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松晓的《晓说》,说二战中日战争,有一期好像说过川军是赢过唯一一场战役的,是哪期
理论上一场没有,北线前期藤县王铭章所部都只是完成既定任务,南线广德担任后卫蜂拥来的日军能守住就不错了我曾祖父参与此战,战后部队改编到71军87师(前德械师,富金山重伤致残,到黄埔军校铜梁分校任教),38年刘湘死后川军更不成体系,多支部队被蒋介石裁撤整编,唯一出彩的大概是杨森的20军,日本战史称之为讨厌的牛虻,不过也没有独立完成战役的可能。高晓松前劳改犯服,信他的……呵呵呵
② 求关于二战时捷克斯洛伐克的有关电影,纪录片,书籍,资料等
电影:生活在共和国、严密监视的列车、冰点战场、普通人的战争、铁翼蓝天、托布鲁克、大街上的商店。
纪录片:http://www.iqiyi.com/w_19ruaurn4d.html 。
望采纳,感谢。
③ 求一部二战电影
这个资料有点象刺杀莱因哈德·海德里希
英文名: Operation Daybreak
中文名: 拂晓攻击
导 演: ( 刘易斯·吉尔伯特 Lewis Gilbert )
主 演: (蒂莫西·博顿斯 Timothy Bottoms) ( Martin Shaw) (乔斯·阿克兰 Joss Ackland) ( Nicola Pagett) ( Anthony Andrews) ( Anton Diffring)
上 映: 1976年03月05日 美
1941年二次世界大战,捷克被纳粹德国占领,捷克自由联盟组织联合伦敦当局,派出三名年轻人返回捷克,从事一项危险艰巨任务——暗杀德军首领海德里希。卡尔、约瑟夫,当年离开捷克时留下妻小,如今重返故乡,却身负重任,内心充满予盾与煎熬,为了任务,不得不抛下儿女私情,去执行这项任务,终于不辱使命,刺杀了海德里希,然而此举激怒了德军导致里迪兹全村大屠杀,姜良心不安,又担心妻小安全,遂前往自首,招出同志窝藏之地,德军大批掩至逃亡地道,挡住他们逃生之路……
④ 二战时期有部有名的电影叫什么
《莫斯科保卫战》
80年代的鸿篇巨制,冷战末期获得美国电影学院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苏联电影,真实、恢宏的战争场面在现代战争片中无出其右者。《莫斯科保卫战》长达300余分钟,分《侵略》、《台风战役》两部,拍摄过程历时两年,约有五千名士兵、近一万名群众、二百五十余名演员、二百零二名摄影师参与其中。本作从德至苏、从高层决策至基层部署、从后方帷幄至正面战场,全方位地展示了二战欧洲战场的首次胜利——莫斯科保卫战,讲述了德国法西斯不败的神话是如何被粉碎的。战争史上最可歌可泣的台词也来自该片——苏军连政治指导员克洛奇科夫-季耶夫率领28名战士同几十辆德军坦克进行了4小时的艰苦战斗,在牺牲前高呼:“俄罗斯虽大,但我们已无路可退,身后就是莫斯科!”
《卡萨布兰卡》
在无数影史最伟大的爱情电影排行榜中位居第一,令《乱世佳人》或《罗马假日》汗颜不已,作为二战影片的至尊地位,同样毋庸置疑,第16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本片的背景设在二战时期北非摩洛哥的重镇卡萨布兰卡,以反法西斯主义战争为导向,采用传统的正叙手法,通过男女主人公相遇、相爱、别离的回忆,及男主角对女主角诉说愁肠苦衷,讲述了一段动人、美丽、崇高、宛如童话的爱情故事。无论剧本的改编、导演的掌控、演员的表现均天衣无缝、无懈可击。
《巴顿将军》
人物传记片之集大成者。男主角乔治-斯科特戏里戏外均入木三分地诠释了角色——开篇6分钟的教科书级演说,其表现简直是“暴戾军神”巴顿的附体,而凭此片获奥斯卡影帝的他,根本未去领奖,不懈地斥责好莱坞的盛宴不过是“荒唐的声色犬马”。本片据说是尼克松他最喜欢的影片——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美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肯尼迪、马丁·路德·金以及其它政治行刺等,使美国人对美国政体的信念产生了动摇,而侵越战争的失败更使美国青年纷纷拒服兵役,当众烧毁兵役证。在此背景下,挖掘此弘扬牛仔精神的电影,隐藏的政治动机不言而喻。尽管如此,仍不能抹杀这部出色的历史巨片的精良品质,而“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悲剧式英雄”的准确定位,堪称本片成功的关键。
《钢琴家》
淫贼巨匠罗曼·波兰斯基根据维拉德斯劳·斯普尔曼的自传改编而成,同时,又在其中大量回顾了自身的童年经历——作为一名波兰的犹太人,在德占区内生不如死、暗无天日的生活。阴郁无望的氛围、深沉悲凉的心境,在波兰斯基凄厉决绝的镜头下,愈显狰狞。纳粹令人发指的屠戮,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逃亡生活,然而求生的本能和艺术的信仰依然支持男主角咬紧牙关。最震撼的镜头既不是意念的钢琴演奏、也不是德国军官的良心发现;主人公听到脚步声远处的脚步声,急中生智扑倒在地,一队路德国兵嚣张地跑过,根本没在意他——镜头俯瞰:尸横遍野。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与《攻克柏林》、《莫斯科保卫战》并称苏联的“解放三部曲”,80年代苏联电影史诗巨制的代表作。影片描述了苏德战争中,苏军为保卫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重兵集团,于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实施的一系列战略性攻防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苏联政府的协助下,以几近完美的水准将欧洲战场的伟大转折点真实地还原,为20世纪苏联战争电影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细细的红线》
一部备受争议的电影,也是绝无仅有的单纯白描太平洋战场残酷的瓜达尔康尔岛战役的作品。以调度大场面的控制力见长的导演特兰斯·马利克,牵手好莱坞叛逆分子西恩-潘,通过梦魇般恐怖血腥杀戮,探讨了“生”与“死”、“理性”与“疯狂”等战争状态下是非莫辨的艰深问题。导演反复利用俏丽的南太平洋风光来反衬战争的惨绝人寰,逃兵发人深省的内心独白、日军幽灵一般的突如其来……令战争的惊悚、无常登峰造极。
其它还有《烈血军魂》,还有人翻译为《最后一颗子弹》等等,最好说明大致情节、导演或反映哪个国家的。
⑤ 推荐几部你看过认为经典二战题材的电影!
人物传记题材:
《钢琴师》 波兰 2002
《第九日》 德国 2004 《欧洲,欧洲》 德国 1990
《艾希曼》 英国 2007
《刺杀希特勒》 美国 2008
人民生活题材:
《战火遗孤》 波兰 2001
《百万大逃亡》 德国 2007
《安全通行证》 法国 2002
《希望与反抗》 德国 2005 《烽火孪生泪》 荷兰 2002
《战时冬天》 荷兰 2008
爱情题材:
《柏林的女人》 德国 2008
《战火情天》 美国 2004
《弗朗兹和波连娜》俄罗斯 2006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意大利 2000
《超越国境》 意大利 2002
《乱世有情天》 英国 2001
《柯莱利上尉的曼陀林》英国 2001
《赎罪》 英国 2006
《爱在战火蔓延时》美国 1992
《英国病人》 美国 1995
集中营屠杀题材:
《卡廷惨案》 波兰 2007
《伪钞制造者》 德国 2007
《哈特的战争》 德国 2002
《极地重生》 德国 2001
《阿门》 法国 2002
《囚车驶向圣地》 法国 1998
《善意的谎言》 德国 1999
《命运无常》 匈牙利 2005
《美丽人生》 意大利 1997
《佩拉斯卡》 意大利 2002
《辛德勒名单》 美国 1993
《科尔迪兹要塞》 英国 2004
太平洋战场题材:
《烈血军魂》 澳大利亚 1995
《风语者》 美国 2000
《珍珠港》 美国 2001
《父辈的旗帜》 美国 2006
《大偷袭》 美国 2002
喜剧荒诞题材:
《拜见希特勒》 德国 2007
《没有天空的城市》南斯拉夫 1995
《希特勒完蛋了》 俄罗斯
《与墨索里尼喝茶》意大利 1999
西线战场题材:
《最后的空降兵》 英国 2005
《战火赤子心》 美国 1992
《雷霆战将》 美国 1998
《拯救大兵瑞恩》 美国 1998
《冰雪勇士》 美国 2003
《哥特防线》 美国 2004
惊险悬疑题材:
《黑皮书》 德国 2006
《勾魂地堡》 德国 2001
苏德战场题材:
《决战斯大林格勒》德国 1993
《战争生死线》 芬兰 1999
《最后的装甲列车》白俄罗斯 2006
《敢死连》 俄罗斯 2006
《烽火孤儿》 俄罗斯 2005
《星星敢死队》 俄罗斯 2004
《将军日》 俄罗斯 2004
《兵临城下》 美国 2001
《起义》 美国 2001
《反抗军》 美国 2007
海战题材:
《U-571》 美国 2000
《在敌之手》 美国 2004
士兵生活题材:
《寂静的夜》 美国 2002
《布谷鸟》 俄罗斯 2002
《歼灭任务》 俄罗斯 2004
《地中海》 意大利 2001
空战题材:
《铁翼蓝天》 捷克 2001
北非战场题材:
《杀戮时刻》 意大利 1990
《血战阿拉曼》 意大利 2002
《撒哈拉》 美国 1995
嗯……暂时就这么多吧,都拍得不错的~~~
⑥ 谁给我讲讲 二战前的捷克斯洛伐克呀
在二战前捷克斯洛伐克包括两部分捷克和斯洛伐克,前者的经济很发达,军工制造业的水平也很高,包括著名的38T坦克,和M42通用机枪的原型都是捷克设计出来的。军队的力量在中东欧地区,也是排得进前三的(波兰,捷克,罗马尼亚)但是对照拥有欧洲最强大军工体系和最精良的官兵队伍德国,还是差的太多,即使没有慕尼黑阴谋的出卖,德国硬吃也吃得下。波兰比捷克还要强大,而且有英法罩着,不也一样完蛋了。
引用文章:
随着平安地吞并奥地利,希特勒又把目标对准了邻国捷克斯洛伐克,这是一个较大的、强大得多的国家,除拥有东中欧唯一幸存的民主制度外,还拥有一支富有战斗力的现代化军队和相当多的工业企业(见第二十二章第二节)。但是,苏台德边沿地区300万日耳曼少数民族的存在使捷克斯洛伐克易受nz的宣传和颠覆。事实上,苏台德的日耳曼人所享有的自由比欧洲其他少数民族要多得多,因此,他们过去一直比较满足和安定。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密探开始工作,他们的煽动加上由大萧条造成的严重失业引起的不满情绪,使大多数日耳曼少数民族转而反对布拉格。
随着纳粹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苏台德问题突然成为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严重威胁。这个国家这时三面被扩张了的德国所包围。更为严重的是,有某些迹象表明英、法政府准备放弃捷克斯洛伐克,就象它们先前放弃奥地利一样。3月24日,张伯伦在众议院宣布,他不能保证援助捷克斯洛伐克,也不能保证在法国援助捷克斯洛伐克的情况下援助法国,因为英国的利益“与法国和比利时的利益并不相同”。与英国相比,法国受到了帮助捷克斯洛伐克反对无端侵略的条约义务的束缚。但是,法国的将领们警告说,他们的军队不能到国界以外的地方作战,因为整个军事机构只适应防卫用的马奇诺防线的防御工事。因此,法国政府在理论上不得不尊重它对条约承担的义务,但在实际上根本不愿这样做;当最后的较量到来时,它断然地拒绝援助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危机始于9月12日,当时,希特勒发表了一次煽动性的演说,在这一演说中,他猛烈地抨击贝奈斯总统对苏台德区日耳曼人的“迫害”,并警告说,“如果这些受折磨的人得不到权利和帮助,他们将从我们这里得到。”希特勒的要求得到了对中欧事务毫无经验的英国富裕商人朗西曼勋爵的支持,朗西曼曾被张伯伦派到捷克斯洛伐克担任他的私人“调查者和调解人”。朗西曼当时报告说:“绝大多数居民渴望与德国合并”(这是一种未经证实的看法,因为苏台德的nz分子以往一向所要求的是自治而不是脱离捷克斯洛伐克,并以这一纲领赢得了苏台德区日耳曼人的支持),因此,他建议“日耳曼少数民族占多数”的地区脱离捷克斯洛伐克,日耳曼少数民族“不占多数”的地区实行地方自治。
以上是张伯伦和希特勒举行决定捷克斯洛伐克命运的著名的贝希特斯加登会晤时的背景。促成这一会晤的是苏台德的日耳曼人,他们在希特勒发表演说之后挑起了普遍的骚动。布拉格政府宣布了军事管制法,纳粹领导人逃往德国,于是,希特勒把军队集中到捷克斯洛伐克边境一带。张伯伦担心,如果希特勒真的入侵,很可能会引起一个使法国、最终使英国卷入纠纷的连锁反应。为了避免这一危险,张伯伦接受了达拉第总理的意见,向希特勒建议举行一次私人会谈。希特勒接受了这一建议,张伯伦于9月15日抵达贝希特斯加登。
希特勒不加掩饰地提出了在民族自决原则的基础上并吞苏台德区的要求,并表示,为了达到其目的,他宁愿“冒世界大战的危险”。张伯伦回国后,首先说服他的内阁,然后说服法国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两国政府又催促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接受这些条件;当后者提出反对时,它们便向它施加了一切压力,其中包括抛弃捷克斯洛伐克这样的威胁。9月21日,布拉格终于屈从德国的要求,作为回报,英法答应保障捷克斯洛伐克的新国界。
第二天,张伯伦飞往戈德斯贝格,他认为只需同希特勒一起制定出割让领土的具体办法就行了。然而,“元首”却提出了新的要求:不等公民投票就立即交出日耳曼人占多数的地区,而且不能撤除或破坏这些地区的任何军事机构或经济机构。此外,希特勒这时还支持波兰和匈牙利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的领土要求。
这些新要求引起了严重的国际危机。捷克斯洛伐克下令全国总动员,法国也动员60万后备役人员入伍,苏联外交部长马克西姆·李维诺夫在9月21日的国联大会上宣布:“我们打算按照《苏捷条约》履行我们的义务,并准备与法国一起以我们可采用的方式问捷克斯洛伐克提供援助。”
正如丘吉尔所指出的那样,西方列强对“这种公正的、无条件的宣言虽说不上蔑视,但很冷淡”。相反,它们按照墨索里尼的建议,召开了英、法、德、意四国会议。会议于9月29日在慕尼黑举行,捷克斯洛伐克和苏联没有参加;会议决定答应希特勒的所有要求,唯一的更改是作出若干保全面子的规定:德国对苏台德区的占领应分阶段进行,边界的最后划分应由一个国际委员会来决定。
正如丘吉尔向众议院所指出的那样:“德国独裁者没有从饭桌上抓取食物,而愿意让人一道菜一道菜地侍候他——这就是首相为捷克斯洛伐克所获得的一切。”不过,事实仍然是,慕尼黑的妥协受到了英、法两国民众的欢迎。张伯伦和达拉第被热情的群众欢呼为和平的使者。当张伯伦宣布“我认为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时,人们向他热烈喝采。当希特勒声明“这是我不得不向欧洲提出的最后的领土要求”时,人们轻易地相信了。第二年发生的事件以灾难性的结局证明了这类声明的价值。
逐渐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许多边境地区是德国即将提出进一步要求的第一个信号。按照慕尼黑会议作出的规定,当时成立了一个国际委员会来决定新国界。不久就变得很明显,尽管英国和法国作出过承诺,但它们对委员会的活动并不感兴趣。因此,没有举行公民投票,种种决定是由委员会成员中的两名德国将军作出的。最后,德国获得了捷克斯洛伐克的1O,000平方哩领土和35O万人口,其中五分之一是捷克人。同时,波兰夺得了拥有丰富煤矿的特申地区,匈牙利占领了斯洛伐克和卢西尼亚的大片地区。在德国的帮助下,残缺不全的捷克斯洛伐克这时分裂成三小块:自治的斯洛伐克、自治的卢西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人的波希米西省和摩拉维亚省。
1939年3月,最后一场戏开幕:希特勒把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区的傀儡政府首脑召到柏林,要他们解散各自的国家;3月15日,德国军队开入布拉格。波希米西和摩拉维亚被宣布为德国的保护国,斯洛伐克也被置于德国的保护之下。同时,希特勒还允许匈牙利人入侵、并吞东部的卢西尼亚。这样,不仅打破了人们认为希特勒的目标仅仅是重获日耳曼人居住的地区这样的幻想,而且消灭了捷克斯洛伐克这一国家。对斯拉夫人占优热的捷克斯洛伐克的瓜分使那些完全相信“元首”的话的人猛然意识到事情不妙。张伯伦尤其感到震惊,因为,作为一个信奉正教的英国商人,他先前认为希特勒会遵守他的不再对欧洲有任何领土野心的诺言。希特勒对这一诺言的违反不仅迫使达拉第,也迫使张伯伦痛苦地重新考虑他们的政策,在希特勒突然攻击波兰时采取了较坚定的立场。
⑦ 捷克二战题材的电影
1965-生活在共和国
1967-严密监视的列车
1974-冰点战场
2000-普通人的战争
2001-铁翼蓝天
2008-托布鲁克
⑧ 谁给我讲讲 二战前的捷克斯洛伐克
二战以前在面临德军侵略的之前,捷克斯洛伐克已经完成了局部地区的战前动员,军队达到100万人,其中野战军80万人。这相当于德国东西两线兵力总和。而边界上德军只有7个师的兵力。
捷克斯洛伐克武器装备
7.92mmZB26式轻机枪
9mmZK383式冲锋枪
捷克斯洛伐克军队也是当时少数装备了坦克、装甲车的军队
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水平在欧洲位列第四。拥有欧洲第二大兵工厂斯科达兵工厂和第三大兵工厂捷克布尔诺兵工厂(ZB工厂)好友完整军工体系,
在各个战场上都有出现,而且大受欢迎的ZB机枪(改造型就是英国的布伦机枪)就是布尔诺兵工厂设计生产的
欧洲中部内陆国。北面是波兰、东面是苏联、东南面是匈牙利、西南是奥地利、西北是德国,。面积12.78万平方公里。捷克人约占64%,斯洛伐克人约占30%,余为匈牙利人、日耳曼人、波兰人等。通用捷克语和斯洛伐克语。
首都布拉格。西半部盆地、丘陵和高地相间,边境有苏台德、克鲁什内、捷克林山等山脉;东半部主要属西喀尔巴阡山区。自西往东,温带大陆性气候加强。年降水量600—800毫米,有些山区达1500毫米。易北河、多瑙河通外海。森林面积约占35%。矿藏有煤、褐煤、铀铁、锑、铅等。
1938年英法在慕尼黑会议上出卖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次年3月,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部领土,同时在斯洛伐克建立傀儡独立国。
实际上,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要求只是一场政治讹诈,德军还没有完成战争准备。如果英法力挺捷克斯洛伐克的话,希特勒就算恨得牙痒痒,估计在1945年以前,德国也无法完成战争准备,就不能把捷克斯洛伐克怎么样。如果希特勒执意要当即攻击捷克斯洛伐克,最有可能的是希特勒遭到德国军官团的暗杀,欧洲战争阴影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