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和阿尔巴尼亚建交时的一首歌
1949年11月23日阿尔巴尼亚同中国建交。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北京----地拉那,中国----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我亲密的同志和兄弟》等歌曲,反映了中阿建交期间,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Ⅱ 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主题歌在哪能够下载
http://www.beijing101.com/pts/song/ 外国歌曲/宁死不屈.mp3
求采纳
Ⅲ 小时候不懂事的时候看的阿尔巴尼亚老电影,只记得里面有人在山里找,“阿三你在哪里”,有谁知道电影名吗
闪耀的花火
1分钱看大片>>
2012年上映|116分钟|美国|英语
导演:萨利姆·阿基尔
主演:惠特尼·休斯顿乔丁·斯巴克斯卡门·艾乔戈德瑞克·卢克迈克·艾普斯
类型:剧情
Ⅳ 阿尔巴尼亚老电影
这个是敌人。这片名《地下游击队》。
Ⅳ 我要找阿尔巴尼亚歌曲修正主义阴谋彻底破产
no
Ⅵ 短片《桥》
【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桥》(1949)】
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1949年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拍出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
《桥》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它是由我党建立的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因此可以说是新中国出品的第一部长故事片。
导演:王滨
主演:王家乙 吕班 江浩 陈强
剧情简介:
1947年冬,东北某铁路工厂为支援解放战争,接受了抢修松花江铁桥的任务。开始,总工程师看不到群众的力量,对完成任务持怀疑态度。有的工人群众也存在雇佣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厂长主动深入工区,深入群众,启发动员大家为修复大桥出谋献策,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为制造修复铁桥需要的桥座和铆钉,他们先修复了炼钢炉;第一次炼钢失败受挫,工人梁日升又想出了用耐火砖代替白云石的办法,并获成功。此后,工人们也克服一系列困难,造出了桥座和铆钉。为按时完成修复铁桥的任务,铁路工厂的工人们群策群力,响应上级号召,投身修桥工作,终于在松花江解冻之前,将大桥修复。 《桥》是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第一部长故事片。也是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之作。它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不寻常的位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片的首创意义在于第一次在银幕上正面描写了中国工人阶级为缔造新中国而进行的劳动和斗争,塑造了新中国主人公的崭新形象。剧中人物梁日升和老侯头大公无私、勇于创造,具有新时代工人阶级的特点。该片艺术上追求在平易中见真实、于朴素中显亲切的创作风格。刻画人物、表现生活多用白描式的手法。
【前联邦德国影片《桥》(1959)】
导 演:Bernhard Wicki
编 剧:曼弗雷德·格雷戈尔 Michael Mansfeld KarlWilhelm Vivi
主 演:沃尔夫冈·斯顿夫 Corla Trantow 冈瑟·霍夫曼 卡尔·迈克尔·鲍尔泽 Frank Glaubrecht
【前南斯拉夫电影《桥》(1969)】
导演
哈·克尔瓦瓦茨导演
演员
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 斯·派罗维奇
出品
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出品
地区
南斯拉夫
类型
经典二战影片
剧情简介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面临东西夹击的德国已走到了失败的边缘,然而他们仍不死心,为了挽救危局,德军计划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国,为了能够顺利地撤退,他们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经的桥梁。
与此同时,一小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奉命前去炸毁这座桥梁,桥又高又险,任务极其艰巨。如果能炸掉这座大桥,将阻断德军的退路,更有利于反攻。德军当然也明白这座具有战略意义的大桥的重要性,他们部署了一个团的军力守卫,还安排了对付游击队的专家党卫军上校霍夫曼坐镇在军营中,大桥四周可谓戒备森严。
游击队在步步逼近目标的秘密潜入过程中,不幸被德军守备队发现,一名战士为了掩护全体战友脱险,孤身留守阻挡顽敌,不幸负伤后又大声呼叫退走的战友将手榴弹投向自己,杀身成仁,不当俘虏。
为了炸桥,游击队找到了一个工程师,但这个工程师恰恰是桥的设计者。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惊险曲折的斗争后,最终工程师亲手炸掉了自己设计建造的桥。
由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出品,导演是哈克尔瓦瓦茨,由著名的南斯拉夫功勋演员巴日沃伊诺维奇出演主角游击队少校老虎。这部影片承袭了南斯拉夫电影的一贯风格。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像鲜明,飞机大炮加游击队,突出英雄人物。影片背景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尾声,面临东西夹击的德国已走到了失败边缘。为了挽救危局,德军将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国。故事就发生在南斯拉夫,德军撤退将经过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大桥,一个游击小分队奉命炸桥,如果炸掉了这座大桥,将阻断德军的退路,更有利于反攻。德军当然也明白这座大桥的重要性,部署了一个团守卫,大桥四周戒备森严,另有对付游击队的专家党卫军上校霍夫曼坐镇。经过经过一系列惊险、曲折、惨烈的斗争,在桥梁设计工程师的舍命帮助下完成了任务。这部电影最早在中国放映于七十年代,那是一个极度缺乏精神食粮的年代。所以生于七十年代的人对这部电影留下了永难磨灭的印象,他们津津乐道于剧情和台词,学吹口哨和口琴并高唱这首著名的插曲——《啊!朋友!再见》。
《桥》主题曲《啊!朋友再见》
感人的战争歌曲都是悲剧性的,中国人最喜欢的战争歌曲也都是悲剧性的。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中国人看来,朋友之事很重要,这大概就是他们为什么那么喜欢南斯拉夫电影《桥》中的插曲《啊,朋友再见》的原因之一。从美学角度讲,这首歌有一种看似平淡、但极为深刻的苍凉之美,歌词平实而又深挚。影片歌颂的年轻的反法西斯英雄在微笑和牺牲的同时,这首歌一直在回荡:
那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
侵略者闯进我家乡
啊游击队啊快带我走吧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游击队啊快带我走吧
我实在不能再忍受
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
你一定把我来埋葬
请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
再插上一朵美丽的花
啊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
都说多么美丽的花
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
都说多么美丽的花
进入中国30年了,谁也挡不住这首源自意大利民歌的电影插曲的魅力。“啊!朋友再见”成了中国语言中一句高频句。
Ⅶ 在哪能听到阿尔巴尼亚老电影《在广阔的地平线》中的音乐
《阿尔巴尼亚经典电影之四广阔的地平线》(I teti ne Bronx)1CD[DVDRip]
中文名称:阿尔巴尼亚经典电影之四广阔的地平线
英文名称:I teti ne Bronx
资源类型:DVDRip
版本:1CD
发行时间:1968年
电影导演:威·吉卡
电影演员:迪·奥郭卡
萨·布拉西
鲁·迪里尼卡
地区:大陆
语言:普通话
简介:
阿尔巴尼亚电影是我国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引进的欧洲影片。此贴目的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想让我们回忆那个搬着小凳子,顶着寒风酷暑的夜晚在露天看电影单纯和快乐的童年时光。
导演:威·吉卡
摄影:威·吉卡
编剧:迪·阿古利
作曲:利·迪兹达里
录音:郭·突尔库
主演:迪·奥郭卡 萨·布拉西 鲁·迪里尼卡
出品:新阿尔巴尼亚电影制片厂
上映:1968年
地区:阿尔巴尼亚
片长:87分钟
对白:普通话
颜色:黑白
类型:文艺
视频:XVID 768x576 25.00fps 915Kbps
音频:Dolby AC3 48000Hz 立体声 192Kbps
译制:上海电影译制片 1968年11月
配音:毕克,伍经纬,李梓,刘广宁等
剧情介绍:
亚当雷卡是优秀的劳动党员,百吨浮吊司机。他为了捍卫党的事业,维护祖国的尊严,敢于坚持原则,同保守思想、官僚主义和歪风邪气进行无情的斗争,最后在抢救百吨浮吊脱险的过程中光荣牺牲。
演员表:
迪·奥郭卡
萨·布拉西
鲁·迪里尼卡
邦·拉依蒂
哥·斯皮罗
尼·乔亚
电驴下载地址:
http://www.verycd.com/topics/239223/
Ⅷ 一首阿尔巴尼亚电影的歌曲
这部电影有两首歌
赶快上山吧,勇士们
一手拿镐,一首拿枪
http://www.beijing101.com/pts/song/外国歌曲/宁死不屈.mp3
你说的的中文歌词难道是崔永元版本的
http://www.souting.com/S/3/1794/4197.htm
第一首
Ⅸ 求一老电影 是阿尔巴尼亚或者南斯拉夫我70年代看的 开始是纳粹盖世太保枪毙很多被俘者有一个男
哈哈我看过是南斯拉夫电影1972年拍摄的《瓦尔特保卫撒拉热窝》挺精彩的我还记得里面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空气在颤抖就是天空在燃烧!这句话的意思是比喻纳碎的行动风暴即将到来而且这句台词在当时一时间成为了一句流行语风靡了整个欧洲…看看吧望采纳谢谢!
Ⅹ 哪里可以找到阿尔巴尼亚歌曲
可以直接问阿尔巴尼亚的人要。直接上facebook或者myspace等交友网站找一些阿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