坦》。
7.洛克
(1632-1704)洛克的思想形成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迎合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需要。他对霍布斯的思想进行了修正,认为人们按契约成立国家的目的是保护私有财产,因此国家不应干涉公民的私有财产。他有一句名言内容是“我的茅屋子,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洛克甚至进一步认为私有财产是人权的基础,没有私有财产无人权可谈。在政权形式上,他赞成君主立宪制,主张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利应分属议会和君主。而他的立法行政和外交的分权思想后来为孟德斯鸠所继承和发展,变成了立法行政司法的现代三权分立模式。
贡献
1、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做了思想和理论的准备 2、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3、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 4、激励了中日等亚洲国家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5、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F. 电影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根据心理学原理研究电影影像特性、电影创作原理和受众观影经验的理论。1916年,德国心理学家雨果·明斯特伯格发表《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提出“电影不存在于胶片上,甚至不存在于银幕上,而只存在于把它实现的思想中”的立论,强调电影是“一种心理学游戏”,做了电影心理学研究的初次尝试。1932年,德国心理学家鲁道夫·爱因汉姆的《电影作为艺术》从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出发,系统研究了电影影像的物理特征、视觉表现手段的发生学元素和电影作品的艺术特性,强调“心理结构能力说”和关于“审美主体的能动性”的观点,提出了“局部幻象论”和“形象偏离说”,为无声电影的艺术合理性辩护。(参见“局部幻象论”)1940年,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的《电影心理学概论》论述了电影的本性、蒙太奇表现手段和明星制的心理学依据。40年代末期,法国电影理论家让·马扎莱的《电影与心理》和莫里斯·梅洛—庞蒂的《电影与新型心理学》对一般主观镜头的分析,是电影心理学的重要论述。1963年,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的《电影美学与心理学》(第一卷)问世,这部网络全书式的巨著对影像、全景镜头、主观镜头、景深镜头、移动镜头、结构、彩色和音乐诸元素作出了心理学的解释,尤其以心理学为依据论述了蒙太奇的合理性,提出了电影作品的“形象—符号—艺术”三个层次。苏联电影理论家谢·金兹堡的《电影理论概述》从视知觉角度探讨了运动和深度的心理学原理。以感知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或精神分析学为依据,研究观众心理和影片心理效应的观众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包括:1�电影观众的生理及心理状态,如视觉暂留、认同、完形、幻象、催眠、白日梦、参与、镜像;2�影片影响个体心理的功能,如宣泄、抚慰、殿堂效应和快乐原则等;3�影片的群体效应,观众通过感受影片的内容和形式,形成心理上被联系起来的独特社会群体,达到群体审美的沟通,造成社会行为情境,从而使观众个体加入到群体中,体验集体情绪,发生复杂的内心活动,调节个体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获得净化和升华。(参见“格式塔心理学电影理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渗入电影理论领域。精神分析学的重要范畴,如无意识、潜意识、镜像阶段、初始场景、浓聚、移换、窥视癖等概念被用于解释电影的机制、观看主体的心理活动、电影作品的创作和感受过程,从而形成现代西方电影心理学的新阶段。法国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将精神分析学理论和结构主义符号学相结合,完成了重要著述《想象的能指》,创立了电影的第二符号学——电影精神分析学。
G. 哪个大人能帮我解释一下 蒙太奇是什么东西
总体说来,蒙太奇是一种剪辑的艺术。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译音,原本是建筑学上的用语, 意为装配、安装。影视理论家将其引伸到影视艺术领域,指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剪辑组合。
当我们描述一个主题时,我们可以将一连串相关或不相关的镜头放在一起,以产生暗喻的作用.这就是蒙太奇。例如:我们将母亲洗衣、做饭、带小孩甚至连父亲看报纸的镜头放在一起,就会产生母亲很忙碌的感觉。
事实上蒙太奇不应说只是剪辑的手法,因为还有其它形式可造成蒙太奇的效果,简言之即是中国文字中的“会意”二字,可以靠着剪辑将不同地方的人景事物前后排序,让你以为有所关联,例如:先拍一人在敲门,随后人进屋内,事实上屋内屋外可能是在不同的地方拍摄的。
何谓蒙太奇段落,如:先有一个镜头出现两个人面对面的画面,紧接一个镜头是其中一个人的面部特写,观众借由这个人的表情,可以知道另一个人的动作,虽然那个人并未出现于画面。蒙太奇所呈现的时间是导演严格挑选的那个点。此外蒙太奇强调的是一件事发展后的结果,如:一个女人在酒廊争吵,紧接一个镜头是她已死在卧室里,镜头强调的是争吵后的下场,结局的考虑超过她被谋杀的过程。 蒙太奇突出事件结果所带来的惊觉,先使观众瞬间知道死的结局,再让观众看到客厅零乱的场面。由知到溯缘由和场景。
电影大家认为,电影的实质在于影片的构成,在于为组织一系列印象所拍摄的片断的相互关系——怎样由一个镜头转换到另一个镜头,它们在时间顺序上是怎样构成的。他们确信通过蒙太奇剪辑可以创造非凡的效果,达到电影的叙事和表意。举一个经典的例子:
(一)一个青年男子从左向右走来。
(二)一个青年女子从右向左走来。
(三)他们相遇了,握手。青年男子用手指点着。
(四)一幢有宽阔台阶的白色大建筑物。
(五)两个人走向台阶。
这样连接起来的片断在观众眼中变成了一个不间断的行动: 两个青年在路上碰见了,男子请女子到附近一幢房子去。实际上, 每一个片断都是在不同地点拍摄的。表现青年男子的那个片断是在国营百货大楼附近拍的,女人那个片断则是在果戈里纪念碑附近拍的,而握手那个片断是在大剧院附近拍的,那幢白色建筑物却是从美国影片上剪下来的(它就是白宫),走上台阶那个片断则是在救世主教堂拍的。结果,虽然这些片断是在不同的地方拍摄的, 可是在观众看来却是一个整体,在银幕上造成了库里肖夫所谓的 "创造性地理学"。 这里利用人们的错觉把不同时空的片断构成一个整体,蒙太奇的分解组合功能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这回给你几个片断,你当回导演,进行一下编辑,看看领没领悟蒙太奇。
(1)你被送进精神病医院
(2)一只手打开收音机,播到调频FM92.5
(3)面部特写,很高兴的表情,还不时的偷笑。
(4)桌子上的电子表显示今天是星期五,时间是九点整
(5)你开门进屋
H. 关于小桥石头和河著名理论的电影理论家是谁
巴赞,法国电影理论家,影评人,法国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创始人之一,
法国迷影运动的精神领袖之一,被誉为“法国影迷的精神之父”(安托万·德巴克语 )”、“电影的亚里士多德”(区别于“电影的黑格尔”:让·米特里)。巴赞在1940年代到5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高质量影评和电影评论,集结成四卷本《电影是什么》,已成为电影理论史上的经典著作,是二战后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发展的一块基石。巴赞推崇现实主义美学,发现并阐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的重要价值,阐述了蒙太奇与景深镜头在电影语言中的重要性与辩证关系,提出了长镜头理论,丰富并总结了作者论,在巴赞与《电影手册》的推动下,法国电影在二战后兴起了新浪潮运动。918年4月8日生于昂热,1958年卒于马恩河畔布里。1943年开始从事影评工作,后相继担任银幕》、《精神》和《观察家》等杂志的编辑,50年代初创办《电影手册》,担任主编。巴赞主张真实美学,反对唯美主义,他创立了电影写实主义的完整体系。电影影像的本体论、电影起源的心理学和电影语言的进化观是这个体系的哲学、心理学和美学依据。巴赞认为,电影的基础是摄影,而摄影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电影的发明满足了人类自古以来用逼真的摹拟物替代外部世界的心理愿望。巴赞提倡按照镜头一段落和景深镜头的风格拍摄影片,贬抑蒙太奇的功能,强调单个镜头自身的涵义和表现力,反对利用蒙太奇手法随意分切、编排和组接镜头,从而破坏镜头的时空统一性。巴赞鼓吹“透明”电影,即任何技巧不显形迹的电影。巴赞推崇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敏锐地觉察到这个电影流派的重大美学意义,系统地概括了它的艺术性能。巴赞的主要论著收入论文集《电影是什么?》(4卷本),他的电影写实主义理论体系对50年代西方电影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实际上他是法国新一代电影导演的精神领袖,新浪潮影片正是他的理论的实践。
I. 电影理论家巴赞哪国人
巴赞,法国电影理论家,影评人,法国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创始人之一,巴赞法国迷影运动的精神领袖之一,被誉为“法国影迷的精神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