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俄罗斯娱乐业和电影业为什么不发达
娱乐业需要大量的人口基数是中产阶级,比如莫斯科,彼得堡,诺夫哥罗德,喀山,假如中产阶级的人数太少,票买不了多少,成本都划不来。电影业目前是私人的公司占市场的70%,因为互联网的原因,对电影的冲击力很大。老百姓已经习惯于在网上看电影,电影公司没有票房,赚钱就很难,中小城市早就把电影院改成商场了。
2. 世界三大影视制作中心
全球影视工业的格局现状
1、全球影视工业中心:美国好莱坞
2、第二梯队:亚洲的印度宝莱坞,欧洲的法国(因为有欧罗巴的存在,姑且列入,呵呵);
3、第三梯队:亚洲的韩国日本(这两此起彼伏,这几年韩国比较繁荣),非洲的尼日利亚尼莱坞
4、其他:中国,英国,德国,泰国(很抱歉,泰国这几年都要比中国猛),伊朗,俄罗斯,可以列出很多来,中国就是在这一大堆中间。
3. 俄罗斯经济那么不景气为什么能拍出高质量影片和纪录片
要清楚一个道理,一国电影质量和经济体量无关。关键在国家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人才储备。俄罗斯电影圈,毕竟继承了原苏联时期发达的电影工业基础和人才储备。拥有一大批优秀甚至顶尖的电影相关技术和人才,所以,他们合作能够拍摄一系列优秀的电影和纪录片并不奇怪。
4. 斯大林格勒这片子大家怎么看
斯大林格勒战役无疑是整个二战甚至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也是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它不仅与中途岛、阿拉曼一起构成了二战的重要转折,更以巨大的伤亡与破坏,绝望的攻伐与残酷杀戮被世人所铭记。持续一年的战争将偌大的城市碾成粉末,双方几乎在每一寸土地上开展了殊死争夺,红军平均存活率不超过24小时,而德国人则每天会损失2000多名士兵,这场战役最终造成了近200万的伤亡,成就了一场伟大的胜利,也铸造了一次惨痛的失败,而那些鲜活又脆弱的生命,在似乎无比辽阔的历史面前,最终只沦为了空洞的数字与注释。
不需要文学的描绘,这天然就是产生戏剧的温床。俄罗斯或者苏联曾经无数次将斯大林格勒搬上大银幕,其中1948年的版本作为政治产物,甚至由斯大林亲自参与后期剪辑。德国也曾以失败者的视角描述过这场战争。而国内观众最为熟悉的,则是2001年由裘德诺主演的《兵临城下》。然而论及影视开发度,斯大林格勒远不及中途岛、珍珠港或者诺曼底,这一定程度上也是与苏联解体后,伴随着经济下滑,俄罗斯文化创造力的衰退不无关系。如同月盈月亏,经历谷底的俄罗斯电影在经济复兴的背景下迎来重生,2004年的《守夜人》重振了俄罗斯商业电影的国际声威,而提莫·贝克曼贝托夫更是由此进军好莱坞,拍摄出了《通缉令》这样让世人眼前一亮的精彩作品。此次俄罗斯导演奥多尔邦达尔丘克拿到索尼影业3000万美元的投资,终于有机会让“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一题材焕发出新的光辉。以拍摄战争而言,3000万美元的投资水平在好莱坞只能小打小闹,最多也就弄点儿中近景对付或是蒙太奇交待。即使放在国内,这也就是个不过如此的水平。可是奥多尔的确是用这些资金弄出了非常恢弘的战争场面,以及水准相当不俗的特效。
与所有主流战争电影一样,《斯大林格勒》也选择了“以小见大”的方式来描绘这场战争。一支由先遣侦察兵组成的队伍潜入被德国占领的市中心,占据了一幢战略位置重要的大楼,并与近在咫尺的德军形成对峙。此后陆续有被打散的士兵加入防守,而德军也一再发起进攻,双方互有损耗,过程中构建起敌我双雄对决的模式。再加上一个独守孤楼的美女,掺入与六名军人暧昧不清的情感,便构成了《斯大林格勒》的全部情节架构。
这样的剧情明显借鉴了斯大林格勒“巴普洛夫大楼”故事。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由扬科夫·巴甫洛夫指挥的一个小分队占据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顽强抵抗数倍于己的德军。在战争最为胶着的阶段,这栋大楼甚至成为苏联抗击德国的精神堡垒。大楼的红军击退了德军无数次进攻,一直坚守到斯大林格勒地域的德军集团被消灭。
如此振奋人心的故事,无疑是最适合好莱坞式战争英雄题材的蓝本。但到底是制作经费的掣肘,抑或导演叙事的失当,电影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并不如预期。这样的题材与俄罗斯的制作背景,电影想要动员的,显然不是那些文艺向的女性观众。在关于《斯大林格勒》电影的叙述中,有几个关键词最吸引男人:二战、俄罗斯、战斗民族、斯大林格勒战役。尽管有IMAX3D的噱头,但是显然粗砺、直接、干脆的镜头更能满足那些想要一睹凶悍真实战斗场面的汉子们。电影的开篇的确也给予了观众足够刺激,夜渡偷袭失败后,燃烧着的红军士兵从地平线上冲出,扭曲的表情伴随着怒吼冲向德军防线。在高速摄影的镜头里,最为残酷的画面被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这是奠定整个故事的铺陈,也是预先便注定的失败一战。可是电影所能给予的惊喜,也就仅此而已。两个小时的篇幅里,太多时间用来描写角色们的状态与那些细枝末节的情感。战斗民族的汉子们仿佛都成为了话痨,絮絮叨叨地对话加上失职的翻译几乎让我一半时间都在揣测角色的真实动机到底为何。而本应你死我活的交战双方似乎是偶尔心血来潮才想要上去打一场。更多的时间里,他们愿意以各种符合本民族文化的方式各自谈人生和泡妞,又或者享受那似乎有些狼狈却又慵懒的闲暇时光。
而在经历了飞机扫射的大场面后,电影的整个叙事环境便几乎固守在了有限的广场一周。大量的内景戏,想必也是预算限制,搭建的一比一场景实在费钱,电影便做成大一号的情景剧场。而导演对慢镜头的滥用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这似乎成为俄罗斯商业电影比肩印度电影歌舞桥段的诡异存在,开枪慢镜头,拼刺慢镜头,杀人慢镜头,连被杀也是慢镜头。本来就不够丰富的战斗戏份因为甚至要打上一半的折扣。这些慢镜头一方面让剧中的角色已经无限接近于史诗英雄,但另外一方面也让人的热情被那些缓慢的动作、低沉的延声拖到了谷底。
而电影最大的问题甚至还不在于此。电影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军人的对话,甚至对于反派那诡异的爱情也毫不吝惜笔墨,却到最后也没能把几个主要的角色的性格描写清楚。以相对封闭的空间来叙述这样一个攻与守的故事,从情节的完整性上算是有了交待。然而对于多数观众而言,他们要看的是“斯大林格勒”,本片所描写的战斗当然也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一部分,但在多数时间里,故事与二战的背景是割裂的,甚至与斯大林格勒战役本身也联系甚少。导演既没有说清楚孤军据守大楼的战略意义,更缺乏纵深上小格局与大背景的交待。战斗脱离了战役,而战役离开了时代,士兵们如同被架空到了另一个空间,有时连战斗的理由都需要画外音进行补充。而到了最后,这些军人甚至将情绪的爆发都不约而同地归系在了女人身上。这样的小家子格局,真的让人不敢相信是出自战斗民族的视野。而仅就格局观而言,无论是《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甚至《太极旗飘扬》,都要胜过太多。
当然,客观地说,以硬指标而言,俄罗斯的电影工业制作水准已经相当出色,其也成为可与中国市场分庭抗礼的另一大海外票仓。与中国一样,俄罗斯也在尝试着将好莱坞成熟的工业体系与本土题材进行有效结合,而在题材的丰富性与尺度的开放上,俄罗斯已经走在了前面。当然,《斯大林格勒》的问题却在于过份依赖于模式化的套路,反而丢失了风格。没有了需要大声呐喊的主义,却也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如何面对历史的遗产,如何评价苏联的影响,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让世界上更多的观众去了解和接受,俄罗斯的电影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 求~俄罗斯电影的发展史
俄国文化:俄罗斯的电影发展史概述
电影是最年轻的艺术种类,同时它早已被公认为一种最重要的艺术形式。电影制造并驾驭舆论,所以它不仅吸引观众,也会引起当局的密切关注。
拍摄电影所需的各项技术在电影出现以前就已经具备了,但是必须把这些技术变成一种有效的体系,1895年卢米埃尔就做了这项工作。很快在巴黎放映了首场电影。电影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在1896年也举行了首场放映。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了俄国的电影工业。俄国的首批电影公司是1908年出现的。俄国在电影发展中的杰出作用是,它很快就意识到了电影独特的艺术表现力。首批出现的艺术片都是为民歌和俄国经典著作配画。1911年至1913年,俄国摄制了头一批篇幅较长的动画片。导演弗拉基米尔·加尔金拍摄了电影《贵族之家》(1915年)。他还同雅科夫·普罗塔扎诺夫一起执导了影片《娜塔莎·罗斯托娃》(1915年)。普罗塔扎诺夫则执导了由著名演员伊万·莫茹欣主演的《黑桃皇后》(1916年)和《谢尔盖神父》(1918年)。由出名的美人薇拉·霍洛德娜娅和薇拉·科拉利主演的《人世戏剧》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苏联时期意识到了电影(尤里·热利亚布日斯基和列夫·库列绍夫拍摄的电影)的宣传作用。私人摄影室拍摄了根据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的剧本改编并由其参与制作的电影《小姐和流氓》(1918年)以及由伊万·莫斯克温主演的列夫·托尔斯泰的《波利库什卡》(1919年)。从1922年起电影业由国家电影局主管。国家组建了电影制片厂,为电影工作者提供了很大的自由,这收到了震撼世界的效果。谢尔盖·爱森斯泰在《战舰“波将金”号》、《罢工》和《十月》(1925年,1927年),弗谢沃罗德·普多夫金在《母亲》(1926年根据马·高尔基的作品拍摄)、《圣彼得堡的末日》(1927年)和《成吉思汗的后裔》(1929年)等影片中塑造了具有巨大感染力的新的艺术形象。形成了以描绘生活的各个侧面而见长的电影艺术学派。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摄制的影片中,突出的有普罗塔扎诺夫的《第四十一》(1927年)、弗里德里希·埃尔姆列尔的《帝国的废墟》(1929年)、尼古拉·艾克的《生路》(1931年)和鲍里斯·巴尔涅特的《边区》(1933年)。
斯大林时期拍摄的影片急剧减少,国家对电影的监督严格化,每拍一部电影都需动员大量资金。新片的上映成了大事。在这种气氛下,出现了瓦西里耶夫弟兄的《夏伯阳》(1934年)、亚历山大·扎尔希和约瑟夫·海菲茨的《波罗的海代表》(1937年)和米哈伊尔·罗姆的《列宁在十月》(1937年)等影片。音乐剧成为电影艺术的另一个重要门类,它在当时的社会属于一种大众文化。音乐剧代表作品有格里戈里·亚历山德罗夫导演的《快乐的人们》(1934年)、《大马戏团》(1936年)和《伏尔加啊,伏尔加》(1938年),伊万·佩里耶夫导演的《拖拉机手》(1939年)和《养猪女和牧羊郎》(1941年)。当时还拍摄了历史史诗影片:爱森斯泰导演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和《伊凡雷帝》。
20世纪60至80年代,战争成了电影艺术的主题,这方面的影片有:米哈伊尔·卡拉托佐夫的《雁南飞》(1957年)、格里戈里·丘赫莱伊的《关于一个士兵的叙事诗》(1959年)、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1962年)和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2年)。
20世纪60年代的问题反映在米哈伊尔·什韦采尔的《陌生的亲戚》(1956年)、罗姆的《一年中的九天》(1962年)和瓦西里·舒克申的《有这么一个青年》等影片中。格奥尔吉·达涅利亚的《我阔步在莫斯科》(1964年)和埃利达尔·梁赞诺夫的《小心汽车》(1966年)等喜剧片反映的都是生活问题。这一时期,许多文学作品被搬上银幕,如科津采夫导演的《哈姆雷特》(1964年)和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导演的《战争与和平》(1966至1967年)。
20世纪70年代是导演-哲学家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安德烈·鲁布廖夫》、《镜子》和《思乡》)和格奥尔吉·达涅利亚的创作高峰期。马克·扎哈罗夫和埃利达尔·梁赞诺夫拍摄的大多数影片也集中在这一时期和随后的10年。费奥多尔·希特鲁克和尤里·诺尔施泰因创作了动画片的精品。
20世纪80至90年代的经济动荡摧毁了原有的电影生产和发行体系,但是对电影的需求并没有下降。列昂尼德·盖达伊、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埃利达尔·梁赞诺夫、格奥尔吉·达涅利亚和安德烈·孔恰洛夫斯基等导演在困难的条件下继续进行创作探索。
这期间出现了不少新人。导演·索库罗夫、巴拉巴诺夫、罗戈日金和托多罗夫斯基等人拍摄的影片在俄罗斯国内外均受到观众的好评。
网络找的
6. 苏俄电影发展史
简论苏俄电影
--用影像记录历史
电影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进行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世界电影史上,苏俄电影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前苏联电影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现象之一,也是世界电影两大学派之一。
世界电影创作的发展为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时代和任务要求创立一种新的电影语言。随着1908年俄罗斯第一部长故事片《伏尔加河下流的自由民》拍摄成功,俄罗斯电影诞生。
俄罗斯电影诞生初期的迅猛发展,为世界电影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俄罗斯电影人就创造了俄罗斯电影的多个第一。1903年,建成了第一个公司,销售电影器材和影棚;1908年,拍摄第一部长故事片;1912年,建成第一个摄影棚;1911年—1912年拍摄了世界上最早的立体动画片;1919年,前苏联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电影学院。
在这一时期,电影成为了一种宣传手段。20年代初,俄罗斯拍摄的宣传鼓动电影在战后建设及生产中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前苏联电影在内容上,以纪录片的形式表现前线战争,用故事片的方式再现革命斗争。如影片《战舰波将金号》、《母亲》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表达革命主题成为了这一时期苏俄电影的主要特点。
尽管创作题材比较狭隘,但是俄罗斯电影人对电影技术,尤其是蒙太奇电影学派的发展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著名的“库里肖夫理论”、“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等等都是这一时期提出来的。库里肖夫效应讲究不同的电影镜头组合可以得到不同的含义,单靠剪辑就能创造场景。爱森斯坦则强调节奏、音调蒙太奇。库里肖夫、维尔托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杜甫仁科等电影大师极具实验性的电影创作使得蒙太奇学派成为了电影理论的一个重要学派。
进入三四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前苏联也从一个农业国家转变成一个工业化国家。前苏联电影界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声音进入电影,纪录片《顿巴斯交响曲》、故事片《生路》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1935年,前苏联召开了全苏第一次电影创作会议,为电影发现提出了明显规划。一批表现生活现实的影片走上银幕。《一个女性》、《金山》、《大地在渴望》、《事业与人们》无一不“真实的描写生活的历史的开放的体系”。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确立,使得30年代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进入了高潮。影片《夏伯阳》在现今看来仍具有借鉴意义。电影创作题材不仅限于革命主题,革命斗争、领袖人物、普通人物、历史人物等等大大丰富了创作题材。《带枪的人》、《肖尔斯》、改编自高尔基“三部曲”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列宁在十月》、《女朋友》、《七勇士》这些影片都更具现实意义。这一期间的电影作品多采用现实题材,以叙事为主,手法比较朴素,注重突出人物形象,演员的作用大大提高。
法国电影新浪潮,日本电影新浪潮,香港电影新浪潮,电影新浪潮似乎成为了很多国家电影步入新高度的一个有力阶梯。前苏联50-60年代,前苏联电影在经历斯大林后期的低谷之后,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形成了新的创作高潮,掀起了前苏联电影的新浪潮。
宽松的政策和思想的一些松动为文艺创作发展提供了新的有力条件。首先在文学领域出现“解冻”文学,随即这股风潮便漫延的电影创作中,电影界出现了“粉饰现实”的电影。这场“解冻”运动从胡齐耶夫和米隆涅尔的《滨河街的春天》开始,电影创作革新运动愈演愈烈。一批从战争中归来的电影导演拍摄的战争题材电影获得了巨大成功。新的创作力量推动了电影艺术走向变革,形成电影创作新高潮。这一其中的代表作品《雁南飞》、《士兵之歌》、《一个人的遭遇》、《伊万的童年》、《给初生者以和平》、《我住过的房子》都体现出前苏联新浪潮电影导演都上过战场,参加过战争和表现战争中的普通人这些特点。
前苏联电影的发展,历经20年代的革命题材,30年代的现实题材,40年代遭遇战争,50-60年代的电影新浪潮,进入70-80年代后,社会生活稳定,创作平稳,各种流派,各种类型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题材探索也日渐多样化。
当代前苏联电影流派主要包括:思想电影、散文电影、作者电影。
思想电影又称为“思考电影”。以米哈伊尔、谢尔盖为代表人物的导演拍摄出《列宁在1918》、《列宁在巴黎》等电影。
散文电影主要表现当代社会,代表人物胡齐耶夫。散文电影既有散文的风格,又有诗的韵味。散文电影的发展,又从中衍生出“小说电影”和“诗电影”,长篇小说电影代表人物移拉西莫夫。中篇小说电影代表人物舒克申都创作出《有这样一个小伙子》、《你的父亲如兄弟》、《红莓》等优秀作品。诗电影则以帕拉让诺夫、阿布拉泽为代表人物,以《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祈求》为代表作品。
作者电影以塔尔科夫斯基尤为突出,他的代表作品《太阳系》、《镜子》、《潜行者》、《怀乡》、《牺牲》等都被打上了深深的个人色彩。
抛开电影流派,当代前苏联电影创作的题材主要分为“四大题材”,即战争题材、政治题材、生产题材、道德题材。
战争题材的影片表现战争进程的全景式史诗电影,《解放》、《围困》、《莫斯科保卫战》、《他们为祖国而战》等影片都突出了战争题材的影片规模大,事件多,人物多,战斗场面多的特点。
政治题材和生产题材的电影以影片《外来人》、《奖金》、《伊万的快艇》等为代表,其中一些作品不免有点应景之嫌。
道德题材的电影则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恋人曲》、《个人问题采访记》、《莫斯科不相信眼泪》,70年代以来,以“积极因素”为主。同时与之相对应的,又出现了以“批判因素”为主的影片,《辩护词》、《没有证人》、《出嫁》等。
“问题片”《秋天的马拉松》、《个人生活》、《两个人的车站》等也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
喜剧片在前苏联当代电影中得到了新的发展。涌现出《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办公室的故事》等优秀影片。
如今,电影已成为一种“纪实美学”。回顾苏俄电影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苏俄电影的影像记录不仅仅是一段段影像,更是一段段历史。历史深入到艺术创作中去,深深影响着艺术创作。中国近当代历史与前苏联密不可分,中国电影的意识形态也深受其影响。学习回顾苏俄历史,对于把握现今中国电影创作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世界电影的长廊艺苑奇葩数不胜数,苏俄电影始终以它独特的自身魅力为世界电影贡献出一个又一个精品佳作。
7. 国外电影强(世界各国电影综合实力15强排名)
国外电影强(世界各国电影综合实力15强排名)8. 为什么俄罗斯的电影业不发达是因为文化也不是很发达么
谁说俄罗斯电影不发达的。俄罗斯电影90年代之后由于思想解禁,异军突起。
1991年的《蒙古精神》,尼基塔·米哈依尔科夫在外蒙古拍摄的获得威尼斯金狮奖的名作。手中是法二版。这次课上给学生放了投影,大银幕体验大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感觉真爽啊。
1994年,《烈日灼身》(《毒太阳》),同为尼基塔·米哈依尔科夫导演的揭露斯大林时期政治迫害的反思电影,获得戛纳评委会大奖。此外,尼基塔·米哈依尔科夫在后苏联时期拍摄的《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及最新作品《十二怒汉》都有不错的DVD版本。
基拉·穆拉托娃是苏联极有个性和有争议的女导演,后苏联时期她的作品《迷恋》(1994)和《契诃夫的主题》(2002),这俩个电影都来自俄罗斯五区版的穆拉托娃套装。不知道这个套装还有她的其它啥电影。
1996年,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母与子》,这位被誉为是“改革与公开化时期”的塔可夫斯基的作者电影大师,迄今已拍摄了故事片17部,纪录片20余部。
值得庆幸的是,索科洛夫的代表作大部分在国内都能找到DVD。《母与子》,我手头有两个版本,一区版本和英二“人造眼”版本。《父与子》我也有两个版本,另一个是台三发行的。“人造眼”出版的这个套装,还包括《父与子》。“人造眼”的索科洛夫套装,除了画质远好于一区版本外,胜在花絮丰富,尤其是收入了两个纪录片《卑微的人生》和《士兵之歌》,对于理解索科洛夫的创作很有裨益。此外,我收集的索科洛夫作品还有:“生死三部曲”开篇之作《第二层地狱》(1990)、《太阳》、一个镜头构成的《俄罗斯方舟》(2002)、来自西班牙二区的《金牛座》(《遗忘列宁》)及2007年索科洛夫的最新作品《亚历珊卓》。
至于索科洛夫的纪录片,一区FACETS发行的索科洛夫纪录片套装算是较全的,我手头有《大地的挽歌》(1977-1988)、《塔可夫斯基挽歌》(1988)《精神之歌》和《旅程挽歌》(2001),以及最近英皇出的也是一区FACETS发行的《对话索尔仁尼琴》(1998)等。
1997年,谢尔盖·鲍德罗夫的《高加索俘虏》,一区米高梅发行的版本。这是第一部以车臣战争为背景的故事片。故事类似大岛渚的《饲育》或姜文的《鬼子来了》,说不清是谁受谁的启发了。导演谢尔盖·鲍德罗夫属于移居国外的俄罗斯导演群体,他有鞑旦血统,生于西伯利亚,用外资拍摄迎合西方观众的电影。最新的电影就是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蒙古王》,大陆演员孙红雷扮演重要角色。市面上有若干DVD版本。
下面该说新一代导演了。
首先应提到的是多产的阿里克塞·巴拉巴诺夫。1997年,他导演的由俄罗斯最重要的民营电影公司CTB出品的匪帮片《兄弟》(《兄弟怜》)在俄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意见对立使得这部电影不仅成为电影领域的一个事件,也成为俄罗斯社会生活的一个事件。影片描写的是彼得堡黑社会与雇佣杀手之间的事件。由于影片票房的大卖,《兄弟》2000年又拍摄了续集。评论界对影片的塑造的主人公达尼拉的形象展开了激烈争论。2002年,他导演的《畸形人与正常人》(《畸零与色情》),在戛纳电影节上的展映引起普遍关注。2005年,巴拉巴诺夫又拍摄了动作大片《死人的骗局》,由大导演尼基塔·米哈伊尔科夫主演。此外,巴拉巴诺夫还拍摄了以车臣战争为背景的战争片《战争》(《反恐战争》)获得了俄罗斯塔夫尔电影节头奖金玫瑰奖。这部电影我手头有英二的版本,还是那天意外地在大B那特价淘来的。
战争题材,尤其是卫国战争是苏联电影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战争片历来是苏联电影的一个重要类型。曾引发几次浪潮。随着前苏联社会的改变、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电影在表现政治、表现社会、表现战争等方面开始出现新的不同的视点。个别电影创作者对以前未曾触及的阿富汗战争,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车臣战争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们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视点对战争进行了分析和批判。苏联解体后,后苏联的战争片也涌现出许多重要作品。包括反映阿富汗、车臣战争,当然,二战的卫国战争依旧是一个永恒的题材。如尼古拉·列别杰夫的《星星敢死队》和罗戈日金的《战场上的布谷鸟》。这两部电影,我手头均有DVD。
另一位引人注目的导演新秀是安德烈·萨金采夫。2002年,他的一部《回归》一举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最高奖金狮奖。这是塔可夫斯基的《伊凡的童年》夺得金狮奖三十多年之后,再次获此殊荣。这个电影我手头有两个版本:三区安乐版本和法二TFI版。另外,萨金采夫的新作《将爱放逐》(2007)的DVD也由法二TFI发行,手头已有。
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出身于电影世家的年轻导演,如冈查洛夫斯基、帮达尔丘克、米哈伊尔科夫、丘赫莱依、托多洛夫斯基、杨科夫斯基的儿子们,都一跃成为俄罗斯电影创作的中坚。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格利高里·丘赫莱依的儿子巴维尔,他导演的成名作是《窃贼》(1997),关于父亲的缺失与少年的成长。这个电影我手头有两个版本:台三元宝利的和德二的。此外,我还收集到了巴维尔·丘赫莱依的另一部电影《薇拉的司机》(2004)。
与格利高里·丘赫莱依同一时代的同学兼新浪潮伙伴谢尔盖·帮达尔丘克,如今,他们的儿子也站在同一电影前沿。名叫菲多尔的小帮达尔丘克,不比父亲逊色,拍摄了气势恢弘的战争片《第九纵队》,票房评论俱佳。
彼得·托多洛夫斯基(《战地浪漫曲》、《国际女郎》)的儿子瓦莱里,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可惜的是,他的最重要的电影《爱情》(1991)、《聋人之国》(1997)均无缘得见。不过,他的另一部电影《情人》(2002)手头有,是由主演过《乡愁》的奥列格·扬子科夫斯基主演。
除此之外,手头有DVD的还有其它一些重要作品,列举如下:
安德烈·克拉夫库克的《寻找幸福的起点》(2006)。该导演今年的大片《海军上将高尔察克》也发行DVD了。坊间有多种版本流行。
《西服》(2003),Bakhtyar Khudojnazarov 柏提古·杜纳佐洛夫作品,获得东京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和评审团特别奖。《消失在地图上的名字》(2003),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斯佐的爱》(2004),哈萨克斯坦导演古卡·欧玛洛瓦戛纳参赛作品。《死亡骑士》(2005),俄罗斯一部暗杀题材的动作大片。
《玛莎》,谢尔盖·特卡乔夫作品。俄罗斯五区发行的DVD。更新的作品还有2007年阿里克塞·彼马诺夫的电影《敖德萨的三天》。大B那花一块五淘来的。
最后要提到的自然是“俄罗斯的吕克·贝松”提莫·贝克曼贝托夫,他导演的《守夜人》是俄罗斯电影历史上首部纯本土投资、完全好莱坞式运作、最终创造出商业奇迹的大片。《守夜人》让全世界影迷见识到俄罗斯新电影“文艺复兴”的威力。这部电影及续集《守日人》均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这两部电影及导演的第一部好莱坞制作《通缉令》(2008),市面都有多种版本,前者还发行了蓝光碟。
9. 为什么俄罗斯不存在类似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工业
楼下错了,俄罗斯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是每个国家国情不同,就像英国,法国都没有好莱坞一样,中国也没有。是否有像好莱坞一样要看这个国家艺术积累和沉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好莱坞也一样。美国和俄罗斯有不同的历史,两国也不能走一样的路
10. 为什么看不到俄罗斯的电影和游戏工业
有很多。。只是你没特别的关注而已``` 电影类有 猎狼犬 列宁在1918 护宝娇娃` 很多。 游戏也有很多。。俄罗斯方块`!~``网络游戏有`` 俄罗斯英雄```俄版天堂``` 俄罗斯的劲舞团。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