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二战电影 > 法国序曲电影

法国序曲电影

发布时间:2022-07-19 11:47:05

『壹』 Meg Ryan有没有演过一部在法国拍摄的电影叫什么

French Kiss (情定巴黎,法兰西之吻)

————————————————————————————————
梅格·瑞安可算是当今好莱坞的文艺片皇后了,她清新可人的形象深入人心。屏幕上,梅格·瑞安饰演的形形色色的小女人形象不但得到了所有男士的认同,女人们也对有她出演的影片情有独衷。数不清的人只要看到她出现在录影带的封面就会毫不犹豫地买回家。是呀,谁知道她这次又会有怎样出色的表现呢?

梅格·瑞安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小镇上。小镇上平静友好保守的生活养成了瑞安坦诚,纯真的性格。瑞安并不象很多演员一样,从小就想实现自己的明星梦。相反,她从小就不希望走演员的道路,而是立志要当一个作家或记者。因为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瑞安踏入了演艺圈,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最初,她只是在电视剧中出演一些角色,打打零工,目的是赚点钱交学费。而瑞安的表演天赋却是无法掩饰的,逐渐地展现出来,并引起了大家的注意。1981年,她出演了影片《名与利》(《Rich and Famous》),正式进入电影圈。虽然此后,她拍摄了不少影片,像《壮志凌云》(《Top Gun》1986),《Armed and Dangerous》1986,《内层空间》(《Innerspace》1987),《诺言之地》(《Promised Land》1988)等,但都未引起太多注意,必竟,好莱坞光彩夺目的明星太多了。即使有着出色的演技,没有好的机会,也很难为人们所注意。

1989年,机会终于降临了。梅格·瑞安与女编剧诺拉·艾弗伦合作,出演了艾弗伦的新片《当哈利遇见萨利时》(《When Harry met Sally》)。瑞安在片中饰演了那个颇为情绪化,干起事来马马虎虎,说起话来口没遮拦的女主角。瑞安将这样一个既非常可爱又有着很多小缺点的小女人形象塑造得真实可信,十分逼真。她在片中幽默风趣的表演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人对她真是爱也不是恨也不是。影片中由梅格·瑞安饰演的女主角“萨利”可算是八十年代好莱坞影坛上最可爱的一个女性形象。影片在票房上也是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随着影片的走红,瑞安也从此一鸣惊人。随后,瑞安尝试了几个不同以往风格的角色。在影片《乔对抗火山》(《Joeversus the volcano》1990)中,她一人饰演了三个角色。并在1992年出演了影片《接吻序曲》。

1993年,梅格·瑞安与诺拉二度合作,与汤姆·汉克斯联袂出演了爱情文艺片《西雅图夜未眠》(《Sleepless in Seattle》)。影片一经上映,便大获成功,观众反映非常热烈,票房也创下辉煌佳绩,并荣获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称号。梅格·瑞安凭借本部影片奠定了她在观众中的票房号召力,并一跃成为好莱坞爱情文艺片的女王。

随后,梅格·瑞安在影片《当男人爱上女人时》(《When a man lovesa woman》1994)和《IQ情缘》(《I·Q)1994)中均有出色的表演。1995年,瑞安主演了浪温爱情喜剧《法兰西之吻》(《French kiss》)。影片中的瑞安是一个生平最惧怕坐飞机的人,为了寻找移情别恋的未婚夫不得不壮起胆子坐上飞机到法国去,在飞机上遇到了一个因躲避警察追踪而一直利用瑞安的小偷。两人之间发生了一系列令人捧腹的故事……瑞安在片中的形象清新、亮丽,灿烂的微笑让影片处处洋溢着温情。她轻松自然的表演也为影片增色不少。1997年,瑞安主演了影片《Addicated to Love》。瑞安在影片中饰演那个被男友抛弃,因而心生抱负,执意要拆散那对新恋人的前女友。虽然瑞安本人与片中这个“反叛的坏女孩”的形象有很大差距,但表现的依旧十分出色,游刃有余。

1996年,梅格·瑞安出演了影片《生死豪情》,并在片中饰演一位在海湾战争中为救战友勇敢牺牲的女军官--卡伦·法顿。瑞安以她出色的演技完成了这个难度非常大的角色,并得到了一致好评。瑞安以自己的实力再一次向观众证明了,她不仅是一个文艺片女星,而是一个具有着出色演技的实力派演员。此片为瑞安出演其他性格跨度较大的角色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98年初,梅格·瑞安与尼古拉斯·凯奇共同主演了爱情文艺片《天使之城》(City of Angels),两人出色的表演和强大的票房力是影片成功的保证。以近十亿的票房圆满收场。岁末,梅格·瑞安又与老搭档汤姆·汉克斯合作出演了圣诞大片《邮件情缘》(You've got Mail)。这次他们一起诠释了一个在网上发生的爱情故事。影片在推出后票房成绩喜人,已创下超过十亿美元的佳绩。这次,梅格·瑞安会笑得更加开心。

『贰』 求法国电影《蓝白红三部曲之蓝》的观后感 2000字左右 需要2篇...谢谢大虾们...急要...

基耶斯洛夫斯基自称是“专业的悲观主义者”,他的悲观在于深刻的怀疑与反思,而他的专业则体现在他怀疑与反思的是人类精神世界永恒的困惑。《三色》探讨的是三色所象征的自由平等与博爱,导演没有从政治、社会的角度出发,却是着眼于现代社会个体生命的细微感受,忧伤或欢喜,屈辱或尊严,低头神伤或泪眼朦胧隔窗相望的的姿势,都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或有可能经历的细小感触。
蓝色象征着自由,失去亲人的朱莉失去了家庭同时也失去了义务,生活优渥,没有责任,有着新鲜爱情的无限可能。这样的朱莉理所当然是完全自由的,而基耶斯洛夫斯基却向我们展示随这自由而生的束缚,他探讨的不是自由,而是自由的缺失:朱莉被往日的情感与记忆所囚困,无法脱身,她所作的所有便是无所作为,她拒绝去墓地,拒绝看旧照片,扔掉亡夫留下的曲谱,拒绝知道有关亡夫的消息,甚至拒绝哭泣。婆婆与她拥抱,那么用力地哭泣,朱莉问她为什么这样哭泣,她说,因为你不哭。
“在某种意义上,朱丽处于静态的处境,她不停地等,等待一些事情发生变化。她极度脆弱——因为她决定这样——因此某种意义上,电影只好追随她,跟随她的生活方式和她的举止。”
白色代表着另一个美好而具有魔力的字眼:平等。而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此片中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中个体地位不平等的故事,却是为了质疑平等对纯粹情感关系的必要性。正如芝华士的广告语无比狂妄却又无比真实地叫嚣的那样,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又是一个令人心惊肉跳不敢正视的事实。卡洛尔因性无能而被妻子抛弃,对妻子的爱令他受尽侮辱,当他偶然发财之时,不仅性能力重新恢复,妻子的爱也随之而来。爱情仿佛由财富与生理条件的平衡为前提,一旦失去平衡,爱情就变成一场沉重的灾难砸将下来。
红色的主题是博爱。瓦伦丁像传说中的天使的那样,美丽而善良,一心想为别人着想。只是,“她一直从自己的角度来为别人着想”。一场车祸让她结识了一直坐在屋子里窃听电话的脾气古怪的老法官。老法官偏激的行为观点对于瓦伦丁生命中一直坚持的爱的原则无疑是一场冲击。哲学家都有点多虑,基耶斯洛夫斯基也一样,他被一个问题苦苦困扰,“我们自己有些东西可以付出的这个事实中就有美的东西存在,可如果我们的付出是为了给自己更好的评价,那么这种美就有了瑕疵。这种美纯洁吗?或者是有点被破坏了?”瓦伦丁无疑就是这个充满矛盾与不确定的美的化身,在她身上集中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疑问与希望。最终瓦伦丁逐渐理解了老法官,老法官也受其爱的感召,决然地作出了自我检举的决定。
自由平等和博爱是现代自由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哲学家刘小枫称基耶斯洛夫斯基“用对个体命运忠心耿耿的目光深情地注视现代社会中破损的个人道德感觉”,其叙事思想“紧紧盯着不放的个体生命的偶在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乃是现代性的基本问题”。然而影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却又是从这三者的反面开始的。可以说,他所探讨的,都是这三个诱人字眼在现实生活中的缺失及其存在的可能。
光影总如水。朱莉在受伤时总躲进蓝色的游泳池,让水淹没自己的身体和灵魂。无法抛弃记忆。因此无法自由。
因为音乐一直在响,音乐响起,记忆重生,画面在瞬时变成寂静无声的漆黑,时间静止。只有音乐一直在响,最终终于变成恢宏壮大的合唱,每个人在音符的流转里各自生活,微笑或若有所失,做爱或静静死去,所有人的人生都变成朱莉生命的一部分,朱莉的眼泪终于可以静静流下。之前朱莉的任何作为都无法到达自由,顺应内心的声音而生活是不可能的,你所能做的,只是顺应生活本身。爱是囚牢还是自由?这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在电影最后庄严而伟大的音乐中向我们提出的问题。
在《白》中,基耶斯洛夫斯基讲述了一个关于平等的故事,但平等并非真正的表现主题,这是一个取得平等的故事,是关于报复的故事。他相信我们应该追求平等,但要明白永远不会完全实现。歌德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又有何决定?一个人从小的生活环境与他有生以来的境遇。这些又岂能是平等如流水线上的产品。每个人大概生来就各有其命运了:生理有所区别,生活的环境也各有差别。有如原本电脑被安装上不同的操作系统,一个个原本应该没有差别的肉体被社会伦理安插进不同的灵魂。更諻论在政治经济因素的作用下,脆弱的情感更有如风雨飘摇中的一叶扁舟,随时都有倾覆的可能。在《白》中,爱情中个体的尊严完全与爱情无关而与爱情之外的东西如性能力与金钱有关。因不平等而生的屈辱感,却才是爱情的真正面貌。不平等的爱情,或者爱情的不平等,才是永恒平等的东西——对所有人,所有爱情。基耶斯洛夫斯基想说的不是平等的重要性,而是不平等的无法改变。
基耶斯洛夫斯基说,《红》的真正主题是,“人们有时候会不会生错时代?”“我们可能修正老天爷犯下的错误吗?”究竟什么对于他人才是合适的,是让他遵从自己的意志堕落向死亡的深渊,还是让他得救却以放弃自己的选择屈从于他人的意志为代价?没有谁可以是那个上帝,可以代别人思考,代别人做出选择。而站在大众所认为的正义的立场改变他人,是否又是一种对他人自由权利的亵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悲观在这里暂时止步,他给了《红》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在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与怀疑之外表达了对人性的坚定信仰。
“在不计其数的拨、插、按以及诸如此类的动作中,摄影师按快门的发明尤其富有成效。用手指触一下快门就能将一个事件永久地固定下来。照相机赋予了瞬间一种追忆性的震惊。这种触觉经验同视觉经验联合在一起,就像报纸广告或大城市交通给人的感觉一样。在其中穿行便会给个体带来一系列惊恐与碰撞。在危险的十字路口,一系列神经紧张会像电流冲击一样急地通过体内。波德莱尔说一个人扎进大众人流中就像扎进蓄电池中。不久,为了描述惊颤经验,他称这种人为“一个装备着意识的万花筒(kaleidoskop)”。当坡(爱伦•坡)的“过往行人”还显得漫无目标地东张西望时,当今的行人却是为了遵照交通指示而不得不这样做。因而,技术迫使人的感觉中枢屈从于一种复杂的训练。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种对新刺激的急切需要使电影得以诞生。在电影里,惊颤式的感知成了一个有效的形式原则。那种在流水作业的传送带上决定生产节奏的东西正式电影得以立足的基础所在。”
本雅明的这段话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貌似沉闷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的美学特质。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里,主要进行叙事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人物内心世界与外界发生碰撞所产生的“惊颤式的感知”。这一点在《蓝》中表现得尤为出色。
蓝色的光闪耀在朱莉的脸孔上,有一种使人心惊肉跳的忧郁。波德莱尔说忧郁即美。蓝色的光闪耀在朱莉的脸孔上,如同小女孩死之前手中飞扬的棒棒糖纸的光芒闪耀在风中,沈从文说残忍是一种美。这美的残忍的光变成一道沉重的阴影,使朱莉无法从往事中脱身。在电影中多次出现的蓝色光芒经常是很突然地就闪耀在朱莉的脸上,这突兀的晃动的光芒,正象征了朱莉内心情感的颤抖。自由。自由何在。自由,自由是没有东西可失去的代名词。
此外,在《三色》中玻璃与玻璃的反光成为一个重要的隐喻。无数的玻璃,玻璃与玻璃的反光,这脆弱而坚强的透明而无法逾越的物质正有如影片中每一个人的内心与他人之间的距离。玻璃那种混合了脆弱与坚硬的特质正很恰当地揭示出了人物敏感而矛盾的内心。人物内心情感的隐喻表达与技术手法的完美结合保证了“惊颤式的感知”的“惊颤”度,给观众以一种心灵上的冲击力。
“三部电影讲述的都是一些有某种知觉或感觉的人,一些有魅力的人。”事实上,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许多电影都是以这种知觉或感觉为基础的,“惊颤式的感知”可以说是整个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的价值所在。这种奇异的感知既是电影的表现内容,又是电影与它的观众之间发生感应与传递情绪的基础。比如那一部《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镜子、窗户上、门上和汽车上的玻璃的反光与折射中的“镜中”维罗尼卡与现实中的维罗尼卡同时存在,电影中的人物被一种奇异的心灵感应主导着命运,而光影班驳,金黄色的温暖色调里,我们内心最隐秘的部分,也被一种熟悉而奇异的忧伤与温暖围绕,那新鲜的柔嫩的颤抖的感觉,如灵魂的存在般神秘敏感。
这种“惊颤式的感知”存在于电影人物心灵之中的同时存在于观众与电影人物之间,成为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中最终完成它的表达的最后关键。即基耶斯洛夫斯基选取了我们每个人生命和思想中共同存在的最细小最敏感的情感样本,当我们被电影中的人物所感动,也即产生共鸣式的惊颤感知之时,我们其实是被自己感动了。正因为如此,刘小枫才叙说自己在基耶斯洛夫斯基过世时,感到“思想的在世孤单”。基耶斯洛夫斯基正有如我们思想世界里一位不可失去的生活同伴,他的电影熨贴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孤单灵魂,光影之间令我们感受到一点细小却灼热的温暖直抵灵魂深处。而无疑,《三色》正是他众多作品中人文关怀的出色代表。

『叁』 意大利序曲和法国序曲的异同

意大利序曲和法国序曲的异同主要在于节奏的快慢。具体如下:

所谓法国序曲,是法国民族歌剧的奠基者吕里Lul1y(1632—1687)所创立的。这种序曲从一段宏伟、壮严、缓慢,而且往往是进行曲式的引子开始,当中接上快速、活跃的一段音乐,多半用复调的风格写成,最后重复开头那段慢速度的音乐,或用慢速度的小步舞曲作为结束。法国的这种歌剧序曲具有“慢-快-慢”的结构。

意大利序曲则相反,它也可以分成明显的三段,但是它的开头一段速度疾快、活跃而有力,当中则插入一段缓慢如歌的旋律,最后又是快速度的舞曲性段落,而且时常运用意大利民间的塔兰台拉舞曲或基格舞曲的节奏。这样,意大利序曲构成的是“快-慢-快”的结构。

这种意大利的歌剧序曲主要是由意大利作曲家阿·斯卡拉蒂(A.Scarlatti,1660-1725)创立的,这种序曲可以说就是在一个世纪之后出现的多乐章交响曲的雏型。

与序曲相对的——序言

除了歌剧序曲之外,十九世纪许多作曲家还热衷于创作一种并非起“序言”作用的新型序曲,这种序曲并不从属于任何戏剧作品,但它往往带有标题,同一定的诗意内容、如古典文学或民间创作的形象和情节以及民间生活的画面有联系。

这种独立的标题性序曲叫做音乐会序曲,它的创始者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第一首专为音乐会演奏而写的这种序曲,便是他的《仲夏夜之梦》序曲。标题性音乐会序曲的数量很多,如门德尔松的《芬格尔的岩穴》序曲、格林卡的《西班牙序曲》。

『肆』 音乐高手进来~!!!快,我马上要考试咯~

奏鸣曲是由一件独奏乐器演奏,或由一种独奏乐器与钢琴合奏的器乐套曲,由三或四个乐章组成。用钢琴演奏的称钢琴奏鸣曲,用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称小提琴奏鸣曲。
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通常采用奏鸣曲式,奏鸣曲因而得名。它诞生于法国大革命以后,当时需要表现人与人之间更加尖锐的关系和社会的戏剧性冲突,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乐曲结构形式。
在奏鸣曲式的呈示部中一般要有两个相互对比或矛盾的主题;在展开部中展开矛盾的冲突和斗争;在再现部中则要显示斗争的结果。只有按照这个原则写成第一乐章的器乐套曲,才能称为奏鸣曲。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是钢琴音乐中的经典作品,其中以《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暴风雨》奏鸣曲、《黎明》奏鸣曲和《热情》奏鸣曲最负盛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每一个钢琴学生必弹的。近代作曲家也都写了不少奏鸣曲,但形式比较自由,如李斯特的奏鸣曲,只有一个乐章。

交响曲是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如上表),叫交响曲。交响

乐形成是海顿完成的,后来由贝多芬在形式和内容上发展到最高峰。

然后由浪漫派作曲家继承,一直到现代。虽然形式和内容都有了变化

,但仍保持其在器乐作品中最显著的地位。交响曲具有丰富的思想内

容,强烈的戏剧性和绚丽的管弦乐色彩。交响乐的四个乐章和奏鸣曲

一样,是按照一定的关系排列起来。

协奏曲---Concerto,原意是竞赛。十六世纪意大利的协奏曲多指有乐器伴奏的合唱曲,以别于无伴奏合唱。十七世纪后半叶起,指由几件或一件独奏乐器,与一小型弦乐队互相竞赛的器乐套曲。用几件乐器者称“大协奏曲”。意大利作曲家托莱里和科莱里是大协奏曲的创始者。亨德尔和巴赫都作有大协奏曲。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就是大协奏曲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由一件乐器(有时还带有伴奏)与乐队竞奏的古协奏曲,叫做“独奏协奏曲”,如维瓦尔第的协奏曲。
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师莫扎特以大量的创作—二十多首钢琴协奏曲,六首小提琴协奏曲,以及长笛、单簧管、小号、圆号等为独奏乐器的协奏曲—确立了至今还被袭用着的协奏曲形式。这种协奏曲由一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独奏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技巧性。乐曲通常包括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多为抒情的慢板,第三乐章常用回族曲式或奏鸣曲式。第一乐章的后部有一个华彩段(第二、三乐章有时也插入较短的华彩段)。起初,华彩段由演奏家根据乐曲的基本主题作即兴发挥,到十九世纪后则由作曲家写成固定的曲谱。现代音乐家演奏古典协奏曲时所用的华彩段曲谱,是由后来的作曲家写成的。贝多芬为协奏曲形式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并使独奏部分与乐队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实现交响性的发展,使协奏曲的思想性、艺术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五首钢琴协奏曲,都是对协奏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杰作。
浪漫乐派以及后来各国民族乐派作曲家的作品中,独奏乐器更富于鲜明的表现力、感人的歌唱性和高难度的技巧性,整个乐曲往往也具有更强的动力感和交响性。肖邦的钢琴协奏曲,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帕格尼尼等人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格里格的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小提琴协奏曲等都成为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的珍品。李斯特把多乐章套曲的艺术构思集中凝聚起来,创造了单乐章的协奏曲形式,他的两部单乐章的钢琴协奏曲成为侩炙人口的名著。二十世纪以后,如苏联的格里埃尔的声乐协奏曲,则以人声与乐队结合而成。西方现代主义音乐流派的某些协奏曲,则更显出“浓缩”、简短的特点,“新维也纳乐派”韦伯恩以无调性的十二音序列形式写成的协奏曲,现今仍居同类型作品的“鳌头”地位。

交响诗是交响音乐中后起的体裁,又有"交响音诗"、"交响音画"、"交响幻想曲"、"交响传奇曲"、"交响叙事曲"等别称,从这些名称即可看出交响诗同文学、艺术具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确实,交响诗是音乐与文学、绘画、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具有描述性和抒情性的单乐单的标题交响乐。交响诗的创始人是匈牙利作曲家李斯诗。他迫切希望找到一种载体来表达他对文学的理解、对人生和法、对哲学的思索。他把诗与标题交响音乐联系起来,称"交响诗"这个体裁为浪漫主义艺术的"艺术综合"主张提供了自由的空间,成为标题音乐卓越的裹程碑。继李斯特之后,欧洲各国的作曲家们在其影响下相继创作出一批交响诗。其中著名的有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讴歌祖国光荣历史、壮丽山河的由六首交响诗组成的[我的祖国],有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反抗帝俄统治、推动民族解放运动的爱国主义作品[芬兰颂]、有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荒山之夜],有柴科夫斯基取材于莎士比亚剧作和但丁的[神曲]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弗兰切斯卡],有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取材于匈牙利诗人列瑙的同名诗的[唐璜]等。进入二十世纪,仍有不少作曲家喜欢运用这一体裁来创作,如德彪西、拉赫玛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等。

序曲是最古老的器乐体裁之一,它对其他一些器乐体裁的发展,特别是交响曲和交响诗,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顾名思义,序曲可以比其他一部作品的序言或绪论,它在音乐中最初是指歌剧、清唱剧、大合唱、舞剧或其他戏剧作品演出之前的一段前奏式的器乐曲,即主要是一种闹场性质的音乐。但是,这种早期的闹场音乐非常简单,实际上只是几声响亮的号声而已,相当于现今剧场演出之前的三遍铃声。最古老的民间市集戏台或木偶戏演出就是这样,甚至十七世纪初在意大利歌剧中,象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1567-1643)的歌剧作品,有时还是这样。
十七世纪末,开始出现两种不同范型的戏剧序曲:法国序曲和意大利序曲。所谓法国序曲,是法国民族歌剧的奠基者吕里(Lully, 1632-1687)所创立的。这种序曲从一段宏伟、庄严、缓慢,而且往往是进行曲式的因子开始,当中接上快速、活泼的一段音乐,多半用复调的风格写成,最后重复开头那段慢速度的音乐,或用慢速度的小步舞曲作为结束。法国的这种歌剧序曲具有"慢-快-慢"的结构。意大利序曲则相反,它也可以分成明显的三段,但是它的开头一段速度疾快、活泼而有力,当中则插入一段缓慢如歌的旋律,最后又是快速度的舞曲性段落,而且时常运用意大利民间的塔兰台拉舞曲或基格舞曲的节奏。这样,意大利序曲构成的是"快-慢-快"的结构。这种意大利的歌剧序曲主要是由意大利作曲家阿·斯卡拉蒂(A.Scarlatti, 1660-1725)创立的。这种序曲可以说就是在一个世纪之后出现的多乐章交响曲的雏形。由于当时的法国歌剧主要用于波旁王朝的节日庆典,而意大利歌剧却拥有更广大的观众,因此很自然地,意大利歌剧序曲在风格和内容方面都不如法国序曲那般"雍容高贵"。不过,十七至十八世纪的这两种歌剧序曲,同歌剧本身的内容和情绪没有深刻的联系。因为当时轻浮的观众在角色出台之前,总是忙于应酬他们的朋友,剧场秩序安静不下来,而作曲家也知道观众从不注意序曲的演奏,因此也不想在这方面多花功夫。这样一来,一首歌剧序曲多次被用于不同的歌剧,已经司空见惯,无论是作者或是听众,谁也不在意。 序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成为戏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十八世纪下半叶。那时,德国歌剧作曲家格鲁克在进行歌剧改革时,曾为序曲定出一条划时代的准则――他在自己的歌剧《阿尔刻提斯》的序言中写道:"我认为,序曲应该暗示出作品的主旨,为观众即将观赏的戏剧先在情绪上做好准备。"格鲁克的歌剧《伊菲革涅亚在奥利斯》序曲,就是当时这种歌剧序曲的范例之一。由格鲁克始创的这种古曲歌剧序曲,直到十八世纪末才最后定型,基本上采用奏鸣曲形式的结构,莫扎特的歌剧序曲多半属于这一类。
所谓奏鸣曲形式,是古典音乐作品的一种基本曲式,无论是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和重奏曲中的重要乐章,或者是交响诗和大多数歌剧序曲和音乐会序曲,都得应用它。但是更确切地说,奏鸣曲形式首先是一种戏剧性的乐曲形式,它以两种不同乐思(主题)或形象的对置和冲突为基础,便于非常强烈而紧张地展示各种戏剧性的事件或场面。我们知道,大多数戏剧总是先介绍人物和故事背景,然后展示矛盾冲突,并通过最紧张的转折时刻(高潮),最后得到解决;一般的戏剧发展虽然多样而复杂,但它基本上不逃出上述这三个进程。奏鸣曲形式同这样的戏剧结构最为相似。奏鸣曲形式也有三个大段落,即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它不同于一般的三段体形式(ABA形式),主要在于它的发展部不仅限于同前后两段形成对比,而是戏剧性地发展呈示部中的那些素材,因此整个发展部如同戏剧中的第二幕那样,或者是同样的人物在不同的场面中出现,或者是在同样的场面中出现不同的人物。作曲家用奏鸣曲形式构成的戏剧性范式,就是这样同剧作家笔下的三幕戏剧相一致的。下面我们剖析奏鸣曲形式中的这三大段落。
奏鸣曲形式的第一个大段落 D―呈示部,常常可以比作戏剧的第一幕。在呈示部中,作曲者展示他的乐思,就象剧作者让他的人物一一出场似的:他确立一个基本调性,同时用以陈述乐曲的第一主题,在这基本调性已经确立、基本主题也已经能给听者留下印象之后,作者便用新的、但同基本调性相近的第二个调性来呈示乐曲的第二个主题。呈示部的这两个主题是对比性的,一般第一主题总是比较雄壮有力,即时常被称为"阳性"的,而第二主题则比较欢愉和抒情,即所谓"阴性"的。然而这两者的明显区别首先却在调性方面:如果第一主题是大调,第二主题往往转入它的属调(上方五度);如果原调是小调,新调往往转到它的关系大调。呈示部两个主题之间的调性转换,往往还有一段过渡,即通过穿插在两个主题之间的连接段来实现。因此,这种调性的变化比较自然、平顺和不明显;但是尽管如此,在呈示部中,移调始终是戏剧性的最主要因素。当然,这里所说的只是一种古典的范式,浪漫乐派作曲家运用奏鸣曲形式就要自由得多。呈示部往往用一段小尾声――结尾段作为结束。
发展部是奏鸣曲形式的核心,或者说戏剧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时刻,它的篇幅可长可短,作者可以在这里引入新的主题,也可以局限于运用呈示部中的素材,发展其中的这个或那个主题。如果说作曲者在呈示部中悉心把他所构筑的素材搬上舞台,使其中的主题旋律与和声融洽地结合在一起的话,那么,在发展部中作曲者则自由地处理这些素材,用尽一切可能的技巧手段、根据需要去发展它。一般说来,不协和音和移调,容易使音乐增加一种紧张度和动势,主题分割成越小的单位,音乐的情绪也越激越。因此,在发展部中往往看不到象呈示部中那般平衡的主题旋律,这发展部变成了从主题中分割出来的短小动机(少数几个音、一小节或者两小节)任意驰骋的宽阔天地,但见它或者移上移下模进反复,或者把原型倒转,或者放宽其节奏型,或者加以压缩,或者改换调式,或者变化音响色彩―有时几乎变的不可复识。在调性布局方面,这发展部往往从第二主题的调性出发,离开乐曲的基调越来越远,然后逐步回归。由于发展部具有上述特点,听者很容易辨认出它,很容易把它同后面的再现部区分开来。
奏鸣曲形式的发展部两侧因各有一段呈示部或再现部而保持了曲式的戏剧性平衡。再现部主要重复呈示部的素材,但从来并非一成不变,它同呈示部的区别首先在于:这里两个主题都保持在同一个主调上,它的第二个主题并不变换调性。有时候在再现部之后还用一段尾声以结束全曲,这尾声多半由原有的主题构成,但有时也可以引用新的音乐素材,例如,贝多芬的《埃格蒙特》序曲就是用新出现的胜利进行曲作为结束的。还有,在呈示部前有时也可以添上一段引子。
奏鸣曲式可以用图例说明如下:
奏鸣曲形式(标准范式)
引子 呈示部 发展部 再现部 尾声
(慢速度) 第一主题 第二主题 发展旋律的手法: 第一主题 第二主题
连接段 结尾段 对位,分割,模进, 连接段 结尾段
反复,扩充,压缩,倒转等
从主调转入关系调 和声和调性充分变化, 两个主题都保持在
呈示部本身常作反复) 然后转会主调 主调上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继续叙述歌剧序曲在下一阶段的发展。歌剧序曲要同歌剧本身保持有机的联系,在简变不过的方法,就是直接摘用歌剧中间剧情发展关系最密切的片断或者最能体现歌剧主角的性格的旋律(如咏叹调等)作为主题。莫扎特的歌剧《唐·璜》序曲和格林卡的歌剧《鲁斯兰与柳得米拉》序曲,都是这方面的范例。但有的序曲同歌剧本身并没有主题上的联系,例如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和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勒的理发师》序曲等。贝多芬的序曲在音乐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在序曲这种规模不大的体裁中,用朴实简洁和高度概括的音乐形象,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戏剧序曲已经远远超过一般的"绪言"作用,而变成了整部戏剧作品的集中体现。
然而,贝多芬的才华毕竟还是集中反映在交响曲方面,序曲的发展终于落到了他的年轻的同时代人、德国浪漫主义歌剧之父威柏身上。威柏的歌剧序曲无论是主题,或者是情绪色彩,都同歌剧本身密切相关,成为一种精致的音画,把听者引入歌剧的情绪氛围之中。威柏的歌剧《自由射手》、《奥布朗》和《优兰蒂》序曲,都是这类作品中的杰作。
十九世纪上半叶是浪漫主义歌剧序曲的黄金时代,随后,序曲的影响便明显消退了。这有两个原因:第一,十九世纪下半叶有些作曲家,例如瓦格纳,认为歌剧本身已经足以说明戏剧故事的情节,序曲无需在涉及故事的内容,因此,许多作曲家倾向于压缩序曲的规模,宁愿改用前奏曲这种比较简短的体裁,只限于在幕前酝酿一种情绪;第二,当时抒情剧院的新观众,一般都是真心来看演出的,而且也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因此也没有必要用很响的音乐去延迟开幕的时间。结果是:象十九世纪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波希米亚人》,几乎只有几个小节的引子,便立即转入歌剧的第一幕。
除了歌剧序曲之外,十九世纪作曲家还热衷于创作一种并非起"绪言"作用的新型序曲,这种序曲并不从属于任何戏剧作品,但它往往带有标题,同一定的诗意内容、如古典文学或民间创作的形象和情节以及民间生活的画面有联系。这种独立的标题性序曲叫做音乐会序曲,它的创始者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第一首专为音乐会演奏而写的这种序曲,便是他的《仲夏夜之梦》序曲。标题性音乐会序曲的数量很多,如门德尔松的《芬格尔的岩穴》序曲、格林卡的《西班牙序曲》、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庄严序曲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等,这类序曲有的实际上是标题性交响曲或交响诗的一个变种.

组曲是一种套曲形式的器乐曲或交响曲,即各自独立的不同乐曲的组合,在巴洛克音乐时代为古典组曲,所有套曲都是同一调式,都是从舞曲演变来的。18世纪以后为现代组曲。

古典组曲包括四首舞曲乐章,
#阿拉曼德舞曲,是一种四拍子中速的德国舞曲;
#库朗特舞曲,是一种三拍子快速的法国舞曲;
#萨拉班德舞曲,是一种三拍子慢速的西班牙舞曲;
#吉格舞曲,是一种快速极快的英国舞曲。

组曲形式是17世纪在法国开始发展起来的,后来加入了英国的吉格舞曲。许多作曲家写过组曲,巴赫的钢琴曲《英国组曲》和《法国组曲》,亨德尔著名的《水上音乐》和《焰火音乐》也是用组曲形式写的。他们经常在萨拉班德舞曲和吉格舞曲中增加新的内容。巴赫为大提琴、小提琴、长笛和其他一些乐器都写过组曲。亨德尔写过22种调式的组曲。

17世纪以后,组曲被认为是一种过时的老形式,很少有人再写组曲。19世纪时,组曲又重新流行起来,但已经演变成现代组曲。

现代组曲一般只保留一首舞曲,其余的有从歌剧、舞剧和其他戏剧配乐中选出的乐曲片段,如《天鹅湖组曲》等,甚至可以从电影音乐中选出。乐章的数目也是自由的,只是最少得有两个乐章,最多甚至达二、三十个。调性也可以改变。所以有很多民族音乐家采集民歌曲调写组曲,著名的如芬兰的西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和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等都写过组曲形式的著名乐曲。

演奏交响乐的乐器是交响乐器。
交响乐器分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四组。
交响曲什么最重要?响最重要。
海顿是“交响乐之父”

『伍』 一部法国电影的名字

空中决战
原文片名 :LES CHEVALIERS DU CIEL

中文译名 :空中决战

英文名称:Sky Fighters

出品国家 :法国

出品年代 :2005年

影片长度 :102分钟

首映日期 :2006年6月23日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 引进

中国电影集团电影发行放映分公司 发行

北京保利博纳电影发行有限公司 协助推广

影片导演:吉拉尔·皮雷(Gérard Pirès )

影片主演 : 伯努瓦·马吉梅 Benot Magimel .....Capitaine Antoine "Walk'n" Marchelli
科洛维斯·科尔尼拉 Clovis Cornillac .....Capitaine Sébastien "Fahrenheit" Vallois
阿丽斯·塔格里奥妮 Alice Taglioni .....Lieutenant Estelle 'Pitbull' Kass
Géraldine Pailhas .....Maelle Coste
菲利普·托雷顿 Philippe Torreton .....Bertrand
Rey Reyes .....Leslie 'Starst' Hedget
Jean-Baptiste Puech .....Ipod
Christophe Reymond .....Stan
塞德里克·舍瓦尔姆 Cédric Chevalme .....Bandit
Frédéric Cherboeuf .....Tala
Yannick Laurent .....Grizzly
Alexandre de Seze .....Bunker
Axel Kiener .....L'Ankou
Mathieu Delarive .....Wanai
Simon Buret .....Jackpot
Vincent Cappello .....Jeff
Eric Poulain .....Capitaine Kleber
Laurent Jumeaucourt .....Lt Boutier
Philippe Herisson .....Colonel Esbly
Jean-Michel Tinivelli .....Colonel Farge
Olivier Rabourdin .....General Commission
Sidney Wernicke .....Lavigne
Jean-Yves Chilot .....Houdon
Pierre Poirot .....De seze
Omar Berdouni .....Aziz Al Zawhari
Peter Hudson .....General Buchanan
Hervé Berty .....Roger
Jean-Raoul Lacote .....A Fighter Pilot
Oulage Abour .....Kawaj
Tony Amoni .....Altilaiti
【内容简介】
在英国法保罗夫(Farnborough)航空展上,一架幻影2000在飞行表演时突然在北海上空神秘失踪。安东尼· 马歇里和塞巴斯蒂安·瓦卢瓦上尉奉命率巡逻小队立即出发寻找失踪的飞机。很快,他们发现了幻影2000的踪迹,它躲到了一架法航波音747客机的下面。驾驶员很快发现了安东尼和塞巴斯蒂安,并且进入了战斗状态。安东尼和塞巴斯蒂安奉命立即放弃跟踪,但是已经为时过晚。幻影2000即将攻击塞巴斯蒂安。安东尼为了保护队友不得不向幻影2000发动攻击。
这次事故不过是一场巨大阴谋的序曲,恐怖分子的最终目标是法国国庆日香榭丽舍大街上空的航空演习……
【关于导演】
本片由法国著名导演吉拉尔·皮雷倾力执导。1998年,吉拉尔·皮雷执导的惊险喜剧影片《的士速递》(TAXI),曾一举拿下当年的法国票房冠军,观影人数高达640万,票房过亿。之后,他一直未有新片出笼,直到2001年拍摄了和《的士速递》题材类似的《极速骑手》(Riders),影片于2002年在法国上映后引起新一轮的急速电影风潮。同一年,吉拉尔又拍摄了一部极尽幽默搞笑、惊险动作于一体的《法国间谍》(DOUBLE ZERO)。该片是对美国间谍喜剧片《Spies likes us》(《像我们这样的间谍》)的重新翻拍,法国电影人的精心制作和法国演员的精彩演绎为影片注入了特有的法国式喜剧风格。
【关于主演】
片中安东尼·马歇里上尉的扮演者是法国一线红星伯努瓦·马吉梅。12岁时他在《解放报(Libération)》看到“La Vie est un long fleuve tranquille”(Life Is a Long Quiet River,生命是一条静静的长河,1988)的试镜广告,参加了这次角逐并成功赢得主演机会。在这部Étienne Chatiliez执导的电影中,他塑造的Momo一角极为成功,令他一举走红,获得广泛关注。
此后他参演了一系列电影和电视表演。16岁时他决定从学校辍学,专心从事表演事业。由童星起步,他顺畅地完成了从青少年到一些更成熟的角色的转换。
在演技方面,他是个完美主义者。他和许多世界级的导演合作过。André Techiné的“Les Voleurs”(The Child of the Night,夜夜夜贼,1996)一片使他获得当年恺撒奖最值得期待男演员奖的提名;Michael Haneke的“La Pianiste”(The Piano Teacher,钢琴教师,2001)则帮他赢得了当年戛纳影帝的桂冠。他和Juliette Binoche共演了1999年的“Les Enfants Siecle”(The Children of the Century,史诗情人),演绎乔治•桑和缪塞的爱情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他同样与这位长他10岁的女演员堕入情网。
在出演了许多知名或重要的文艺片之后,他近年来对动作类型的电影发生了兴趣,如“Nid de guêpes”(The Nest,猎豹行动/夺命蜂巢,2002)和“Rivières pourpres 2 - Les anges de l'apocalypse”(Crimson Rivers 2: Angels of the Apocalypse,暗流2:末日天使,2004) 等。

『陆』 求一部法国电影名字

空中决战 内容简介在英国法保罗夫(Farnborough)航空展上,一架幻影2000在飞行表演时突然在北海上空神秘失踪。安东尼· 马歇里和塞巴斯蒂安·瓦卢瓦上尉奉命率巡逻小队立即出发寻找失踪的飞机。很快,他们发现了幻影2000的踪迹,它躲到了一架法航A340客机的下面。驾驶员很快发现了安东尼和塞巴斯蒂安,并且进入了战斗状态。安东尼和塞巴斯蒂安奉命立即放弃跟踪,但是已经为时过晚。幻影2000即将攻击塞巴斯蒂安。安 东尼为了保护队友不得不向幻影2000发动攻击。 这次事故不过是一场巨大阴谋的序曲,恐怖分子的最终目标是法国国庆日香榭丽舍大街上空的航空演习……

『柒』 这两部动画电影的名字是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国王与小鸟 《国王与小鸟》基本信息 法文名:Le Roi et l"Oiseau 英文名:The King and the Mockingbird 中文名:国王与小鸟 片长:87分钟、彩色动画片 上映时间:1980/3/19(法国) 【内容简介】 作为一部动画片,〈国王与小鸟〉在成人和孩子的世界中都取了巨大的成功。该片改编自安徒生童话〈牧羊女和扫烟囱工人〉。在导演Paul Grimault和天才的Jacques Prevert完美合作下, 全片活泼生动,自始至终贯穿着智慧、幽默和政治色彩。故事发生在虚构的Takicardie王国中,一个迷人的牧羊姑娘和一个扫烟囱工人坠入爱河,但是国王却想霸占牧羊女。一只小鸟意识到了险情,千方百计帮助这对恋人逃跑,但结果和扫烟囱工人一同被捕并被关入狮笼。两人最终合力组织狮群救出牧羊女,击败了国王。 故事讲的是一个虚构的机械科技极其发达的王国,国王性格乖戾,至尊无上,穷奢极欲却又生性多疑,动辄就将人打入地牢(是用按钮和活动地板,让人跌入地牢),就连他的心腹密探探长也在劫难逃。他喜欢收集画作,也爱让人给他画肖像,但可惜他是瘸子又是斗鸡眼,为他画像的画师因为画的太真(腿和眼都画)或因为画的太假(画的很完美),所以总是下场悲惨地被打入地牢,只有一个画师把他画成了一条腿踏在石头上举枪瞄准猎物方才幸免于难。某天在国王的秘密公寓里,一个画家正为国王肖像加上最后的笔触,但是他忘了先画一个笼子,所以这幅肖像被已故国王的灵魂所占据。霎时,所有神秘的现象出现了:国王画室里的画作上的两个人物——牧羊女和扫烟囱的小伙子从画里活起来,互相坦承对彼此的爱。但国王的肖像却逼迫牧羊女与自己结婚,双方的争吵把真国王引来。讽刺的是,真的国王却被画里的国王也打入了地牢,假国王的脾气性格和真国王完全一样,但统治手段更为邪恶,他派出pol.ice追捕同样逃出画作的这对恋人。于是为了逃避pol.ice的追赶,扫烟囱的小伙子和牧羊女这对恋人在小鸟的帮助下开始惊心动魄的逃亡之旅……最终由于小鸟被抓,小伙子和小鸟也被关进地牢。他们团结了在那里的老百姓,冲出了地牢,在国王与牧羊姑娘的婚礼上推翻了国王。 【导演简介】 Paul Grimault 出生日期:1905年3月23日 出生地:法国Neuilly-sur-Seine 法国动画界的重要人物之一,1905年出生在法国的Neuilly-sur-Seine。最初在广告公司担任设计,之后开始制作动画短片,最终投身动画电影事业,执导了著名的〈La Bergere et le Ramoneur〉 (1952)和〈国王与小鸟〉(1979)等电影。1936年,他在live-action 黑色幽默片〈Le Crime de Monsieur Lange〉中担任一个小角色。1948年,Grimault 的〈Le Petit Soldat〉荣获第一届威尼斯电影节电影奖。 【作曲家简介】 Wojciech Kilar 出生时间:1932年7月17日 出生地:波兰里沃夫(现属乌克兰) Wojciech Kilar是波兰最为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荣获无数国际大奖,包括波士顿Lili Boulanger Memorial Fund Award (1960) 和两次波兰文化部长奖(1967、1976)。受John Cage 的音乐影响,Kilar 将波兰民间音乐和古典音乐很好的进行了糅合。他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包括一段短序曲Ode to Bela Bartok in Memoriam, and Exos。1962年Kilar为电影“Glos Z Tamtegoata(The Voice From Beyond)”谱曲,之后开始大量创作电影音乐。他经常与波兰的电影导演象Krysztof Zanussi、Andrzej Wajda等合作, 同时也偶尔为国外作品创作。他为Francis Ford Coppola"s的电影“Bram Stoker"s Dracula (1992)” 赢得了ASCAP奖。 Joseph Kosma 出生名:Jozsef Kozma 出生日期:1905年10月22日,1969年卒 出生地:匈牙利布达佩斯 匈牙利出生的作曲家Joseph Kosma为30-50年代的法国电影谱写了许多动人的乐曲,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为Jean Renoir的电影谱曲。同时他与Jacques Prevert 合作,创作了著名的“Autumn leaves(秋叶)”(1948年首次出现在电影“Gates of the Night”中。

『捌』 序曲的序曲发展

17世纪早期歌剧的序曲是一种简短的开场音乐,没有固定的形式。A.斯卡拉蒂的序曲,定型为由“快板—慢板—快板”3段组成,除了开头的快板常用模仿复调技术外,其余两段都用主调体制。这一形式的序曲史称意大利序曲,又称交响曲,如G.B.佩尔戈莱西的《女仆夫人》序曲、C.W.格鲁克的《帕里斯与海伦》序曲。创始于J.-B.吕利的法国序曲,则包含壮严缓慢的引子(常用附点节奏)和赋格式的快板,最后以悠长缓慢的尾声或舞曲结束。G.F.亨德尔和J.S.巴赫的序曲都属这一类型。巴赫的4首乐队序曲(又称组曲)是冠以法国序曲的组曲。
18世纪后半叶以后的古典序曲,大多采用奏鸣曲式的戏剧性结构。歌剧序曲必须起着暗示剧情和引导听众进入戏剧的作用,是格鲁克从事歌剧改革的目标之一。他的《伊菲格涅亚在陶罗人里》序曲,预示了第1场的暴风雨气息。其后的多数歌剧序曲都采纳了格鲁克的这一原则。莫扎特的《唐璜》和《女人心》序曲,还采用了歌剧中的音乐主题。贝多芬的3首《莱奥诺拉》序曲、C.M.von韦伯的《魔弹射手》序曲和R.瓦格纳的歌剧序曲,又进一步加强了表现剧情的功能。
反之,19世纪法国大歌剧的序曲,往往只是把歌剧中的曲调串连在一起的集成曲。贝多芬的《埃格蒙特》序曲开了为话剧写作序曲的风气之先。继起者有F.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19世纪浪漫派作曲家,把序曲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标题性管弦乐曲,世称音乐会序曲,如门德尔松的《赫布里底群岛》、《平静的海和幸福的航行》、《美丽的梅露西娜》,H.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J.勃拉姆斯的《学院节庆序曲》和《悲剧序曲》,都是交响诗的先驱。

『玖』 寻找一部飞行的电影

◆原 名:Sky Fighters
◆译 名:空中决战
◆导 演:吉拉尔·皮雷
◆演 员:伯努瓦·马吉梅
科洛维斯·科尔尼拉
阿丽斯·塔格里奥妮
◆类 型:冒险/动作
◆片 长:96分钟
◆上 映:2005年
◆国 家:法国

◆简 介:

在英国法保罗夫(Farnborough)航空展上,一架幻影2000在飞行表演时突然在北海上空神秘失踪。安东尼·马歇里和塞巴斯蒂安·瓦卢瓦上尉奉命率巡逻小队立即出发寻找失踪的飞机。很快,他们发现了幻影2000的踪迹,它躲到了一架法航波音747客机的下面。驾驶员很快发现了安东尼和塞巴斯蒂安,并且进入了战斗状态。安东尼和塞巴斯蒂安奉命立即放弃跟踪,但是已经为时过晚。幻影2000即将攻击塞巴斯蒂安。安东尼为了保护队友不得不向幻影2000发动攻击。

这次事故不过是一场巨大阴谋的序曲,恐怖分子的最终目标是法国国庆日香榭丽舍大街上空的航空演习……

影片幕后

《空中决战》的拍摄始于2004年法国国庆日。导演吉拉尔·皮雷的计划得到了法国空军的大力支持,影片的第一组精彩镜头便是空军在香街上空演习时拍摄下来的。吉拉尔动用了十台摄像机,其中四台聚焦一架幻影2000歼击机,其余六台摄像机则拍摄下“协同”军用运输机,阿尔法式喷气式飞机等机型在空中飞行的精彩瞬间。

《空中决战》取材于法国家喻户晓的经典漫画,这部被视为法国版《壮志凌云》的影片在法国上映时,曾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

主创简介

本片由法国著名导演吉拉尔·皮雷倾力执导。1998年,吉拉尔·皮雷执导的惊险喜剧影片《的士速递》(TAXI),曾一举拿下当年的法国票房冠军,观影人数高达640万,票房过亿。之后,他一直未有新片出笼,直到2001年拍摄了和《的士速递》题材类似的《极速骑手》(Riders),影片于2002年在法国上映后引起新一轮的急速电影风潮。同一年,吉拉尔又拍摄了一部极尽幽默搞笑、惊险动作于一体的《法国间谍》(DOUBLE ZERO)。该片是对美国间谍喜剧片《Spies likes us》(《像我们这样的间谍》)的重新翻拍,法国电影人的精心制作和法国演员的精彩演绎为影片注入了特有的法国式喜剧风格……

下载地址:http://lib.verycd.com/2007/01/10/0000135108.html

『拾』 急!!!谁知道这个电影的名字

《空中决战》:法国版的《壮志凌云》
Les Chevaliers Du Ciel

片名:Les Chevaliers Du Ciel
译名:空中决战
导演:吉拉尔·皮雷(Gérard Pirès)
主演:伯努瓦·马吉梅
科洛维斯·科尔尼拉
阿丽斯·塔格里奥妮
类型:冒险/动作
片长:102分钟
出品国家:法国
引进:中国电影集团公司
发行:中国电影集团电影发行放映分公司
协助推广:北京保利博纳电影发行有限公司
国内首映日期:2006年6月22日

剧情简介
在英国法保罗夫(Farnborough)航空展上,一架幻影2000在飞行表演时突然在北海上空神秘失踪。安东尼·马歇里和塞巴斯蒂安·瓦卢瓦上尉奉命率巡逻小队立即出发寻找失踪的飞机。很快,他们发现了幻影2000的踪迹,它躲到了一架法航波音747客机的下面。驾驶员很快发现了安东尼和塞巴斯蒂安,并且进入了战斗状态。安东尼和塞巴斯蒂安奉命立即放弃跟踪,但是已经为时过晚。幻影2000即将攻击塞巴斯蒂安。安东尼为了保护队友不得不向幻影 2000发动攻击。
这次事故不过是一场巨大阴谋的序曲,恐怖分子的最终目标是法国国庆日香榭丽舍大街上空的航空演习……
详细内容

影片幕后
《空中决战》的拍摄始于2004年法国国庆日。导演吉拉尔·皮雷的计划得到了法国空军的大力支持,影片的第一组精彩镜头便是空军在香街上空演习时拍摄下来的。吉拉尔动用了十台摄像机,其中四台聚焦一架幻影2000歼击机,其余六台摄像机则拍摄下“协同”军用运输机,阿尔法式喷气式飞机等机型在空中飞行的精彩瞬间。
《空中决战》取材于法国家喻户晓的经典漫画,这部被视为法国版《壮志凌云》的影片在法国上映时,曾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
详细内容

主创简介
本片由法国著名导演吉拉尔·皮雷倾力执导。1998年,吉拉尔·皮雷执导的惊险喜剧影片《的士速递》(TAXI),曾一举拿下当年的法国票房冠军,观影人数高达640万,票房过亿。之后,他一直未有新片出笼,直到2001年拍摄了和《的士速递》题材类似的《极速骑手》(Riders),影片于2002年在法国上映后引起新一轮的急速电影风潮。同一年,吉拉尔又拍摄了一部极尽幽默搞笑、惊险动作于一体的《法国间谍》(DOUBLE ZERO)。该片是对美国间谍喜剧片《Spies likes us》(《像我们这样的间谍》)的重新翻拍,法国电影人的精心制作和法国演员的精彩演绎为影片注入了特有的法国式喜剧风格……

阅读全文

与法国序曲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fter3免费完整下载 浏览:946
监狱暴力犯罪电影 浏览:568
韩国电影爱情片打电话邂逅 浏览:817
北京送快递小哥电影 浏览:640
金希贞的全部韩剧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285
以前有部电影里面有个女鬼 浏览:548
木星上行国语版在线免费观看 浏览:421
《飞夺泸定桥》电影 浏览:478
1905下载的视频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972
美片 浏览:150
外国一个电影骑着发火的摩托 浏览:1000
晚上我经常和我的父母一块看电视英语 浏览:631
韩国阿强和阿珍是什么电影 浏览:312
看电影九排 浏览:308
天主教宗教题材电影 浏览:417
二战电影虎虎虎国语版 浏览:332
战斗机 电影 浏览:937
成龙教外国小孩功夫电影叫什么 浏览:672
看电影怎么英文怎么翻译软件 浏览:77