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急需两本电子书,〈老人与海〉和〈我们〉作者:[俄] 尤金·扎米亚京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8193554.html
B. 苏联从成立到解体,做出了那些人类的福祉
苏联的教育普及率非常高,在全国实行十年制义务教育,并基本消除了文盲。苏联著名的大学有莫斯科大学、国立帕特里斯·卢蒙巴人民友谊大学(苏联解体之后更名为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列宁格勒大学(苏联解体之后更名为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哈尔科夫大学、基辅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
苏联科学研究中心是苏联科学院。作家机构为苏联作家协会。官方通讯社为塔斯社。苏联共产党机关报为真理报,其他主要报刊还有消息报、共青团真理报、文学报、劳动报、红星报等。
苏联科学技术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
1922年,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前苏联科学家亚历山大·弗里德曼指出,宇宙依然处在膨胀之中。
1934年,苏联科学家帕维尔·契忍可夫发现,运行速度接近光速的粒子,当它穿过液体或半透明物体时发光。这种现象被后来物理学界称为“契忍可夫辐射”。随后这个原理被广泛应用于高能物理中,用于检测带电粒子并测量它的速度。
1954年,苏联在奥勃宁斯克建立了世界第一座核电站,标志着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开端。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标志着人类活动进入太空。
1959年,苏联空间探测器月球2号发回第一张月球背面的图片。人类第一次了解到月球背面的景象。
1961年,苏联英雄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
1962年,苏联物理学家列夫·朗道因凝聚态特别是液氦的先驱性理论,被授予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4年,苏联物理学家尼古拉·巴索夫、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和美国科学家查尔斯·汤斯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奖。表彰他们分别独立制成微波激射器,并导致了激光器的发展。
1978年,苏联物理学家彼得·卡皮查因从事低温学方面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86年,苏联发射了和平号太空站,在2001年坠毁以前,它是人类最大的飞行器。
苏联的文学、艺术、电影、出版工作由苏联共产党控制,在避免批评政治、作品经过审查的情况下允许自由创作。但是所谓“消极”、“颓废”的作品(相当于西方的先锋派艺术)受到限制和被禁止。尽管如此苏联时代一些文学家和艺术家仍然取得了伟大成就,例如,诗人叶塞宁,阿赫玛托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和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小说家肖洛霍夫,导演塔可夫斯基,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舞蹈家乌兰诺娃等等,他们中许多人不仅在苏联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苏联的文化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在十月革命后的第一个十年氛围相对自由,艺术家们运用不同风格进行试验,以创作出独特的苏维埃艺术。列宁同时希望艺术能为俄罗斯人民所理解。而另一方面,上百名知识分子、作家和艺术家被流放或被处决,并将他们的作品查禁,例如叶夫根尼·扎米亚京和尼古拉·古米廖夫。[34]
政府鼓励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一些实验性质的作品被大量创作出来。此时比较活跃的作家有马雅科夫斯基和高尔基。由于电影对识字不多的人群具有巨大影响力,故政府鼓励电影创作,此时艾森施泰因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随后在斯大林时期,苏联文化主要为由政府主导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其他的艺术流派受到了严重的打压。许多作家也被监禁并处决。[35]
1950年代后期到1960年代早期为赫鲁晓夫的政策缓和时期,审查大幅减少。此时的苏联文化更为关注个人生活,一些实验性质的创作又重新被允许,此时出现了一些批评角度的作品。政府更放松了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强调,一些小说的主人公转而更关注自身生活的问题而不是建设社会主义,一些不同政见的地下小说也被创作出来。在建筑风格方面,赫鲁晓夫时期的建筑更重视功能性的设计而舍弃了斯大林时期繁复的装饰。
1980年代后期,随着戈尔巴乔夫提出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艺术领域和媒体的言论自由进一步扩大。
从维基网络复制的
C. 扎米亚京的简介
叶夫根尼·伊万诺维奇·扎米亚京(Евгений Иванович Замятин)(1884.02.01—1937.03.10)白银时代作家。 苏联作家、造船工程师。是十月革命后对苏维埃文学具有巨大影响的作家之一,以其风格独具的民间口语叙述文体和幽默讽刺的笔墨驰誉文坛。
扎米亚京生于俄罗斯顿河河畔的列别甸镇。1902年进入彼得堡工学院攻读造船工程学,其间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两次被流放。1912年,扎米亚京发表了《外省小城》,备受文学界关注。1914年创作了《老远的鬼地方》却遭查禁。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的扎米亚京在1916年至1917年十月革命前被派往英国学习造船时,创作过《岛民》讽刺英国社会。他把这种集象征、幻想、现实于一身的手法,称为“新现实主义”。1917年秋,他回国追随高尔基投人革命后的文化建设工作,1920年完成了《我们》的创作,但国内却无法出版。1924年英译本《我们》在国外的出版,迫使他退出作家协会,流亡法国,最后客死巴黎。
扎米亚京的不少作品如《岛民》《我们》和《洞窟》等均可归入科幻小说之列。而最成功之作便是“白银时代丛书”所要介绍给读者的他的《我们》(1920)。作品运用象征、荒诞、幻想、意识流等手段,描写一个发生在一千年后的幻想故事,敏锐地涵纳着对人类未来的深沉思考,被世界文坛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
D. 俄罗斯白银时代著名作家及作品的简介
著名作家有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等。
一、屠格涅夫
1、作家介绍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俄文名: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1883),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屠格涅夫出生在奥廖尔省一个贵族家庭,但自幼厌恶农奴制度。曾先后在莫斯科大学、彼得堡大学就读,毕业后到柏林进修,回国后和别林斯基成为至交。
从1847年起为《现代人》杂志撰稿,出于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反对农奴制。屠格涅夫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创作。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77)。
从19世纪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
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1883年屠格涅夫病逝于法国巴黎。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处女地》,中篇小说《阿霞》、《初恋》等。
2、作品介绍
①、《猎人笔记》
《猎人笔记》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一部通过猎人的狩猎活动,记述19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随笔集。最初发表时,有21个短篇小故事;
1852年出单行本时,增加1篇(《两地主》);到1880年作者自己编辑文集时.又收进3篇(《切尔托普哈诺夫的结局》《车轮的响声》和《活骷髅》),共25篇。
作品采用见闻录的形式,真实、具体、生动、形象,体裁风格多样,语言简练优美,可谓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的范例。《猎人笔记》是作者成名之作,对俄罗斯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②、《父与子》
《父与子》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该作发表于1862年。
贵族子弟基尔沙诺夫大学毕业后,带着他的朋友、平民出身的医科大学生巴扎罗夫到父亲的田庄作客。
巴扎罗夫的民主主义观点,同基尔沙诺夫一家、特别是同阿尔卡狄的伯父巴威尔的贵族自由主义观点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在这场冲突中巴扎罗夫占了上风。
有一次,巴扎罗夫和阿尔卡狄到省城去参加舞会,遇见贵族寡妇奥津佐娃,巴扎罗夫对她产生了爱情,但是遭到拒绝。最后巴扎罗夫回到父母家中,在一次解剖尸体的时候感染病菌而死。
小说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前夕民主主义阵营和自由主义阵营之间的尖锐的思想斗争。巴扎罗夫是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具有坚强的性格和埋头工作的习惯。
在政治上,他反对农奴制度,批判贵族自由主义,否定贵族的生活准则;在哲学上,他是个唯物主义者,重视实践,提倡实用科学;但是他也表现出某些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例如否定艺术的作用,等等。
二、莱蒙托夫
1、作家介绍
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俄语:Михаил Юрьевич Лермонтов;1814年10月15日——1841年7月27日),是继普希金之后俄国又一位伟大诗人。被别林斯基誉为“民族诗人”。
1814年10月15日生于莫斯科, 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塔尔罕内度过的。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天资聪颖通晓多种外语,在艺术方面也很有天分。后来考入莫斯科大学,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转入圣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
1841年7月27日,他因病到皮亚季戈尔斯克疗养,和这里的退伍少校马丁诺夫决斗而死,年仅27岁。 外祖母将其安葬在塔尔罕内。
代表作品有《鲍罗金诺》,《祖国》,《当代英雄》等。
2、作品介绍
①、《当代英雄》
《当代英雄》是俄国作家莱蒙托夫创作的长篇小说。1839年至1840年莱蒙托夫在《祖国纪事》杂志上发表了小说《贝拉》、《塔曼》和《宿命论者》。
1840年5月莱蒙托夫将这几篇小说同未曾发表的《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梅丽公爵小姐》合在一起发表,这便是长篇小说《当代英雄》。
该作讲述主人公毕巧林是青年贵族军官,过着空虚无聊的生活,然而他内心深处似乎埋藏着有所作为的渴望。
这是一个冷酷自私的利己主义者。 莱蒙托夫选取了毕巧林生活中的不同片断,从不同角度予以再现。
②、《两兄弟》
《两兄弟》是俄罗斯作家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创作于1836年的同名五幕剧本。
全剧以梁兄的争风吃醋为冲突的中心。尤里从彼得堡回莫斯科省亲,巧遇从前的恋人薇拉,于是便欲重温旧梦,不料此时薇拉已嫁给一位富有的公爵。
其兄亚历山大也与薇拉有过一段爱情纠葛,这时也对薇拉纠缠不休,且用尽心机,百般阻挠尤里与薇拉叙旧。薇拉虽对尤里旧情未泯,却碍于妻子的义务,狠心斩断情丝,随丈夫去了乡下。
作者通过这场爱情纠纷,批判了当时俄国社会中自私、守旧的思想对真正爱情的蚀害和扼杀。
三、普希金
1、作家介绍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1837),是俄罗斯著名文学家、诗人、小说家,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
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青铜骑士”,代表作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等。
他创立了俄罗斯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创立了典范。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
出生于贵族家庭,童年开始写诗,在俄罗斯帝国政府专为培养贵族子弟而设立的皇村高等学校学习。学习期间受到当时进步的十二月党人及一些进步思想家的影响。
后来发表的不少诗作抨击农奴制度,歌颂自由与进步。普希金的主要作品除了诗歌以外,主要还有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历史纪实语的创始人,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别尔金小说集》等。
普希金在创作活动上备受沙皇政府迫害。1837年在一次布置的决斗中遇害。他的创作对俄罗斯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深刻。
2、作品介绍
①、《叶甫盖尼·奥涅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也译作《欧根·奥涅金》)是俄国作家普希金创作的长篇诗体小说,写于1823~1831年,发表于1831年。
该作写的是彼得堡贵族青年奥涅金,他厌倦了上流礼会生活,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到了俄国的乡村。在那里他结识了地主拉林家的长女达吉雅娜。达吉雅娜对奥涅金一见钟情。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给奥涅金写了一封深表爱慕之情的信。而奥涅金却根本不能理解达吉雅娜的真挚情意,竟轻浮地当面表示拒绝,说什么自己不宜享受家庭幸福等等。
后来,奥涅金在决斗中杀死了自己的好友连斯基,便离开了乡村。几年之后,奥涅金在彼得堡上流社会的一次交际活动上又遇见达吉雅娜。此时的达吉雅娜已从一个纯朴的农家少女出落成上流社会“女神”般的贵妇人。
奥涅金为虚荣心所驱使,为她神魂颠倒,拼命追求达吉雅娜。而达吉雅娜则真诚地告诉他:此刻她仍然爱他,却不能属于他,因为她要忠于自己的丈夫。
普希金在奥涅金身上准确地概括了当时一部分受到进步思想影响但最终又未能跳出其狭小圈子的贵族青年的思想面貌和悲剧命运,从而塑造出了俄国文学中的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②、《黑桃皇后》
《黑桃皇后》是俄国作家普希金创作的短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18世纪末的彼得堡。出身贫寒的青年军官格尔曼爱上了上流社会的丽莎小姐,但由于他们的阶级地位不同。他无法娶贵族小姐为妻。
格尔曼偶然了解到丽莎小姐的祖母伯爵夫人有赌博致胜的三张王牌,他妄想探出其中的奥妙,以求赌博发财。
其实,这三张王牌不过是一种谣传,格尔曼致富心切,千方百计,费尽心机,不仅杀死了丽莎的祖母——伯爵夫人,还使得知真相后的丽莎小姐也深感爱情的破灭而自杀,格尔曼本人也因在赌场上输了个精光,在绝望和悔恨中拔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小说的主人公格尔曼开创了俄国文学中追求个人财富的早期资产者形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白银时代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E. 1984讽刺的是哪三个国家
1984讽刺的是大洋国是美国,欧亚国是俄罗斯,东亚国好像是日本吞。
《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长篇政治小说。
在这部作品中奥威尔刻画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的恐怖世界,在假想的未来社会中,独裁者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人性被强权彻底扼杀,自由被彻底剥夺,思想受到严酷钳制,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极度贫困,下层人民的人生变成了单调乏味的循环。
这部小说与英国作家赫胥黎著作的《美丽新世界》,以及俄国作家扎米亚京著作的《我们》并称反乌托邦的三部代表作。这部小说已经被翻译成62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3000万册,是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英语小说之一。2015年11月,该作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
1984年的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打破家庭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以具有监视与监听功能的“电幕”控制人们的行为,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社会的运转。
在大洋国“真理部”从事篡改历史工作的外围党员温斯顿因为在工作中逐渐对其所处的社会和领袖“老大哥”(Big Brother)产生怀疑,并与另一位外围党员裘利亚产生感情,因而成为思想犯,在经历了专门负责内部清洗的“友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最终成为了“思想纯洁者”。
F. 想要熟知外国的文学需要读什么书呢
简爱。百年孤独。
G. 急求20篇关于国外的文章
-
网络知道 >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外国文学作品有哪些?
2010-04-21 16:39 奢侈你的爱1 | 分类:小说 | 浏览32340次| 该问题已经合并到>> 分享到:
2010-04-25 13:16 提问者采纳
1、十四行诗集 [意]彼得拉克《抒情诗集》;(运用十四行诗体最主要的代表哦,最早的人是他不是莎士比亚哦~~) [意]但丁的《花》; [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 [英]勃朗宁夫人《葡萄牙十四行诗集》(Sonnets from Portugue, 1850); 2、寓言集 [古希腊]伊索《伊索寓言》; [俄]克雷洛夫《克雷洛夫寓言》; [法]拉封丹《拉封丹寓言诗全集》; 以上是三大寓言家。下面再列一个东方的: 古印度,作者不考《五卷书》Pa?ca-tantra; 3、长篇历史小说 [英]司各特的《艾凡赫》; [俄]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意]司汤达的《帕尔马修道院》、《红与黑》;(他其实是个法国人,但是他自称是米兰人,并且他的主要作品都是以意大利为背景的多) [法]雨果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4、侦探小说 [美]爱伦·坡,西方侦探小说的鼻祖,《莫格街谋杀案》、《马里·罗盖特的秘密》和《被窃的信件》; [英]柯南.道尔(A.Conan Doyle)的福尔摩斯探案; [英]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惨案》; [日]横沟正史的“金田一”系列; [日]江户川乱步的“明治小五郎”系列; 5、流浪汉小说 [西班牙]《托梅斯河上的小拉撒路》(汉译《小癞子 》); M.阿莱曼的《古斯曼·德·阿尔发拉切》;乌维达的《流浪女胡斯蒂娜》;克维多的《骗子手》 上面的是严格意义上的流浪汉小说,但是说到在文学史上有影响力的反而是不是流浪汉小说却继承了它的结构的《唐吉柯德》和[英]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6、意识流小说 [爱尔兰]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法]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 [英]吴尔夫的《到灯塔去》、《海浪》; [美]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7、书信体小说 [英]理查逊的《帕梅拉》、《克拉莉莎》(第一个以书信体写小说的); [德]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法]卢梭《新爱洛绮丝》; 8、乌托邦小说 摩尔的《乌托邦》; 贝拉密的《回顾》; 威尔斯的《现代乌托邦》; 9、反乌托邦学说 反乌托邦(Dystopia)又被翻译作“反靠反乌托邦”、“敌托邦”或"废托邦"。是文学,尤其是科幻文学中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流派。反习托邦主义反映的是反面的理想社会。在这种社会中物质文明泛滥并高于精神文明,精神依赖于物质,精神受控于砩质,人类的精神在高度发达的技术社会并没有真正的自由。这一类小说通常是叙述技术的泛滠,在表面上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耠本质上掩饰着虚弱空洞的精神世界。亠被关在亲自制造的钢筋水泥牢笼里,迠里阴暗冰冷、精神压抑。在这种生存犠态下,物质浪费蔓延,道德沦丧,民主受压迫,等级制度横行,人工智能背叛人类,最终人类文明在高科技牢砼中僵化、腐化,走向毁灭。 反乌托邠主义的代表作是: 1932年英国赫胥黎 著作的《美丽新世界》; 英国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 以及俄国扎米亚京的《我们》。 10、中古英雄史诗 英国的《贝奥武甫》; 冰岛的《埃达》; 法国的《罗兰之歌》; 西班牙的《熙德之歌》; 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 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11、荒诞派戏剧 〔爱尔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法〕阿达莫夫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塔拉纳教授》; 〔法〕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 〔法〕热内的《女仆》、《阳台》、《黑人》; 12、为父复仇悲剧 〔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忒斯》三部曲:《阿加门农》、《奠酒人》、《欧墨尼得》; 〔英〕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 〔法〕萨特的《苍蝇》;
H. 反乌托邦电影 一九八四 是不是在讽刺当年的前苏联呢
最明确地讽刺苏联的反乌托邦小说应该是1921年苏联作家扎米亚京写的《我们》,乔治奥威尔写《1984》受了扎米亚京的影响,也不完全是讽刺苏联,而是在讽刺某种极端集体主义,所以现在也有很多人会拿《1984》和我国某段时期对号入座。
I. 《我们》全集_by[俄]尤金·扎米亚京_txt下载免费全文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EdX-EQCdmht5nHz6cGFWjQ
J. 《反乌托邦三部曲1984+美妙的新世界+我们》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反乌托邦三部曲》([俄罗斯] 叶夫根尼·扎米亚京)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E7YfPWsx3T5EqRLKrTuMoQ
书名:反乌托邦三部曲
作者:[俄罗斯] 叶夫根尼·扎米亚京
译者:孙仲旭
豆瓣评分:9.2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12
页数:973
内容简介:
本套书由最经典的三部反乌托邦小说《1984》《美妙的新世界》《我们》组成,被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都描绘了在一个技术极端发达的未来世界,精神世界的扭曲,对人类文明提出了警示,是对人类社会最深沉的反思。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著名作家,社会评论家,英语文体家。年轻时曾赴缅甸加入帝国警察部队,后因厌倦殖民行径而返回欧洲,开始文学创作。后参加西班牙内战,并在二战中积极投身反纳粹活动,1950年死于困扰多年的肺病。著有《1984》《动物庄园》等十余部作品,其中充满了社会关怀、人类理想和反极权的思想,被称为“一代人冷峻的良心”。
阿道斯•赫胥黎(1894—1963)英国著名作家,著名的赫胥黎家族最杰出的成员之一。曾立志从医,却因为视力障碍改变初衷,从事了文学创作。著有小说、诗集、文集、剧本等五十余部,曾获得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等文学奖,因代表作《美妙的新世界》赢得巨大声誉。
叶甫盖尼•扎米亚京(1884—1937)表现主义和新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作品涉及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体裁,主题多为对现实社会的讽喻。早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却因为与当时主流思潮相左的政见和批判主义的文风遭到政府的封杀,多部作品遭禁。于1931年上书斯大林本人,请求离开苏联,在高尔基的多方斡旋下,终于获准出国,同年与妻子在法国巴黎定居,1937年因心脏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