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看完电影《最后的决斗》,你有什么想说的
我想说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历史剧情电影,值得一看,而且看了绝不会后悔。这是一部2021年新上映的改编版电影,导演是雷德利·斯科特,主要演员有朱迪·科默、马特·达蒙、亚当·德赖弗等。电影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4世纪的法国,两个骑士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从昔日的好友变为反目成仇的敌人。在极端的愤怒之下,他们进行了最后一次的比武较量,结果是以一方的死去为代价而结束这个故事。
对我来说,这部电影满足了我的期待。里面的战斗场景非常逼真,生动。配乐也选取的恰到好处,几位主演的演技也非常好。剧情层层递进,引人入胜。总而言之,我很喜欢这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一点也不会觉得它很长。我还打算去读一读原著,也许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Ⅱ 最后的决斗 真实事件
电影《最后的决斗》根据中世纪法国最后一次经由战斗判决是否有罪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
骑士让和乡绅雅克曾经是亲密无间的好友,后来因为利益成仇敌,双方明争暗斗。背负家族荣耀的让打仗回来后他妻子玛格丽特说雅克趁让不在家时侮辱了她。
这让他怒不可遏,向法国国王请求与雅克决斗,根据决斗结果决定雅克是否有罪。
如果让胜利了,证明他的妻子说了实话,雅克侮辱了她,雅克就有罪将被绞死。如果雅克胜利了,说明玛格丽特在说谎,玛格丽特将被烧死作为她诬告雅克的惩罚。
最终让击败并杀了雅克,最后玛格丽特生下了雅克的孩子,又给让生了两个儿子,让战死后雅克的大儿子罗伯特继承了让的家产。
故事是很简单的故事,电影用罗生门的手法先后展示了女主的丈夫让、雅克和受害人玛格丽特三人的不同视角。
电影中让、雅克和玛格丽特的视角中各有各的真相,甚至和其他人的视角大相径庭,巧妙地把这场史诗决斗用更高明的方式讲成了一个女性故事。
Ⅲ 最后的决斗谁说的是真的
最后的决斗结局是开放式的,三个人说的话都有可能是真的,让观众自己判断,就好像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一样。
雷导的《最后的决斗》算是年末的一份惊喜,三个视角的故事引向一场决斗,虽然多视角叙述很容易让我们想到黑泽明著名的《罗生门》,然而本片抛弃了“不同视角的谎言”,而是以“不同视角的真相”作为叙事的主轴。
所有人都在讲述自己所确信的真相,而真相与真相之间的细微差异反折了三人的内心,这是一个旧日时代的女性惨剧,并以三个视角反复讲述,每一次,都像是片中那两个只顾自己声名的男性一样,碾过女主那已伤痕累累的内心。
影片剧情:
电影名字叫《最后的决斗》,纵观整部电影,决斗的意义实际上不大,我们其实只需要一个结果。需要一个“正义”的结果,可是这个结果电影里的所有人都不关心,除了玛格丽特。
自称为了玛格丽特冒着生命危险发起决斗的让,其实一点都不在乎玛格丽特受到的伤害和屈辱。当玛格丽特说雅克强暴了自己时,得到的不是丈夫的宽慰,而是丈夫的责问和兽欲的宣泄。他只在意自己的面子和荣誉。
他甚至利用这次妻子被强奸这个“机会”向多次羞辱他的雅克报复,他只想通过决斗来洗刷玛格丽特作为自己的妻子被人染指所带来的的屈辱。
Ⅳ 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决斗>>是什么意思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第一部影视作品《决斗 DUEL》。
故事很有意思,一个大叔开着红色轿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遭遇一辆重型卡车。起先重型卡车似乎在和他玩游戏,时快时慢,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但是没过多久,产生了杀气,重型卡车几度试图撞击小轿车,甚至差一点把小车撞飞。主人公觉得很奇怪,他试图告诉路人或者报警,但是不是人们不信他,就是电话亭被大卡车摧毁,总之一直就没有人能帮到他。怪诞离奇的事情不断发生。大叔历尽千辛万苦,史尽一切办法,非但没能甩掉大车,反而令危险一次次袭向他。最后..................
追击——对于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来说,这似乎是一个无处不在的表现形式,从初出茅庐的斯皮尔伯格在1971年仅用10天时间就导演完成的第一部电视电影《决斗》开始,追击的主题就升华为善与恶、好与坏之间相互关联的纽带。这部成本仅为30来万美元的公路追击片将斯皮尔伯格在电视导演时代的锋芒尽展无遗,该片张力十足,扣人心弦,在欧洲上映时竟为环球公司赚来几百万美元,令圈内人士刮目相看。本片规模虽小却吸引力超长,通过描述两辆车之间的追击和逃命,最后直到悬崖边才获救的故事,展现了一场长达90分钟的汽车追逐和人物心理战。一大一小的两辆汽车,就如同拳击赛场上的两个重量级别差异甚大的对手,他们的对决让观众心悬不安。而在那个时候,年轻的斯皮尔伯格就知道如何使紧张刺激的剧情在一动一静间层次分明,内容在奇特之外还要别有内涵,直将气氛压逼至最后的大决斗高潮。该片被影评人士誉为历来最杰出的美国电视片之一
1969年,他为ABC拍摄了电影《决斗》,,成本仅30万美元,斯皮尔伯格也只花了十天时间就完成了拍摄,在16天的时间里,赚得了500万美元的全球收入。并且被以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美国电视节目之一。《决斗》在欧洲播出之后,为环球公司赚得几百万,取得了评论和商业双方面的成功,斯皮尔伯格的名气开始确立。
Ⅳ 求一部外国电影名字
斯皮尔伯格早年的电影 《追杀》(又名《决斗》,英文名《Duel》)
70年代上映 《追杀》的主人公戴维·曼是一个很典型的老实人,他开车上路是为了去收一笔对他来说很重要的账。在高速公路上,他超过了一辆冒着黑烟气味难闻的卡车,谁知这下可捅了大漏子,卡车司机从此开始一路对他进行疯狂的追杀。在90分钟的电影里,这辆疯狂卡车的驾驶员始终没有露面,他为何非要将戴维·曼置于死地也一直没有交待,这使得整部影片笼罩在一种莫名的恐怖之中,随着剧情地发展,驾驶员是谁已经不再重要。影片的最后两辆车一同滚下了山坡。戴维在最后关头跳下了汽车,他终于依靠智慧和勇气成为这场死亡游戏的胜利者。
Ⅵ 最后的决斗剧情解析
影片《最后的决斗》围绕中世纪法国的一起性侵案展开。受害者是卡鲁日的妻子玛格丽特,这部电影让玛格丽特、卡鲁日和肇事者勒格里分开“呈堂证供”以三章节探讨案件真相。
由于立场不同,卡鲁日和勒格里在描述同一件事时,虽然细节相差甚远,但背后的人物形象却是千里之外的谬误。在利摩日战争中,卡鲁日英勇无畏地独自冲向敌人的战斗,并强调他在战场上拯救了勒格里的生命。
然而,从勒格里的角度来看,卡鲁日并不听从他无法坚持的命令。他鲁莽、冲动、简单。他心胸正直,带领大家拯救了卡鲁日的生命。借助这种多视角的叙述,观众可以通过交叉论证看到人物自我宣传与他人证明的巨大差距。
在《最后的决斗》中,我们看到了14世纪法国宗教狂热、严格的等级、虚伪和腐朽的社会现实。这个社会将男性的生存降低为动物战斗和动物享受,将女性的地位降低为可交易的商品、无情的欲望工具和追求效率的生育机器......
Ⅶ 求一部电影名
追杀
斯皮尔伯格的
片 名: Duel
译 名: 决斗 | 飞车杀机 | 公路惊魂 | 飞轮喋血 | 追杀
导 演: ( 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史蒂芬·史匹柏 Steven Spielberg )
主 演: (丹尼斯·韦弗 Dennis Weaver) ( Eddie Firestone) ( Gene Dynarski) ( Tim Herbert) ( Charles Seel) ( Alexander Lockwood)
上 映: 1971年11月13日
该片的故事情节十分直接明了。只是讲述了一个普通的销售员大卫,在一次公务旅程中驾驶的小轿车遭到了一辆不怀好意的大卡车的追杀,片中的卡车就象阴影和梦魇一样挥之不去,在每时每刻都追赶着他!!!
故事很有意思,一个大叔开着红色轿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遭遇一辆重型卡车。起先重型卡车似乎在和他玩游戏,时快时慢,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但是没过多久,产生了杀气,重型卡车几度试图撞击小轿车,甚至差一点把小车撞飞。主人公觉得很奇怪,他试图告诉路人或者报警,但是不是人们不信他,就是电话亭被大卡车摧毁,总之一直就没有人能帮到他。怪诞离奇的事情不断发生。大叔历尽千辛万苦,史尽一切办法,非但没能甩掉大车,反而令危险一次次袭向他。最后……
追击——对于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来说,这似乎是一个无处不在的表现形式,从初出茅庐的斯皮尔伯格在1971年仅用10天时间就导演完成的第一部电视电影《决斗》开始,追击的主题就升华为善与恶、好与坏之间相互关联的纽带。
这部成本仅为30来万美元的公路追击片将斯皮尔伯格在电视导演时代的锋芒尽展无遗,该片张力十足,扣人心弦,在欧洲上映时竟为环球公司赚来几百万美元,令圈内人士刮目相看。本片规模虽小却吸引力超长,通过描述两辆车之间的追击和逃命,最后直到悬崖边才获救的故事,展现了一场长达90分钟的汽车追逐和人物心理战。一大一小的两辆汽车,就如同拳击赛场上的两个重量级别差异甚大的对手,他们的对决让观众心悬不安。
而在那个时候,年轻的斯皮尔伯格就知道如何使紧张刺激的剧情在一动一静间层次分明,内容在奇特之外还要别有内涵,直将气氛压逼至最后的大决斗高潮。该片被影评人士誉为历来最杰出的美国电视片之一
1969年,他为ABC拍摄了电影《决斗》,,成本仅30万美元,斯皮尔伯格也只花了十天时间就完成了拍摄,在16天的时间里,赚得了500万美元的全球收入。并且被以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美国电视节目之一。《决斗》在欧洲播出之后,为环球公司赚得几百万,取得了评论和商业双方面的成功,斯皮尔伯格的名气开始确立。
Ⅷ 请教电影大师两个电影名字
自从公元1895年,法国卢米埃兄弟制造出第一台电影机后, 电影这门技术和艺术的结合物就开始风靡全世界,让无数的人们为之倾倒。而电影大师在电影的发展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于电影事业,但是,正是这些电影大师们利用他们独特的眼光、思想,一次又一次的将技术与艺术融和起来,创造了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让我们再次回顾历史,了解这些大师以及他们的作品,让我们再次感受思想艺术的力量吧。
卓别林
说到电影喜剧,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卓别林,他在银幕上以层出不穷的噱头、 滑稽的表演和他独创的头戴破礼帽、脚登大皮鞋、手拿细手杖,迈着企鹅步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给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欢笑。然而在这种欢笑背后却隐藏着人生的孤独与凄凉。他的喜剧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将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批判因素融入其中,创造了世界喜剧不可逾越的高峰。美国电影史学家路易斯•约可布斯说:"谈论查利•卓别林也就是谈论电影。美国电影史上还没有一个人像查利•卓别林那样,成为全世界这样珍爱的人物。"
卓别林(1889--1977)出生于伦敦一个贫苦演员家庭,父母都是游艺场的歌舞演员。他的童年动荡不安,10岁时他就进了一个滑稽剧团充当演员,开始独立谋生。1907年他加入著名的卡尔诺哑剧剧团。1913年他随团去美国演出,其间与启斯东公司签定了合同,开始在制片人兼导演——塞纳特手下拍片。
1914年,他演出的第一部喜剧片《谋生》问世。不久,前文提到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在他的第二部影片《阵雨之间》中首次登台亮相,成为日后卓别林喜剧电影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他拍摄了大量的短片,以精湛的哑剧技巧、完美的银幕形象成为闻名世界的喜剧演员。
1923年他创建了自己的查理•卓别林影片公司,成了好莱坞第一个真正独立制片的艺术家。他一身兼任制片、编剧、导演、演员、作曲,拍出了他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巴黎一妇人》(1923年)、《淘金记》(1925年)、《马戏团》(1928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时代》(1936年)、《大独裁者》(1940年)、《凡尔杜先生》(1947年)、《舞台生涯》(1952年)等等。
1952年他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被迫离开美国。1957年他在英国执导并主演了《一个国王在纽约》,他导演的最后一部影片是 《香港女伯爵》(1967年)。
1972年,他重返好莱坞,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接受了为表彰他“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所作的不可估量的贡献”而授予他的艺术成就奖。卓别林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将人道主义精神与社会批判因素融入他的喜剧之中,创造了世界喜剧电影不可逾越的高峰。
个人感觉:我常常被卓别林的黑白片的形象,虽然都是默声片,但是,他所塑造的形象常常为人们所称道。卓别林一直拒绝有声电影,他认为有声电影破坏了电影艺术,当然,由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有些观点不免带有局限性,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卓别林不愧是20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家,世界上最著名的喜剧电影明星.而他作为伟大的喜剧电影艺术家,最大的贡献是他把为笑而笑的庸俗“闹剧”,提到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度。他以独特的喜剧艺术表演风格和辛辣的讽刺,尖锐的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同时,表现出对不幸命运的抗争,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百折不挠的追求。我们欣赏卓别林的影片,笑,是发自内心的笑;哭,则流着真诚的眼泪。卓别林对电影艺术的伟大贡献,写下了好莱坞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史上光辉的一页。
斯皮尔伯格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 1947年诞生于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其父是个电子计算机专家,其母是位颇有造谐的古典乐典演奏家。斯皮尔伯格自小便喜欢冒险与幻想,又勤于思考。12岁生日那天,其父送给了他一架袖珍摄影机,这使他对拍电影更为着迷。 16岁时,用8mm摄影机拍了一部两个半小时的科幻片《大光》FIRELIGHT。影片拍成后他的父亲租了一家影院放映,一晚上就收入500美元。1969年,拍了《安布林》,这部20分钟的短片不仅使他获得几个电影奖,更引起了“环球/MCA电视剧作人肖恩伯格的注意,为他带来了份7年的合同,使他成为一名真正的导演。这一年斯皮尔伯格21岁。
1971年为ABC美国广播公司拍摄了电视电影《决斗》该片用了16天时间投资35万美元,赚得了超过500万美元的全球收入,并且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美国电视节目之一。
1974年,26岁的斯皮尔伯格进入影坛,他的第二部电影便是带有里程碑性质的《大白鲨》FAWS,并取得空前的票房成功。从此,科幻与历险成了斯氏电影的标志。
1993年,执导长达了3个多小时,纪实风格、纯现实主义的史诗黑白片《辛德勒的名单》共夺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七项奥斯卡大奖,同时还获得全世界所有电影大奖的最佳影片奖。此外,该片获得七项英国电影学院奖,以及全球奖、全美影评人协会、制片人公会导演公会和克里斯托夫奖的最佳导演奖。同时由他执导类型,题材和风格迥异的《侏罗纪公园》获三项奥斯卡大奖并创下全球历史最高票房纪录。1996年,拍摄《侏罗纪公司》的续集《失落的世界》上映5天收入9000万美元。
在好莱坞,斯蒂文.斯皮尔伯格不仅是美国人的偶像,更是美国电影的奇迹。
当好莱坞对电影的商业利益日趋看重,而明星们对自己号召力的要求亦日渐增强时,导演便成了担负这双重压力的特殊角色,他们必须同时拥有金钱和才华,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影片在艺术上和票房上都很好看,而在好莱坞这份双项指数的评比中,斯皮尔伯格是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斯皮尔伯格正在成为一个远远超出导演范围的活的传奇,而他的下步又总是令人难以捉摸。
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影片:
《大白鲨》1975 《JAWS》
《第三类接触》1977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ree Kind》
《外星人》1984 《Gremlins》
《紫色》1985 《The Color Purple》
《太阳帝国》1987 《Empire of the Sun》
《胡克船长》1991 《Hook》
《侏罗纪公园》1993 《Jurassic Park》
《辛德勒名单》1993 《Schindler's List》
《失落的世界》1997 《The Lost Word》
《勇者无惧》1998
个人感觉:我有时不得不承认,斯皮尔伯格是电影界的天才,他的这方面的才能早在少年时期就已经显现出来了。我觉得,他富有丰富的想象力,还有深刻的洞察力。他的作品往往是科幻与伦理道德的化身。在《侏罗纪公园》中,我不只一次为其中宏伟的画面所震撼,我们仿佛在体会人类伟大的力量,然后又倒在自然的陷阱里挣扎。在《辛德勒的名单》里,我被纪实般的镜头所震撼,被人物的精神所感动,历史又在我们面前重现。在今天好莱坞电影投资与日俱增的情形下,他理智的运用金钱,创造着艺术。他不愧是美国电影的奇迹。
戈达尔
戈达尔1930年出生于法国巴黎,幼年移居瑞士,长大后回到巴黎。他大学时攻读的是人种学。戈达尔自小对电影就有狂热的兴趣,1950年,他进入法国《电影手册》编辑部,开始从事专职影评。随后的十年间里,他整天泡在电影资料馆,研究和观看了大量各种类型的影片,打下了深厚的电影素养的底子。1954年到1958年,他尝试导演了五部短片。
1959年,在特吕福的帮助下,29岁的戈达尔导演了第一部长故事片《精疲力尽》并一举成名。
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是戈达尔创作的高峰期,主要影片有《精疲力尽》、《卡宾枪手》、《疯狂的比埃罗》等。
自1967年拍摄《中国姑娘》以来,特别是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之后,戈达尔与当时法国学生运动领导人让_比埃•高兰组织了“维尔托夫小组”,声称他信奉苏联早期“电影眼睛派”创始人吉加•维尔托夫的理论,要用影片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同时,“为了摄制革命电影,首先应该对电影进行革命”。戈达尔和它的小组拍了一系列的“政治影片”。其中包括《真理》、《东风》、《意大利的斗争》、《直至胜利》、以及《一切顺利》。
70年代,戈达尔曾遭遇车祸,一度中断拍片,移居瑞士。直到1980年才重又回法国拍摄故事片,主要有《故事》、《芳名卡门》、《新浪潮》等。
戈达尔作品年表:
《精疲力尽》(1963)
《卡宾枪手》(1963)
《疯狂的比埃洛》(1965)
《我略知她一二》(1966)
《中国姑娘》(1967)
《真理》(1969)
《东风》(1969)
《意大利的斗争》(1970)
《直至胜利》(1970)
《一切顺利》(1972)
《故事》(1980)
《芳名卡门》(1983)
《新浪潮》(1990)
黑泽明
黑泽明1910年3月23日出生于东京品川区大井町,是8个兄弟的老末。初中毕业后,黑泽明热中于绘画,并立志当一名画家。由于受到哥哥影响,黑泽明在1934年考取助理导演,进入东宝电影的前身“PCL电影公司”拜名导演山本嘉次郎为师,学习导演和编剧。
1943年黑泽明独立执导了处女作《姿三四郎》,一举成名,与《海港花盛开》的导演木下惠介同被视为日本电影的新希望。1948年,黑泽明再执导筒,执意启用三船敏郎担任《酩酊天使》的男主角,从比,黑泽明和三船敏郎开启了“黑泽明黄金时代”,成为日本最强的电影拍档。截至《红胡子》为止的17年间,由黑泽明导演、三船敏郎担纲的作品包括《罗生门》、《白痴》、《七武士》、《生之录》、《蜘蛛巢城》、《大镖客》和《天国与地狱》等片。不但1950年拍摄的《罗生门》,翌年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从此,黑泽明闻名于世界影坛,三船敏郎也先后以《大镖客》、《红胡子》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男主角奖,两人也因而在日本影坛建立了“国际的黑泽,世界的三船”的称号。
1960年后半年到1970年初期,是黑泽明创作的低潮期,他和三船敏郎的关系突然决裂,从此,两人不再跟对方说话,也没有再合作,不过对于原因两人都是三缄其口。1970年,他根据山本周五郎的小说《没有季节的城市》改编的电影在票房上失利,黑泽明甚至因而企图自杀。不过黑泽明很快就再站了起来,1975年他导演的日俄合资电影《德苏乌扎啦》先后得到莫斯科影展金牌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80年由法国电影公司出资,黑泽明与三船敏郎再度合作拍摄的《影子武士》则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浆。
1985年,黑泽明完成了巨型古装片《乱人》。晚年的黑泽明热心于创作古装片,艺术上的追求也更加执着,作品也具有深沉的哲理内涵。
黑泽明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常常为了一个镜头的完美不惜消耗众多的人力物力。斯皮尔伯格曾说:“ 黑泽明就是电影界的莎士比亚。”这充分体现了一位大师对另一位超级大师尤衷的赞叹。
黑泽明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男性艺术家。他的电影总在描写日本的武士阶层:武士阶层的历史,武士的道德风尚,武士阶层的社会作用及演变等,通过艺术去歌颂铮铮铁汉。黑泽明是不同情弱者的。如果说美国的西部片是美国文化的象征,美国精神的象征;那么黑泽明的武士片也是日本文化的象征,日本精神的象征:武士那种忠于自己的团体、尽职、勇敢、正直、富有献身精神,纪律和克己,以及粗犷的斗争,是武士的品格,也是日本民族的品格。
他的影片具有十分强烈的影象感和深刻的道德观念与哲理。他有着其他日本人少有的天资,即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深邃的思想,使他成为日本最理念化的导演。他的创作方法十分特别,他喜欢由某一哲理观念出发进行构思创作。他拍的许多影片都是自成一体的,甚至有时以一个字作为主题。他首先对生活、社会、人生有某一特定的观念,然后去收集素材,构想人物和情节。这些情节和人物未必是真实的,相反是为了论证作者的哲理而被加工、夸张、强化的形象。电影只是他个人探索人生的试验。他就是要把人放在试管之中,给予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刺激,以测定人的反应。
黑泽明是日本最欧、美化的导演。他曾把莎士比亚,陀斯妥也夫斯基,高尔基等人的作品改编成日本故事搬上银幕。他也是最善于模仿美国电影的人,把现代化的电影手法与日本的民族传统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他的《七武士》是部充满激烈争斗,又富有喜剧幽默和深含哲理的娱乐影片。在结构上完全是模仿美国西部片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