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作家电影的名词解释
即左岸派电影,是法国新浪潮运动中部分年轻导演创作的电影。“作家电影”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的无声电影时期,而真正形成却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的法国。始作俑者是法国电影的“新浪潮”运动,其诞生的标志作品是1958年特吕弗导演的《淘气鬼》和夏布洛尔导演的《漂亮的塞尔日》。“新浪潮”理论来自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巴赞,他创办的《电影手册》集聚了后来成为“新浪潮”为主的众多年轻影评家。其中的代表人物几乎都是业余作家和影评家,没有上过专门的电影学校或受过专门训练,对电影的认识和学习主要是靠在资料馆里看片得来的。“新浪潮”主将戈达尔曾声言“拍电影,就是写作。”他们的影片也酷似作家的写作,大多专注记录或表现一个事件、一些人物,且多有自传色彩,制作上则往往集编剧、导演、音乐,甚至制片于一身,更多地表现出个人的创作风格,因此被称为“作者电影”。
与“新浪潮”并起的“左岸派”也被称为“作家电影”,他们与“新浪潮”有着共同的爱憎,更接近人们理解的“作家电影”——即作家直接参与电影制作。其代表作有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亨利·高尔比的《长别离》等。后来,“新浪潮”和“左岸派”的主将几乎都成了职业导演,人们也就不再称他们的作品为“作家电影”。
㈡ 左岸派是啥
“左岸派”是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个电影导演集团,因成员都住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而得名。他们是阿仑·雷乃、阿涅斯·瓦尔达、克利斯·马尔凯、阿仑·罗布-格里叶、玛格丽特·杜拉和亨利·科尔皮等。但“左岸派”实际上并没有组成一个“学派”或“团体”,他们只是一批相互间有着长久的友谊关系、艺术趣味相投并在创作上经常互相帮助的艺术家。由于他们在电影方面的成名之作都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问世的,如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年)和科尔皮的《长别离》(1961年)(两片均由杜拉编剧),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年,由罗布-格里叶编剧),瓦尔达的《克列奥的两小时》(1961年)等,加之他们的影片十分讲求个人风格,不拘守传统的电影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常常也被归入“新浪潮”电影。实际上,“左岸派”导演们的影片和《电影手册》派导演们的影片有着重大的不同之处,那就是: “左岸派”导演们只把专为电影编写的剧本拍成影片,而从不改编文学作品;他们一贯把重点放在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的描写上,对外部环境则采取纪录式的手法;他们的电影手法很讲究推敲,细节上都要修饰雕琢,绝无潦草马虎的半即兴式作风;他们的影片具有更为浓重的现代派色彩,尤其是杜拉和罗布-格里叶的影片,因为这两人本来就是法国现代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左岸派”电影在法国被称为“作家电影”,意即由文学作家拍摄的电影,其代表作品除了上面提到的几部影片外,稍后还有雷乃的《姆里也尔》(1963年)和《战争结束了》(1967年),罗布-格里叶的《不朽的女人》(1963年)、《横跨欧洲快车》(1966年)、《伊甸园和以后》(1970年)、及瓦尔达的《走卒们》(1967年)等。左岸派”的导演们由于对人和精神的发展过程感兴趣,从而走向了电影制作。因此,他们的影片有着明显的侧重人物内心描写的倾向。这似乎与20年代超现实主义先锋派电影的美学探索有着某种联系。然而,在20年代超现实主义的表现中,内心世界是他们唯一关心的现实。他们认为:内心的现实远远高于外部现实。而“左岸派”导演们却提出了“双重现实”的问题,即“头脑中的现实”和“眼前的现实”。他们认为,这是更高一层的现实。这样一个新的创作追求使“左岸派”电影一方面以探索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有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电影,另一方面又将内心现实与外部现实,即头脑中的现实与眼前面对的现实结合起来,将原有的超现实主义改造为一种易为公众所理解与接受的高级的现实主义。
㈢ 什么是左岸电影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法国新浪潮兴起的同时,在巴黎有另外一批电影艺术家,也拍出了一批与传统叙事技巧大相径庭的影片。由于他们都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因此而被称为“左岸派”。
他们进行创作的电影叫做左岸电影。
左岸派”是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个电影导演集团,因成员都住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而得名。他们是阿仑·雷乃、阿涅斯·瓦尔达、克利斯·马尔凯、阿仑·罗布-格里叶、玛格丽特·杜拉和亨利·科尔皮等。但“左岸派”实际上并没有组成一个“学派”或“团体”,他们只是一批相互间有着长久的友谊关系、艺术趣味相投并在创作上经常互相帮助的艺术家。由于他们在电影方面的成名之作都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问世的,如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年)和科尔皮的《长别离》(1961年)(两片均由杜拉编剧),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年,由罗布-格里叶编剧),瓦尔达的《克列奥的两小时》(1961年)等,加之他们的影片十分讲求个人风格,不拘守传统的电影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常常也被归入“新浪潮”电影。实际上,“左岸派”导演们的影片和《电影手册》派导演们的影片有着重大的不同之处,那就是: “左岸派”导演们只把专为电影编写的剧本拍成影片,而从不改编文学作品;他们一贯把重点放在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的描写上,对外部环境则采取纪录式的手法;他们的电影手法很讲究推敲,细节上都要修饰雕琢,绝无潦草马虎的半即兴式作风;他们的影片具有更为浓重的现代派色彩,尤其是杜拉和罗布-格里叶的影片,因为这两人本来就是法国现代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左岸派”电影在法国被称为“作家电影”,意即由文学作家拍摄的电影,其代表作品除了上面提到的几部影片外,稍后还有雷乃的《姆里也尔》(1963年)和《战争结束了》(1967年),罗布-格里叶的《不朽的女人》(1963年)、《横跨欧洲快车》(1966年)、《伊甸园和以后》(1970年)、玛格丽特·杜拉斯《音乐》、《印度之歌》及瓦尔达的《走卒们》(1967年)等。
㈣ 谁知道 左岸派电影 的特点 代表作啊
在法国新浪潮兴起的同时,在巴黎有另外一批电影艺术家,也拍出了一批与传统叙事技巧大相径庭的影片,因他们都居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因此被称为“左岸派”;他们的影片更着重探讨现代人的迷惘和心理过程本身,热衷于进行各种心理实验,在体现存在主义和弗洛依德主义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并在表现形式上吸纳了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布莱希特的戏剧技巧,但由于时代和风格的相近,他们也被认为是新浪潮的一部分,但“左岸派”却公开拒绝被贴上“新浪潮”的标签。
“左岸派”的大部分成员,在当时已是中年人,并很早就在各自的领域里进行发展,有的已经在其他艺术领域中出了名;他们的电影在精神上和文学上有着共同的倾向,就是对“人”及其精神发展过程感兴趣,推动他们走向电影领域的最根本因素是加强文学的表达方式,用电影化的手法去创作他们的文学,他们的电影剧本都来自于原创,而不会去改编已有的文学作品,所以他们的影片也被称为“作家电影”。
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是“左岸派”电影的黄金时期,由于“左岸派”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背景比较复杂,他们的许多作品被禁演,因此“左岸派”电影也被称为“先锋派”;“左岸派”后期的作品因他们的探索和创新,有时偏离电影形式太远,因此也被称为“非电影”。
“左岸派”的代表人物和影片:
Alain Renais 译名:阿伦雷乃
代表作:《广岛之恋》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我的美国叔叔》 《法国香颂》 《绝密隐私》
Marguerite Donnadieu(1914 -1996) 译名:玛格丽特杜拉斯
这些都是可以网络到的
㈤ 法国新浪潮电影左岸派的第一部代表作
左岸派第一部代表作的话是阿仑·雷乃导演,玛格丽特·杜拉斯编剧的电影《广岛之恋》
㈥ 左岸有什么寓意是塞纳河左岸的艺术殿堂吗
塞纳河,将市区分为二边,河北边称为右岸,河南边称为左岸。右岸有许多驰名的地方,如:香榭丽舍大道、刚果广场、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等,处处映射出法兰西的文化精髓。如果比喻巴黎的右岸为一位成熟娇艳的女士的话,那左岸只不过是年轻而贫穷的纯情先生。左岸虽然远落后于右岸,但经过许多年生生息息,如今形成了鲜明的特性。这里聚集了画家,诗人,哲学家,电影艺术家,还有不少的青年学者与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几乎从不踏进右岸,更有甚者以标榜自己来自左岸为荣。左岸,这里富有明星味。早期,有个法国“左岸派”电影,他们强http://www.wzrb.com.cn/system/2008/01/18/100482323.shtml是李华写的。
㈦ 比较法国新浪潮电影“作者电影”与“左岸派”的区别,最好举例分析
1.从他们各自的成分看:“新浪潮”的制作者大都是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的评论员,他们是些影迷,由到电影俱乐部中看影片、在杂志上写评论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坛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干将们: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里维特、卡斯特等人都是如此。而“左岸派”的制作者们则是聚集在塞纳河左岸“门阶出版社”这一左翼作家团体的周围的一批文人。其中有作家杜拉、罗伯—格里叶等;有戏剧家雷乃、亨利·高尔比;有记者阿尔芒·卡蒂;有摄影师阿涅斯·瓦尔达等。而真正搞电影的只有克里斯,马克一人。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文化水平。一般地讲,“左岸派”导演的文化修养要比“新浪潮”导演高。
2,从时间上看:“新浪潮”运动始于50年代末期,以1958年为诞生的日期。而“左岸派”电影导演的探索要比“新浪潮”导演早。雷乃在1948年就开始拍摄影片了,瓦尔达也于1954年就开始拍摄影片了。
3.在年龄上着: 1958年“新浪潮”的几个代表人物还都是年轻的小伙子:特吕弗和路易,马勒是26岁,戈达尔和夏布洛尔是28岁。而“左岸派”的导演们在1958年大多数已经都是中年人了:雷乃和格里叶是36岁,高尔比和马克是37岁,杜拉是44岁。他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来人,有的当过游击队员,有的被捕过、流放过,死里逃生。仅这一条,便可以看出“左岸派”导演的经历与阅历比“新浪潮”导演要丰富、复杂,他们对生活有着更为深刻的感触和理解。 4.从影片主题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电影有着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电影反映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作者电影较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如特吕弗《四百下》,戈达尔《精疲力尽》;而作家电影则较多采用“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甚至混乱地采用人称来叙事,如雷乃《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作者电影有一种真实诚恳的风格。而作家电影却有着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艺术的假定性也远远超过了“新浪潮”电影。
5.从拍摄地点的选择上看;由于“新浪潮”电影从来不去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具有社会性主题和政治性主题。因此,所选择的外景地一般都局限在巴黎,故事活动范围总在这个大城市中进行;同样基于影片主题的不同,“左岸派”导演们拍摄的地点也极为广泛,足迹遍及苏联、日本、朝鲜及欧洲各地。他们是些跨越国界的人,他们的目标不是巴黎,而是全世界。
6.从美学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左岸派”电影感兴趣的则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头脑中创造的生活远远比生活本身要丰富。他们向内心生活靠拢,向着一种新的真实深入。
7.从制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导演们以一种潦草的、半即兴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短,一年有时能够拍摄好几部影片;而“左岸派”导演却是以仔细琢磨的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也比较长,常常是好几年才拍摄完成一部影片。
8.从影片通过检查方面看:“新浪潮”电影由于内容简单,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都能顺利地通过放映(除戈达尔的《小兵士》之外),而“左岸派”电影由于背景比较复杂,所以一般都要遇到麻烦。比如:雷乃和马克拍摄的《雕像也会死去》(1952年)就被禁演了长达12年之久。雷乃《广岛之恋》原定参加戛纳电影节正式比赛,结果中途被撤下来,只获得一个评论奖。马克拍摄的《假如古巴……》(1961年)遭到禁演。他的另一部描写罢工的影片《希望早相见》 1967年)也遭受到同样的命运。艺术家采取鲜明的立场直接干预生活,把赤裸裸的社会现状搬上银幕,触发观众的情感与选择,这在“左岸派”之前的法国电影中尚不多见。“左岸派”电影是对商业电影的一次强有力的冲击。从这个意义上讲,“左岸派”导演的作家电影是法国五、六十年代“先锋派”。“左岸派”:现实主义的革新派。
㈧ 结合实例,比较法国电影“新浪潮”和“左岸派”的异同
"左岸派''与“新浪潮”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因而有的学者将“左岸派”看做是“新浪潮”的一部分。“左”与“新”在艺术创新上的探求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两者在美学上的追求差异也十分明显。 左岸派的主要人物有:阿仑.雷乃、玛格丽特.杜拉等、左岸派较之新浪潮受到的现代主义思潮影响更为广泛。左岸派电影注重人物内心、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他们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比外部动作更丰富、所以“左岸派”电影努力将人的种种心理活动搬上银幕。左岸派电影在世界观上接受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影响、电影表现世界的混乱、荒诞和非理性、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与自我关系上呈现的巨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危机、侧重展现现代资本主义世界“异化”境界、“左岸派”导演对人的内心和精神发展过程十分感兴趣、偏爱回忆、记忆、想像、潜意识活动等主题、所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也是其创作的理论源头、另外还有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等现代美学主义也在“左岸派”电影中得到大量运用。影片主题集中在“记忆与遗忘”的矛盾中。例如《广岛之恋》影片开始时就是一对拥抱的赤裸男女、随之是安详的对白“男:你在广岛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看见。。。”“女:我看见了一切、一切”、影片通过大量的闪回和画外音来展现人物、把过去与现在、现实和想象巧妙的交织在人物的情感起伏中。你可以去看《广岛之恋》、阿仑。雷乃的《慕里耶》、 新浪潮电影最大特点时强调个人色彩的“作者电影”风格、提倡导演的个性表现,为此、他们首先进行了一场电影制作和制片技术上的革命、新浪潮电影的口号就是“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电影的制作者”、他们的电影制作成本低、打破自格里菲斯以来叙事模式和情节结构方式、打乱情节结构。主要导演有:戈达尔、特吕弗等、你可以参看关于戈达尔《精疲力尽》、特吕弗的《四百下》的分析。 “左岸派”在电影语言的探索特立独行、极有创造性,也十分注重电影剪辑、他们称自己为“电影剪辑派”;“新浪潮'为了打破好莱坞为代表的银幕梦幻机制、大胆革新电影语言、在电影编剧、摄影、音效、剪辑技巧上都表现出不同于传统的特点、在摄影上、注重照相本性和纪实美学,采用大量的跟拍、抢拍镜头、在剪辑上,打破影片画面恪守流畅的原则、戈达尔运用调节和快速剪辑取消了传统的淡入淡出的手法、特吕弗和夏布洛尔发挥长镜头叙事的纪实性,剪辑的探索在世界电影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可能不是特别具体、但是手都打痛了哈、就到这里哈、希望对你有帮助。
㈨ 法国左岸派的作品有哪些
1、《梵高》
该片根据阿兰·罗布·格里耶同名小说改编,以现实与记忆穿插的方式讲述男人X和女人A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