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战东线有多恐怖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发起者德国为首,联合日本和意大利为联盟再次挑起的一场世界性战役,战争范围之广,波及国家之多,持续时间之长,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场让人闻之色变的恐怖战役,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分为东西两大战场,两大战场的划分是以德国为分界线的,一般的来讲,东线战场依然是和一战那样属于对抗苏联那边的,西线战场也和一战一样属于对抗英国为首的国家。
而这其中发生的几场战役更是能够让人们认识到东线战场有多可怕,比如明斯克战役,这场战役中德国用了二十天不到的时间将苏联军队西方面军大部全部歼灭,并且俘虏了50万名冠病,而在之后苏联发起反攻,同样在不到二十天的时间内大败德军,成功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大部的三十万名官兵全部歼灭。而同样发生在东线战场上的载入史册的基辅战役更是残酷,堪称的上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保卫战役,这场战斗中,苏联和德国共投入兵力达135万人,这场战役的最终结果是苏联第5、第21和第、37以及第26计团军大部,以及第40、第38集团军一部被全部歼灭,可谓是损失极其惨重,除此之外还有列宁格勒战役以及莫斯科保卫战等多项战役的残酷性都让人闻风丧胆,实在是残酷至极。
② 列宁格勒被德军围城3年接近150万人死亡,二战东线战场到底有多恐怖
二战东线战场可以比喻是地域在尘世中的再现,可以从两个方面:战争的武器数量和参战的人数。
德国和苏联在二战的东线战场上分了两个时期,前期是德国占据上风,当时的德国在东线战场的部署:有十九支坦克师,十三支机械师,最大的主力是一百多支的步兵师;掉往东线战场的德国军队有七百多万人,苏联是五百多万人,几近一千多万的士兵在战场进行拼搏。
一方面还是源源不断的苏军人数做后盾,就像德国有些二战军官的回忆录里写的那样,苏联红军就像海水,不停地向战场倾倒,遍布眼球的全是红色,无法躲避。
虽然苏联的红军在东线战场上获得了胜利,但是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惨烈的,二战纪录片展现出来的战场:天上浓烟密布,地上尸体成堆,到处充斥着血液和着泥土的腥臭味,蔓延开来的是无尽的黑暗。
③ 有关前苏联二战的电影一共多少部,有哪些
前苏联拍摄的二战影片应该有1000多部
推荐5部:
1、《一个机会》: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1942年,为窃取一份重要情报,苏军一小分队被空投到敌占区,在公路上截得一辆德军车辆,于是便冒充德军军官打入敌军情报中心,掀起了一场空前激烈的斗智斗勇的攻心战·······
2、《伟大的转折》:《伟大的转折》是由李培健编剧,胡培奋导演,于祥国作曲,洪涛、齐克建、邓小鸥、赵岭、任杰等演播的广播剧,共3集。影片讲述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晚年在一连串的政治挫折和军事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内部的腐败与分裂,痛定思痛,寻求新的政治力量的思想转变过程。
3、《莫斯科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俄语:Битва под Москвой,德语:Schlacht um Moskau)又称莫斯科战役,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性战事的总称。[1]
战事开始于1941年10月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进攻战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
此次战役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
4、《春天的十七个瞬间》:由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的12集电视剧。
该片被人们誉为“非凡的影片,它甚至使那些惯于吹毛求疵地把影片同历史进行对照的人,也不由得倾倒于影片的魅力。”编导出色地把纪实手法与艺术虚构融合在一起。
影片的故事情节以施季里茨调查法西斯上层人物与西方秘密谈判媾和为核心,却又以他与德国党卫军的周旋以及党卫军内部的斗争为线索,剥丝抽茧、层层推进,全片不见“历史瞬间”的快速闪过,而是以慢节奏细腻展现主人公的斗争历程,使纪实性、戏剧性、历史性得以完美统一。
影片围绕1945年3月在瑞士伯尔尼和洛桑进行的谈判即英美盟国背着苏联与法西斯单独媾和的“日出行动”进行。
5、《围困》:《围困》是米哈伊尔·叶尔绍夫执导,Yuri Solomin、Yevgeni Lebedev等参演的剧情片。该片讲述了伟大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遭受德寇围困的九百天,列宁格勒军民克服种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困难--饥饿,轰炸,疾病,寒冷——保卫了这座“英雄城”并最终打破了德寇的围困的故事。
拓展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④ 意大利的二战电影。
您好!
推荐一部关于意大利军人的二战电影“上尉的曼陀铃”(或“柯莱利上尉的曼陀林”),尼古拉斯·凯奇主演,剧情在美丽的地中海风光、意大利式的浪漫、甜蜜的爱情以及战争的毁灭间进行着,是我看过的关于意大利的最好的二战电影。另外配乐很不错。
剧情介绍
希腊的塞佛罗尼亚岛毗邻地中海,风景如画,宛如田园小诗一般的纯美恬静,以捕鱼为业的居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他们与世无争,淳朴善良。但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小岛却终究无法隔绝战争的影响,二战开始后不久,驻扎进这里的意大利士兵就打破了岛上的宁静祥和。
安东尼奥·柯莱利(尼古拉斯·凯奇)是这支部队里的一名上尉军官,虽然身为军人,但他仍保有着浪漫的天性和非凡的品味,尤其对音乐情有独衷,为了排遣军营生活的孤寂,柯莱利随身带着一把曼陀林琴,仿佛只有在琴声的怀抱里,他才能忘记身在异乡的孤单和战争带来的巨大压力。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叫佩拉吉娅(佩内洛普·克鲁兹)的当地姑娘闯入了柯莱利的世界,佩拉吉娅是渔村的医生之女,宽广迷人的地中海赋予她美丽优雅的仪表和坚韧执著的性格。在最初的相处中,两人都感觉和对方格格不入,但是很快,柯莱利天籁般的琴声便令佩拉吉娅神往不已。
这时,佩拉吉娅的未婚夫,本地渔民曼德拉斯(克利斯汀·贝尔)加入了希腊游击队阵营,奔赴前线抗击意军,曼德拉斯走后,佩拉吉娅和柯莱利之间的情谊有增无减,姑娘典雅的气质和不凡的智慧慢慢俘获了这位意大利上尉的心,尽管战争日益临近,但是两人的感情仍迅速地增长着,被战争封闭的柯莱利开始融入小村子淳朴简单但是快乐平和的生活中,而这一切又令他开始怀疑起这场战争的意义究竟何在。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而战争会湮灭一切美好的事物--包括爱情。柯莱利和佩拉吉娅不得不作出最后的抉择,是选择对各自祖国的忠诚还是选择对方的爱情?如果选择了后者,他们注定将要面对全然不可预知的未来和无止境的奉献牺牲……
片中有许多意大利民歌的男声合唱,别具风味,特别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桑塔·露琪亚》,引出了无数人对过去的回忆。
lykxr
⑤ 有没有好看的德国二战电影推荐一下谢谢
拯救大兵瑞恩,敦刻尔克,兵临城下,这几部电影都是二战题材的。
⑥ 什么是二战东线战场开始和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该战争的覆盖面广,涉及国家多,也是二战最为惨烈的战争。其中这一战争被苏联被成为伟大卫国战争,这一战争波及了欧洲广大地区,中部,东部,北部等国家都不可避免的被卷入了这场二战期间最为惨烈,伤亡最大的战争。尽管这场战争最后是以苏联获得胜利,但是身为战胜国的苏联也为此战付出了惨烈的代价。
随着纳粹德国的无条件投降,苏联取得最终胜利,东线战场的战争也划下句号。东线战场中仅斯大林格勒战役双方就阵亡近710000人次,仅此次战争纳粹德国就投入200万人次,苏联更是在此次战争中投入了300万人。比起西线而言,东线战场更为惨烈。但是这场战争也影响了二战结束后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格局。
⑦ 二战东线战场观后感
东线战场发生在苏德之间,持续近四年之久的战争。
它不仅空前激烈,其野蛮程度和破坏性在战争结束的60年之后依然让世人震惊。在军事研究方面,东方战场的战斗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学者。虽然苏联准备不足,却承受住了德军在1941年的进攻,并且逐渐而彻底地击败了侵略者。这一历程不仅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学术界和当代军事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1941年6月,希特勒下达开始 “巴巴罗萨”行动的命令后,138个师的德军侵入苏联,开始了这场史无前例的侵略战争。四年后,大约200万德国士兵和1100万苏联士兵在战争中丧生。如同斯大林格勒战役一样,库尔斯克战役等字眼深深地烙入了人们的记忆。
⑧ 有没有有关二战东线战场德国视角的电影
东线战场德国视觉影片:
《铁十字勋章》,詹姆斯·柯本饰演一名精通战术的老兵,而他的上司华而不实,渴望荣誉。
http://ke..com/view/65847.htm
⑨ 二战东线战场是什么
一般指二战时期欧洲的苏德战场
二战时期欧洲有两个主战场,一个是在欧洲西部英美开辟的欧洲第二战场,一是欧洲东部的苏德战场。
⑩ 二战德国纳粹电影.
电影《浪潮》。
该片改编自德国小说家托德·斯特拉瑟的同名小说,讲述了高中教师赖纳·文格尔通过课堂实验的形式带领学生体验法西斯独裁制度的故事。
在一所德国小镇的中学校园里,一位历史老师在讲解独裁统治的课上提出了一个问题:独裁统治在当代社会还有没有可能发生,学生们对此都嗤之以鼻。接下来,这位老师和他们班上的学生们做了一个模拟独裁政治的实验,他给这个班级组织取名叫“浪潮”。
引导学生们设立统一的口号、一致的打招呼方式,穿同款的服装。短短三天之后,这个班级的学生都对自己的组织确立了高度认同,他们团结、亢奋而激进,所有持反对意见的同学被视为异类。在同其他班级的一次群体斗殴中,历史老师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于是把全班学生召集到礼堂中,宣布实验的结束和组织的解散。然而为时已晚,一名狂热的学生因“信仰”幻灭而精神崩溃,开枪打伤了一名同学后饮弹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