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二战电影 > 口号法国电影

口号法国电影

发布时间:2022-07-05 06:18:17

⑴ 20年前的一部电影

天生杀人狂

[编辑本段]剧情介绍
在暴力家庭中长大的米基(伍迪·哈里森饰)生性狂野,而他的女友麦勒丽(朱丽叶·刘易斯饰)由于从小受父亲的骚扰,也自然滋长出叛逆情绪而粗野不逊。两人在共同杀死了麦勒丽的父母后,开始了亡命天涯的生活。这对疯狂的情侣在逃亡的路上大开杀戒,杀人不计其数。由于电视的连续报道和炒作,两人竟然成为了全国文明的新闻人物,甚至成了青年们的偶像。不久,他们终于被警方擒获。电视节目主持人韦恩·盖尔为了提高收视率,进入监狱对米基进行了直播访问。在米基的煽动下,监狱发生了暴动。米基趁乱,以韦恩等人为人质,救出了麦勒丽,并且逃出了监狱……
1994年,美国著名导演奥利佛·斯通经过改编将昆汀·塔伦蒂诺的剧本《天生杀人狂》搬上银幕。这部电影由于其中对暴力的渲染和对美国新闻媒体的讽刺迅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尽管与昆汀的初衷不符,《天生杀人狂》还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影片。奥利佛·斯通通过MTV式的拍摄剪辑手法、肥皂剧和动画片的综合运用以及大量另类音乐等多种新颖的视听语言大大刺激了观众。《天生杀人狂》中的这些超前的后现代电影手法在今天的电影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本片从一个新鲜的角度重新审视了疯狂的犯罪行为与同样疯狂的媒体行为。剧中的主人公是一对喜好血腥和暴力的夫妇,他们最大的乐趣就是杀人。他们的举动引起了一位新闻工作者的注意,并且在自己的节目上加以报导。这一来,他们的知名度很快地又被提高了。即使是他们被捕之后,记者的报导仍然没有停止。一切的犯罪在媒体的眼中似乎都变成了另一个样子。我们该不该为此而感到悲哀呢?
奥利佛.斯通,这个好莱坞倍受争议的导演,总是一次又一次将人性以残酷而血淋淋的方式剖析给观众,又一次一次的用各种极端的视觉奇观冲击着观众的大脑与心灵,将之抬到震撼的颠峰。在他著名的《刺杀肯尼迪》一片中,导演通过凯文.科斯特饰演的律师一角展现了他对一个巨大的历史谎言的探究以及对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对手——美国政府的质问与反抗。当我们游走在黑白与彩色两个世界之中,强烈的感受到谎言与假相邪恶而又强大的力量。影片中反复出肯尼迪被刺的实况录象,无声的处理使得那几声枪声更加令人毛骨悚然。到了《天生杀人狂》,斯通似乎又要再一次挑战观众思想和视觉接受能力的极限,于是一场狂乱的杀戮与反抗最终在影片中造成了一场世界末日的狂欢,胶片上布满着伤痕,流淌着鲜血。现实中大概并没有这种疯狂到极点的事情发生,那么导演安排这样一场令人恐怖惊心的杀人事件,他又用意何在呢?通观全片,我们会发现,杀人不过是一种象征手段,两个主人公正是利用这种方式去反抗这个社会中的邪恶与虚伪。
从反抗到混战
在影片的片头,一条蛇的特写占据了整个镜头。蛇自古以来便代表着邪恶与毒辣,它出其不意的攻击会使任何生物顷刻毙命。而主人公米其和玛莱的结婚戒指便分别缠绕着一条蛇,他们俩就象蛇的化身,毫不犹豫的将子弹射入人的胸膛。他们自从一开杀戒便在三周之内杀死了五十个人,而这仅仅是旅程的开始,当他们被关进监狱,即便是这铜墙铁壁仍然没能阻挡他们的力量,一年之后他们终于冲出一条血路逃脱了这个如地狱般的牢笼(此话出自典狱长之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米其和玛莱其实正是社会的两个畸形产物。米其出生在一个暴力家庭,从祖父到父亲都丧生在暴力的枪口之下,年幼的他目睹了残忍血腥一幕幕,于是这些恐怖的场景便经常出现在他的梦境之中。而这个杀人不眨眼的狂人却对梦里的兔先生感到害怕。从小的经历让他奉命运为其真理,而杀人正是上帝赋予他的特权,结束那些不该存活的虚伪的人的生命。米其认为自己是有这样的权力的,当他在峡谷上对玛莱求婚时他俨然是用的上帝的口吻,并且也赋予了玛莱杀人的权力。玛莱生长在一个混乱的家庭,乱伦的父亲,充耳不闻的母亲,让她的身心都受到压抑,最终导致了她和米其用极其残暴的手段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母亲,在施暴的同时她不断的咒骂和发自内心的狂笑表现出她即将获得自由时的激动与欢喜,当她临走时对弟弟说:“你自由了!”那个小男孩竟然也露出了会意一笑。米其和玛莱的初衷其实很简单,这两个爱到可以鲜血相溶的人只是想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然而现实生活中暴力横行,虚伪与谎言充斥铺天盖地,即便是最简单的生活也象美梦一样难以成真。人到绝路他们只有拿起武器去拼杀,用鲜血去铺铸一条通向幸福的康庄大道。
其实,在米其和玛莱心中同样存在着价值和是非善恶,只是他们对其所做的判断的结果就是决定其生与死。一路上,他们所杀之人都是对他们不敬者。例如,影片开始一场的杀人片断,起因实际上是那个男人对玛莱下流的挑逗。当米其的一颗子弹射向对手时,导演将镜头做了高速处理,我们看到子弹缓慢的逼近惊恐的人,神圣感油然而生,此时的米其站在神的高度去惩罚了这些言行下流,对女人不敬的人。而当米其因为发梦而导致错杀了那位印地安酋长,他的后悔懊恼,玛莱不住的指着他说你不好你坏时,更加让我们看到他们并非不分善恶的传统意义上的坏人。
然而,仅仅是扼杀身边种种恶的现象可能永生都无法到达幸福的彼岸,因为有一个更加强大的国家意识形态机器控制着整个社会的运行,而它正是恶的根源。在影片中有三个人物身份是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代表:警长捷克、典狱长以及记者韦恩。警长捷克实际上是一个嗜好血腥和玩弄女人的恶棍,他在抓获米其和玛莱的时候趁机占有了当时虚弱的玛莱,一年后更在监狱里试图引诱玛莱。他通过抓获杀人犯而出书成名,更想通过对米其的处置让他的名气进一步大放光彩。典狱长在这所监狱里仿佛一个地狱之神,在他统治的范围掌管着犯人的生命的权利,他也是个虚伪的小人,为了自己的官途步步为营,却没想到最后在自己的辖区发生了一场混乱的战争。记者韦恩是一个最具讽刺意义的人物,极大的嘲弄了当今的媒体。电视,这个作为后现代社会最大的发明物,从它的诞生之日开始就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到如今,它展现给大家的已经是一幅光怪陆离的情景,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这已成为人人心中的疑问。韦恩是一个挑战者,他将向大家展示一次绝对真实的现场直播,他想要创造一次奇迹。但是到了最后关头,韦恩依然不彻底,原来他和他的同行仍然一样,制作这个节目也不过是为了提高节目的收视率,真实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重要。当媒体不断高呼消灭暴力的口号时,在另一边却制造着惨不忍睹的暴力场面带动着社会不断走向暴力的边缘。就是这三个人物:警长捷克代表着社会是非价值的判断者,典狱长代表着国家暴力机构的统治者,记者韦恩代表着国家意识形态的喉舌。
当社会成为这样一种景象时,米其和玛莱们应该怎样,他们只有极端的反抗,所以到了影片的最后才会有那样一场全体犯人与监狱人员的混战。在平民的社会米其和玛莱也拥有无数的支持者和拥护者,他们甚至超过了许多的名人成为杂志的封面人物。而与米其和玛莱同样出自平民的人们也感受到了社会的荒谬,于是这些拥护者以同样荒谬的方式表达着他们内心的呐喊,他们对着采访的镜头表达出对米其与玛莱的崇敬和对这种杀人方式的敬佩,甚至打出横幅写上“kill me!”他们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认同米其所作出的纯粹的价值判断。

⑵ 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一大贡献在于什么

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一大贡献在于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

1958年,法国新浪潮电影开始兴起,他们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过去影片中的“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又被称为“电影手册派”或“作者电影”。主要是以表现个性为主的非政治性的电影。

(2)口号法国电影扩展阅读:

就大环境而言,二战后制度长期僵化,年轻人理想破灭,人民急需一种新文化,一种打破常规的精神领导思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经济、政治、美学与社会趋势的发展,促使新思潮出现。

再加之法国国内社会现状不容乐观,社会问题不断,人民精神空虚,在美国称之为“垮掉的一代”,在英国则称之为“愤怒的青年”,在法国则称为“世纪的痛苦”或者“新浪潮”。

法国新浪潮电影通常可以划分为三个流派:巴赞《电影手册》、“新浪潮”电影、“左岸派”电影。其中,“新浪潮”电影提出“作者电影”口号。即“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电影的制作者”。

⑶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标志性口号:“还我普通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

摘要 在世界电影舞台上,意大利电影无疑应该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自然也应该反映现实。尤其是在二战之后的许多年中,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出现,更是令人耳目一新。这一时期的意大利电影不仅反映了战后意大利的现实生活,更努力去证实意大利的社会现实。这一点,在早就把电影作为商品的西方社会是十分难得的,可能也正因为如此,才奠定了意大利电影在世界影坛的地位。甚至可以说,社会性、现实性已构成了意大利电影的最重要特征

⑷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起源


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当时安德烈·巴赞(Andre Bazin)主编的《电影手册》聚集了一批青年编辑人员,如克洛德·夏布罗尔、特吕弗、戈达尔等50余人。他们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过去影片中的“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又被称为“电影手册派”或“作者电影”。他们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情与性关系,与传统影片不同之处在于充满了主观性与抒情性。这类影片较强调生活气息,采用实景拍摄,主张即兴创作;影片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手法上也比较多变。

1958年是“新浪潮”的诞生年,有两部处女作问世:特吕弗的《四百击》与夏布罗尔的《漂亮的塞尔其》;1959年是“新浪潮”的幸福年:特吕弗凭《胡作非为》在当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⑸ 法国电影新浪潮的诞生背景

“新浪潮”的产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长期制度僵化的社会造成了青年一代的幻想破灭。首先,法西斯的垮台,历史性的审判,使得国际上的左派势力受到严重打击。其后,斯大林的去世,对他的重新评价,又使得左派势力陷入茫然,而不光彩的阿尔及利亚战争和越南战争,再次使中间派开始感到失望。这时,整整一代青年人视政治为“滑稽的把戏”。当时的文艺作品开始注意这些年轻人,描写这些人成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特殊现象,在美国被称作“垮掉的一代”,在英国被称作“愤怒的青年”,在法国则被称作“世纪的痛苦”或“新浪潮”;因此,在“新浪潮”的影片中,从主题到情节,从风格到表现手法都带着这种时代的印痕。
这个背景与二战以后人们的彷徨苦闷相关联,所以在新浪潮的作品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二战的反思。同时也与后现代思潮紧密相关。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解构,是对现代主义的怀疑,是基于迷茫困惑后的发泄,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解放。
当时安德烈·巴赞(Andre Bazin)主编的《电影手册》聚集了一批青年编辑人员,如克洛德·夏布罗尔、特吕弗、戈达尔等50余人。他们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过去影片中的“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又被称为“电影手册派”或“作者电影”。

⑹ 纯电影的口号是谁提出来的

法国先锋派理论家杰尔曼·杜拉克(Germaine Dulac)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理论主张

⑺ 西方电影的发展史

一:电影的的发明
1895月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铺辛路十四号的“大咖啡馆”地下室中第一次公开售票播放电影,标志着电影的正式诞生。此后,电影影响愈大,被成为“机械文艺女神”。其诞生和成长的历 史,也即是连续摄影的机器、坚韧敏感的胶片和连续放映的机器这三种技术手段改进的过程。
(一)视觉残留原理(0.1s~~0.4s)
比利时:普拉托
(二)照相技术
1.1824年,法国:尼艾浦斯——《餐桌》(世界第一张照片)
2.英国:穆布里奇——第一个将照相术用于活动摄影
3.法国:马莱——1882年,第一次用一台摄影机拍摄电影
——1888年,第一架电影摄影机诞生
(三)动画
1888年,法国:雷诺——光学影戏机
(四)胶片
1889年,爱迪生vs伊斯曼工厂合作创制
(五)放映机
1.1894年,迪克逊vs爱迪生——电影视镜
2.法国:奥古莫斯
3.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活动电影放映机
二:电影美学思潮与流派
(一)写实主义
1.朴素写实主义(电影是“重现生活的机器”)
卢米埃尔兄弟——《工厂的大门》《婴儿的午餐》《火车进站》
2.纪录片派
(1)美国:弗拉哈迪(人类学纪录流派)——《北方的纳努克》
(2)维尔托夫(电影眼睛派)——《电影真理报》《电影眼睛》《前进吧,苏维埃》《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
(3)英国:约翰*格里尔逊
《飘网渔船》《从乡村来到城市》《夜邮》
(4)荷兰:尤里斯*伊文思——《桥》《雨》《四万万人民》《风》
3.德国新客观派(即“街道电影”)
卡尔*格吕纳——《街道》
乔治*派勃斯特——《没有欢乐的街》
布鲁诺*拉恩——《街头惨剧》
4.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派
(1)先驱者
雷内*克莱尔 让*维果
(2)代表人物
让*雷诺阿——《母狗》《游戏规则》(最终确立世界电影写实主义传统并形成系统的写实主义电影语法)
5.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1)口号
“还我普通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
(2)诞生标志
1945年,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3)代表人物
罗西里尼 维斯康蒂 德*西卡 西柴烈*柴伐梯尼 德*桑蒂斯
(4)代表作
《偷自行车的人》《罗马11时》《艰辛的米》《温别尔托*D》
6.心理式写实主义
(二)现代主义
1.欧洲先锋电影运动(以法国先锋电影运动为主)
(1)创始人
法国:路易*德吕克
(2)代表作
《机械舞蹈》《幕间休息》《一条安达鲁狗》《卡里加里博士》
2.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
(1)代表人物
安德烈*巴赞(精神之父) 特吕弗 戈达尔 夏布罗尔 雅克*里维特
(2)代表作
《精疲力尽》《四百下》
(#)注:左岸派——《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3.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运动
(1)米*安东尼奥尼——《奇遇》《夜》《蚀》《红色沙漠》《放大》
(2)费德里科*费里尼——《道路》《八部半》
(三)娱乐电影
1.重要人物
梅里爱 爱森斯坦 普多夫金
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
2.中心:好莱坞
(四)政治电影
1.法国
(1)代表人
雷内*阿利奥 卡兰*卡尔兹 雷内*伏几埃
(2)代表作
《罢工中的铁路员工》《这仅仅是开始》《温德尔工厂的复工》
2.意大利
(1)代表人
塔维亚尼兄弟 弗朗西斯科*罗西
(2)代表作
《怀疑》《奎伊玛达》《马太伊事件》《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对一个不受怀疑的公民的调查》《工人阶级上天堂》《希特勒的最后十天》《墨索里尼的最后行动》《我们曾如此相爱》三:好莱坞电影
(一)好莱坞影都简史
1.1909年11月,“好莱坞之父”格里菲斯率领剧组至此拍摄影片
2.八大影片公司
米高梅(MGM) 派拉蒙 华纳兄弟 20世纪福克斯
雷电华(RKO) 环球 联美 哥伦比亚
3.好莱坞制片业五大基本特征
高成本 高科技 高片酬 高收入 高利润
(二)好莱坞电影发展史
1.默片时期(1896~~1923)
卓别林——《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
勃斯特*基顿(喜剧电影奇才)(石面人)——《航海家》《将军号》
哈洛德*苏埃德
哈莱*兰登
2.有声电影时期(1923~~1932)
(1)1926年,华纳:《唐璜》
(2)1927年,华纳:《爵士歌王》
(3)1927年,《纽约之光》(标志有声电影正式诞生)
3.蓬勃发展时期(1932~~1941)
(1)演员
MGM:葛丽泰*嘉宝 克拉克*盖博 瑙玛*希拉 费雯*丽
华纳:卑蒂*戴维斯 亨弗莱*鲍嘉
派拉蒙:玛琳*黛德丽 克劳黛*考尔白 贾利*古柏(英雄明星)
电影神童:奥逊*威尔斯
(2)代表作
《安娜*克里斯蒂》《瑞典女王》《茶花女》《乱世佳人》《一夜风流》
《告密者》《公民凯恩》《一个明星的诞生》《红衫泪痕》
《绿野仙踪》《呼啸山庄》《关山飞渡》《费城故事》《蝴蝶梦》 《青山翠谷》
4.二战时期(1939~~1945)
《血雨腥风》《大独裁者》《纳粹间谍的自白》《希特勒的子孙》
《纳粹党徒》《卡萨布兰卡》
5.二战后时期(1945~~20C70S末)
威廉*惠勒——《黄金时代》
约翰*休斯敦——《宝石岭》
金*维多——《太阳浴血记》
贾利*古柏——《弗吉尼亚人》《永别了,武器》《战地钟声》《正午》
亨弗莱*鲍嘉——《非洲皇后号》《马耳它之鹰》《黑道》《夜长梦多》
奥黛丽*赫本——《罗马假日》《战争与和平》《窈窕淑女》
玛丽莲*梦露
伊丽莎白*泰勒
凯瑟琳*赫本
6.20C70S末~~20C80S末
《克莱默夫妇》《普通人》《母女情深》《坠入情网》
《金色池塘》《雨人》《为黛西小姐开车》
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系列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E*T外星人》《第三类接触》《大白鲨》《夺宝奇兵》
《紫色》《太阳帝国》
7.20C90S~~
《木乃伊》《骇客帝国》《第六感》《女巫布莱尔》《诺丁山》《落跑新娘》《间谍奥斯汀》《老爸向前冲》《将军的女儿》《美国派》《泰山》《花木兰》《狮子王》《沉默的羔羊》《阿甘正传》《肖恩克的救赎》《勇敢的心》《楚门的世界》《泰坦尼克号》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辛德勒名单》《侏罗纪公园》《拯救大兵瑞恩》
(三)好莱坞电影业的特色
1.制片厂制度
2.明星制
3.独立制片人制度
1977年,伍迪*艾伦《安女尼*霍尔》
斯派克*李
昆廷*塔伦蒂诺
斯蒂文*索德伯格
卡梅隆*克罗
科恩兄弟
4.类型片
(1)西部片
1903年,埃德温*鲍特《火车大劫案》(奠定西部片基本特点)
1939年,约翰*福特《关山飞渡》(西部片特点全面形成)
《大地惊雷》《约克军曹》《正午》
《不可饶恕》(20C90S西部片复苏标志之一)
《与狼共舞》(20C90S西部片复苏标志之一)
(2)科幻片
梅里爱《月球旅行记》
德国:弗里茨*朗格《大都市》(世界第一部现代科幻片)
英国:《侏儒》
1968年,斯坦利*库布里克《2001:漫游太空》(美国第一科幻片)
《第三类接触》《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天地大冲撞》《骇客帝国》
(3)歌舞片
《爵士歌王》《百老汇旋律》
勃斯比*伯克莱《第42街》
弗雷德*艾斯蒂尔——《高帽》《巡回演出》
金*凯利——《雨中曲》(第一歌舞片)
(4)犯罪片
1927年,《黑社会》
《疤面大盗》《教父》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悬念大师)《三十九级台阶》《失踪的女人》《蝴蝶梦》《爱德华夫人》《美人计》《后窗》《晕眩》《西北偏北》《精神病患者》《群鸟》
(一)法国电影简史
1.卢米埃尔兄弟
《工厂的大门》《婴儿的午餐》《火车进站》《出港的船》《水浇园丁》
2.梅里爱
《贵妇人的失踪》《橡皮头人》《管弦乐队指挥》《月球旅行记》
《太空旅行记》《爱德华七世加冕典礼》
3.拉菲特兄弟
《吉斯公爵的被刺》《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麦克白》
4.印象派(20C20S)
路易·德吕克《狂热》《沉默》《西班牙的节日》《流浪女》
谢尔曼·杜拉克《微笑的布德夫人》
阿倍儿·冈斯《车轮》《拿破仑传》
让·爱浦斯坦《红色旅店》
莱皮埃《黄金国》
5.抽象主义(20C20S)
费尔南多·莱谢尔《机械舞蹈》
雷内·克莱尔《幕间节目》
6.超现实主义(20C20S)
谢尔曼·杜拉克《僧侣与贝壳》
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
7.诗意现实主义(20C30S)
雷内·克莱尔《巴黎屋檐下》《百万法郎》《自由属于我们》《七月十四日》
让·维果《尼斯景象》《塔利斯》《操行零分》《驳船亚特兰特号》
让·雷诺阿《母狗》《幻灭》《游戏规则》《吾土吾民》
8.新浪潮运动(1958~~1962)
夏布罗尔《漂亮的塞尔其》
特吕弗《淘气鬼》《四百下》
戈达尔《筋疲力尽》
9.左岸派
阿仑·雷乃《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亨利·科尔皮《长别离》
罗布·格里叶《横跨欧洲的特快列车》
玛格丽特·杜拉《印度之歌》

⑻ 一部法国电影,贝利叶一家。女孩房间里的中国红色海报是什么情况(电影就是最近几年的)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编者按语。在介绍了甘肃省会宁县城镇的一些居民,包括一批知识青年到农村安家落户的事迹后,引述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随即在全国各地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批城市知识青年下放到了农村劳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以及“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和“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是这场运动的典型标语口号。
“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这样的标语在墙上、器物、农具上都可以看到。

⑼ 中国攻克法国的电影

《解放军在巴黎》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RNbgjNAKrOJM8Q4p3qUmgQ

提取码:usau

《解放军在巴黎》是由CineQuaNonFilms制作的喜剧片,该片由让·雅南执导,让·雅南、尼可·卡芳、米歇尔·塞罗、玛莎·梅赫勒、长冢京三领衔主演。该片虚构了中国派出6亿人民解放军进军法国,法国总统逃往美国,解放军不费一枪一弹和平占领巴黎之后却没能抵抗住糖衣炮弹的进攻,全线撤退的故事。该片于1974年2月28日在法国上映。

⑽ 结合实例,比较法国电影“新浪潮”和“左岸派”的异同

"左岸派''与“新浪潮”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因而有的学者将“左岸派”看做是“新浪潮”的一部分。“左”与“新”在艺术创新上的探求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两者在美学上的追求差异也十分明显。 左岸派的主要人物有:阿仑.雷乃、玛格丽特.杜拉等、左岸派较之新浪潮受到的现代主义思潮影响更为广泛。左岸派电影注重人物内心、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他们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比外部动作更丰富、所以“左岸派”电影努力将人的种种心理活动搬上银幕。左岸派电影在世界观上接受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影响、电影表现世界的混乱、荒诞和非理性、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与自我关系上呈现的巨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危机、侧重展现现代资本主义世界“异化”境界、“左岸派”导演对人的内心和精神发展过程十分感兴趣、偏爱回忆、记忆、想像、潜意识活动等主题、所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也是其创作的理论源头、另外还有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等现代美学主义也在“左岸派”电影中得到大量运用。影片主题集中在“记忆与遗忘”的矛盾中。例如《广岛之恋》影片开始时就是一对拥抱的赤裸男女、随之是安详的对白“男:你在广岛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看见。。。”“女:我看见了一切、一切”、影片通过大量的闪回和画外音来展现人物、把过去与现在、现实和想象巧妙的交织在人物的情感起伏中。你可以去看《广岛之恋》、阿仑。雷乃的《慕里耶》、 新浪潮电影最大特点时强调个人色彩的“作者电影”风格、提倡导演的个性表现,为此、他们首先进行了一场电影制作和制片技术上的革命、新浪潮电影的口号就是“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电影的制作者”、他们的电影制作成本低、打破自格里菲斯以来叙事模式和情节结构方式、打乱情节结构。主要导演有:戈达尔、特吕弗等、你可以参看关于戈达尔《精疲力尽》、特吕弗的《四百下》的分析。 “左岸派”在电影语言的探索特立独行、极有创造性,也十分注重电影剪辑、他们称自己为“电影剪辑派”;“新浪潮'为了打破好莱坞为代表的银幕梦幻机制、大胆革新电影语言、在电影编剧、摄影、音效、剪辑技巧上都表现出不同于传统的特点、在摄影上、注重照相本性和纪实美学,采用大量的跟拍、抢拍镜头、在剪辑上,打破影片画面恪守流畅的原则、戈达尔运用调节和快速剪辑取消了传统的淡入淡出的手法、特吕弗和夏布洛尔发挥长镜头叙事的纪实性,剪辑的探索在世界电影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可能不是特别具体、但是手都打痛了哈、就到这里哈、希望对你有帮助。

阅读全文

与口号法国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